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知者的边界|《无知的教师》20210514线上讨论回顾|上

批评·家| 院外 2022-10-04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是法国当代哲学家朗西埃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册小书,以19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探讨智性平等的可能。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这场教学实验打破了以往将学问与无知对立的教育逻辑,教师将作为一名无知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智的真正力量。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即所有人都能建立作为人的尊严、认识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决定其用处。由此开启解放的循环。20210514的院外“批评·家”活动邀请了《无知的教师》中译者赵子龙博士来介绍本书的写作与朗西埃的思想脉络,兼谈翻译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本次推送的是这次线上活动讨论的上半部分,涉及了书名主标题中“maître”的内在含义与指向、副标题中“智性解放”的重要性、现实教育中的伦理冲突、对自学者力量的倡导,以及所谓的“无知者”并不止于富有挑衅性的某种修辞,“循环封闭”更是具体的可以摆脱体制性的统治关系的场景。其余部分将陆续推出。


录音整理|马浩栋    责编|批评·家


《无知的教师》线上讨论回顾|上|2021

本文5500字以内

大路

很高兴能够听到跟这本书相关的讨论。这本书标题的译名叫“无知的教师”(Le Maître ignorant),说真的还是挺吓人的。就像您刚刚说的,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个书名的话就会有误解。那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看了一些别的文章和朗西埃的访谈译本,比如汪民安与朗西埃的一个对话,其中对于书名的的译法分别有“无知的男主人”,“无知的男教师”。所以我就有一点困惑,在原本中,它的法文书名里“无知的”后面那个名词(maître)更精确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这些译名中哪个是更准确一点的,所以想听一听赵老师说一下这个词(maître)在法语里面它到底具体有什么样的内涵和外延,谢谢。

 

赵子龙:

非常感谢你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说,“无知的教师”这个书名不是精确的译法。因为法文书名中maître这个词,除了“教师”也有“大师”“主人”等常见的意思。然而关于书名,我感觉法文书籍题目的文学性好像更重要一些,因为法文著作常用副标题来说明具体内容,而让主标题承担一种诗意的功能,比如会引入比喻,或者是像朗西埃一样,故意给出一个“无知的教师”,制造矛盾,引起冲突。恰是因为这种诗意功能,书名对于我们理解作者用意尤为关键。


所以这个书名含有一种矛盾,其实不容易翻译。我想了一下应该怎么处理,最初觉得,一种可行的翻译是“无知的导师”,能让人体会到maître一词中跟“教师”不一样的东西;另外在法语中,maître这个词,在许多词语搭配中有“教师”的含意,例如大学讲师叫做maître de conférence;但它作为称呼、或者单独使用的指称,也有“大师”的意思,例如绘画或其他艺术的“大师”就称作maître,所以,书名也可以理解为“无知的大师”。但我最后的考虑是,最主要的还是要让题目照应本书的内容,联系到书里的主要词汇,所以译为“教师”,有所折衷。


我们知道这本书的英文译者对书名作了某种补充,他为了照应maître的一项精准含义,或者考虑法文maître与英文master的直接对应,把这个词译作“校长”(schoolmaster),毕竟雅科托也做过几个学校的校长。所以英文译者也是做了一种归化翻译。总之我觉得,书名的翻译难免有遗憾,的确会损失一些东西,因为在法语里,书名里的寓意、冲突、矛盾、挑衅性往往是更强的。书名的原义可能更近于“无知的大师/导师”,但如果这样处理,书名跟书中最常用的那些词汇就会有点脱节,所以最后我也是作了一些归化。

 

灿:

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朗西埃谈论教育。我自己有一种感觉,就是在任何的情况之下,如果公然地使用智力的话,这本身就有一种非常冒犯的感觉。其实在我们中国的环境,包括教育环境下,就如果你先假定你的智性是和所有人是平等的,那么这中间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冒犯的感觉。有的比较敏感的老师,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对他这个人的不尊敬,而不是对平等的智性的使用。

