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十年前,父亲葬在两千公里外 | 深度报道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2021-05-29

记者/张涵

编辑/杨宝璐


烈士家属去陵园祭奠先祖

没来到墓碑之前,在杨云吉和甘中华的印象中,两人对于各自的父亲形象都是模糊的。总有人对他们说,父亲是牺牲的英雄,但英雄什么样、他们因何而牺牲,只存在于别人的形容、家里留存的勋章,以及当地历史记载的短短几行字中。
 
据统计,全国现有196万名登记在册烈士。和大量无名烈士的家属相比,杨云吉和甘中华是“盼到了着落”的那两个。六十多年前,他们的父亲在1958年的西北平叛中牺牲,后被葬于兰州,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他们无从得知更多的消息。六十多年间,他们在巨大的空白中成长,直到一通电话打破平静,那只存在于记载和传颂中的扁平的父亲的形象,才得以再次立体起来。

杨延功的遗像一直摆在家中

来自西北的电话
 
消息在2020年11月的某一天,毫无预兆地降临。杨巨业接到了一通来自西北的陌生电话。对方跟他说,自己是军队的,要跟他核实下烈士家属的信息。
 
杨巨业犹豫了一下,他觉得是诈骗电话——虽然他是烈士后代,但和“西北那边”并没有往来,直到加上电话另一端那人的微信,通了视频通话,杨巨业看到那人穿着军装,周围的环境也像军队里的样子,才打消疑虑。
 
电话那端的人叫解西朋,是火箭军某部汽车营二连的班长。他所说的“烈士”,正是杨巨业的爷爷杨延功。
 
在这通电话之前,杨巨业的家族记忆有着六十多年的断层。
 
打他记事起,“爷爷”就是照片中一个人的指代: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穿着军装,浓眉大眼。照片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正上方是一张中国地图,杨巨业能大概指出爷爷牺牲的地方。他的家在山东潍坊,爷爷牺牲在地图的另一头青海,相距2000多公里。
  
所有的亲人都告诉他,爷爷杨延功在西北执行任务时牺牲了,是烈士。但更多的细节,没人能说出来。1958年杨延功牺牲时,杨巨业的父亲杨云吉才12岁,姑姑才2岁。
 
2021年2月,杨巨业又接到了电话,解西朋邀请杨巨业一家在清明节前往部队参观,去烈士陵园祭奠先辈。这番邀请让杨巨业很是纠结,父亲杨云吉今年已经75岁了,几年前得过脑血栓,从那之后就行动不便,去哪都需要拄拐杖。
 
他打电话跟母亲蒋莲英商量,蒋莲英记得,得知能去兰州探寻父亲墓碑,杨云吉时不时会发出喘不过气的声音,那是他心情激动的表现。她担心丈夫见到了父亲的墓碑会发病,但杨云吉态度坚决,一定要去。这是他六十多年的执念,必须得实现。

杨云吉一直保留着父亲的军大衣

活在“传说”中的父亲
 
杨云吉对父亲的记忆太浅了。他只依稀记得,朝鲜战争接近尾声时,大伯曾带他去丹东父亲所在的部队探望过一次,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他扶着一辆汽车,父亲在一旁牵着他——这还是看着照片才能回想起来的细节,原本他只记得自己在火车上乱跑,“江这头是丹东,跨过去就是朝鲜。”鸭绿江记得清楚,与父亲的相处的细节却一点印象都没了。
 
两个孩子对父亲的牺牲后知后觉。杨云吉只记得,有天家里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父亲的军大衣、靴子和帽子,还有一张烈士证明,满村里街坊都在议论,杨云吉懵懵懂懂地明白,那些东西叫做“遗物”,是父亲的。
 
母亲靠着种地和织布独自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关于父亲牺牲的始末,她三缄其口,以至于长大后,杨云吉的妹妹问他“爸爸去哪里了?”杨云吉也只能一句带过:“爸爸在西北执行任务的时候牺牲了。”
 
