查看原文
其他

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维利里奥《速度与政治》导读|三

回声·EG| 院外 2022-10-04

编者按|

本次推送的是院外“空间生命政治导读”系列(即“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与政治”学术论坛)中的发言整理稿之一。当时,维利里奥仍然在世,2018年9月10日,维利里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6岁。在主讲人看来,维利里奥是当时仍然在世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是在艺术或激进左翼两种语境中理解维利里奥的,这两种理解不能说是误读,但仍然不能完整反映维利里奥思想的真实面貌。这篇讲稿结合维利里奥本人的切身经历,通过对其成名作《速度与政治》的导读,认为维利里奥最主要的思想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军事和工业的复合体,竞速是现代性的本质,生命不得不服从于现代社会这种不断加速的节奏。很难想象某种替代性的前景,或许,“速度的暴政”便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命运。

文|夏凡    责编|回声·EG
Paul VIRILIO|1932年1月4日-2018年9月10日
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速度与政治》导读|三|2017
本文4000字以内|接上期
所以说到最后,我觉得他是蛮悲观的一个论断。但是他不做悲观的论断,只是描述现象。就是说现代性到最后是什么,是一个军事和工业的复合体。现在我们讲军民的融合,什么军工技术的民用化。其实很简单,我们举个例子,互联网。为什么会有互联网,冷战那个时候,美国担心万一苏联的核弹打过来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这个信息传播不就被打乱的吗?于是想到把一个信息分几个包,分包传。这个信息包从这边走,这条路走不通,那个包从那边走,最后我只要在搜集点把各个包搜集齐了,你不管这个包从哪个路上来的,我就可以恢复整个信息了。我的意思就是说,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军事技术。我刚刚讲了高铁是一个军事技术,那么互联网它也是一个军事技术。等到1991年、92年,冷战结束,这个技术就军转民了。

维利里奥最后的结论就是这样,军事工业复合体。其实他也没什么结论。再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天主教徒,他没有什么绝望不绝望的,他干自己的事儿就完了,对吧。所以你们怎么想,这是你们自己的事儿。我在这儿提示一下,第六国际是他隐性批判的对象,不是他寄予希望的解放的对象。

我已经把《速度与政治》这本书以及维利里奥的主要思想概述完毕。下面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首先看这本书的目录。
 
《速度与政治:竞速术散论》
 
第一部分:竞速专政的革命
1.从街垒战到国家的权利
2.从路权到国家的权利
第二部分:竞速术的进步
3.从空间权到国家的权利
4.实际的战争
第三部分:竞速专政的社会
5.无能的身体
6.代谢载具的寄宿
7.无产阶级的终结
8.对安全的消费
第四部分:紧急状态。
 
一看这个目录,大家就知道这完全是一本左派失败的书。他一开始就谈革命为什么失败。竞速专政的革命:从街垒战到国家的权利,从路权到国家的权利,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竞速术的进步:从空间权到国家的权利,全书的第四章开始讲战争。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第三部分,竞速专政的社会。这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理论”。那么这里他提出了一种历史的分期理论。因为按照我们一般的学术常规,我们对历史分期理论是很关注的。好比说,读了半天,哎呀,他的思想好乱啊,抓不住,突然发现,诶,他提出一个历史分期理论,就好像沙漠中的第一口甘泉一样。我好像一下子逮住他了,看到他的历史观,历史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那么我已经能够把握住了。这个当然是比较庸俗的,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一个把手。 

这本书最前面是英译者的导言。导言里说,保罗·维利里奥的现代性是后勤学的。但它还是没有我的表述激进,我认为根本就是战争现代性。或者说,革命战争现代性。

在《速度与政治》这本书的一开头,维利里奥就说,“在每一次革命中,都有关于流通的悖论性存在”。流通,英译本用的就是circulation这个词。然后他就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恩格斯在1848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失败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失败之后,说了这句话。英文是:“ The first assemblies take place on the large boulevards, where Parisian life circulates with the greatest intensity.”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把这句话译为“林荫路(巴黎的主要命脉)首先成了群众聚集的场所。”我们刚才讲到奥斯曼把巴黎老城改造成了林荫路(Boulevard)或者叫林荫大道。恩格斯的这句话是说,林荫大道成了巴黎人的生活的“最大强度的流通”场所。巴黎人的生活的最主要的流通场所,当然就是“巴黎的主要命脉”。血管当然是负责流通的。恩格斯这句话其实可以跟1931年戈培尔的一句话联系起来看。戈培尔在1931年说了一句话,“大街上出政权。”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而是“大街上出政权”。要搞革命,首先要占领大街,革命的理想地点是大街。为什么大街重要?为什么要占领大街?为什么大街成了群众的主要聚集场所?而不是去占领建筑物、或者去占领一个城市的空间?这是因为,在维利里奥看来,城市不仅仅是节点,是一些居住地,而更重要的是居住地加上河流、路、海岸、铁路。大家可以看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包括中国的很重要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大江大河的边上,因为一开始的交通运输走的是水路。法国塞纳河、英国泰晤士河、天津的海河、尼罗河、恒河……所以城市不是第一性的。交通运输是第一性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是第一性的。如果没有这个流,没有这个贸易和这个信息传播,这个城市(城市的空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不是你划个圈说我这里要建个城市它就是城市,你需要流啊,人流,物流,信息流。你不流过去,这就没有城市。你比如说韩国这个迁都计划,自从卢武铉之后就不搞了。

