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妖精视觉
5
抖音
6
@两性
7
@调研纪要
8
@佛山综合
9
@artag
10
kN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妖精视觉
5
抖音
6
@两性
7
@调研纪要
8
@佛山综合
9
@artag
10
kN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宾曰语云被法学教授投诉:严重侵权,“违法犯罪”!
京东Plus的隐藏特权,很多会员都没领取,白交了会员费...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96岁的朱总理
“上海王”柯庆施之死的真相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2年12月3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16日
2023年5月16日
2023年5月17日
2023年5月17日
2023年5月18日
2023年5月18日
2023年5月19日
2023年5月19日
2023年5月20日
2023年5月20日
2023年5月21日
2023年5月21日
2023年6月10日
2023年6月11日
2023年6月11日
2023年6月12日
2023年6月12日
2023年6月13日
2023年6月13日
2023年6月14日
2023年6月14日
2023年6月15日
2023年6月15日
2023年6月16日
2023年6月16日
2023年6月17日
2023年6月17日
2023年6月18日
2023年6月18日
2023年6月20日
2023年11月17日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4日
查看原文
其他
视障女孩“闯入”人大读研 | 深度报道
Original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2022-12-03
采写/王一凡
编辑/刘汨
开学第一天,文晴和妈妈去学校报到 | 王一凡
视障女孩文晴的前23年都在盲人群体中度过,直到2021年,她选择了一条和其他盲生不同的道路——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专业,成了这所学校第一位视障研究生。
考上这所名校并不容易,光是向学校申请提供一份盲文试卷,文晴就争取了好几次,更不用说考研激烈的报录比。但短暂的喜悦之后,文晴形容,自己像是被“抛进了这里”。
她看不见老师的PPT,每节课都会留下大片的空白;学校的快递架是编号的,取件时她要一路打听摸索着;还有和明眼人同学的人际关系,一场对话中,她不知道对方的眼神、表情,甚至不确定对方是不是看着自己。她总是被当成“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同学、朋友。
文晴好像成了一个“正常世界”的闯入者,在此之前,她从没经历过这么多提醒她“视障者”身份的时刻。在人大读书的这段经历,也是她在人群中寻找自己身份坐标的过程。
文晴在自习时触摸阅读盲文书籍 | 王一凡
两个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文晴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开阔,与此同时,她的视域在一点点收缩。到现在,她还残留着一些管状视力,0.02,像是从针孔里看世界。
8岁起,她便辗转于南京、青岛等地的盲校,大学也就读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一直身处在相似的环境中,文晴几乎没经历过多少提醒她“视障者”身份的时刻。
南京盲校和一个足球场差不多大小,无障碍设施还算健全,楼梯装有上下盲道,教室门口也会挂上盲文门牌号;老师们虽然大多是明眼人,但接受过基础的残障教育,地理课有让盲生们触摸的3D地图,数学课程中的图形和符号也会用盲文改写。
最重要的是,文晴的朋友圈子也大多是视障者,在盲校时,同学们大多住校,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参加社团活动。进入南京特师读本科后,文晴的同班同学中有两位是盲生,她们成为了舍友,会一起探索学校的食堂,一起在外出时找乘务员换残疾人票。
