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突发!宜兴一学校发生持刀伤人案件!致8死17伤!太恶劣了!
一小学门口突发!多名学生被撞伤!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1年5月29日
2022年11月12日
2022年11月12日
2022年11月13日
2022年11月13日
2022年11月14日
2022年11月14日
2022年11月15日
2022年11月15日
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11月17日
2022年11月17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1月19日
2022年11月19日
2022年11月20日
2022年11月20日
2022年11月21日
2022年11月21日
2022年11月22日
2022年11月22日
2022年11月23日
2022年11月23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16日
2023年5月16日
2023年5月17日
2023年5月17日
2023年5月18日
2023年5月18日
2023年5月19日
2023年5月19日
2023年5月20日
2023年5月20日
2023年5月21日
2023年5月21日
2023年11月17日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4日
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博士生走上中学讲台,不只是为了复制下一代学霸 | 深度报道
Original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2021-05-29
采写/姜博文
编辑/刘汨
他们是一群离开学术前沿的学霸,放弃了那些在旁人看来高大深奥的职业路径:设计核电站机组、为互联网大厂搭建系统框架、研究全球大气环流......
他们回到了中学校园,走上讲台教授三角形内角和180°定理,督促学生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同时也被寄希望培养出下一代学霸。
从知识体系的塔尖进入基础教育的地基,预想中的“降维打击”并没有出现。
当博士告别科研
去内蒙古测过铜矿,到邯郸挖过铁矿,中国地质大学矿物学博士蒋俊毅终于走到了地质科研领域的大门口,但他停下了脚步。
蒋俊毅的选择与一位师弟的经历有关,师弟参与了一项在印度洋的地质资源勘探项目,在船上一呆就是8个月,海上基本没有信号,连和家人联络都要限定时间。
蒋俊毅科研之心未泯,但最终没能拗过妻子。争执中,妻子给他撂下话:把她和两个孩子就这样丢在国内,实在是不负责任。最终,在读博的最后一年,蒋俊毅没给任何科研院所或高校投去简历。
根据一项针对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抽样的1670名博士生中,留在科研单位、高校的比例为33.8%。放弃科研的博士生里,受现实羁绊者大有人在。
离开科研后,蒋俊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一家游戏公司做策划。转正后,公司给他开出了每月一万元的工资。但蒋俊毅心里始终不安,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在北京,一个月一万元,日子只能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也迟早会进入学龄,没有北京户口,教育会是个大问题。
除非成为教育本身的一部分。蒋俊毅想到了出路:成为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教师。2020年,蒋俊毅回到家乡成都,入职一所私立中学任教,孩子的户籍问题、上学问题也随之解决。
寇淮告别科研学术也是因为现实原因,2016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先是去一所二本院校担任代课讲师,讲“人工智能”、“概率论”、“软件工程”等课程,但因为没有编制,两年内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一千多块钱。他不得不兼职给中学生做家教,收入反而比在高校任教高一些。
“扛不住了,钱太少了。”最让寇淮愤懑的是,他所在高校薪资制度的不平等,有的老教授业务水平明显不如自己,却拿着最高的工资。而他即使有了正式编制,每月工资也不过4000元,行政岗位都比他挣的多一半。
通过转正考核没多久,寇淮就离开了那所二本院校,转去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寇淮清楚,自己回归应试体系的好处在于,从小到大他都是这个体系里最成功的那批人之一,中科大计算机的本硕博足以说明一切。
在培训机构,寇淮先是负责编写教材,一个月能有6000元收入,后来开始带学生,收入涨到1万元。正好这时,一个已经在私立中学任教的博士同学给了他建议,“要不来中学试试?”
