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球号太空船|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节选

批评·家| 院外 2022-10-04
本次推送的文章节选自2008年再版的巴克敏斯特·富勒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1969年初版)》(2017年已出中译本)。某种程度上,把巴克敏斯特·富勒仅仅称为建筑师,的确是一种“错误”。不少人还将他看作是工程师、发明家、几何学家、系统学家、未来学家……这足以证明富勒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破除专业化分工的试验,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从跨界的建筑史,而是从更具统合性的另一种建筑史的视角,回溯性地去阅读富勒的创作,那么仍然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建筑师”,因为富勒的所作所为并未偏离建筑师这一身份命名的本意——统合各种技术的操持者的形象。然而,在当下这样一个技术加速和组织创新的语境中,富勒往往会被重新塑造成另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偶像受人推崇。这与他在自己的文本中更多显现出来的幻想预测的那一面不无关系。但是,只有从他偶尔闪现的话语中,我们才有可能更为精微地体会到他的批判性所在。比如一方面他赞许冒险家们突破了人们此前用以解决危机的思维惰性,同时又不忘提醒人们不要将冒险家们当作领袖权威,不要将这一面的思维惰性无限放大。正如在本次推送的节选中他说到的那样“由顶级武力加以强制维护的‘国家’观念……会让人们陷入更加严重的专业化奴役深渊和高度个性化的身份等级泥淖中。”而他的诸多构想试图合乎科学逻辑的进化论,也使得他的“乌托邦”明显地在六七十年代同期或乐观或悲观的氛围中独树一帜。我们不难从他另一本著作的标题“要么乌托邦,要么消亡”中看出,富勒仍然延续着他早期所身处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普遍理念。由此,比起具体分析他“设计”的方案,或从他的形式体系中获取再造创作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他的乌托邦未竟之处,回到或者如何回到他一直关切的基源命题和总体原则,同时这些也是他最为激进的出发点。以下引自杰米·斯奈德为自己的外祖父巴奇(即巴克敏斯特)的再版书所写的前言:

时至今日,“地球危机”已不再耸人听闻,不再遥不可及。世界性危机已成为全民共识,还交织着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急剧恶化,更不要说核武器危机和全球大面积极端贫困问题持续无解了。当前形势告诉我们已经越来越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这时,人类的集体意识已经逐渐清醒和明朗起来。今天的人们几乎再也不可能回避地球危机了。例如,科学家指出,如果北极冰盖持续快速融化下去,那么五年之内便将荡然无存。如果我们仍然无法认识到人类完全有能力建设可持续的未来,有能力把“危机”转化为“生机”,那么即使我们对环境问题有所警醒,也很难彻底走出当前困境。那么,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将如何帮助你理解可持续的未来?将如何帮助你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学习驾驶“地球号太空船”成功进入安全飞行模式?我所了解的巴奇有一项卓越的才能,那就是他善于描绘最宏大的全景图像,让我们很容易发现目前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阻止地球危机。巴奇在书中把这样的拯救行动描述为一门“宏观上综合全面而微观上精准确切”的学科。在他看来,拯救行动具有两种相反的极端特性,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引起失衡,最终导致拯救行动失败。巴奇把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大策略”称为“综合性预期设计科学”。他认为这是解决地球危机最有效的工具。

文|巴克敏斯特·富勒    译|陈霜    责编|PLUS
Buckminster FULLER1895年7月12日-1983年7月1日


地球号太空船|1969
本文3000字以内
我们的地球号太空船(地球)直径仅为 8000 英里(12874.752 千米),置身浩瀚太空,这一尺度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我们的太阳号母船(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是我们的能量来源。日地距离为 9200 万英里(148 059 648千米)。而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更是远在 10 万倍距离之外。如果把太阳以外的最近恒星[1]作为地球的下一位能源供应母船,那么光线从该恒星到达地球大约需要 2.5 年。这就是我们宇宙航行的空间格局。我们的地球号现在以 6 万英里(96 560.64千米)/ 小时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同时也进行自转,以华盛顿特区所在的纬度计,转速约 1000 英里(1609.344 千米) / 小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分钟自转 100 英里(160.9344千米),公转 1000 英里(1609.344 千米)。真是“转”得不亦乐乎啊!火箭发射时,以 15 000 英里(24 140.16 千米)/ 小时的速度推进,额外的增速使它进入绕地轨道运行,而该速度增量仅比我们的地球号太空船的转速快了 1/4。
 