直到2021年,文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她成了这所学校第一位视障研究生,也成了“另一个世界”的闯入者。
在人大,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投影仪,老师也习惯对着PPT授课,文晴每节课都会留下大片的“空白”;学校的快递区有十几个窗口,根据短信对应的号码取件,每次文晴都要一路打听,才能找到自己的快递;取外卖时架子上也有对应的号码,她还是要一路摸索着过去。
她“不好意思”用以前的方式解决现在的麻烦。比如在以前的学校打饭,她和其他视障舍友会大声询问“你们家是卖什么菜品的呀?”如今在人大的食堂,许多餐品是自助选择后统一结算,她索性选择了一家可以点餐的窗口,开学前几周,她连续吃了好多顿同样的面食,“吃得都想吐。”
食堂人流涌动,她很难分清哪里是空座,正犹疑时,发现已经有人坐下了。几次之后,她想,不要去白费力气找座位了,干脆蹲在地上吃算了。文晴形容,那是一种茫然无助的感觉,自己好像不属于这里,“就像是一个人在顺畅的生活里,突然‘咯噔’一下,被卡住停下来。”
以上的种种不便,还能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陌生的路线她会尽可能多熟悉几遍;常去的餐厅里,她和学生会打印了残障人士优先的标识,贴在门口的座位上。但有些问题,更加微妙,也更加棘手。比如,在明眼人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微信群里大家正讨论着班级事务,纷纷回复表情包斗图,明眼人舍友们发出笑声。但读屏软件没法描述表情包的动作神态,文晴只能听到一个机械的女声,一遍遍重复着“动画表情”。
某次迎新晚会的后台,演出人员一批批涌进来,彼此打过招呼,看到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就热络地聊了起来。但文晴不知道那里面有没有自己认识的同学,一片喧闹中,她无法辨别熟悉的声音,只能呆坐在椅子上。
恰恰是视障群体才能更敏锐意识到,那些语言之外的要素,在沟通中的重要。课后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知识点,文晴看不到他们的座位朝向哪边,看不到对方的眼神,不知道插话时对方有没有在看自己,她一直在想:我该怎么把握说话的时机?但还没等她想明白,讨论就结束了。
这就是文晴进入人大读研后第一个月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时刻都在提醒她视障者的身份。“我想加入大家,但我又觉得自己加入的姿态很尴尬。是不是这两种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我真的很难融入?”她被强烈的自我否定和怀疑包围了。
学校宿舍专门为文晴安装的盲道贴 | 王一凡
“不速之客”
开学第三天,文晴和明眼人的第一次“摩擦”来得措手不及。校园里,一个女生骑着共享单车迎面过来,刹车迟了,压过了盲杖最底端的那节。
对方显得很紧张,话说得有些断断续续:“同学,你……没事吧,要不,你加个我微信,我赔偿给你?”
文晴摸了一下盲杖的情况,一道明显的折痕。
她们停在路中央,文晴有些犹疑:处在明眼人的世界里,应该让自己去适应、遵循已有的规则,如果发生了冲突会比较麻烦,还是小事化了。她的脸被九月秋老虎的太阳晒得发红,“你走吧,没事的。”
两人分开后,文晴没走两步,盲杖的最后一节就断掉了。回到宿舍,她突然感觉到后悔和委屈,叹了口气:“我是不是有点儿太怂了?盲杖也两百块钱呢。”
由于宿舍是随机分配的,开学第一天大家见面时,文晴的三名室友才知道她是视障者。除了一位参加过残障机构志愿活动的室友,其他两人是第一次和视障者相处。最初一周里,宿舍一直是四个人一起上课、吃饭、出行。
几天之后,室友们告诉文晴,她们感受到了一些心理上的压力,一方面觉得作为室友应该照顾文晴,另一方面,四个人在一起行动节奏很慢,新学期各类事情很多,她们希望可以有自己的时间。
文晴不知道如何回复,同行的过程中,她已经尽量走快些跟上室友们,也努力寻找着聊天话题,带一些零食分享给大家。她想,自己已经努力好好相处,但为什么没能成为对方的朋友,却成了一份压力呢?后来,文晴向老师申请,整个班轮流带着自己熟悉校园。
那种“闯入者”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大家对待她礼貌、客气,还有些疏离。文晴没想到自己竟然感受到了孤独——在本科学校里,她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竞赛,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考研时,她给自己安排了周密的复习计划,朋友找来多说几句话,她都觉得吵闹。