这令寇淮动了心。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吕亦柔选择回中学教书的理由更加复杂。她不喜欢大厂的紧迫,也觉得科研环境不佳,还一直藏着个教师梦。吕亦柔高中就读于衡水中学,她一直记得高三时的语文老师,一个帅气又文艺的男人。那一年他25岁,妻子正怀孕,学生5点半起床,他就要5点起床;学生晚上9点下课,他批作业要到10点,回家还得照顾妻子。可在吕亦柔看来,那个老师的幸福感依然很高,因为在河北这样的高考大省,他依然能够带出许多清北的学生。
另一段催生教师梦的经历来自异国他乡,吕亦柔博士期间曾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过两年,在那遇到的很多同学,本科就有了国际实习的经历,吕亦柔相信,这样的视野必然是在高中时就打下的基础。如果自己回到中学教书,也许她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视野。
无论各自出于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学霸老师”出现在了基础教育的讲台上。数据显示,2019年,进入中小学教育的博士生比例已经升至1.3%。2020年底深圳中学公布的新入职教师名单中,博士生比例占到四成。到了2021年,广州市白云区公开招聘50名博士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
2020年底深圳中学公布的新入职教师名单中,博士生比例占到四成
新的竞技场
从科研圈跳出的博士生们由此进入另一个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讳言,求职意向集中在一线或是头部二线城市。在这些地方,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已越来越白热化。
一位就读于某211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学生提到,她高中时就读的广州某区的普通公立学校,仅仅是管理实验室试剂的教师岗位,都有近300人应聘。在其它区,带编教师岗位最基本的招录比已达1:50。
另一位来自北师大学教育学的研究生透露,从她参加过的北京地区教育类岗位双选会来看,不少中小学已经划出了”只要博士生”的门槛。在珠三角地区的学校,同样有类似的标准。
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在七八年前,他们就拥有了第一批零星几位博士生老师。近年来,他们遴选博士生进入教师队伍的力度越来越大。参与过教师招聘的教学处副主任伍毅东说,广东省人社厅甚至专门下批了给博士生老师的编制岗位。
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的校长甚至亲自来到北京,在知名高校物色教师人选,不局限于师范专业,但要求必须是博士学历,甚至希望本科是毕业于名校的博士。最终,那次北京之行,各学科带回了四十多份博士生简历。
即便没有特意设置博士招聘需求,门槛也在水涨船高。2016年,西南某省会一所还在筹备期的私立中学,数学教师卢明子参与了部分教师招聘工作,他们那时的预期“上限”是招到六大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让卢明子没想到的是,各大师范院校的研究生简历很快涌入,紧接着是复旦、北大的博士生简历。正式建校四年后,该校已经聘用了八位博士生老师。
然而,对于众多渴望进入基础教育的博士生而言,博士学位只是一张入场券,他们仍然需要应对数轮笔面试的筛选。
毕业于某985大学的生物学博士李士燮依然记得,2015年应聘一所中部省会城市重点高中的情景。第一轮简历筛选后,参加生物教师笔试的人有三四十个,笔试并不困难,都是高考生物的内容,但在害虫防治领域研究五年后,李士燮已经忘记了一些很基础的知识,他至今记得那道没答出来的题目:ATP里面的五碳糖,到底是核糖还是脱氧核糖?
笔试后,是一轮乃至数轮更残酷的淘汰。寇淮记得,他参加成都某私立中学物理教师招聘笔试时,限时一个半小时完成,他在一个小时内“秒杀”了题目,校长当场批卷,寇淮得了90多分,同场第二名得了70多分。学校当年只招两个物理老师,余下三四十人全都淘汰。
在优质公立学校,优中选优的情况更为普遍。省会重点高中一轮笔试结束,与李士燮一同进入课程试讲环节的老师还有六七名。试讲后,又有一半被筛走。余下的三名应聘者,除去李士燮,还有一位中科大的博士,一位来自全国知名高中的优秀教师,他们要竞争一个生物老师的名额。
尽管竞争压力巨大,但选择也是双向的,博士生们也在观察,学校能够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到底能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做些什么?
李士燮是那场“三人之战”的最终胜利者,与此同时他还收到了一所省内一本大学的教职offer。李士燮最终还是选择了那所省会重点中学,他知道进入那里意味着什么:那里几乎集中了全省最优秀的学生。
一场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的双选会,约3.5万人进场找工作
“降维打击”没出现
学霸老师们一次次被问起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基础教育系统里来?
寇淮入职成都一所私立学校后,在大学工作的母亲一度无法理解他的选择。在她的认知中,博士生读书是为了写文章、做项目,给科研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到说起这个话题,寇淮就摊开手,做要钱状。寇淮觉得,这是“社会的无奈”。博士生扩招以后,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单位根本提供不了足够多岗位,像他这样的博士生即便留在高校,到了45岁,也未必能评得上教授。
不仅是父母,在办公室里,本硕博都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穆如诲也被同事问到:“你到这来干啥?”
