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曲“英歌”动九州——英歌舞火出圈对潮汕民俗文化传承的启示

潮汕英歌舞火了,火出圈了。春节前夕的“大湾区春晚”,著名歌手腾格尔以一首潮语摇滚《一身正气》拉开了英歌舞火爆的序幕。

从春节开年起,潮汕各地,尤其是普宁、潮阳的英歌舞不但上了广场,上了大街,还上了各种网络平台,最高点击率的视频,达到2亿之众。这种“突发性”的现象也“惊动”了国家级的媒体,作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2023年1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普宁英歌舞活动。

2月3日,新华社的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潮汕英歌“火出圈”,“中华战舞”闹岭南》的报道,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

2月19日 ,《中国日报》发表了《震撼:英歌舞表演火出圈,网友:又炫又燃!》的报道。

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曲英歌乘风舞》的长篇报道,对英歌舞加以热情的赞扬。

为什么,在潮汕地区存在了几百年的英歌舞,突然就火起来了?

我觉得,英歌舞火爆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 个方面:

第一,英歌舞所表现的正能量的内容。英歌舞表现的是“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也就是《一身正气》歌词里所唱到的“敢打头阵”“敢闯敢打拼”的英雄精神和阳刚正气。英歌舞水浒人物的扮相,容易让人联想到梁山泊英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英雄气概,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还有“步调一致、团结协作” 的潮人精神。潮汕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崇尚诚信和精诚协作。虽然英歌舞的每一个人的扮相和舞步未必相同,但英歌舞棍敲出的刚劲有力的整齐的节奏,把大家的步伐统一在同一个旋律里,充分体现了听从指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三,英歌舞的表演形式适应性强。首先英歌舞是广场舞,表演场地广阔,容纳观众多,而且可以进行巡游表演,持续时间更长、吸引的观众更多。其次是节奏强劲有力,舞姿与年轻人喜欢的街舞也有相通之处,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其中含有武术、舞蹈、音乐、戏曲表演等艺术成分。一句话说,就是好玩儿。转发视频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第四,其参与性强,几乎没有局限性。无论年龄、性别、职业、行业、地方,从中老年到几岁的娃娃,从男性到女性,从社会到学校,从潮汕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放下生产工具,放下书包,放下电脑手机,就可以“敲起英歌”来。

第五,借风助力。今年的大湾区春晚节目请了著名歌手腾格尔唱了潮汕话与普通话结合、还夹带了粤语的RAP的《一身正气》的摇滚歌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恐怕连大湾区春晚的编导都没想到对英歌舞会有这么强劲的推广作用。这是“新瓶装老酒”的创新模式,很成功,对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也具有借鉴作用。

第六,就是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年轻人都憋了一股子气一股子劲。春节前防控措施放开,春节后正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释放时节,于是。四乡八里“咚喳咚咚喳”,锣鼓响起来,英歌敲起来,鞭炮烟火放起来……

英歌舞以前年年敲、四期八节常常跳,还曾经跳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连国王、王后都来观看了。但就是没有今年的火爆而引起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应该与此有关。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潮汕地区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与英歌舞一样,都是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什么英歌舞能在众多民俗文化活动中一株独秀、火爆出圈

潮汕地区春节后的民俗活动真的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从正月初一到现在,还没有消停下来。外地人惊呼:

我们都上班一个多月了,潮汕人还在过春节!

广场舞除了有英歌舞之外,还有舞龙、舞狮,还有布马舞、麒麟舞、鳌鱼舞、蜈蚣舞、狮头鹅舞(双咬鹅)等等。光我的老家澄海,就有麒麟舞、鳌鱼舞、蜈蚣舞、狮头鹅舞等,居然还有龙虾舞,真不愧是民俗文化之乡。但舞龙舞狮别地也有,潮汕地方特色不甚鲜明。布马舞、麒麟舞、鳌鱼舞、蜈蚣舞、狮头鹅舞(双咬鹅)等虽然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观赏性也很强,但毕竟表现形式不够英歌舞的粗犷豪放、强劲阳刚。而潮州大锣鼓等的巡游,在动感和视觉的冲击力上也是比英歌舞稍逊一筹。舞龙中的火龙和巡游中的一些“武营”项目,刺激是够刺激的,但带有一定的武力角斗和危险性,难以推广。

