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酱瓿·瓿破,啤酒㼦·㼦铳铳
上一篇文章《酒干倘卖无》引起读者们热烈的讨论,懂语音学的朋友们对 “酒干” “酒矸”是“酒缸”的说法提出疑问,因为“干”、“矸” 台湾闽南话读前鼻音韵尾[-n],而“缸”读后鼻音韵尾[-ng],不像潮汕方言(粤东闽南话)之前\后鼻音[-n][-ng]韵尾不分。台湾方言学博士骆嘉鹏微信指教云:“‘酒矸通卖无?’取自早期台湾旧物收购商的呼声,小时候常听到的完整说法是:‘有酒矸通卖无?歹铜旧锡簿仔纸通卖无?’事实上,‘酒矸通卖无’,是‘酒瓶该卖吗?’或‘酒瓶可以卖吗?’的意思,前头加个‘有’字,就如同您说的‘有酒樽好卖无?’两者是有区别的。只是作词者省了一个字,因此刚听到这首歌时,其实不大能够接受。‘酒矸’(tsiu2 kan1,台湾教育部《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用字)是‘酒瓶’,跟‘酒缸(kng1)’发音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好了,我们就不去管台湾闽南话的“酒矸”是不是应该写作“酒缸”了,但“酒瓶”可能也不是,因为“瓶”字声母是[b-]或者[p-],而“矸”字是[g-]声母,唇音和舌根音,发音部位相差几条街。只好暂付阙疑,留待懂台湾闽语的学者考出“gan”的本字我再转告大家哦。在此先谢过骆嘉鹏博士等微友的指正并与参与讨论。
至于“酒干倘卖无”的“倘”写作“通”,理解为“可以”,骆嘉鹏博士的这种解释使我想起潮汕的“有通”,音[u6 tang1],意思是足够,可以。例如:“今年早季[guê3]收着几[gua3]千斤粟,有通好食几[gui2]个月(今年早稻收成了几千斤稻谷,足够吃几个月的了)。”但“有通”好像不能拆为“有……通……”使用。
借此机会,我们顺便再介绍潮汕话的几个关于瓶瓶罐罐的名词。
瓿,潮音[bao6](暴),一种小陶瓮,用以做腌制食材、作料的盛器。如:“一瓿咸菜(一小瓮咸菜)。”装咸菜的叫“咸菜瓿”,装豆酱的叫“豆酱瓿”。还有装骨灰的叫“灰金瓿”或者“灰龟瓿”。这是个很古老的词。《战国策·东周策》:“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瓿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汉书·扬雄传》:“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酱瓿,犹潮汕话言“豆酱瓿”。汉·扬雄《方言》卷五:“瓿,甊,瓮也。”《玉篇·瓦部》:“瓿,蒲后切。瓿甊,小瓮也。”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
字亦作“缻”,《广韵》上声厚韵与“瓿”字同一小韵(同音),释为“小瓮”。
其实最早的本字应该就是“缶”,加“瓦”是增加了义旁,加“咅”是增加了声旁。
缶,《说文解字·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礼记·礼器》:“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 “缶”字《广韵》是非母幽部字,上古音是重唇音声母,幽部字潮音白读多有读[-ao]韵母者,如《广韵》尤韵字“流九昼留瘤舅臼刘阄臭”,侯韵字“头偷兜斗走狗后厚漏豆”等。《中原音韵》有“非母萧豪韵上声”读音,也与潮音[bao6]相合。又“缶”字今读[hou2],是模仿普通话的文读音。
潮汕俗语谓坏事终于暴露为“瓿破”,例如:“你坏事做较㩼,一日啰是着瓿破”(你坏事干太多,有朝一日终会暴露的)。“瓿破”则所盛酒水、酱料外漏,以之比喻事情之暴露,颇为形象生动。
油甊,旧时潮汕乡间用以盛油的罐子,今已少见,但此词仍活在一些俗语之中,如 “xx大过油甊”。“甊”潮音[lao2](漏2)。如上文《方言》《玉篇·瓦部》两个例子。又《广韵》上声厚韵:“甊,瓿甊,瓮。”郎斗切。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又《宋书·五行志》引晋愍帝建兴中江南歌谣云:“扬州破换败,吴州覆瓿甊。”又,“甊”字今不流行,从“竹”的同音字“篓”应该是同源异体字。竹制的油篓外加油纸,并油上一层桐油。
㼰,潮音[bi5](啤),比瓿小的罐子,如:“一㼰老菜脯(一小罐陈年萝卜干)。”㼰,古代一种盛水酱的容器。《说文·瓦部》:“瓮谓之㼰。”《广雅·释器》:“瓿......㼰,瓶也。”《广韵》平声齐韵:“㼰,瓦器。”部迷切。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
㼦,潮音[gong2],一种盛、舀液体的器皿,如啤酒㼦、口㼦、盪嘴㼦(漱口杯)等。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瓦部》:“㼦,缾也。” 缾,就是“瓶”。㼦字《广韵》上声音“居悚切”,与潮音相合。在一些地方,舀阴沟水或者粪肥的大木勺也叫“㼦”,如“尿㼦”、“粗㼦”等。竹制的也叫作“竹㼦”,小号的竹㼦也用于打油或者酱油、鱼露等。
常听穿街走巷收买废旧东西者喊“玻璃樽啤酒gong2来卖”,“啤酒gong2”的“gong2”应该就是这个“㼦”字。但特指铁质的易拉罐,则是今天赋予的新词义。
人的关系很杂、事情很多,潮汕话形容为“空门杂过胡椒㼦”。原来,这装胡椒粉末儿、上有很多小孔儿的小罐儿也叫做“㼦”。
还有一个俗语,形容一个人自以为是、信心膨胀时说他“gong2 铳铳”(cêng3 cêng3),如说:“你看伊正趁有几个钱定,就张到许底gong2铳铳”(你看他才赚了几个钱,就装得像大土豪一样)。我还不能确定,gong2 是不是这个“㼦”。也许,是以水满则溢来比喻人的自以为是。如果是的话,则这个口头俗语也很斯文而有趣。
【延伸阅读】
3、方言和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春天来了 ——写在“林伦伦方言茶话”开办一周年之际
【说明】
图片来自百度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