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猪倌、绸缎庄伙计、到精通六国语言、获三个博士学位的南京总主教——红衣主教于斌的早期开挂生活
从放猪娃、绸缎庄伙计、到精通六国语言、获三个博士学位的南京总主教——红衣主教于斌早期的开挂生活
一,于斌出自闯关东的山东人家庭
晚清民初时期的山东,军阀混战、祸乱频发,天灾与人祸交织,但由于山东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在面对苦难时胶东和鲁西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处世之道:胶东闯关东 鲁西出响马。
清朝晚期,山东匪患大起,其源头正是鲁西南号称山东第一大匪窝的曹州:“省西南一带十数州、县几无完土。”曹州、巨野、梁山、郓城等地皆有匪情。
而山东东部在晚清则出现了大规模的“闯关东”现象,在大批量移民东三省的山东人当中,山东东三府人最多。在这支闯关东的洪流中,有一家来自山东省昌邑县(现山东省昌邑市)于家庄,当家人就是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
清朝末年,于斌的曾祖父于文成闯关东来到黑龙江将军辖区兰西县。黑龙江将军辖区即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管辖的行政区域,以流经境内的黑龙江得名。
二,1901年出生在黑龙江兰西县
兰西县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东南部,呼兰河下游。雍正十二年(1732年)设呼兰城守尉,兰西归其所管辖。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才设置兰西县。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4月13日,于斌出生在这里。
于斌的幼年是不幸的,因为在他6岁时,父亲于水源就去世了,时隔一年他7岁时母亲萧氏也去世,于斌早早就成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于斌基本上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山东人闯关东的初始创业一般都是很艰苦的,于斌的幼年生活也相当不易,他也和其他当地农家孩子一样去放猪,当过一段时间的小猪倌,不过于斌的祖父母很重视孙子的教育,节衣缩食让于斌进私塾接受教育。
三,迁居到海伦县若瑟屯,于斌人生的转折点
1912年(民国元年),于斌11岁时,他的祖父母迁居到海伦县若瑟屯(今海北镇),由此成为于斌一生的转折点,他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变化。
“圣若瑟屯”初始时期的天主教堂
建设中的“圣若瑟屯”天主教堂
海伦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海北镇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最北部,素以物产丰富,商贸兴旺著称。海北镇始建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由法国陆神父来此建立名为“圣若瑟屯”大天主教堂,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建屯,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海北。
民国时期的海北天主教堂
陆神父来自于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巴黎外方传教会与传统的天主教修会不同,是历史上最早的全力从事海外传教的天主教组织,主要在亚洲从事传教工作。
重建的海北天主教堂
历史上,中国的西南地区、两广和东北,乃至西藏的边缘地带,都是巴黎外方传教会重要的传教区。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80年到达福建省,此后陆续开辟了14个教区。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东北天主教会遭受重大损失,陆神父来到此地,把这里建设成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一个天主教村庄,在日军到来之前,这里一直都是由天主教会管理的自治村镇。
“圣若瑟屯”由开始的寥寥几户迅速壮大,几年间吸引来众多天主教徒,1909年村里建成了哥德式的圣若瑟大教堂,可容纳3000人,钟楼高达43米。
今天的海北天主教堂
村庄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天主教徒,屯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教会主导,“圣若瑟屯”因天主教的凝聚力而形成的历史,使小镇蜚声海内外。
于斌的家庭迁居若瑟屯以后,受当地宗教气氛影响,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于斌在14岁那年受洗,圣名保禄。
四,被陆神父认定为是教会的潜力股——于斌的青年时代
于斌英俊潇洒,聪颖好学,被陆神父发现是个可造之才,认为孺子可教,为了充实教会的后备力量,先后保送他进入海伦县的高等国小和黑龙江省第一师範学校就读。
陆神父当时只是希望他将来能担任村里的教师,完全没有料到其能有后来那样耀眼的开挂人生。
于斌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优秀的组织能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8岁的于斌就成了黑龙江省第一师範学校学生团的团长和齐齐哈尔街头的偶像演说家。
于斌太过招摇,引起了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的注意,把他列入黑名单要逮捕他,于斌在省城待不下去,只得返回老家,于是有了一段演绎绸缎铺的伙计的插曲。
就是在老家若瑟屯的这些日子,于斌终身修道的志向渐趋坚定,他立下志愿献身教会,这个家中长房唯一的男孩,在得到祖母的大力支持后,于斌终于进入修道院的大门。
五,罗马十年,开启于斌的开挂时代
于斌先入吉林神罗修院,后往上海震旦学院念预科,其后在公元1924年被保送往罗马传信大学就读,在罗马十年,由此开启了于斌的开挂时代。
优秀的学习环境,使聪颖好学的于斌如虎添翼,这个来自东北冻土的青年,一不小心竟然拿到了三个博士学位。
1928年晋升司铎,后留校任教授,参与教廷外交工作。日本占领东北后,于斌的爱国热情再次喷发,在罗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反日救亡宣传。1931年到1933年,于斌通过在梵蒂岗图书馆的工作,成为少见的精通拉丁、英、法、德等六国语言中国神父。
在首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的推荐下,公元1933年于斌以「中华公教进行会总监督」的名义回到中国,其主要工作是中国教会的扎根与教友的培育。
回国后,于斌又兼任教廷驻华全权代表公署秘书、天主教《益世报》总发行人;1934年,被教廷驻华代表公署委任为中华全国公教学校视察主任。
于斌拥有三个博士头衔不免让人心生敬意,其外表高大英俊,再加上不俗的演讲口才和组织策划能力,一时好评如潮,为天主教会多有建树,1934年,于斌又受聘为北平辅仁大学董事长及伦理学教授。
于斌主教在梅县
于斌与公教进行会部分会员合影
继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日益见长,,1936年,第一次全国公教进行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有总主教、主教23人,司铎65人,各教区代表123人,指导团主席为第二任驻华宗座代表蔡宁,主席团名誉主席为马相伯,主席为陆伯鸿。
于斌与马相伯等合影留念
于斌作为中华公教进行会总监督,体察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于是号召天主教会发起“献机”运动(捐献飞机),表现出天主教会的爱国情怀,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天主教徒不爱国的成见。
七,被祝圣为南京教区主教,拉开了他在教会历史上辉煌成就的序幕
1936年7月17日,于斌被教总庇护十二世任命为南京代牧区主教。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于斌以华人身份被认命首都教区主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36年,北京于斌祝圣主教典礼
1936年9月20日,在北京西什库救世主堂接受了教廷驻华全权代表玛利奥·蔡宁总主教的祝圣。
于斌被委以重任,任命为首都南京代牧区主教,表现出教廷对于斌的信任和重视,也代表对中国本地教会的期望,因为当时北平、上海等大城市,主教此时都是由外国人担任。所以教会内外影响很大,教外的社会名流也多人前来。
庆祝于斌晋牧在石鼓路天主堂的仪式
民国36年上海教区惠济良主教黎培理公使和于斌总主教主持圣母抱耶稣像仪式
罗马圣座钦准佘山圣母像举行加冕典礼之后,上海惠(济良)主教于本年三月廿五日颁发牧函,规定于五月十八日中华圣母瞻礼大礼日举行此项大典。
当日佘山圣母加冕礼,读祷词的是上海教区惠济良主教,给进教之佑圣母像戴皇冠的是南京总主教区于斌总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