现在,为了跟上学习节奏,她几乎一整天都待在自习室里用读屏软件学习,有时从早到晚都不说一句话,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她开始很想念那些同是视障者的朋友们,给他们打去长时间的倾诉电话。
在这所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中,有着齐全的学科、丰富的社团活动、资历显赫的教师队伍,以及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精英学子。这里看上去已经足够多元化,但还是少了些和视障群体相处的经验。
开学之前,学校做了文晴的专访,评论大都说“身残志坚”“励志”,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适得其反的“帮助”。她走在校园里,有时会被不知从哪伸出的手拉住,有好心的同学还会拉着盲杖的底端带路。实际上,视障者要依靠盲杖来触碰附近的路况,底端悬空反而不安全。还有游泳馆的管理员阿姨,担心文晴跌倒就全程照看,连她换泳衣的时候也紧跟着。
这种善意让文晴感到不适,“我很感谢别人的好心,可是我并不是无行为能力的小孩,触碰我的身体之前最好询问一下,换衣服的时候也不想被注视。”
还有些偏见和刻板印象,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文晴跟朋友一起去游泳,游泳馆的一位阿姨对文晴说:“你这个朋友人好好哦,还带你来游泳。”文晴愣住了:“我成了一个在别人看来是被照顾的人,可是,其他人不也和他们的朋友一起来吗?我们是平等的朋友,一起做事,相互提供情绪价值……”
交朋友都很难,更不用说其他的亲密关系。她畅想过那种“偶然相识,逐渐相恋”的校园恋爱,但又觉得不太现实,“在人大找到男朋友,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家看到视障群体的第一反应,是把我们当做帮助对象。”
文晴回想起自己认识的视障群体里,只听说过少有的几对情侣是明眼人和视障人的结合,基本上大家都是在视障的小圈子里恋爱,她打趣道:“经常会出现前任和现任相互认识的情况。”
文晴也提起了上学期的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她先强调了那名咨询师的友好和经验丰富,然后话锋一转:“他说自己搜寻了视障学生比较适合做的职业——一个是推拿,另一个是读屏软件的产品经理。我告诉老师,不用考虑视障学生做什么,只看我的能力、性格,适合什么行业。但他每次都要提醒我,视力障碍会限制很多……”
图书馆最初为文晴安排的专座并不合适 | 王一凡
融合的尝试
当一座高等学府迎来第一位视障学生后,一些改变和适应,需要双方一起努力。
在文晴入学之前,学校为她提前准备的东西,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是多余的。比如宿舍的盲道贴,这是一种明眼人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文晴解释,宿舍空间很窄,扶着墙走就行。而且楼道已经铺设了光滑的地板砖,盲道贴很容易被打湿掉落。
图书馆还为她在一楼大厅设了一个座位,单人单桌,临近插座。可是,盲人更多地不是依靠无声的“摸”,而是倍速的“听”,印刷成盲文的书少之又少,书籍、论文,亦或是手机上收到的消息,文晴都靠听来接收。读屏声音是比日常交流高出5-8倍速的机械声音,如果文晴一直带着耳机,就会使得听力受损,如果在图书馆公放,又会打扰到其他同学。
图书馆老师向文晴解释:“我们是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是有些先入为主了。”她很快联系了另一所藏书馆的老师,邀请文晴和老师们一起讨论相关的需求,这场协商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要给文晴找到一个适合学习的空间。
藏书馆有一间讨论室,没有窗户,通风系统也被废弃,文晴表示,“自己只要有个不打扰其他同学的空间就可以,没有什么舒适度的要求”。文晴的班主任也参加了这次协商会,他立马否定了这个选项:“太闷了,冬天冷夏天热,我们再找另一间。”
最后,老师们找出了一间使用率不高的讨论室,在顶楼走廊的尽头,文晴觉得不好意思,随即说:“我可以在门口贴上纸条,如果有同学不怕被读屏软件的声音打扰,欢迎一起学习!”这间不到10平米的房间,成了之后她在学校最常去的地方。