穆如诲在进入中学前,在一家核能相关的研究院工作过五年,专门设计核电站机组。对于同事的疑问,他回答得很认真,是因为喜欢。比起师范院校科班出身的老师,他还需要克服科研向教学的巨大转变,习惯不再与顶尖的大脑合作共事,每天围绕他的是一群天真的孩子。
作为希伯来大学的数学博士后,走上中学讲台前,贺轸不断告诉自己,不要抱有任何期待:“不要期待学生会很聪明,不要期待学生会很守纪律,不要期待学生会很有礼貌”。
做博士后的时候,他每周都能听到最新的东西,在班上讨论,围在身边的也都是世界上顶尖的数学学者。以贺轸习惯的节奏,一本中学教材,他大概一天就教完了,但进入中学后,
即使是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的简单知识,也需要手把手教。
调整心态成了种必然,贺轸不得不慢下来,尝试去探究,学生到底在哪些地方无法理解?即便如此,入职半年后,在贺轸的班上,个体成绩有所提升,但整体依然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不仅仅是学习。贺轸的学生们总是精力旺盛,分不清课堂内外,没有太多纪律意识,像小孩子一样吵闹。最初,贺轸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像纪律这样简单的事情,说几遍都没法做到?后来他才发现,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才刚离开小学,许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心理水平没发展到那个水平”,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话,忽视纪律,而非有意去破坏课堂。
蒋俊毅遇到的问题更加棘手,比如
早恋。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会了趴在桌子上、窗户前看心仪的对象。
蒋俊毅记得,在他上中学的年代,“老师肯定是能摁死一对就摁死一对”,但到了现在,直接打压已经不再合适。
不仅如此,哪怕直接告诉学生,“你们现在都还不成熟”,也会被视作“不负责任的打击”。
引导情感是复杂而又耗时长久的工作,蒋俊毅发现,中间会有反复的拉扯,问题解决或许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年。
某种程度上,从知识体系的塔尖进入基础教育地基的“降维打击”并未实现。相反,博士生们有时成为了被“教育”的人群。如同许多新入校的年轻教师一样,穆如诲也时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他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老教师们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衔接是顺滑的,“听起来比较流畅”。而他上起课来,一个知识点后练习一两道例题,下一个知识点又来了。相较之下,穆如诲总觉得“差那么点东西”。
李士燮刚走上讲台时,讲课朝着非考点的方向“拓展”几乎是不由自主的。例如,上课时碰到一张彩色的电子显微镜图,他会不自觉地做出说明:现实中扫描电子显微镜图一般都是黑白的,为成像会加入固定剂和喷涂上一层重金属微粒,才能反射电子……后来,他发现,这些内容高考并不会考,很多教师自然而然也就点到为止了,而他总会多讲。
学霸的反击
“学霸”们的反击很快就开始了。
作为师范专业出身的老师,卢明子曾经与学霸教师们一起命题。最开始,博士生很难找得准考点。事实上,这是教育领域新人们的共同特点。普通大学生,或许需要七八次尝试,才能出一套令人满意的试卷,但卢明子发现,博士出身的学霸教师们,也许三次尝试,半学期内就能达到要求。没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铺垫,她吃惊于博士生们的快速学习与总结能力。
寇淮在进入学校后,也去听老教师的课。大多数年轻老师要听课一年,他听了一个星期就走了。他只学几样东西:哪些地方是重点,重点与重点之间怎么衔接,以及如何组织管理学生。领导批评他不给老教师面子,他不在乎:学校里成绩说话。竞赛班他在带,他想着把更多时间花在竞赛上。
李士燮觉得,尽管博士生在教育上是“后起之秀”,年资或许不足,但他们有时反而更能吃透教材与考试。经过博士阶段的学术训练,学霸老师能快速追溯教材知识的参考文献,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更深入。除此之外,高考命题的专家是大学教授,他们的实验思维是更接近的。李士燮在2017年做的一份授课ppt中采用了新思路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他在那时就觉得,老教材的说法过于浅显,与实际科学史并不相符,三年后,新教材果然在这个版块进行了调整。
就像是鲶鱼,学霸教师们搅动了学校的一池水。某种焦虑也随之扩散开来,教研室里10个老师分管不同班级,但在课后兴趣班,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许多非本班的学生都已经开始投奔寇淮。除此之外,因为有博士学历,能“给学校当招牌”,又在教竞赛,寇淮在常规课程上稍稍“放水”,包括迟到早退也被默许。他知道,自己被许多人以复杂的目光审视着。
提着“白菜”研究“保密科技”,这也成为了学霸教师们的迷人之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探究应试体系以外,更为深入的学科世界。而那样的世界,并非人人得见,寻常课室里的博士生们,最终成为了通向那里的一个豁口。
