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形剧场|法卡斯·莫尔纳

BAU学社| 院外 2022-10-06


院外陆续整理包豪斯人的内容:以与包豪斯相关的个人的创作与经历为主要线索,以现代主义运动可容纳的多样性及其深度,考察每个个体对新的共同体信仰的不同预见。这项工作不止于填补某段被忽略的空白,或是重新打捞包豪斯的历史遗珠,更希望能够打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本期推送的案例U形剧场方案原载于《包豪斯舞台》(1925),它的创作者法卡斯·莫尔纳此前曾在布达佩斯学习建筑与绘画,1920年在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离开,并于1921年至1925年期间成为包豪斯的学生,同时也为格罗皮乌斯工作。1923年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是之后由穆希实现的霍恩住宅的原型。1925年法卡斯·莫尔纳回到布达佩斯,作为建筑师的他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现代主义的领导人物,CIAM的联合发起人并组织了匈牙利分部。某种程度上,他设计的U形剧场中的舞台构成方式,影响了后来格罗皮乌斯的总体剧场方案的核心部分。BAU学社以学社成员的初译作为学社自身的“初步课程”,并鼓励成员们对一些基础讯息进行加注,尝试着与文本形成对话。目前整理出一些公开的基础材料,希望之后能够透过回溯性的历史动态构成,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并期待有志于此的同道加入,切磋砥砺。本次推送选录自《包豪斯剧场》2019中译本,已对此前出版的译文进行了校对与修正。

半圆形露天剧场式的U形环座,可调节和可转动的座位最大可能地提供了能够纵观剧场中每个表演的最佳视角。


文|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责编|PLUS

▼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行动中的U形剧场|法卡斯·莫尔纳

U形剧场|1925

本文1500字以内


不熟悉包豪斯那些节庆的人,也很难真的理解包豪斯的产品。
——法卡斯·莫尔纳《包豪斯的生活》(1925)

1. 舞台构成


A. 第一舞台

构建一个约36英尺×36英尺的方形区域,整体能够升降,或者拆分成若干部分升降,供人和机械表演、舞蹈、特技、杂耍(实验性剧场艺术、丑角艺术)等在其中进行空间生产。视具体动作需要,台下三面(也就是最大270度角的范围内)都有可能看见台上的演出。

 

B. 第二舞台

一个约18英尺×36英尺的舞台平面,能够在前排观众席的高度上进行前后滑动,同时也能上下升降。这个舞台用作三维布景,但未必需要达到360度的可见性。布景首先在幕布之后准备妥当,这是观众是看不到的,随后才在第二舞台上展开。幕布由两片金属片构成,打开后可以被拉至两翼的位置。

 

C. 第三舞台

第三舞台的背面及左右两侧需要被围起来,其正面敞开面向观众(敞开的前台最大可达36英尺×24英尺)。平台自身可以向后方、左方、右方平移(移动到图中1、2、3、4的任一位置),有些准备工作可以在这里进行,不会被观众看到,比如使用一些需要从背后、左右两侧和上方操作的绘画板。当然这个舞台也可以像旧式的室内剧场那样使用。

 

这三个舞台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用于管弦乐演奏。至于到底利用哪一个则取决于声音需要从哪里传出,或是哪个舞台对于这场表演来说最用不上。在三个舞台中,舞台A能最大程度地与观众亲密接触,所以它的前部最适合需要与观众接触互动的演出。当然,舞台A与舞台B的结合也可以很好地满足真正的观众参与的需要。

行动中的U形剧场|平面图|法卡斯·莫尔纳


2. 舞台附件


D. 第四舞台

这个舞台悬吊在舞台B的上方,配有传声板。它和第一层楼座相连,有益于增强音乐和舞台效果。

E. 升降机和照明设施

升降机为圆柱形,能够在舞台A、舞台B和观众席上方全方位移动,用来放下演出需要的人员和设备。升降机底部附有一个吊桥,用来与楼座联通。这个结构可以满足双重目的:既能安装嵌入式射灯和照明灯,又能支持空中特技表演。

F.

机械音响设备,集现代音效设备、播音、光效于一体。

G.