讨论结束已经临近黄昏,到了楼下,班主任喊住文晴,前年他刚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是第一年做班主任,他告诉文晴:“不要怕自己是在给别人添麻烦,学校有义务满足学生合理的诉求。在香港的学校,无障碍设施以及配套制度比内地完善多了,我们学校也应该努力进步。”
在那之后,文晴开始更多站出来争取权益。校园网站每次登录都有一个图片验证码,文晴看不到,连续反映了好多次,但网站设置一直没有变化。又或者是课堂展示要求每个学生做PPT,“每次都托人情帮忙,我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
她查到国外的某所大学专门有一个残障办公室,负责处理融合教育的事务,学校会帮残障学生雇一名学业助理。类比到现在的学校,学生入评优需要做志愿活动,文晴想了一个办法:她联系了学院,把自己需要帮助的事情列出来,几位乐于助人、需要积累活动时长的同学,主动申请成为了志愿者。
他们建了个群,文晴会把各种需求发到里面。相比于靠人情帮忙,她觉得这种互利的志愿者模式更能让人接受。
文晴也要学着处理与明眼人同学的关系 | 王一凡
明眼人朋友
在人大,文晴交到的第一位明眼人朋友,是一位叫吴琦的法籍华裔留学生。初次相遇时,文晴正在食堂小心地端着餐盘,一个清亮的女声问她:你好,请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我从对面看到你好像遇到了一些困难,不确定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
文晴的第一感觉,这是一位让视障者非常舒适的同学——吴琦会把文晴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先礼貌地征询同意后再帮助。
吴琦有着良好的残障观念,她不会对残障人士过度关注或者觉得稀奇。她在法国长大,公共空间中的残障设施比较完备,残障人士出现在公共场合中的频率较高。她家门口的超市还有一位听障收银员,他和其他的收银员做着一样的工作,唯一的区别是,在他的收银台前会贴一张纸:“我是聋哑人,请您当着我的面说话,谢谢。”
一起吃饭的时候,吴琦会照顾到文晴的视力帮她夹菜,也会跟她谈论自己的情感故事;出门游玩时会选择逛公园这类不太需要视力的活动;她们一起去上自习,保安叔叔夸奖吴琦“善良”,吴琦就会立马纠正道:“是因为文晴有意思我才跟她成为朋友的,不是我善良,是她很好。”
文晴跟吴琦谈论起中国多元化教育的缺失,文晴认为人们的刻板印象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恶意,只是来自于不了解,“大家没有在学校里学到过如何去尊重、理解、接纳少数者,我其实很乐意跟别人谈论我的视障身份、困惑和迷茫,只要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和吴琦的想法类似,她也觉得,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交往,是学会尊重残障人群的主要途径。
那些过往缺失的残障观念,最后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磨合来弥补。这学期,文晴和曾经“跟她相处起来有压力”的室友成了好朋友。室友看了那部叫《触不可及》的电影,里面有个场景:护工带着残障朋友出来买热狗,店员面向护工询问需要点什么,护工则看着轮椅上的朋友说,你可以直接问他。
室友觉得自己脑子里的“某根线”联通了:一个人有着正常的精神思想,那就是一个正常人,不必因为身体上的某些缺陷而区别对待。
文晴也开始不厌其烦地跟明眼人谈论自己,“把自身作为工具和例子”,来教明眼人如何跟视障群体相处。她在交流中纠正偏见,当朋友提到“盲人和正常人”的时候,她提醒说:“是明眼人,我们一般不用正常人这个说法,它意味着一种正当性,意味着相反的情况就是不正常,可是生病是正常的,残缺也是正常的。”
她希望在学校得到帮助、交到朋友,但也不会再一味迎合。在导师的项目中,外出时她还是需要其他组员的引导,但进入访谈环节,文晴完全不受视力障碍的影响,总能流畅完成。有一次开会,会议室的投影一直无法连接ppt,大家在那里摆弄了很久,她突然觉得自己反而成为了在场唯一的非残障人士,“不看PPT就没办法开会啦?”
视力上的障碍对她来说是可以开玩笑的。走到店铺门口的时候,商家提醒顾客戴好口罩,她侧身对朋友说:“乘地铁我找不到工作人员的时候,把口罩一摘掉,工作人员立马就会注意到我!”然后大笑起来:“这简直可以变成一个去讲脱口秀的梗!”
