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牛津读博士的第一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鲁羊羊 Author 鲁羊羊


作者:鲁羊羊

转载:鲁羊羊


在牛津读博士已经一年有余,总的来说,很开心,是一种充盈且纯粹的快乐感。这一年里,真的过上了“读书、喝酒、侃大山”的生活,这也是自己读博前的期待:静下心来读几年书。


牛津的春夏秋冬


01

牛津真的是个非常适合读书的地方


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有一种特殊的美,大概是几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赋予了牛津一种在这待得越久就越让人沉醉的古典美。牛津小城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书院和各种学院、科研机构,现代与古典在这里交融,传统与创新在这里摩擦。


我是偏爱古典文化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填报书院(college)时,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是在老房子里。我的书院圣埃蒙德学堂(St Edmund Hall)是牛津成立最早(1278年)的教学团体之一,但是几十年前才被接受成为正式的书院,之前一直以私人学堂(hall)的形式存在。这里有牛津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现在被改造成了图书馆。书院外的街道还保留着中世纪的青石板路,常常有剧组在这里拍英国古装戏。


当然,牛津很美,并不是一个它适合读书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这种美会让你在这里感到安静,觉得心特别静。几百年来,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的人,一代代学生们来了又走,留下了那些思想和真理,在牛津这座小城里慢慢发酵,给后人无数的精神财富。当你在这里待的时间越久,你就会越想一头扎进这些文化宝库中,只会恨时间不够,只想在这里更多待几年。


在有阳光的日子里,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去牛津的Radcliffe camera或者是文学院的 Taylor instituition library看书。当阳光折射进这装潢精美且有几百年历史的图书馆里,我觉得我闻到了历史和思想的味道。


看着这么美的图书馆,难道你不觉得读书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吗?


左:Radcliffe 圆顶图书馆内景,右:文学系图书馆内景


02

牛津满足了我对它的所有期待


我们书院的院长曾经在欢迎新生的酒会上和我们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牛津不在世界的中心,但是全世界都会到这里来。


在牛津,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来这里做讲座,他们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商业等方方面面。每时每刻,在牛津的角角落落,都有非常精彩的演讲,如果你醉心于这些讲座,你就会完全没有时间做自己的研究。取舍,是我在牛津学会的第一课。


第一年,我基本上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讲座才会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听了气候变化经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斯特恩报告”的作者Nicholas Stern的讲座;而更广泛一点,有幸现场听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和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讲座,以及中国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单车、高铁)的代表企业的高管来牛津做的讲座。


希拉里和莫言的讲座


牛津也是一个真正藏龙卧虎的地方,现实版的的“遍地扫地僧”。有一次我和一个研究员讨论学术问题,他便邀请我下周和他们团队一起吃午饭,我便屁颠屁颠地去了,因为想着有免费午餐。吃饭时,对面坐着一个和蔼可亲的白头发老爷爷,一直很关心我的研究,和我探讨了许久,我吃完饭回家去一google,然后就被吓尿了,老爷爷是英国院士,还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还有一次,我们系里挂了杰出的女性校友的画像,结果梅姨的画像被贴满了标语,院长被迫作出决定取下梅姨的画像,这件事还成了英国小报的热点新闻。我也是这时才知道,一不小心和梅姨成了系友……


同时,牛津也是英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我觉得和伦敦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本科生群体不太了解,但是在研究生里,国际学生占了大多数。来了一年多,基本上没有碰到几个英国的同学,欧洲的同学倒是一大堆。据说在牛津,最多的外国学生是美国人,其次是中国人,再者是德国人。以我所在的研究所为例,全所上下五十余人,做科研的英国人只有一个,另外有几个英国人是做行政的,其余的全是外国人。英语母语者倒不少,但他们是美国人、澳大利亚人、爱尔兰人……所以,我想学习英式发音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学了一堆澳洲英语、美式英语。


03

牛津处处闪耀着人文光芒


这点感悟可能和我的个人经历相关。我是从理工科学校出来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纯工科的环境下成长的,但是自己身上还是有着对人文社科的热爱,所以自称“混入工科女中的文艺女青年”。好在读到博士,我终于到了自己喜欢的社会科学领域,也进入了一所以人文社科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一开始的震撼非常大,我第一次听说了好多以前从来没听过的专业名称。以前在工科学校里,你问别人是学什么的,人家都会说“xx engineering”,而到了牛津,艺术(Fine art)、人类学(Anthropology)、东亚研究(Oriental study)、语言学(Lingustic)、考古学(Archeology)……很多很多专业都是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让我大开眼界:竟然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学科!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牛津可以有那么多各种领域的讲座,有讲黑奴贸易史的,有讲脱欧影响的,有研究非洲草原狮子的,有探究精神病理学的……同时,哪怕就是同一学科,也有大相径庭的研究方法、角度。以我所在的环境学科为例,有做移民研究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移民趋势的影响;有做媒体的,研究环境报道中反应的社会变迁;有理工科做技术的,钻研各类清洁技术;有经济学的,做各类环境政策评估的;有关注农业的,研究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这可能就是综合性大学相比于工科大学的魅力。


