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六小篇之五——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王财贵教授:什么是六小篇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唯一的目的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读经教育也只有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应该合乎教育的目的才对。我们谈教育,但教育不是人生首出的观念,教育还有它的目的,教育的活动是为教育的目的而开展的。没有教育的目的,也无所谓教育的行动。教育的目的一转向,教育的行动也要跟着转向。所以讨论到教育,最首要的议题是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所在。那么教育的目的在哪里呢?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在教人“成人”──成为一个“人”,而成人的标准应该在于“人性”。所以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让人性尽情地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是一个分析命题,是不言而喻,不必再争论的。
但何谓人性?则不容易说明。中庸所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首先“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见一个顺着自然生命生老病死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要尽其性,必须有所开发,此即是教育的功能。而且“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教育,不只要一个人尽自己的性,还要进一步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育的扩大,教化的流行了。而人性的内涵是无穷的,“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性的开发,一定要达到人德通于天德,才算是完美的“人格”。现代西方人的也有类似的讲法,他们说人要与自己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合谐。能尽其性,相当于人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相当于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尽物之性相当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而赞天地的化育就应该是人与宇宙创造的和谐,这一步西方人还没讲到。纵使西方人在宗教上可以讲到天地的化育,但那是上帝独有的事,还不能够讲人可以到达赞天地而与天地参,他们还是把宇宙当做外在的存在,把上帝看作超越的主宰。中国的智慧是内外相及,物我一体,这种境界西方人还没说到。不过,现代的中国人忘了自己的学问,以西方人为标准了。最近西方人出来讲这些和谐,我们都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人类内在心灵的追求啊。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那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并不是现代人才有,更不是西方人所独有。凡是人,默默中都有,因为人性本来如此!
人性既然如此,则尽其如此之性,便是人生先天的,应有的追求,这应当也就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所以凡是圣哲莫不因其所洞见之人性而向往之而自我教育之,并以此教育群众,期使人人都能尽其性。我认为,我们对教育,也要有这种高度的目的,要不然,教育为何而做?我们的教育往哪里走呢?现在请各位思考一下,近十几年来,教育体制所施行的九年一贯教改计划,首先有没有这种目的存在?甚至从民国以来,教育部历来所拟定的教育宗旨,有没有涵蕴这种目的?也就是有没有致力于这种目的的追求?倾向性有多强烈?针对性有多准确?你就可以断定出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他的教育能不能办好。如果连目的都失去了,就如射箭,“的”的意思就是箭靶,射箭一定要对准箭靶的红心,才有可能射中,如果连箭靶在哪里都不知道,随便射,怎可能射中?所以,教育首先要把握这个“的”,一切为“成人”之的而设立,一切回归于此“人性”之的。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教育】从小背诵《论语》《孟子》的他被“世界最难考大学”录取
2岁8个月背诵《大学》——教育孩子没有那么难,只要方法正确!
学了三年的幼儿园功课,孩子不只耽误了三年,而是耽误了一辈子!
吴梅 :耽误了10多年,直到生命中出现了这两道“闪电”....
南怀瑾:我提倡孩子们读经,是为了多出一些大思想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招生要求
1、家长对读经教育理念有深度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教育智慧了解并认同。2、家长注重子女的教育及成长和家庭教育,愿意以身作则,在孩子学习的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建议持续读经,定期参加专题学习。所谓妈妈改变,孩子改变🙏家长对读经教育理念有深度的认同及对文礼书院教育的方向有深刻认识,(可搜索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读经教育百问千答》《文礼书院規划》了解);《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为人父母必看读经六小篇之二——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
读经六小篇之六——文礼书院规划
附1:父母必观看视频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