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回家” 半步回归

York 老约客谈VC 2021-09-17


(阿里香港二次上市,全球10名生态合作伙伴敲钟, 2019/11/26)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定价176港元,集资约130亿美元,是2019年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首日上涨接近7%,整体市值超过4万亿港币,突破5000亿美元,超越腾讯,成为新的港股之王。

 

阿里的B2B业务2004年在港上市,2007年下市,2014年在纽约上市。这次再回香港上市,过程曲折,历经整整六年的时间:

- 2013年阿里巴巴试图在香港上市,但其“合伙人制度”(类似AB股)未获香港接受,“被迫”转向纽交所。2013年9月26日蔡崇信公开质疑港交所:“今天,作为香港人,我想问的是,香港资本市场的监管,是被急速变化的世界抛在身后,还是应该为香港资本市场的未来做出改变,迅速创新?”  

- 当时联交所总裁李小加回应:“为阿里巴巴祝福,也同时为香港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坚持了香港法治社会的原则。我们不会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 港交所未能与时俱进,流失了世界最大的科技股IPO,其后反思的声音偶有所闻,也慢慢此起彼落,形成民意。2017年2月,前财长梁锦松:“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

-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发布《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的市场《咨询总结》,决定让三类公司赴港上市。李小加:“我们只是想把上市的大门再开得大一点,给投资者和市场的选择再多一些,因为不想把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公司关在门外。”

- 在热烈探讨IPO新政的当儿,从2017年9月份开始,众安保险、阅文集团及易鑫集团等高科技公司都落脚香港,也慢慢炒热了行情。

- 相关新政的《上市规则》,于2018年4月30日生效。

- 2019年11月26日在香港二次上市后,张勇说:“我特别想感谢香港,感谢港交所,因为过去几年香港的创新、香港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们在五年前错过的遗憾今天能够得以实现。”

 

香港2018年的上市新政,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以及“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华及国际公司”等三类公司上市。 而这次阿里回归,就是援引了第二及第三条的新政,以纽交所的上市主体(开曼公司),在香港作第二上市secondary listing,并施行2013年不被同意的“同股不同权”架构。 


(阿里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时的六大交易平台, 2014年9月19日)

 

(阿里2019年在香港二度上市时的四大板块, 2019/11/26)

 

阿里弱冠 再回香港

 

阿里这次在香港上市,是创业20年来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古代男子20岁行“弱冠之礼”,这次上市也是阿里“转大人”的时刻。可以从两个面向探讨其业务内容及体量的变化,一个是从2014纽交所到2019香港的变化,另一个是2007年香港上市到这次再回香港的变化。 

 

上面第一图是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时的主营业务。当时的上市资产,主要是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Alibaba.com及阿里巴巴1688等六大电商基础交易平台,以及阿里云等数据服务平台。但并不包括支付宝及菜鸟等。

 

而第二图则是这次在香港上市的四大业务板块,包括核心商业(Core Commerce)、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Digital Media and Entertainment)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Innovation Initiatives and Others)。其中,核心商业营收占比超过85%,包括国内零售(淘宝、天猫、新零售)、国内批发(1688)、国际零售(Lazada、速卖通)、国际批发(alibaba.com)、和本地服务(饿了幺、口碑)等。而在盈亏方面,核心商业盈利1362亿元人民币,其他三个次要业务(云计算、数字媒体/娱乐以及创新业务)的EBITA分别亏损116亿元、158亿元和60亿元人民币。也因此,核心商业是整个阿里集团的现金奶牛,在现阶段挹注其他业务的发展。


 

这几年来,除了持续扩张原来线上六大电商平台(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Alibaba.com及阿里巴巴1688),阿里发力结合线下的“新零售”。新零售是马云于2016年10月13日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心理学知识等,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三年来,在“新零售”概念下,阿里积极布局,从苏宁、银泰,到三江、百联,再到大润发,新零售版图正在不断扩张,这也是目前的阿里与2014年的最大差异。

(资料来源:“江湖传说:阿里一搞融资,第二年就经济崩盘?”,2019/11/26)

 

出走半生 王者归来

 

而第二个探讨阿里的业务内容及体量的变化,是看2007年在香港上市到这次再回香港,中间12年的变化。

  

上面第一图,阿里巴巴2007年在香港上市时,其上市主体有五个事业部:从事B2B的Alibaba.com、淘宝网、阿里软件、支付宝和中国雅虎。当时B2B业务(国际市场的Alibaba.com及国内市场的1688)是老大哥,是现金奶牛,为其他四个单位“输血”。

 

1999年阿里创办时,依靠B2B的 Alibaba.com起家,2007年在香港上市时,就是靠的B2B起家业务。其后B2C业务的淘宝网后来居上,2014年在纽约上市时,就靠着淘宝及天猫的B2C线上零售业务。再到此次香港的再次上市,如上面第二图的右上角“零售商业”,阿里目前新零售商业生态当道,线上、线下和物流已结合在一起。20年来的发展,阿里的核心竞争力,从B2B到B2C,再到结合线上线下的新零售。

 

在另一方面,随着阿里巴巴主营业务的不断壮大,其竞争对手也发生变化。在零售商业领域,当阿里发展B2C业务时,京东是其最大竞争对手,而近两年,从“五环外”发展起来的拼多多成为下沉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在生活服务领域,阿里曾经投资过的美团成为阿里最大竞争对手;在数字媒体及娱乐领域,腾讯系的腾讯视频、腾讯音乐、腾讯+企鹅影业、阅文集团都是阿里旗下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


 

网络上最近流传一个段子:阿里每次从市场上拿大钱,第二年经济大环境就要崩一次。

-  2000年1月,马云拿到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投资,华尔街旋即在3月份进入达康崩盘,纳斯达克指数从历史新高5048点,狂泄到1172点(2002年9月),市值跌去77%。

-  2007年11月,阿里的B2B业务在港交所成功上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全球金融海啸,两房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

-  2014年9月,阿里在纽交所上市。2015年A股跌宕起伏,从5178点垂直俯冲到2850点,在53个交易日里,跌幅40%!并从2015年7月开始,暂停IPO 4个月。

-  2019年11月,阿里回归香港,然后呢?2020年会怎样?