 

赵子龙:

我能理解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说朗西埃书中提出的假设是很极端的,并不适用于直接处理我们平常所面对的师生伦理。但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也可以在《无知的教师》里面找到。因为书里面谈到:旧教师,或是采用旧方法的教师,尽管他本身所用的方法不是解放的,但就他提供学习材料的意义而言,他其实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书”,关键就在于你怎么看待。你在尊重老师的同时,不妨把他当成你的学习材料,对他的学识和言谈举止都可以如此。最重要的东西,还是跟自己有关的,就是说你可以基于自己的假设去做事情,不一定是针对你在学校里的具体师生关系去做事情。我觉得《无知的教师》提供的思路,主要还是回到自己,这样建立一个中心,不知道这是否能回答你的问题。

 

灿:

我觉得这个其实非常难。因为这种主张首先就是假定了一种智性上的平等的状态。但是如果你使用它的话,就会感觉到一种危险,尤其在整个环境并不处在一种对这个状况默认的情况下。或者在某种情况下你也会感觉到了对方感受到了这种威胁性。

 

赵子龙:

我的理解是,你是说书中的主张不是一个通行的原则,但我觉得它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你可以用书中的这种假设去做什么。以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我当时读完法文版《无知的教师》,做了许多摘抄,得到一些信心。尽管我当时法语水平还不够,但我就是想利用那些关于智力平等的假设去做些什么,然后有了一个计划,就是翻译当时出版不久的朗西埃《美感论》。因为法语能力远远不够,我就只想办法运用各种工具,极其缓慢地才做完前面几章,所以这等于是用《无知的教师》里的原则去做了一场实验。而至于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危险性,肯定是会有的,因为如果你用那些以个体为中心的原则去做事情,那你做的就不会是跟社会完美贴合的事情,但是,它恰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的价值还是在于,它运用你的一些能力,它让你处于跟语言的一种关系里。它可以激活你的一些主动性。

 

灿:

好的,谢谢赵老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是以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为中心,而是以人和知识或者说人和文本的关系为中心?

 

王家浩:

我先来回应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把他的主标题“无知的教师”直接扣回现实的教学场景,在我看来并不是非常恰当的。重点的还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智性的解放”,你自己能不能在智性上解放,并不关乎你去对抗,这种解放并不是马上在一个特定的教学场景里转换成为一个“革命”小将的能力。所以并不是说让我们拿着“无知的教师”当作某种对抗的口号去反对有知的东西,你要看清朗西埃所对抗的目标,那就是他一上来讲到过的,如果通过这样一个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引入讲解的方式,那么就会确立出有知者和无知者的对立关系。还有一点就是朗西埃的激进性并不在于让你激烈地革命,他关心的是根本性的革命,这种革命性是根基的问题。实际上,关于有知者与无知者的这种关系,是在朗西埃的另一本书《政治的边缘》中谈到过柏拉图的七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其中第六种就是有知者对无知者的统治。我个人认为,这本《无知的教师》实际上是从根基上反思这种统治关系的确立是不是能改换作另外一种方式展开,展开的对象是智性的,是每个人的智性解放。并不是要求你直接拿到教学体制当中来成为“无知的教师”去对抗那些“有知的教师”,并不是这么直接的运用。所以说这本书的副标题其实要比主标题更重要一些。

赵子龙:

这也是我看到朗西埃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的,他说《无知的教师》并不是一本教育学的著作,不是探讨教育学,他是想探讨我们可以怎么去看待我们所处的现实的根本。然后,在现实当中,这种思想最后还是要落到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具体地说,翻译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一种很难得的收获,不是说我自己学到了什么,因为这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我看到大家对这本书有的反应来自各方各面,不是只有一种声音,而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想到一些对他自己而言的启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的相处方式,我觉得这是很有激励的。

 

王霖:

我其实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这个“无知者有力量”。为什么会有“无知者有力量”这样的说法,也关于您刚才说到书名的翻译中的争议。我因为读不懂原文,手头也没有原文,所以是从您的这个译文里面来看的,我总感觉作者好像在说教育有缺失的这样一个人,但我们的翻译是不是只能用“无知者”这个词?