英歌舞汇集了武术、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元素,参与者和受众面很广,从成年人到少年儿童,从男性到女性,从本地到外地(甚至外国)都可以直接参与和无障碍欣赏,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容易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从一睹为快到跃跃欲试,想上场敲一敲、跳一跳的参与感很强。据媒体报道,泰国的吞武里、我国的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也在教学英歌舞了。刚刚看到视屏,粤西的高州也在万人空巷观赏一个歌舞了。英歌舞还可以作为学校的课间操、广场里的健身操。旅游点里,可以开辟固定时间的英歌舞表演节目,并邀请游客参加同乐。

问题三:英歌舞的火爆出圈对其他民间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英歌舞今年的火爆出圈,对潮汕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有启发。我认为,如下若干个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守正创新、与时代同脉搏。

守正就是坚持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特色,发掘其正能量方面的价值,积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英歌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了。今年的巡游类的民俗文化活动,绝大部分都是各级非遗项目如蜈蚣舞、布马舞、鳌鱼舞等。其他非遗项目未申报的应该积极申报,未达到国家级的可以争取申报更高一级的。其实,国家级的还可以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就有专家提出,英歌舞应该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了。

创新就是对传统非遗项目有所改进,不少地方的英歌舞已经开始结合了现代街舞的形式,在舞蹈动作上稍作改良,让年轻人、女性、甚至少年儿童都能参与进来。我在视频里看到有女生英歌舞表演队,还看到只有五岁的英歌舞者。其他非遗项目要想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千方百计有所创新。没有流行的时尚元素注入,非遗项目死气沉沉,年轻人不喜欢,就难以传承。

二是进入学校,培养好传承人。非遗项目要能够传承和弘扬,必须努力争取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从青少年抓起。英歌舞就很适合在学校开展教学,因为学校里有体育、音乐、舞蹈课,有操场,教师也是现成的。另外,英歌舞稍加改造,也可以编成适合在舞台演出的舞蹈。其实,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潮州歌谣、潮州歌册等非遗项目,都适合进入学校。只有青少年喜欢,只有进入学校、进入操场、登上舞台,传承才有希望。韩山师范学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等院校都进行了英歌舞教学(《羊城晚报》2023年3月9日报道《潮汕英歌走进职校课堂》)。韩师体育舞蹈专业教师、音乐学院副院长柳剑文还编著出版了《英歌舞教程》,供师生们教与学使用。澄海有些课外培训机构,也开展了英歌舞培训。

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令鼓”也是一个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能够在全世界的十几个国家的近百所学校里开展,其中包括中国的华侨大学、汕头大学,在泉州、潮州、汕头等地推广(年初四潮州牌坊街就有“二十四节令鼓”表演)就是一个非遗项目进学校的成功范例,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三是借风助力,包装宣传。就是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特色之外,注入时尚的流行因素。比如这次结合了摇滚音乐、歌曲来推广英歌舞,效果甚好。以前也曾经请凤凰传奇组合唱了潮语歌曲《我爱潮汕小吃》,也曾经火了一阵子。以前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理念是:酒香也得有人吆喝,市场才打得开嘛!不然,茅台酒就不用在央视做广告了。上文就说了,是腾格尔的一曲潮语摇滚,拉开了今年英歌舞火爆的序幕!

当然,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最重要的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鼎力支持和正确指导,社会各界的踊跃参加和倾力支持。

咚喳咚咚喳,希望英歌舞和其他非遗项目能够保护、传承好,在活跃潮汕地区的旅游经济、振兴乡村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延伸阅读】1、家乡的“祠堂桌”;2、“七样羹”的“羹”及“菠薐”等“羹菜”名称;3、祝您:身体健康会春龙,事业发展大春摛!

【图片说明】配文图片除最后一张木棉花是我自己拍的之外,均来自百度网络资料和朋友圈,特此鸣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林伦伦方言茶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