地球号太空船的设计制造是如此高明和完善,就我们所知,已经供人类乘坐了 200 万年,尽管人类毫无察觉。我们的飞船设计最高明之处在于“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尽管随着熵的增加,所有本地物质系统的能量会持续递减,但地球仍然能够维持生命繁衍。来自太阳号母船的能量补给保障了地球号太空船生生不息。
 
为了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地球号太空船的设计方案堪称完美。在浩瀚的银河系内,我们有太阳陪伴,距离适中,不远不近;太阳既能向地球提供足够的辐射,维持生命,同时又不至于太接近而把生命统统烧毁。再如范艾伦辐射带 ,过去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最近才发现其存在。范艾伦辐射带能俘获来自太阳和其他天体的高能粒子,滤除大量高能辐射;假如没有范艾伦辐射带的保护,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都会因辐射过度而死。地球号精心设计了恒星辐射能量的输入量,并做了适当处理,使人类得以安全存活。不过,你我虽然可以走出户外,晒个日光浴,却无法通过皮肤直接吸收生存所需能量。因此,为了满足地球生物的生存需求,地球号又设计发明出了“光合作用”:陆地植物与海洋藻类都能吸收阳光,从而转换、储存
和传递能量,为其他的生命体提供足够的再生能源。
 
但是,地球上并非所有的植物都可食用。事实上,可食用的植物种类很少。树干、树皮和草也都无法食用。幸好,有昆虫和其他许多动物以之为食。动物以植物为食。而我们人类通过饮用牛奶、食用动物肉,获得能量。此外,人类还可食用某些种类的植物果实、种子及柔嫩的花瓣。今天,我们还能够通过同系繁殖技术培育出更多品种的可食用作物。人类天赋异秉,拥有高级的直觉和智力。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现了设计和控制生命系统的其他基本原则,发现了核能和物质分子化学结构的基本原则。地球号太空船及其设施、乘客和内部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如此伟大,人类卓越非凡的智力天赋正是其设计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会发现,迄今为止,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一直在误用、滥用和污染地球环境——我们的化学能量交换系统。我们的目的与手段相互对立。
 
有趣的是,我们的地球号太空船就好比一台机械车辆,就说是汽车吧。假如你拥有一辆汽车,你势必会定期加油和保养,你会给冷却水箱装满水,你会好好维护整辆车子。慢慢地,你会建立起一点儿热力学思维来。因为你明白,如果不认真保养这台机器,它就会出故障。然而,人类至今仍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必须把地球号太空船当作一台精密机器来看待。地球如同一台整体设计的飞行器,人类要想永久航行下去,必须全面理解和维护它。


[1] 太阳以外的最近恒星被认为是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距地球约 4.2 光年,是日地距离的 268 000 倍。“The Closest Star to the Earth,” adapted from Norton’s2000.0, 18th edition ( Longman Group, UK, 1989 ), http:// www.astro.wisc.edu/~dolan/ 
motor vehicle-dymaxion car|Buckminster Fuller
那么问题来了:地球号太空船没有操作手册。为什么竟然没有一本说明书来指导我们如何成功驾驶飞船呢?我认为这值得深究。我们已经认识、了解、研究和分析过这艘飞船的诸多设计细节,最终结论是,地球号太空船是有意不提供操作手册的。那么,目的何在?你看,由于没有操作手册的指导,人类被迫学习识别浆果,每当采摘食用之前,都必须判断“这是一种有营养的可食用红浆果,还是一种有毒致命的红浆果?”否则便会中毒身亡。这样,由于手中少了一本操作手册,人类不得不坚持使用大脑,运用智力,发挥我们高于众生的最大优势。
 
没有操作手册,人类想方设法进行科学实验,并对实验成果做出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当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为了将幸福生活继续下去——物质生活舒适和精神生活愉快,人类就会不断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由于没有操作手册,人类正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力求准确预测各种方案的结果。
 