连通舞台和楼座的悬浮桥和吊桥,加强各类效果的辅助设施,液压装置(比如制造喷泉的装置),散播各种气味的机器等。


行动中的U形剧场|舞台与观众席剖面|法卡斯·莫尔纳

3. 观众席

Ⅰ区、Ⅱ区

这两个区是半圆形露天剧场式的U形环座,可调节和可转动的座位最大可能地提供了能够纵观剧场中每个表演的最佳视角。座席中设有大量通道通往舞台(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通舞台),Ⅰ区和Ⅱ区之间留有适当空间,Ⅱ区座席地面标高要高于Ⅰ区,两区共可容纳1200人。

 

Ⅲ区

此区为独立楼座,与前述的悬吊舞台D是相连的,两排座席一共可以容纳150人。

 

Ⅳ区与Ⅴ区

Ⅳ区和Ⅴ区是两排包厢,Ⅴ区在Ⅳ区上方,每个包厢可坐6人,总共可容纳240人。隔墙是可移动的,可以自由组合。

 

● 
公共房间、入口、门厅、楼道、衣帽间、餐厅和酒吧这些没有包含在目前草图中的部分,仍然在设计中。


行动中的U形剧场|轴测图|法卡斯·莫尔纳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包豪斯剧场》中译本|2019

相关推送|


建造剧场

从包豪斯舞台谈三面向
我们不能只沿着这种尺度上的变化去理解舞台之于包豪斯双中心式的理念而言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回到原先的草图和实验案例解读其中相互投射的关联。“空间舞台”是把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超越尺度边界,由内而外的转化,两者之间确立了一个流动的场,人并不是在空间中的概念抽象,而是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形象。由此我们还可以将这种相互投射推及包豪斯校舍及其舞台设置之间的共相,它并没有把反对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第四道墙作为批判点,而是将整个包豪斯的校舍空间看作是一个随时可以发动为舞台的戏剧性的场所。
上|舞台的概念是一个空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人们应当怎么去重新思考空间舞台的问题。

下|从“艺术家”与“设计师”可及的位置,形成这种生产性的空间,去共同突破当时的社会情境。


空间结构如何转变思维

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观与施莱默的“舞台”观之间一直有着微妙的联合与博弈关系。1961 年,身在美国的格罗皮乌斯在施莱默逝世18 年后对原书进行了重新编排,出了英译本,不仅在序中用较多篇幅介绍了自己1927 年的“总体剧场”方案,而且将包括书名、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中相当部分的“舞台”(德文bühne/英文stage)更改为“剧场”(德文theater/英文theater)。中译本特意将格罗皮乌斯的英文版序放在全文结束后的附录中,而非如英译本那样放在正文首篇,并不想令读者误认为我们支持哪一方更多一些,而仅仅是出于对施莱默及其开拓的“包豪斯舞台”之原初宗旨的尊重。
作为一个劳作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不得不成为现代世界活跃的介入者,探索出一种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全新综合体。


生产者的对峙
剧场之于格罗皮乌斯
对剧场这一典例的历史性的连接与重构,格罗皮乌斯践行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之理念,也正因为此,剧场之于格罗皮乌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着非凡的时代意义。本文包含三段内容,首先是格罗皮乌斯所写的《包豪斯舞台/剧场》1961年英译本序的节选,此外由BAU学社编译了总体剧场这一未实现方案发展过程的简要年表,最后是在2013年根据这一过程转换为剧场展示的一件影像作品的说明。

如果说心智能转变身体,那么,空间结构同样能够转变思维。
精编|只有将建筑史看作是革命史……这意味着,只有在革命失败后,在社会的尽头,才有建筑的历史。

▼ The Paradox of Bauhaus: Critical Point of the Avantgarde

著|周诗岩,王家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的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暴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斯人与欧洲其他先锋派的数次遭遇。

▼ The Theatre of the Bauhaus: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Stage of Oskar Schlemmer

著|[英]梅丽萨·特里明厄姆

译|张靓秋

校|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当代西方研究包豪斯剧场的代表性成果,聚焦于包豪斯大师奥斯卡·施莱默的绘画、编舞和剧场作品,通过准确的理论视角和精彩的作品分析,阐明这位包豪斯舞台工坊的领导者在设计和现当代表演领域发挥的历史作用,并将施莱默的非凡实践视为包豪斯的空间探索与当代舞台乃至当代伦理、美学和社会相关联的重要纽带。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对于所有涉猎二十世纪先锋剧场、行为艺术,以及现代德国实验剧场和魏玛时代表演史的研究者尤有助益。院外还将陆续推送本书部分的内容。

▼ The Letters and Diaries of Oskar Schlemmer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浩瀚的包豪斯档案中,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和日记堪称最富于启发性、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文献材料之一。施莱默从一九二〇年起作为形式大师在包豪斯执教,直至一九二九年辞职,这本书正是其知名的著作,被誉为“唯一一份关于包豪斯的审慎、忠诚而又持续的观察记录”。本书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一九一〇年至一九四三年那段世界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生命历程,其中包含他对同时代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完整勾勒出包豪斯运动在其黄金年代的思想与实践。本书的中译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插图百余幅,以呈现施莱默不同时期的作品和手稿。

▼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