杨云吉的妻子蒋莲英告诉记者,嫁进杨家后,她从未敢主动问起公公的事,怕婆婆伤心。每年过年时,婆婆都会自己哭上一场。原本家里只有一张杨延功的2寸黑白照,有一次照相馆的人来村里,婆婆便让他们把照片放大,洗成彩色,裱了起来。杨云吉也从不和妻子谈论父亲,蒋莲英有时看到丈夫拿着公公的遗像反复看,却不吭声,就知道他在难过。

牲,在这家庭是个被刻意避免掉的词汇。杨巨业还记得,小时候在家里翻到各式各样的勋章,有刻着“和平万岁”,上面印一只鸽子,有的是五角星图案。一开始,他只觉得这些东西新奇好玩,还分给过小伙伴们直到上了初中,老师讲到革命烈士的故事,他才明白这些勋章的含义,再乱动了。

他对爷爷的了解来自于资料。杨巨业告诉记者,次他在村委的办公室玩,一个村干部招呼他过去,打开一本厚厚的《寿光县志》,告诉他上面记录了爷爷的事迹,“杨延功……于西北平叛中牺牲,现葬于兰州是他第一次知道爷爷安葬的地点,但他并不知道平的是什么,叛的又是什么人。于他们而言,兰州和爷爷一样,只是个遥远的词语,他们既不知道杨延功的部队所在地,也不知道具体埋葬的地点。

另一位和杨延功一起牺牲的烈士甘心贤,老家在河南信阳。他牺牲时,儿子甘中华才甘中华上小学时,从家里的抽屉翻出了一张黑白照片,他问奶奶,这个人是谁?奶奶才哭着告诉他,这是他的父亲甘心贤,在西北的战场上牺牲了。

和杨延功一样,甘心贤被葬在了兰州。甘中华的叔叔去指挥部领回了遗物,但并不知道具体的埋葬地点。关于父亲牺牲的前因后果,甘中华只听过和父亲一个连队的战友讲起过。别人说他父亲“活泼”,“招人喜欢”,但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母亲也不提,只是在过年时摆出父亲的遗像祭奠,清明在村口烧些纸钱。

甘中华和侄子在祭奠甘心贤

寻找烈士的家属
 
资料比人言更详细地记录了杨延功和甘心贤的牺牲始末:1952年春,朝鲜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战场物资保障吃紧,中国志愿军龙江大队第七连诞生,杨延功成为其中的一名运输兵。战争结束后,连队又奉命留驻朝鲜,担负物资运输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任务,是最后一批撤离战场的连队。
 
1958年春,连队预备回国,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为了平叛位于青海黄南、果洛、玉树等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一百余人继续奔赴西北。
  
杨延功在青海玉树牺牲后,部队通过邮寄的方式将遗物和烈士证明寄到他家,并将当时牺牲的烈士遗体临时安葬。后续,烈士遗体集中搬迁至兰州化灵山烈士陵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一消息未及时通知到烈士亲属。而他们当年所在的连队后来经历了十余次大大小小的编制调整,如今的驻地位于西北某地,现为火箭军某部汽车营二连。
 
连队内一直代代传递着两位烈士的故事。自2014年起,汽车二连就保留了为两名烈士点名的传统。每天晚上熄灯前一小时,汽车二连的全体官兵都会在操场上集合,在大家报数之前,会先点名 “杨延功”、“甘心贤”,全体队员一齐答“到!”八人间的宿舍床位也一直空着两个,床边还写着他们的名牌。
 
寻找烈士的安葬地以及家属的计划直到2018年才启动。当时全军组织“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汽车二连决定寻找两位烈士的安葬地。
 
1961年,兰州军区政治部编写了《平叛英雄传》,其中记录了杨延功、甘心贤两位烈士的事迹,最后写着“安葬于兰州化灵山烈士陵园”。二连原指导员王军涛按照史料中的记载联系兰州烈士陵园,查询到杨延功安葬于此。
 
寻找甘心贤的墓碑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按照连队记录的名字“甘新贤”查找,烈士陵园并无匹配的信息。后来他们在离杨延功墓碑不远的地方,看到了一块名为“甘心贤”的墓碑,由于两人是一起牺牲的,再加上烈士陵园的记录:甘心贤于1958年在西北平叛中牺牲,由此确定了甘心贤的墓碑。
 