牛津的人文光芒还体现在,无论是酒桌上还是饭桌上,总有人在舌战群儒,有人在慷慨陈词,有人在针砭时弊。这里很多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每天中午和同事们(大多是经济学者)一起吃午饭,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时政辩论场,从川普聊到脱欧,从法铁罢工说到收入不平等。



在牛津,如果你是个有点想法的人,你就会很开心,因为这里会有愿意和你一起思想碰撞的人,和你一起去质疑,去激辩。


04

在牛津,你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记得以前看过报道,说在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里,“学习、社交和睡眠”只能三选二。一开始我还觉得可能是传言,但到了牛津之后,才发现这是真的。如果你喜欢的是大城市的灯火辉煌、纸醉金迷,那你可能会觉得牛津很无趣,但是如果你安于牛津这座小城可以提供给你的,那你会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


我们团队的social活动,一起去punting


在牛津,除了各类讲座,还有各种社团活动、social network、演出、音乐会……构成了非常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牛津虽然是个小城,但在去年一年,这里来了Mama Mia和战马(war horse)两个久负盛名的音乐剧组巡演,今年新泽西男孩(new jersey boys)也要来。


在牛津足不出远门,看了妈妈咪呀


牛津市区有大大小小近百家pub,这算是英国文化的传统,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每家pub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有趣的传说,比如某家pub是比尔克林顿喝醉的地方,爱玛屈臣氏曾经去过哪家pub喝酒。这里也有露天的鸡尾酒吧,有live concert,有beer garden。


世界杯期间和朋友一起去pub看球


在牛津,“work hard,play harder”是句真理。周五晚上的市中心,常常看到宿醉的年轻人,相拥着一起吵吵嚷嚷去club,但可能就在你渐渐离开市中心的喧嚣往家走的路上,会看到某座研究楼里的灯火通明,还有人在实验室挑灯夜战。


我觉得这一度是让我在牛津感到非常心安的一个画面。同样的,周六早上,有人因为前一夜的狂欢睡了过去,有人一大早就起来去泰晤士河边划船或是跑步锻炼身体。


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哪一种优于另一种,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牛津,它给你这个机会,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05

牛津是很有仪式感的地方,但它的确精英主义盛行


牛津可能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仪式感的大学之一(另一所是隔壁剑桥)。它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学生们穿着黑色的长袍去参加考试和答辩;每周穿着正式服装去吃一次formal dinner,坐在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长椅上,吃饭前院长还会用拉丁语致辞;博士不叫PhD要叫DPhil;开学典礼叫Matriculation,大家穿着长长的黑色袍子去看穿红衣的校长用拉丁语演讲。


我们书院学年度最后一顿Formal dinner


Matriculation(开学典礼)的合影


牛津是英语国家里最古老的大学(顺便科普一下,第一古老的是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第二是巴黎大学),它是剑桥的爸爸,哈佛的爷爷。


可能正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让它成为了一个“精英主义盛行”的地方,这也是外界对牛津批评最多的一点。


记得我早前参加一个奖学金面试时,我问面试官,你们最不喜欢牛津的是什么?其中一个人的答案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不喜欢牛津人人都很自以为是,觉得自己非常厉害。


到牛津后,发现确实这里牛人很多,但也正因此,导致学校里有一种迷之自信。周末的晚上,常常可以看到穿着正式衣服的学生,去参加各类social活动。男生梳着油亮而整齐的头发,女生画着浓厚而精致的妆容,举着香槟杯,在觥筹交错间谈笑风生。



牛津本科的英国学生,大多来自精英的私立学校,这类学校价格昂贵,且对父母的社会阶层有一定要求,所以导致牛津本科所录取的学生的diversity非常低。据说去年牛津刚一公布录取的数据,就被英国舆论连番抨击:牛津的录取大多集中在伦敦附近的八个郡,也就是英格兰南部的传统富人区,而牛津在整个威尔士地区,一年录取的学生可能不超过100人。牛津对有色人种学生的录取率远远低于白人,有的学院甚至一个黑人学生都没有录。


当然,也并不是牛津就没有一般家庭的孩子,这里也有很多是靠着拿奖学金来的。但是,upper class家庭背景的人,还是占了多数。在英国这个非常讲究社会阶层的地方,可想可知,牛津非常容易陷入“精英主义”的巨坑。


相比而言,国内的大学就好很多,还记得以前读本科时,大家的背景都很多样化,有来自比较好的家庭背景的,也有一般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还有不少贫困生是拿着助学贷款来的。我们的diversity使大学更像一个真实的世界,也给了不同阶层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但无论怎样,牛津就在那里,它有点像一个高昂着头颅的天之骄子,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巨变,它仍旧活在自己的骄傲里。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牛津,也是我在这座“象牙塔”里生活了一年多的些许感悟,与你分享。


相关阅读:

我是怎样通过阅读一路读进牛津的?

一位全才学生的困惑:是在普林斯顿读理科,还是到牛津学历史?

牛津大学发榜,看顶尖英国高校Offer花落谁家?



作者:鲁羊羊,转载:鲁羊羊(ID:luyangyang127)。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