那么,西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到底为什么失败了呢?因为马克思所分析的那种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现象已经不再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现象。现在最重要的现象是移民。就是“流”,就是逃亡者,难民,就是农民工啊什么的。现在的无产阶级像是被驯化的野生动物,他们晚上住在笼子里,也就是离城市很远的郊区,然后白天从笼子里被放出来,就是离不开这个地铁。比如说南京,以新街口为界,有各种地铁经过它。早上,通往新街口方向的这个地铁,就是人头攒动,挤得不成样子,另一侧基本上就是空的。到了晚上,则反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城市现象。那么在这个时候,国家就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了。国家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交通管理的工具。国家的权力体现在对交通的控制。或者说刚刚那个词,circulation,对流通的控制。这个流通是广义的,包括交通运输也包括信息传递。

大家看,它真是一个左派的著作,跟艺术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主要挑出这本书比较精彩的部分给大家分享一下。然后我们再看现代性的兴起。他就找了两个象征。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正好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两种极权主义。那么我就简单的说一下。他就是从20世纪的现实的经验来讲,就是说极权主义的起源就是跟大众的运动、群众的运动相关联的。在纳粹德国,希特勒他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样才能打仗,才能当炮灰。所以发展摩托车,又造了汽车,然后又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他定了一个目标,要制造每个家庭都可以买得起的车,大众汽车。美国就更不用说了。亨利·福特为了他的公司发展,提出了“8小时,5美元”这样一个概念。他的工人每天只工作8小时,工资5美元。一下子提高了人民生活,也提高了人民的速度。因为人民买得起汽车了。
速度加快了之后,大家的休闲时间就增加了,然后呢,资本它也不让你闲着,让你继续去搞各种休闲活动。因此维利里奥讲,现代社会的统治就是快人对慢人的控制,更确切的说是对不动人的统治。真正的富人基本上是不停流动的,比如比尔·盖茨,他天天坐在飞机上到处飞,到处讲演或做慈善,到非洲或者什么地方。文艺明星和体育明星也是这样。而我们一般的人就守土重迁,就待在小城市好了嘛。读完大学最后还是回家乡小城工作。他没有想到我要去大城。维利里奥在这儿就利用了法语的两个词的近似性,就是“快”和“活”这两个词。活就是vie,快就是vif。维利里奥说,快就是活,活就是快。反过来说,静止就是死亡。如果你想安安静静的待在一个地方了,比方说,你好不容易读了硕士甚至博士,找到工作,当了大学老师,然后在离学校相对比较近的郊外买了一套小房子,结婚了,孩子也生出来了,上幼儿园了,你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吧。然后突然有一天,你们领导告诉你,有关部门决定了,学校要迁到新校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于是你宁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你被迫卖掉房子,到新校区那边买房。简直是被“充军发配”。维利里奥的战争现代性理论说的就是这件事。你就像林冲那样莫名其妙地被充军发配,刺配沧州。你必须经过一次野猪林,毋宁说:“快-活-林”。反正就是说,如果你想过一种小资的宁静生活,现代性是肯定不让你过的。所以,“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最后,简单说一下他的历史分期理论。人类历史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载具的社会,也就是没有交通工具的社会。没有载具的社会。妇女就是后勤的亲属,战争的母亲。男子当兵在前线,妇女纺织在家园,豫剧《花木兰》里是这么唱的,对吧。淮海战役,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对吧。这是后勤。没有载具,只好身体去干了,我们的肉身去干。万喜良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对吧。这就是战争。然后就开始有载具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第一个最伟大的发明是轮子。这个载具就开始出来了,流动就开始增加了。然后第三个阶段,我们现在基本上身处的这个阶段,就是速度和技术载具的这样一个帝国。就是骑兵、炮兵,就是说马啊,坦克,飞机,火车,都来了。但是最重要的是第四阶段,维利里奥体验到的这个阶段,就是代谢载具被技术载具打败的阶段。代谢载具,就是这个人的肉身啊,就是我刚刚说的中国的文明嘛,冷兵器时代的东西。代谢载具你怎么打得过这个技术载具呢?它这么船坚炮利,然后你就被它打败了。就是恩格斯描述的,奥斯曼把路修了,然后你就被它打败了。因此,作为一个激进左翼,维利里奥认为今天这个时代是“在时间的战争中无产阶级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所谓时间的战争,实际上就是消灭时间的战争,加速的战争。速度学其实应该叫加速度学。它不是一阶导数,而是二阶导数。就是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而你在这个战争中已经看不到一个代替这种技术载具、这个速度工具的社会的可能性。无论你想象社会怎么变,怎么变,但这个速度的加速是一定的。这个好像你看不出有什么替代的前景。所以,最后就是速度的暴政。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我们就永远要生活在速度的暴政之下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院外“空间生命政治导读”系列|2017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空间生命政治导读论坛
日程安排
自从2012年回声[ECHOGRAPHIA]导读计划启动,已经走过了4年。我们的理论推进也从媒介批判导读系列进展到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又再前进到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现在,是时候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空间生命政治的导读了。