 

赵子龙: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放在“无知者有力量”这句话上,关于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其实,我觉得朗西埃并不是想说一种“无知者”的力量,我觉得他字里行间更偏向于一种说法,即“自学者”的力量。他在《平等的方法》那本访谈录中反复提到,他自己就是一个自学者。而他的写作之所以涉及很多领域,其部分原因就是经常有人来跟他约稿,然后他自己去积累材料、进行研究。他把自己看成一个自学者。

 

王霖: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听起来就非常明白。因为我从他的中译本序里面很浓缩地看到了他的思想。我觉得关于自学,他从一开篇所举的教荷兰的孩子学法语的例子,其实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自学方式。如果这样的话,“无知者”和“自学者”能代换吗?因为书里面很多次提到“无知者”这个概念,但在中文里给人很直白的印象就是有一种特殊的人,哪怕他从外在的角度受过教育,但实际上他还是无知的。那“无知者”的译法会导致好像定向到了这样一类人里头去。我总是感觉这个标题好像很容易产生误解。

 

赵子龙:

我能理解您的这种关心。因为“无知”这个词的色彩实在是有点太强,或者是有点可怕,难免蕴含着这样的误解。但我们可以理解为,“无知”这个词里边有修辞的成分。假如你要写一本书,把书名叫做“鼓励学生自学的老师”,那肯定没有这么有力量,没有这么有冲击力。所以朗西埃作为一个作者,有时会把自己的说法在修辞上进行加强。

 

王霖:

那我理解了,这就是朗西埃他有意地使用这个词,是这个意思吗?

 

赵子龙:

对,简直是故意去冒犯,但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某种权威。因此,某些很有学究作派的法国学者,比如布尔迪厄,就不欣赏朗西埃。很久以前我见网上有人提到朗西埃的一个外号“巴黎八大(第八大学)的成吉思汗”,就是指这个人都是野路子,闯入很多领域,得罪了不少学科“领军人物”,还在海外受到追捧。再者,我们可以看《无知的教师》第五章的标题“解放者的猴戏”,它其实也是很有冒犯性的说法,原意是“解放者和猴子”(L’émancipateur et son singe),意思就是说解放者像一个耍猴的,而周围的人就是团团转的猴子。这其实是富有挑衅性的一种修辞。

 

Pan:

各位老师好,我想分享一个我的想法。就是关于标题中“无知”这个词,它除了冒犯性的说法,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因为本来教师代表“有知者”,但是“无知的教师”这个标题用“无知”去把本来代表着“有知”的东西给直接否定掉了,进而呈现出来朗西埃想说的一种自发地想要去学习的自信的觉醒。这个东西通过一个否定去浮现出来,这是不是有点像那个齐泽克说的那种no no?就是否定之否定。我之前还听到陈嘉映也谈过关于“无知”的这个话题,后来绕来绕去就发现,目前这个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性的“无知”。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是无知的,但是大家都一直在用“无知”这个词,而且几乎都是一种贬义的用法。而我觉得,这种真正的智性解放、《无知的教师》所做到的这种智性解放是首先发生在语言中的。他先把“无知”这个词解放出来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赵子龙:

我可以做一个补充性的回答。我觉得“无知”或者说“否定”确实有这样的用法,尤其是“否定”,它在朗西埃所在的讨论环境里边,是很好用的一样东西。在法国语境里,否定是常用的出发点,比如在周诗岩老师带大家读过的朗西埃《被解放的观众》里,书中谈到很多艺术理论,它们多数是基于一种否定论调而展开,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思想——否定消费主义,或者利奥塔的崇高美学、罗兰·巴特的摄影论。而朗西埃则是再用否定的角度,对这些理论予以否定或批判,反而造成一种积极性。然而,目前在中文的学术研究里面,我们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基本建构,所以说,我们要参考朗西埃的理论时,就像跨出太远,可能会遇到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不方便直接引入他那些否定之上再加否定的东西。例如朗西埃的现代艺术论,它的一个明显的批评对象就是格林伯格以来的“先锋主义”,而后者本身也是以否定的面目出现——否定“媚俗”,所以说,朗西埃提出的“艺术现代主义”就是经过两重否定的一种积极论调。

 

王家浩:

我再补充一下。我此前要表达的就是朗西埃思想背后实际上渗透的那种激进的思维是关于统治关系的,而这个统治关系并不在于实证性地证明导师是“有知的”还是“无知的”。当然他的书中提供了很多案例,比如说没有知识的人也能够做到什么。但那些都是极端的案例,其实朗西埃并非实证性地证明你必须要找到一个没有知识的导师来引导你。他批判的、否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知识才是解放的力量。其实,知识不如智性的解放力量来得重要,也就是说朗西埃实际上是要避免“有知”作为一种解放的、力量的意识形态来控制教学的、解放的场景。这样才能摆脱那种现有体制当中的统治关系。如果你一旦认同了“有知”、那种统治的、“有知的”教师才是一种解放力量的话,或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力量的话,接下来的问题就会变成:你到底应当拥有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正的解放力量?而朗西埃的“无知的教师”这个概念,并不是认为需要寻找一个所谓的“无知的教师”,找一个真的没有知识的人来当我们的导师,而是说我们要避免认同“有知”或者说“有知的教师”才是一种解放力量的思路,避免在教学当中不断地反复地陷入循环、不断地更新知识、用知识来提供解放的这种做法。换言之,每个人身上都有智性的能力,而我们不要用一种知识的构成来阻碍它,这是我的理解。


此外,他在文章中其实对“无知的教师”的教学场景还是有描述的,他用了“循环封闭”这样的一种说法。实际上我个人理解是,在导师的这个教学场景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通过共同专注于同一个对象,或者说就是共同地专注于一个中介物来展开的,并不是说大家在漫无目的地探讨所谓的“哪一种知识更具有解放的力量”。由此他所设想的场景还是集中在谈论一个文本,所以说“无知的教师”提供的还是一种教学,并不是说取消教学、或者说认为教学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事实上这种教与学是非常具体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中译版序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这场教学实验打破了以往将学问与无知对立的教育逻辑,教师将作为一名无知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智的真正力量。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即所有人都能建立作为人的尊严、认识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决定其用处。由此开启解放的循环。作者雅克·朗西埃1940年出生于阿尔及尔的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与老师阿尔都塞合著《阅读〈资本论〉》,后来走上独立的思想道路,成为当今法国激进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撰写了多本著作探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包括《电影的寓言》《被解放的观众》《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系列场景》《失去的线索——关于现代虚构作品的随笔》等。院外感谢译者与出版社授权,本期节选了朗西埃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

为了打破歧视的循环,我们就需要这种独特的行动,它就是雅科托所说的智力解放:下决心去出发,去行使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在行使中坚持它是属于所有人的能力。

智力不平等……让言说交流在形式上划分角色,将人分为下令者和服从者,也分为指导者和跟随者、劝诱者和共识者、告知者和获知者、世界状况的讲解者和这套讲解的接受者。

后勤|批评是艺术的后勤,艺术是政治的后勤,是感知战争的后勤。批评·家将不定期组织线下活动,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召集,并以各自的路径去思考“未来”的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供需,这便要求双方既探知“敌情”,不沿用旧有的战术与战略;又开拓新的认识视域,寻找新的打法,方能组织成一次有效的威慑。

