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脸当死父


 录音资料:

1、面皮厚过东司墙;

2、面片薄过书厘纸;

3、头肿面当;

4、面红颧赤(红面颧赤)

5、面乌跋哔;6、面青面绿;

7、面臭臭;8、面乌乌;

9、面青青;10、面皱皱;

11、面红过关公;12、面乌过破布;

13、面皱过咸菜尾;

14、擘破面皮;15、大头大面;

16、无脸当死父;

17、无脸输过死;

18、大头好脸。


上一篇推文的一句面皮厚过阫墙,引起了不少方言俗语爱好者的兴趣,纷纷进行补充。各地用得最多的是面皮厚过东司墙,这可能与脸皮厚的人大家都讨厌有关,给个粗俗一点的比喻物才解恨。其他的还有“面皮厚过塗库墙”“面皮厚过屎缸墙”等等。

有趣的是,澄海的一拨微友忽然讨论起其反义词面皮薄过书li5,说li5可能是一种又薄又白的过去用来印书的纸。很薄这是肯定的,不然不会用来作为薄的比喻物。但“li5”是什么东西,大家都蒙嚓嚓。有的写作书璃纸,谓这种纸透明如玻璃;有的写作书厘纸,谓这种纸薄只毫厘;有的甚至说,是啫喱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也懵圈了,听说澄海的电台要拿这个话题去做街采,看看有没有民间的年长高人还知道这张薄如蝉翼的纸究竟长什么样的。热心的微友,也可以通过留言参加到讨论中来。




北方的读者则啧啧称奇:“面皮这么厚,还能吃吗?”哈哈,面皮在他们那可是饺子皮”“馄饨皮一类的东西。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果真如此。表示粮食磨成的粉原来是写作的,繁体字与简体字合并以后就都写作了。但潮汕话分得很清,尽管都写作,但表示脸部的词义读[ming7](民7),表示粮食的粉末及其成品的叫做[min7](谜7)。

就是指人的脸部这个词义,潮汕话跟普通话也有很大的不同。潮汕话基本上保留了指脸部的这个古代汉语词义,洗面面布面桶面盆面桶架、“相面”(看相)、挽面”(有纱线绞去面上的汗毛,潮汕民俗女子出嫁前要挽面开脸)。用构成的成语就有:

头肿面当(形容人已经长大成人了);

面红颧赤(也作红面颧赤,脸色红红的,也许是喝酒,也是是自然的气色好);

面乌跋哔(脸黑得很);

面青面绿(脸色铁青,形容很生气);


形容人的不同神情的俗语有:

面变变(变音bin3,就要翻脸的样子);

面臭臭(黑着脸不想与人交谈的样子)

面乌乌(脸色黑黑的,生气的样子);

面青青(很生气的样子,也指被气坏了的样子);

面皱皱(脸上都是皱纹)。

也有用“厚过阫墙”的比较手法来形容的,如:“面红过关公、“面青过绿豆”、面乌过破布”、“面皱过咸菜尾”等。

其实,普通话里有不少词语也是保留了“面”的脸部词义的,如泪流满面、“以泪洗面”、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面皮”一词,也是古汉语词语,魏晋南北朝就有了。晋•裴启《裴子语林》卷下:“王武子与武帝围棋。孙皓看。王曰:‘孙归命,何以好剥人面皮?’”“剥人面皮”犹如潮汕话说“擘破面皮”。近代汉语中也能见到用例。《元曲•虎头牌》三:“你这个关节儿,常好道来的疾,可都枉擘破咱这面皮。”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释“擘破面皮”为翻脸,正与潮汕话相合。




但你如果以为潮汕话只用“面”,不用“脸”,那就错了。“脸”古汉语指“眼脸”,即面部眼睛之下的小部分,后来才扩大指整个面部而取代了“面”的。但取代的过程还有个两者同时并用的漫长过程。所以,跟面部有关的一些词,潮汕话有的也用“脸”,就如上面所说的,普通话也保留了一些带“面”的词语,但普通话与潮汕话两者的取舍不同,对比起来有时候还挺有趣的。如“脸”在潮汕话中基本用来脸面,普通话此义却叫“面子”(如“没面子”、“有面子”、“面子工程”等)。例如说:

无脸当死父(没有面子比死了父亲还严重);

无脸输过死(丢脸还不如死了的好);

大头好脸(死要面子、好出风头)等等。

潮人爱面子、好攀比从上面这几个俗语中也可见一斑。但也有个别是用“面”的,如:

唔爱面”(mai3 ming7,不要脸);

人面(脸面,指人际关系。如说:伊个人面过好);

大头大面(好大的面子,一般指有地位的人出面去做某事)。


有时候,“脸”“面”可以合为一个双音节词,叫“面脸”或者“脸面”。如说:“个唔是钱加钱少个事,是脸面(面脸)个事(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情,而是面子的问题)。”近代汉语也类似用例,《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他昨晚还赖在衙门里,明日再不出,就要讨没面脸。那个借屋与他住?只好搬在孤老院。”

 

链接阅读:

1、面皮厚过阫墙

2、老实终须在,积恶无久耐

3、方言俗语:潮人的草根智慧结晶


讨论题:

请用“面”字组成方言词来表达上面三张照片中的人物脸部表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