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堕落艺术”展览手册(1938年)简介

EXTITUTE 院外 2022-10-06
EXTITUTE|批评·家|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
译|舒星/校编|批评·家

1937年德国慕尼黑有两个大型展览在两天内先后开幕,其一是“伟大的德国”艺术展,在刚建成的德国艺术之家举办;其二是最大型的一次“堕落的艺术展”,在陈旧的德国考古研究所中举行。“堕落艺术展”展出了超过650件重要的现代主义绘画、雕塑、版画作品。展览中,现代艺术作品被歪歪扭扭地堆在狭小、晦暗的房间中,与精神病院的疯子的画作并置。展览中含有大量对纳粹语录和现代艺术批评的引用,将现代艺术污蔑为幼稚、病态甚至疯狂,毒害了德国人的艺术和文明。在这个展览展出的四个月里,有超过200万名观众进行了参观。接下来的三年之中,“堕落艺术展”先后到德国和奥地利的其他12个城市进行了巡回展出,又有将近100万人次参观。大多数时候,每天有约2万名观众。而展览之前,纳粹德国将全境公共收藏中的现代艺术品彻底清洗一空。这在艺术展览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院外此前也对该著名事件作过相关的介绍,在“批评·家”组织的线下活动(170506:“包豪斯”的展1937-1938中,主讲人“审美政治化角度,介绍了“堕落艺术展的背景和相关概念的发生BAU学社节选翻译了马里奥·安德烈亚斯·冯·卢第西奥的文章1937慕尼黑“堕落艺术展”的重构)中对1937年慕尼黑“堕落艺术展”二楼分展厅的介绍性文字本次推送的是1938年印制的”堕落艺术展览手册的简介
“堕落艺术”展览手册封面|1938

“堕落艺术”展览手册简介

本文2000字以内
从1938年柏林的“堕落艺术”展览开始就同时提供了展览手册。该手册封面上的雕塑作品是犹太艺术家奥托·弗里德里希[Otto Freundlich]的作品《新人》(Der neue Mensch)。封面题目“堕落艺术”中的“艺术”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强调出来。“Kunst”以红色蜡笔写在了白色的拼贴剪纸状的不规则形状中,还被打上了引号。显然,纳粹认为这件作品是“堕落”的,而“堕落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展览图册最重要的宣传策略是将现代艺术与精神病患者的作品并置。普林佐恩搜集的精神病患者的作品集中,有四幅作品被拿来用于这个目的。譬如,保罗·克利的《内在之光的圣徒》(Heilige vom innern Licht)与“疯人院的一个精神分裂者”所绘制的《圣玛格达伦与其子》(Saint Magdalen with Child)并置在一起。下面有一段评论来自1914年《行动》杂志中发表的维兰德·赫兹菲尔德(的《精神病的道德》(Die Ethik der Geisteskranken)断章取义的摘录:“现在应该试图克服我们与精神病人关系之间的僵局”。另一处将“海德堡精神分裂诊所中一个无法治愈的疯子”的作品《女孩的头颅》(Mädchenkopf)与尤根·霍夫曼的雕塑并置,称之为“巨大丑陋的怪物:蓝发女孩”。

“精神病院”中的“病患”在此语境下被专门归类为“非艺术家”或者“业余人士”,以此说明他们的作品没什么值得期待的。然而,当其作品与奥斯卡·科柯施卡比对时,其中的精神病患被当作了“胜利者”。这组对比图下方的文字写到:“下方三幅画中哪一幅是由疯人院中的人所作的业余作品呢?你会惊讶的:右边最上方那张。其他两张,则是最近所谓的大师,科柯施卡的版画。”

展览指南中有九组简明的主题陈述,解释了展览原因,分别从污蔑现代艺术和要将它们从博物馆中清除这两方面展开。其中用以举例的插图中作品都被降格为拙劣的漫画……对纳粹党有所批评的艺术家和作者的话被断章取义的引用。这些引用之下的评论还暗示他们自己的话正是在反对自身的艺术,至少在严重地怀疑它。

这个册子所谓的主题是“形式的扭曲”、“羞辱宗教情感”、“挑起阶级斗争”、“描绘战争的残酷”、“描绘道德的沦丧”、“没有雅利安种族理想之人的肖像”、“与精神病人艺术的关系”、“犹太艺术家的作品”、 “彻底疯狂”……
下面列出这九个主题。引号中的文字来自展览手册:

第一组提供了“一个总体调查,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再现的野蛮技法。”从奥托·迪克斯、奥斯卡·施莱默,基希纳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形式和色彩敏感性的逐步衰退”。

第二组表现了“德国信仰的启示”,这是个“迎合犹太艺术商人的出版界用于描述这种把戏”的术语。埃米尔·诺尔德的作品在手册中的这个部分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第三组中的绘画“提供了艺术中堕落的政治起源的决定性证据。艺术无政府主义是宣扬政治无政府主义的布道。”这类包括社会批评的作品,描绘饥荒、悲苦的作品,以及那些讽刺从大众的贫穷中获取利益的作品。

第四组中展示了艺术“作为马克思主义反对军事义务的工具”。这是“大众坟墓的视角”,“德国的士兵被描绘为白痴、性堕落者、醉鬼。”这组集中攻击了奥托·迪克斯和乔治·格罗斯。

第五组中的艺术家,他们把整个世界看的像是“一座巨大的妓院,人性仿佛不是其他的而只是由妓女和皮条客组成的……我们在一幅接一幅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有产阶级’的浪荡子和他们的娼妓,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背景中筋疲力竭、营养不良的‘无产阶级’……把妓女表现为道德的理想型!”表现主义者的作品在这一分类中最为主要。