贺轸察觉到,过去大学数学的内容正在逐渐下沉。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考题都是大学数学题,自然,那是给最优秀的学生准备的。可贺轸觉得,这逐渐会成为一种趋势,他开始尝试给自己的学生植入一些更为高级的数学思想。他曾问学生,一条一厘米的线段,一条两厘米的线段,哪一条线段上的点数更多?学生们最初的回答是,长线段的更多。他则要扭转这样的概念——两者事实上一样多,数量与长度并不是一个概念。而在证明方法上,他已经开始使用大学里函数的双射理念讲解。
有的学生甚至开始窥探到博士们亦不能及的深度。蒋俊毅曾被学生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加拉帕戈斯群岛会产生这么多不同的多样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需要一个比较宽泛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这个问题,蒋俊毅一时难以回答。后来,他去请教了生物部的老师,也依旧无解:这个问题,放在当今学界,仍是待解答的问题。
在知识领域,学霸老师的出现打开了更大的视野
学霸培养学霸
许多学霸教师进入基础教育,注定会被赋予一些特殊的使命,比如培养下一代学霸。
寇淮很熟悉自己班上那些尖子生的感觉。在做学生时,他就不爱听老师讲课,在他初中时,觉得一些资历平平的老师“连题也做不起”。上了高中以后,他也不听物理课,“我比他做得又快又好,我为什么要听他上课?”他喜欢“钻牛角尖儿”,琢磨一些老师所讲以外的方法,“就是什么东西都把它想清楚”,从条件到结论,哪条路最好走,哪条路容易犯错。
回到中学教书,寇淮一面带着竞赛课,一面带着普通班,有时相同的题目,他也教给两批学生不同的方法。一道初中物理浮力问题,在漂浮的木块上放置金属块,计算重力浮力的改变。普通学生大都列两个式子求解,耗时长而繁琐。寇淮直接告诉竞赛课学生们,重力变化值即等于浮力变化值,题可解,“一句话就说完了”。
回到普通班上再问同样的问题,上过竞赛课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高级解法,想要举手回答,却被寇淮一个眼神压下去。他觉得,对于天赋普通的学生,就不该用简洁、考验思维深度的方法去打搅他们的正常思路。
进入中学后,穆如诲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学霸还需学霸“磨”。
他曾经带过高中数学竞赛训练,发觉来参加训练的学生们平时几乎不怎么听常规的课程,参加常规数学考试,一考就是140分以上,有时反应速度比老师还快,“常规老师教不下去”,穆如诲说,“因为他(学生)觉得讲这些,他可能没有太多兴趣,或者(老师)也不能教更多的东西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竞赛中的不等式版块,相比高考中的不等式,难度几何倍数的增长。讲授这样的知识,甚至不能只是博士生,最好是清北本科出身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让穆如诲想起了在清华读本科的日子,作业和考试题目非常难,一个寝室的人讨论很久都解不出,还要抄答案。
回到中学任教,穆如诲自信有过参加数学竞赛的经历,主动请缨教数竞。然而,离开高中十多年,数学竞赛已然换了天地,“难度真的比我们那时候大多了”。穆如诲自己也觉得吃力。开始了疯狂刷题,“至少二三十本都已经刷完了”。即便如此,在某些部分,他也不得不考虑再聘请专家教授,来为可能的金牌选手讲课。
即使有了足够的师资支持,学霸的道路绝非一条坦途。竞赛出身的穆如诲深知其难,如今他所带的竞赛队里也有学生抱怨,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似乎取得的突破都非常小。
那是穆如诲走过的血泪之路。难以突破的瓶颈一环扣一环——最开始,高考常规数学得心应手,在转向竞赛数学后,体系转换,陷入对照答案也未必看懂题目的境地。即便竞赛初赛获得突破,复赛,决赛,难度层层加码,瓶颈永远存在。
人们期待天才的智慧,能够在某一瞬间解开难题,但穆如诲从不相信天才的存在。他对学生的回答是:承受这种痛苦,花上一两个月去把一个问题彻底想明白,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也是无形的敌人。吕亦柔也是数竞出身,她知道,竞赛是属于少数人的体系,“你越往上走,其实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你的同学会越来越少。”
在吕亦柔的初中信息竞赛课上,二十余台电脑前只坐了十多个学生,他们复盘着上一次竞赛的题目。吕亦柔很少对所有人讲话,只是不断走动着,与单个选手交谈。等到了高一,这间屋子里为数不多的选手,又会有人永久退出竞赛。
吕亦柔常带着学生与竞赛老牌强校打比赛,这意味着选手常要脱离他所熟悉的朋友、家长、环境,赛场上与陌生人对抗,回住处与机器为伴。那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孤独,一个学生尝试冲击信息竞赛省队失败,文化课也落下不少,而他又喜欢群体生活。几重重压下,吕亦柔干脆把学生留在身边,不再让他外出比赛,减少孤独感,逐渐调整到最佳状态。
无论知识还是心理上的支持,当学霸老师遇到下一代学霸,擦出火花更多在竞赛的层面,这会是一个单纯复制优秀“做题家”的过程吗?