寻找烈士家属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连队登记的烈士姓名为“甘新贤”,但他的驾驶证上又写作“甘兴贤”,烈士墓碑上又变成“甘心贤”。六十多年来,烈士祖籍所在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变化,甘心贤所在的信阳县被撤销,如今变成了信阳市。二连指导员贺阳向信阳市民政局查询“甘新贤”,依然查无此人,线索一度中断。
 
2018年3月17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批准组建,主要负责管理和保障退役军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采集牺牲英烈信息等工作。解西朋打电话给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方告知了原信阳县现在可能的归属地,解西朋又挨个打电话去几个县里问,最后,终于找到了名为“甘心贤”、且牺牲年份都能匹配上的烈士。杨延功那边,则由寿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牵头联系到了杨巨业。

杨巨业和父亲、姑姑把从家乡带来的贡品摆满墓碑

“魂归故里”
 
3月29日,杨巨业向公司请假,他要带父亲完成六十多年的心愿。等他到家时,父母已经把祭拜需要准备的酒、水、食物,以及父亲在路上吃的药都准备好了。3月30日,杨巨业带着父亲和姑姑来到部队所在地。
 
他至今记得那令他情难自禁的场景:31日早上,他们来到连队,几十名士兵随着哨声来到操场集合,他们军装在身,站立笔直。点名了,连长喊:“杨延功”,全体士兵答:“到!”,“甘心贤”,“到!”几十个人的音量陡然增大,共鸣震得杨巨业眼眶湿润。他没想到爷爷去世六十多年了,在从前的连队里还能得到这样的尊敬。
 
在连队的荣誉室,杨云吉第一次见到《平叛英雄传》这本书。书中记载,那年杨延功33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司机排长,甘心贤是杨延功的助手。当天两人正在执行运输任务,汽车在高山密林中行进,三四十个叛匪突然开始对着他们射击,想阻止军车前进,汽车的右前轮被打漏了气,杨延功只能踩下了刹车。由于不能让汽车和物资被敌人抢走,他们没有弃车撤离,在激烈的枪战中,二人牺牲了。
 
4月1日,他们前往兰州烈士陵园祭奠。按照村里的风俗,他们装了一壶家乡的水,还带了水果,包了饺子。应连队的请求,杨巨业把爷爷生前的功勋章、驾驶证和军装等遗物都收拾出来,准备带去捐给部队。他原本想把爷爷留下的一件厚羊毛军大衣也捐了,但杨云吉不同意,这件大衣爷孙仨都穿过,至今杨云吉冬天还会拿出来当被子盖。
 
陵园很大,他们穿过了一座又一座墓碑,其中有不少都是无名烈士的。昔日十二岁失怙的少年杨云吉,如今也到了需要拄着拐、由人搀扶着的年纪。他身上挂着“英烈亲属,无上荣光”的红幅,一到墓前,他就丢掉了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跪下来。妹妹也老了,伏在墓碑上哭,用毛巾一遍遍擦着墓碑。
 
跪在爷爷的墓碑前时,杨巨业很“懵”,他来不及感受自己的情绪,只是用毛笔一遍遍描着墓碑上爷爷的名字,“五味杂陈”,他说。直到这一天,那存在于照片上、县志中的爷爷,才真正立体起来。“他是个英雄。”
 
甘中华也在同一天受邀来陵园祭奠,两家人父亲的墓地距离很近,在陵园中,甘中华拥抱了杨巨业,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在自己的亲人牺牲时,身边还有一个战友。
 
就在丈夫和儿子去兰州期间,蒋莲英独自来到婆婆的坟前,告诉她,公公的安葬之地已经找到了,“他就要回来陪你了。”由于无法将杨延功的墓迁回家,杨家人用一块红布,捧了一些墓前的土带回来,撒在杨延功妻子的坟上,他们相信,这样,长眠于千里之外的杨延功,能循着故土的气息“魂归故里”。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托孤失败后,75岁老人为精神病儿子找代孕

身背十亿债务的天津老板,户籍被注销后“人间蒸发”了
兰州特大“套路贷”案中被逼债的还款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