当她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时,生活也顺畅起来。从自习室到宿舍这条路走了上千遍后,她已经知道哪个拐角有凸起的砖块,哪条路中间长了一棵小树,她不用再时时依靠盲杖探路,有时,她幻想自己是武侠小说里的女侠,会把盲杖抬起来,一节节伸开,摆出个舞剑的造型。
她还选定了两个常去的食堂,志愿者帮忙朗读菜品后,她制作了电子菜单,点餐时就打开读屏软件。这个学期,做好路线规划后,她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校门,去了天坛公园。向旁人寻求帮助时,她不再那么紧张,取快递时大方地朝路人询问,这是不是xx快递窗口啊,得到否定的答案时还会小声嘟囔“好远,怎么还不到”。
入学一年之后,文晴自在了很多,“我确实是看不见,但也不是我想给别人添麻烦,这些都是我合理的、基础的一些需求。而大家作为有思考力的人,应该了解和尊重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文晴与明眼人朋友一起出游 | 王一
凡
“回”不去了
现在文晴回想起进入人大前的求学经历,特殊教育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割裂感,越来越明显。
盲校的教育体系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竞争压力比较小,大部分参加高考的盲生,都能考取这几所特殊院校。因为没什么学业压力,除了一些基础的文化课程,泥塑、美工、器乐等兴趣小组占据了盲生的大部分在校时间。
业余时间,拳皇是全校最喜欢的游戏,看不到对方招式,但盲生们可以记住招式组合,比的是按键的速度,文晴那时靠着手速,总在校园排行榜前面。受制于盲文印刷流程的繁杂,盲校图书馆的书并不齐全,同学们阅读最多的,是那些自己下载的言情和武侠网络小说。
但在人大读书,文晴的第一感觉是严肃,走路时她很少听到欢声笑语,更多的是匆匆的脚步声。周围同学都在各忙各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兴趣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心理学并不是文晴最热爱的专业,但盲生单招时的选择很少。她羡慕那些有着明晰人生规划的同学,甚至埋怨自己:“我明明考到一个这么好的学校,但不知道这一生究竟要奉献在哪一个领域?如果在之前能接受一些通识教育,或许就不会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慢慢了解这些。”
但在盲生群体里,文晴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她争取到了读研的机会,并且有着学习的天赋。更多盲生为了生计,会先去读个盲校中专,之后做按摩、中医和客服类的工作。文晴的一位本科同学,在2021年报考了另一所大学的心理学专业硕士,但学校以“不具备条件提供便利”的理由,拒绝为她制做盲文试卷。
对于视障群体,文晴的成功是一份珍贵的激励,她
身上也因此有了群体“标签”,开始担心自己“做不好”,盲文版考研试卷是她努力争取来的,对于学校来讲,这是一次“破例”。
得到这个宝贵的名校入学机会后,一言一行都需要谨慎,“如果我不行,或者犯了什么错误,就会被指代成视障者们就是这样。
”
读研之后,文晴更加关注残障事业,她参加了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演讲,最近还完成了一篇关于视障偏见的论文。少数读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的视障群体前辈,给文晴提出了未来规划的建议,他们大多做着残障群体有关领域的研究。
但文晴还有更感兴趣的领域,她喜欢文学、哲学、传统文化。在学校里,她去旁听各种老师的课程,哲学、文学、社会学……她想搞清楚,自己这一代该如何继承宝贵的文化,这是她喜欢的东西。
这意味着一个更广阔,也更现实的世界。研究生二年级,文晴申请了一家大厂的研究生岗位,面试前她说明了自己的视力情况,HR那里就再没了音信。那之后,她改变了面试策略,接受offer确认入职时间后,再认真跟HR写一封邮件,介绍自己的视力情况,能力特长,以及在工作中可以达到的目标。
今年10月底,文晴回到了南京盲校,开始了语文老师的实习。从10岁到16岁,她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这也是文晴母亲乐于看到的选择,她一直希望女儿回到盲校工作,那里更安稳,而且不会有歧视。
但文晴的研究生
舍
友认为,
她
不该一直局限在视障群体里,
该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努力,比如在文学领域深造。
她一度担心舍友会对她回盲
校实习失望,这次回去,她是
想给学弟学妹们带去些鼓励和经验。在视障身份和自我发展之间,她暂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会去支持一些视障活动,但不必奉献全部的生活。”
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像一位穿越者,从古代被抛入了一个机器时代,“我主动选择了读普通院校,人大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有些东西已经回不去了,这种感觉很微妙。”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我们的视频号
进了医保的“天价药”,进不了医院
留守在富士康的员工:不怕病毒,只怕管理不到位
二手房交易骗局再调查:数百业主“卖房致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