 

上面的段子讲的只是历史的巧合,阿里上市跟其后大盘市场的剧变,并无逻辑联系,倒是,我们看到阿里预测未来的功力。有论者观点,淘宝比商务部更了解中国消费,阿里的B2B和速卖通比海关总署还提前了解进出口趋势,阿里对经济冷暖的感知能力确实杰出,这些都是阿里的企业竞争能力,能够在大盘环境的顶峰时期,先期募集大笔融资。对一个企业而言,拿到巨额融资,除了可以战略布局、扩充业务之外,也是在拉长“续航力”,若接下来遇到寒冬,刚募集的资金都是过冬的粮草,保命所需。

 

 

二马相争 香港得利

 

腾讯和阿里是中国的两大互联网巨头,原来一个是“港股之王”,一个远在纽约,股王之争隔着太平洋。但这次阿里回归香港,市值超过腾讯,股王换手,一山不容二虎,二马相争,精彩可期。

 

如今的港交所,除了腾讯和阿里,还有崛起中的美团和小米。阿里代表传统的电商,连接着人和商品;腾讯的微信和拓展出的社交电商,连接着人与人;美团代表着新消费,连接着人与服务;而小米更囊括了 loT智能硬件、零售等。另阿里与腾讯正进行集团军的竞争,而其控股及参股公司大都集中在香港,阿里控股阿里健康、阿里影业、云锋金融、亚博科技控股,参股众安在线、中金等;腾讯控股阅文集团,参股易鑫集团、华谊腾讯娱乐、众安在线、微盟、美团点评及映客等。

 

阿里回归港股也增加了港交所股票的行业丰富性。目前港交所里面的股票,占比最多的还是地产和金融股,阿里股王的加入,提升了互联网和科技类股票的行业比重,也能提升整个港交所的股票估值。另,阿里的二次上市,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将吸引更多中概股到港第一或第二上市。

 

 

对接国际 联系本土

 

阿里回归香港,可以多一个募资渠道,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另外,与投资者的沟通将更容易,至少招股书及财报等都是中文的资料,大家处在同一个时区、相同的地域和商业环境,将更容易理解企业的发展和成就。

 

另香港贴近业务主要市场,又有对接国际资本的独特优势,大陆的股民及消费者,透过港股通可以参与阿里股票。张勇在上市后提到:“今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绝对不是我们的终点。认购非常火爆,说明香港的投资者非常了解阿里巴巴。因为每个投资者,可能都是我们的消费者,都是我们的用户,大家都参与在这样的消费生态中,我们有巨大的共鸣。这也是支持我们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好新经济的未来,看好数字经济的未来,也是大家对中国的信心。”


中概股半步回归

 

阿里到香港第二上市,也是顺应近年来中概股回归的大潮流。中概股回归有其合理化的背景,一个中国企业跑去人地生疏、语言相异并无顾客基础的美国上市,本来就很奇怪。但回归之路 comes a long way,并非一路顺途。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被解读为有望突破VIE架构,准许有外资参股的新经济项目在A股上市,该年共有38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结伴返乡”蔚为风潮。但2016年3月战略新兴板被两会否决,中概股回归遭到当头一棒,6月证监会再“规wei范du”借壳上市,中概股回归被迫密集刹车。这些呼应国内政策已下市或正在转回国内的企业,真的是“哭死在厕所”。

 

在“中概股回归”的后续氛围下,2018年7月9日,小米没有远渡重洋,而选择到香港上市,成为香港“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当时在国内的CDR等新政下,小米本来有机会以CDR直接上岸A股,最后被迫放弃,再次说明了国内的政策风险。小米留在海外,主要是因为小米从创业开始及后续的几轮融资,就是一个开曼群岛控股的境外架构安排,要重组回归境内,耗时费力,也有不可预期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而在香港上市,就以开曼公司为上市主体,也不用拆解VIE架构,但又得以“靠近中国一点点”,我称之为“中概股半步回归”。

 

 

美股、港股及A股在运用全球资金的意义上,大不相同:美国是全球的钱在选全球的公司,香港是全球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A股是中国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香港2018年的IPO新政,除了与纽约竞争中概股的上市,同时也提供中概股“半步回归”的机会。

 

这是阿里的第三次上市,那第四次IPO呢?张勇称“阿里巴巴生在中国、长在中国,阿里会探索各种可能性。” 让我们期待阿里真正的“回家”,回归A股。

 

(公众号“老约客谈VC”, 新闻热点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李丽娜  张依

 图文排版:彬彬  潘坤

 部份图片来自网络

 

可一并参考本公众号的三篇文章:

-  新闻热点 8,“香港IPO新政 中概股半步回归”,2018年5月4日

-  新闻热点 2,“CDR上市 – 劝回BATJ 留住TMD”,2018年4月2日

-  新闻热点 11,“小米先港后A  Are you OK?”,2018/6/21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