毋庸置疑,所有生命在出生的那一刻都是完全无助的。但人类婴儿所经历的无助期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漫长。显然,“人类”设计方案的用意本就如此:人类必须在一段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时期内,处于完全无助的状态。这样,随着他成长进步,生活逐步改善,他理应能够发现一些宇宙所固有的物质杠杆倍增效应,能够发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类资源,而这些发现又将增强其知识革新和生命维持之优势。
 
我发现,地球号太空船的总体设计方案设定了一个很高的安全系数。因为安全系数高,所以容许人类长期以来保持无知,直到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能够从中逐步总结获取一整套系统化的普遍性原则,用于控制环境能量管理优势的增量。地球号太空船的操作手册原本应该向人类介绍如何驾驶飞船,如何操作飞船上复杂的生命维持与再生系统,如何进行维修,如何进行保养,但设计方案有意不提供操作手册,迫使人类反思,而后发现前进的动力何在。人类智力必须自我发掘。与之相应的是,人类智力又不得不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运用智力对实践经验进行综合检验,便会从所有特例个案和表面经验之中总结归纳出其隐含的普遍性原则。我们应该客观运用这些总结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对环境物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才有可能使人类驾驶的地球号太空船成功回归正轨,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从容应对未来宇宙航行中会遇到的更多困难。
 
我们来看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徒步穿越树林。你可能有过这种体验,我也有过。他朝着目标方向走,想要抄一条近道。可是,树横七竖八地倒着,堵住了去路。这个人只好爬上爬下,翻过树堆。突然,他发现自己正踩在一根小树干上,树干正慢慢地像跷跷板那样上下晃动,树干碰巧架在旁边的一棵大树上,而树干的另一端被第三棵倒下的大树压住了。这个人摇摇晃晃地站着,忽然看见第三棵大树微微上移。他十分惊奇,难以置信。于是,他爬过去,用力搬第三棵大树,但大树纹丝不动。他只好爬回第一棵小树的顶端,上下跳动。这时候他会意识到,原来这根小树干撬动了那棵大树。我能想象,史上第一个发现这样一棵“杠杆”树的人肯定会敬之如神明,他多半会把树拖回家,竖立如碑,供奉为图腾——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图腾。或许要过很久,人们才会明白凡是结实的树干都能发挥“撬动”作用。人们接二连三地经历了许多次类似的意外事件,最终累积经验,总结出了杠杆原理。人类只有在学会概括物质世界的基本原则以后,才能学会有效地发挥智力优势。
 
一旦人类领悟到任何树干都可用作杠杆,他们的智力优势将会得到迅速提升。当人类学会发挥智力优势时,便能摆脱对个案的迷信。也就是说,学会了从无数的个案特例中总结规律。那时,人类的生存潜力便会增大几百万倍。凭借齿轮、滑轮、晶体管等杠杆原理的力量,人类就能采用许多物理与化学的科技手段,实现以少胜多。人类成功地发现和认识了普遍性原则,并加以客观运用,因而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智力不断增长。也许,这正是基督在面包和鱼的寓言里想要传达的谕示。

版权归译者与出版方所有,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1969
相关推送|

设计革命
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
在当下这样一个技术加速和组织创新的语境中,富勒往往会被重新塑造成另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偶像受人推崇。这与他在自己的文本中更多显现出来的幻想预测的那一面不无关系。但是,只有从他偶尔闪现的话语中,我们才有可能更为精微地体会到他的批判性所在。比如一方面他赞许冒险家们突破了人们此前用以解决危机的思维惰性,同时又不忘提醒人们不要将冒险家们当作领袖权威,不要将这一面的思维惰性无限放大。正如在本次推送的节选中他说到的那样“由顶级武力加以强制维护的‘国家’观念……会让人们陷入更加严重的专业化奴役深渊和高度个性化的身份等级泥淖中。”而他的诸多构想试图合乎科学逻辑的进化论,也使得他的“乌托邦”明显地在六七十年代同期或乐观或悲观的氛围中独树一帜。
综合的天性|由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运作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我们坚信专业化是成功的关键,却没有意识到专业化阻碍了综合性思维。
人体机能的扩展|人类真正的卓越之处在于能够将人体机能进行分离、利用、放大和提升,而且幅度惊人,全面渗透环境、探索环境和控制环境……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