20211203|他 她 它 我 它 她 他|共读《艺术、社会、美学》

主讲人|岳媛

20211119|异名的枷锁:共读《先锋派困境》

主讲人|马以秀

20211029|先锋派在维捷布斯克

Unovis|艺术的集体与异己

主讲人|岳媛

维捷布斯克的愿景|作为先锋者的马克·夏加尔

主讲人|罗佳洋

20210618|力量圆舞与共通剧场:再谈《无知的教师》

主讲人|姜秦淮、许佳喆、洪昭元 

20210611|真相与神话

晚清民初的画报情境:从《真相画报》谈起

主讲人|黄丹棉 

作为一种言说方式的神话:《神话修辞术》读书札记

主讲人|莫绮莹

20210604|范杜斯堡《新构型性艺术的基本概念》翻译及阅读札记

主讲人|明心

20210514|有知者的边界:《无知的教师》与知性历险

主讲人|赵子龙

20210423|威尼斯的阿尔杜斯

印刷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学术史

主讲人|郑小千

201226|瓦格纳与总体艺术

瓦格纳与他的总体艺术:以《尼伯龙根指环》为例

主讲人|胡志毅

201118|在“我”与“众我”之间

从个体经验到社会研究:质性研究方法概述

主讲人|曾楠希     

剧场:作为社会艺术实践的方法论
主讲人|王子月

200103|媒介与社群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导读与讨论课

主讲人|周诗岩、马浩栋等

社群与媒介:黑山舞台

主讲人|农积东

190421|二十世纪先锋派

提奥·范杜斯堡的艺术观念与实践:从荷兰风格派到国际构成主义

主讲人|谢明心

莫霍利-纳吉在德国包豪斯的Vorkurs课程及相关问题

主讲人|王雨林

190419历史蒙太奇

蒙太奇的路径——论戈达尔《电影史》的形式与观念

主讲人|徐若风

190104|加速与狂欢:世纪之交的意大利

“未来主义”文献梳理

主讲人|农积东

19世纪末的佛罗伦萨——《瓦尔堡思想传记》读书报告

主讲人|郑小千

181007|墩墩墩墩

主讲人|楚吉妮

180630艺术与圈

野聊艺术运作形态

主讲人|陈嘉莹

180501|现代之眼

鲁迅与新兴木刻

主讲人|小楼

技术的知觉与观察者的悬置——读乔纳森克拉里的认知考古学

主讲人|莲灿

诱惑媒体: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红场域研究

主讲人|叶v

180123|漩涡逃生记

“漩涡逃生记”——麦克卢汉的水手教程

主讲人|刘雨尘

20世纪原始主义的发现与重构

主讲人|唐念慈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现代建筑与后人文主义主体
——《现代主义与后人文主义主体》导论与总结的翻译札记 
主讲人|黄清怡

 “艺术史的边缘——W·J·T米歇尔翻译简介”
主讲人|吴帅

文化研究在台湾主讲人|李丁

171008|除了节日,除了假期,还有塔蒂|连连看

放映《节日》《于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游戏时间》《车车车》《魔术师》

171002|屏幕 空间 影像诗|创作谈

主讲人|白清文,孙晓宇

170924|丢勒与古代世界

美与真实——从丢勒的艺术与艺术理论谈起

主讲人|吴雪婧

犹太人的血液,汉堡人的心,佛罗伦萨人的精神

主讲人|郑小千

170826|途中的大象·ICE MONSTER|创作谈

主讲人|吴穹、汪洋 

170625|巴尔的摩/巴黎|访学札记

Critic——美国的批评写作
主讲人|刘雨尘

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计划  

主讲人|林紫鸣   
170526|经济人与市民社会

主讲人|夏凡
170514|合起来作:“共艺术合作社”怎么作?

主讲人|黄孙权
170506|“包豪斯”的展1937-1938

纳粹德国1937年“堕落艺术展”研究计划

主讲人|骆舒星

MoMA“包豪斯:1919-1928”展览个案研究

主讲人|陆怡舟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