第六组中的艺术家的目标是“系统地清除种族主义认知的任何痕迹”。“黑人和南海岛民清楚地展示出‘现代艺术’的种族理想”。纳粹在这一分类中主要嘲笑了表现主义的雕塑。

第七组作品表现了“曾自称‘现代’艺术的,将黑人表现为种族理想的艺术,同时也崇拜其自身特殊精神的理想型,也就是那些傻瓜、蠢货、瘫痪病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说像人,更像是黑猩猩。”

第八组是“无穷无尽的犹太垃圾的典型代表……没有语言可以描述。”

最后,第九组,“彻底疯狂”是其特征,表现了“堕落至极”。这一组由高度抽象的作品和构成主义的作品组成,包括维利·鲍迈斯特、让·梅金杰(Jean Metzinger)、约翰内斯·莫尔扎恩(Johannes Molzahn)、库尔特·施维特斯等人。展览手册在最后将一组现代艺术作品与表面上相似的精神病人作品比照。手册认为病人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文字,展览手册还用了倾斜的图片,古怪的版式安排,这些都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就以一种非常不受尊重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加强了人们对现代主义可能会有的消极态度。展览手册的设计者以某种“达达”的手法,将现代主义描述为文化和种族堕落的现象。其中文章的标题包括:“厚颜无耻、粗蛮放肆的恶劣制品”、“有关新世界构想的愚蠢口吃”、“反德国天性的艺术”、“艺术-疯狂”、“从混乱到艺术,用新的艺术克服犹太自由主义的瘟疫”、“疯狂还是罪犯?”等等。

展览手册在几乎每一页上都提到了要净化“人民共同体”,将“共产主义者、布尔什维克、犹太人、病态者、妓女和白痴”清除出去。

版权归校编所有,已授权发布。

相关推送|
1937年“堕落的艺术”展与图像的伦理体制
展览组织者的解读远不止于“恐怖”或“无意义”此类形式主义的分析方式。在第三帝国的一系列发言中,优秀艺术被明确为“能使广大健康人民愉悦的、真心赞同的艺术”,而堕落的艺术则“试图迷惑人民准确的直觉”。展览组织者不仅设定了艺术的标准、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还对“人民”作出了定义,这类判断艺术的方式属于典型的伦理判断,被雅克·朗西埃总结为“图像的伦理体制”。
上|你应该悄悄地说话,屋里有个死人,是死去的德国文化。它在德国竟然没有自己的坟墓。在恐怖的房间内,它被暴露给那些乌合之众,遭受嘲弄。这里成为一座供大众参观的集中营。
中|那些不能让人愉悦的艺术,不能得到广大健康人民真心赞同的艺术是不可忍受的。这类艺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但又不足为奇。它不是肯定,而是试图迷惑人民准确的直觉。
下|表现主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采取了相同的审美策略,即图像的伦理体制。两者的差异仅体现在道德与政治标准方面……这也恰是图像的伦理体制本身的二律背反。
再生与重构|“包豪斯1919-1928”展览研究
以“包豪斯:1919-1928”展览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呈现展览发生之时的社会语境与美学面貌,展览组织者面对的历史情境与他们做出的回应;策展人和艺术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运用展示策略制造了关于包豪斯的特定话语,进而影响了包豪斯理念的后续传播,参与到那段历史在美国乃至战后西方世界的“重写”。本文梳理了展览的背景、结构和展陈方式,并概述了以此为题的研究论文。
引言与结语|这次展览的主旨是“包豪斯作为一个观念”,这个理念在包豪斯存在的时代和现在一样栩栩如生。
包豪斯存在时期曾有过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随着包豪斯理念的进一步传播日渐消散。

2017/18 - 2021/22
院外自2017年中试运行到2018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已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逐步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板块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柢,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开端,以阿比·瓦尔堡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译介与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等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以深入特定个例的论文梳理整体脉络,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贯通言与行,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纪事|2017/18 - 2021/22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批评·家|
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后勤策源地。2014年上线以来,“批评”(criticize / critical)这个与危机(crisis)有共同词根的词,一直是小站不言而喻的基底。在这个空间中,“批评“兼具动词的进攻向度与形容词的反思立场,理论与历史得以碰撞,从而勾连起具体个例与基本议题。自2017年5月起,“批评·家”持续召集批评家与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组织线下活动。
批评·家|小讲
“批评”(criticize / critical)这个与危机有共同词根的词,是时刻准备着的后勤策源地不言而喻的基底,理论与历史得以碰撞。
批评·家|小坐
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召集线下活动,在这个空间中,“批评”兼具动词的进攻向度与形容词的反思立场,勾连起具体个例与基本议题。
批评·家|庭审
批评是艺术的后勤。后勤是一次又一次蓄势待发的行动隐喻,以监控与威慑的方式先于即将发生的“战役”。线上庭审群将分别以阿多诺、列斐伏尔、麦克卢汉、瓦尔堡命名。
合集|2017/18 - 2021/22
回复|
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历史上的明天
德国闪电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从1938年10月起,德国向波兰接二连三地提出领土要求,要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这些要求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辞拒绝,于是德国决定用武力迫使波兰就范。德军侵波战争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是:利用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实施突然袭击,一举灭亡波兰。波兰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闪电战”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军,冒充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都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9月1日拂晓,德国便大举入侵波兰。
波兰与英法两国曾订有盟约,德波战争爆发后,9月3日,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但实际上英法政府宣而不战,没有认真援助波兰。波兰当局对德军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进攻下防线迅速瓦解。波兰政府于9月16日逃往国外。在华沙保卫战中,华沙军民坚持了二十多天的激战,最后弹尽粮绝,华沙陷落。
联络院外|
extitute@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