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祠堂桌”
经历日本鬼子兵火焚烧的南湾林氏祖祠。石匾烧不掉,民心烧不掉,“诗“ ”礼” (传家)的民风家风烧不掉。
前几年因为老家(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南湾乡)的林氏祖祠重新修缮事宜,多回去了几次,才知道了这座我小时候就看到只剩下残垣断壁的这座祠堂在抗日战争时曾经有过作为抗日军民的驻地而后遭日本鬼子烧毁的光荣历史,对祖先们的英勇抗日精神不禁肃然起敬。但疫情三年,也就没再回去。今年正月初,因为同宗族的三房祠堂“林氏辟祖祠”也进行修缮,帮他们做了一些有关对联牌匾等的事情,春节后便应邀过去看看面貌焕然一新的“林氏辟祖祠”。主事者学明兄请了各房长老前来陪同,并商谈续编辈序诗事宜。恰好隔邻的海后村林氏宗祠的理事们也来访,学明兄便在祠堂里摆起了四桌的乡村菜桌宴客。
修缮后焕然一新的林氏祖祠
农村里的“祠堂桌”我是吃过的,但没有这次在自家乡里的印象深。因为菜式虽然简单,但都是浓浓的家乡菜家乡味,唤醒了我味觉上童年的深层记忆。
修缮后美轮美奂的南湾林氏辟祖祠
卤鹅肉是管够的硬菜,吃完一盘再上一盘。 “澄海卤鹅”如今已经成为了澄海的名片,成为了澄海农业经济的主打品牌产品之一。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在村里跟小伙伴们一起牧鹅了。我外婆是养鹅能手,一只鹅能养到10多斤,最大的将近20斤。几只器宇轩昂的大鹅大摇大摆地在前面走,手里拿着牧鹅棍在后面走的我其实比“曲项向天歌”的大鹅高不了多少。
每只重量超过20斤的澄海狮头鹅。
澄海卤鹅最早出名的品牌可能是苏南的“唝咕鹅肉”。著名诗人、汕头市前副市长张华云先生曾经有诗赞扬“唝咕鹅肉”云:“名标唝咕出莲阳,敢与烤鸭论短长;下酒最宜头脚翅,助餐尤喜咸烂香。” 大概,原来的苏南一带的卤鹅,都是以“咸烂香”著名的。本地口语则只说“咸芳”(pang1,攀),我老家的卤鹅也是这个味道,属于“苏南卤鹅”一类。
澄海著名的卤鹅品牌“日日香”,掌门人余壮忠据说就是出自“唝咕”门下。
苏南,当地人叫“南洋”,字则雅化写作“莲阳”。莲阳者,莲花山之阳(山南水北为之阳)也,是现在莲上、莲下镇一带的旧名称。它地方不算大,但名气不小,出产的农产品、食品名牌可不少,除了“唝咕鹅肉”之外,还有“苏南朥饼”、“苏南朥糕”、“苏南云片糕”“苏南麻薄”等等饼食驰名遐迩。还有苏南这片土地上的蔬菜,曾经远销深圳、广州等地。而苏南中学,也曾经是澄海县的第二中学,排名仅次于澄海县立第一中学。而说起 “苏南唝咕鹅肉”来,因为“唝咕”这俩字实在难僻,就经常简写作“苏南鹅肉”了,到了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就写成“澄海卤鹅”了
“唝咕”这俩字,潮音读gong6 guh8(贡6 固8),本来的意思是几个人暗地里悄悄地商量着要干个什么事。这位卤鹅的品牌打造者的长辈为什么会用这个方言土词来为这个后来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孩子起名的,现在都不可考证了。过去的乡村里,经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名儿,与我小时候同住在一条巷子里的邻居,就有“bha6兄” “lu6叔” “diaoh4 can2姐” 等名字,至今也不知道怎么写呢。我就纳闷啦:当时生产队的会计是怎么给他们记工分、分稻谷的。
猪头肉搵蒜泥,是白酒的最佳搭档。
南湾乡著名的卤肉还有猪头肉,其实是带肉的猪头皮,本地人雅称为“猪首面”,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位乡里秀才前辈起的这样文绉绉的名称。秘制的卤汁也是以“咸芳”为特色的,煮熟后挂起来晾干,吃时切成半肥半瘦带皮儿的片儿,口感爽脆,味道咸香,通常连吃五、六片都不过瘾,米饭倒成了配猪头肉的菜了。
炭焙香腐(豆干)
好吃的还有木炭烘焙的“香腐”(豆干),把做好的豆干架在烧红的木炭上烘焙,并不断用铁箸(筷子)为它翻身,直到豆香味与炭焙香味融为一体,香喷喷地让人流口水,吃性急的拿起来手撕开来就往嘴里塞,口口香浓,充满口颊。上桌时斯文些,就切块儿摆盘,素吃最能保持原汁原味。将其与爆炒过的五花肉、香菇做煲,添几圈小红辣椒,则香气益浓,配酒下饭最佳。
南湾大菜雷
蔬菜类的菜肴,我的至爱是“大菜羹”。南湾乡是盛产蔬菜的地方,种植面积曾经达到3600亩。上个世纪末的90年代到本世纪初,其蔬菜远则行销深圳、广州等地,也就是现在的大湾区;近则畅销汕头、潮州各地农贸市场。大菜(卷心大芥菜)是“今冬明春”的主打菜种,南湾的大菜个大叶(肉)厚,一个就有好几斤,所以也叫“大菜雷”。“大菜雷”除了用来腌制著名的潮汕咸菜、贡菜(切片腌制)之外,还可以用来做菜肴。大菜羹是著名的潮汕农家菜,用炒过的五花肉加香菇、虾米一炒,菜心嫩、菜叶软,而且略带点苦中有甘的味道,很开胃。酒店里的大厨师们在烹饪方法上加以改善升级,用五花肉、火腿、虾米整个蒸熟,食用时再用调羹分开,更能保持大菜原味。粤菜现在也吸收了这个美味菜肴,叫做“煲淋大芥菜”。
2011年出版的镇级的方志,做得挺大气的(序文和封面这四个字是我写的)。其中有“湾头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和“银屏蚝烙”等“名小吃”的介绍。“百年银屏蚝烙”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至今火爆,食客如云。
家乡的“祠堂桌”让我吃出了乡愁。乡愁,是对家乡亲友的亲切想念;乡愁,是对童年故事的美好回忆;乡愁,是对家乡美食的精神 “反刍”;乡愁,是童年牧鹅时记忆硬盘里刻录下来的油菜花盛开或稻浪翻滚的彩色田野、开满野花的阡陌小路;乡愁,是牧鹅少年光着身子在里面“狗爬”的那条清亮亮的四季流淌的河溪;乡愁,是小时候觉得很宽很宽、现在看起来很窄很窄的街巷门闾;乡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过的那座叫做“四点金” 或 “下山虎”的祖屋。
乡愁,让我们记住了回家的路,那条乡村振兴的金色的希望之路!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为这条乡间小路的大字标语竖大拇指点赞。
【延伸阅读】1、“七样羹”的“羹”及“菠薐”等“羹菜”名称;2、人间七味:咸甜酸莶涩苦甘;3、季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