穆如诲的回答是否定的,“现在的高考太简单了,选不出最顶尖的人来”。为了高考提分,他见多了学生一遍遍刷题;字也要写得像方块一样,作文要按照模板套路写……“这才是真正在培养做题家。”
数竞枯燥,没有毅力与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做不来,在穆如诲看来,这更是科研的潜质。
在教育体系内,学霸老师们被视作近乎灯塔一样的存在,一位与博士生共事过的教师说,这些学霸教师,哪怕只是站在那里,就已经告诉了学生们,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变成那样的人。
矛盾之处在于,他们一度达到了科研领域的前沿,最后又回到了讲台上
。
常有学生问李士燮,自己决定要学生物学,将来该如何规划?
这让李士燮觉得是最难面对学生的时刻
。
读研读博时,李士燮曾在夏季广东的田地里观察害虫,皮肉被剑麻扎伤,也在学校种棉花养昆虫,每天数1000个只有硬币百分之一大小的虫卵,累出了颈椎病。走上中学讲台后,他依旧乐于转发昔日同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也会把其中的故事和知识讲给学生们听。
对于有志于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会都把他们劝到走学术研究上面去”。粗粗算来,班上五六十人,李士燮大约帮五、六个学生坚定了学习生物的理想。李士燮想,多年后回看,哪怕他能影响那么两三个人,就已经足够了。
广东实验中学多年前就开始招聘博士学历教师
北上广之外
大潮之下,博士生学霸教师进入基础教育的势头仍在持续。2020年11月,广州市另一所名校执信中学公布新入职教师名单,当中六名博士均出自清北。而拥有全国仅两所博士工作室之一的广东实验中学,至今已经拥有近30名博士生教师。
甚至不只是名校。在深圳,一所普通公办高中的校领导透露,近几年,区教委都能统一招到数十名博士,学校进而也能与这些博士生沟通具体岗位。尽管他的学校目前还只有一位博士教师,但今年也会继续尝试招聘更多博士。
割裂已经产生。几百公里外的广东某非珠三角地区,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一所当地优质高中的青年教师透露,该校校园招聘要求教师为211、985院校毕业生,但收到的简历大多来自师范类二本院校,最终入职的则大多是没有经验的社招人员。高水平教育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已是大势所趋。
在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的教学处副主任伍毅东看来,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差距客观来说始终存在,但难言越拉越大。毕竟二十年前,当许多学校还在招收师专院校毕业生时,广东实验中学就已经在北师大招聘了。
他认为,研究生、博士的扩招带来了各行业人才学历的升级,有高学历人才愿意下沉至基础教育是正常现象。当然伍毅东也承认,吸引博士这样的人才进入基础教育,需要相当优厚的待遇条件——算上公积金等福利,广东实验学校高中部的教师平均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各地的财政支出并非都能承受。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教授张万朋也观察到,如今博士生流向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潮流,仿佛是上世纪90年代广深地区大范围招入内地名师运动的翻版。他认为,博士生们在市场的干预下自主择业,而不仅仅停留在科研领域,具有其合理性。
但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张万朋看来,这不是学校个体所能左右的,发达地区的财力、资源、政策,再到思路,都具备着更大的吸引力。
珠三角、江浙沪、京津冀......如果只考量市场导向,学霸老师似乎更倾向于走上这些发达地区的讲台。张万朋说,上述地区应当避免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你上海出台政策,安徽怎么办?”只有通过一些协调发展政策的出台,才能避免这种不平衡被越拉越大。
(文中除伍毅东、张万朋、蒋俊毅外,其余受访者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
北青深一度
】
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女孩举报老师猥亵之后,征集到了八个“盟友”
六十年前,父亲葬在两千公里外
托孤失败后,75岁老人为精神病儿子找代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