导读《空间的生产》
抽象空间成为统治
一|从马克思《资本论》的“抽象成为统治”,到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抽象空间成为统治”。
二|《空间的生产》更确切的书名应该是《抽象空间的生产》,如果非要加个副标题,那就是——“城市规划批判”。
三|任何东西,如果不进入这个体系,没有被它符码化,没有用价值形式(货币)来衡量……等于不存在。
四|从抽象而矛盾空间到差异空间,意味着人类从“空间中的历史”向“空间的历史”转变。
精编(上)|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空间的形式也不断变化。
精编(下)|抽象空间不能还原为具象,它不是以直观的方式显现,而只能通过思维来把握。
精编|差异空间也是生成性的,应该在实践斗争过程中不断生成这种作为抽象空间的替代选择的可能空间。
列斐伏尔,推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先驱!20世纪70年代前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空间与城市问题的著作。其中,出版于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集中了列斐伏尔对都市和空间问题的最重要的思考,堪称其空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导读《建筑与乌托邦》
先锋之殇与建筑的死去活来
导言|理论并不意味着直接地“创造”与本时代的关系,而首先意味着我们为什么要在此刻去阐释“历史“?
一|一部自我批判的历史|这本书指向了现代建筑隐含的前提以及再神话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可以称之为一部必须进行自我批判的历史。
二|时代错乱的设计幻像|在建筑学范围内放眼望去,我们确实看不到任何其他办法的可能性,看不到某种工人阶级的技术的希望。
三|基进话语的路线斗争|这一批判构型上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突破塔夫里基于的建筑历史,反观由不同的现实构成的论述。
四|计划的社会现场重述|塔夫里对计划的考察并非决然地否定,而是意味着将计划不断地放回到社会现场中去一一重述。
曼弗雷多·塔夫里,意大利左派知识分子,1968年担任威尼斯建筑学院(IUAV)的建筑史教授,1970年创立建筑史研究室,与其同仁一道以“用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重读现代建筑史”为使命,展开了多样的、持续的、专注的研究与写作,逐渐形成的“威尼斯学派”为国际建筑学界带去了强烈的冲击。作为这一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塔夫里是一位反对操作性批评的建筑批评人、为建筑史祛魅的建筑历史学家、以阶级斗争作基底搅动批判理论的建筑理论家。

导读《寻求空间正义》
非扁平世界的正义之路
导言|地理条件、环境与社群的资质禀赋不均匀分布……这种空间上的不公正是社会行为造成的,因此也可以通过社会的干预去缓解。
一|美国历史上的平等主义乌托邦|美国从一开始便要建立一个平的世界……这是一个纲领,也是一个乌托邦。
二|芝加哥学派与洛杉矶学派|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第一束光出现便出现的,人的集居本身就产生一种价值。
三|洛杉矶的空间正义之路|城市……尤其是空间与社会层面上的良好质量会产生经济外溢现象,周边的产业也会运行的很好。
爱德华·索亚,当代政治地理学家,城市理论家。长期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索亚的主要贡献是基于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性发展了“第三空间”,“后都市”与“空间正义”等理论。索亚与一批活跃于南加州的学者共同创建了城市研究中的“洛杉矶学派”。

导读《自然的政治》
万物有灵
布鲁诺·拉图尔,法国当代重要的社会学家,2006年至今在巴黎政治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基础是以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分析科学家的工作,和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一起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近年的著作则拓展至科学与法律、宗教、社会、生态的关系。

导读《帝国与传播》
创造力的报应
哈罗德·伊尼斯,加拿大杰出的经济史家,传播理论家,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早期研究政治经济学,提出大宗商品贸易理论,是加拿大本土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学者。伊尼斯后期转向文明史和传播史,把传播及其创造的制度习俗视为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一般工具,生平最后两部代表作成为媒介研究的经典。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媒介哲学家麦克卢汉。
上|颠倒的麦克卢汉|对西方现代文明之基础的文字和印刷的批判,一个指向了未来的电子媒介,一个指向了最古老的口头传统。
中|兑了水的伊尼斯:从读错开始|研究经济对西方文明兴衰的意义不能只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穷究经济因素这种执迷本身正是这种文明的危险信号和局限。
下|伊尼斯的偏向:特殊版图|历史上曾经释放巨大活力的文明都是社会组织的文字结构和口头结构的十分脆弱的平衡,只有在很短暂的间歇期能达成这种平衡。

导读《速度与政治》
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
保罗·维利里奥,法国文化批评家,城市学家,速度哲学家。巴黎人。父亲是意大利共产主义者,母亲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和天主教徒。穆尼耶的人格主义,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的基督徒,非马克思主义的左派,非自由主义的人道主义。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