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许人间本来就是误会一场

祝羽捷 祝羽捷 2022-05-09
                 我贪恋一切美好,

                想把我看到的写给你看,讲给你听。



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多有趣,他们多汁敏感,相爱相杀,情感太过模糊让人琢磨不定。


但可以确信一点,没有一个天才是孤立的,普通人更是这样,我们不得不要朝前朝后左右看,用亲密的人作镜子,不断矫正和确认自己。

 文 | 祝羽捷

▲主播/思婕 配乐/房东的猫-至此



最近至少有五个朋友的朋友相继搬来上海,没错,不是逃离北上广,而是搬来一直让他们觉得太过精致以至于很难融入的上海。


他们几乎每位都在广告、媒体行业工作过,现在还是从事与之相关的领域,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他们频频来上海出差,不管是见客户还是参加活动,有的甚至每周都要来,索性就更改了常驻地。

 

我曾经也频繁的出差,看着自己的东航会员卡从银卡到金卡,在6点半的休息室里吃一碗加荷包蛋的汤面,也在红眼航班上呼呼大睡、不省人事,直至落地。


同行人的表情我永远记得,一个个睡眼松醒,那么意兴阑珊。回忆刚工作时候,每一次出差都很兴奋,忙完工作也不知疲惫,要去当地吃小吃,见朋友。

 

不是红尘太过精彩,是自己那时有足够的无处安放的精力。渐渐地,我们出差都只是往返在机场、酒店和办公地之间,多一道程序都觉得麻烦。

 


对我来说,频频换地方,很容易感到孤独,还没有熟悉就又要离开是一种雾里看花,就像一场流于表面的社交,喝两口还未冰透的香槟,充其量算混个眼熟。


也许有过那种连轴转的生活节奏,现在我才能在书房坐得住,稳如像泰山上的一棵松树,从早到晚,一点不觉得枯燥,还觉得可以一直这样到天荒地老。

 

换一个城市对成年人来说简直就是连根拔起,不仅切断过去的一些联系,到了新环境还很容易水土不服,大家都已经过了20岁时那种一无所有的状态。


20岁的时候我们还是像一个空水杯,加进去什么都可以。现在的每一个决定都比以前艰难很多,并且以后会更加艰难。

 

在忙碌得意的人面前,我是个胆小鬼。

 

特别是年轻气盛的人,一得志便容易产生幻觉,自加光环,散发优越感。


前两年广告行业还是欣欣向荣,身边的人被大量的线上线下活动搞得团团转,有的人连坐下跟你好好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把包和手机往桌子上一丢,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吐槽甲方或者乙方有多难搞,刚要切回眼前,她说还有下一个约继而绝尘而去。

 


昨天我鼓足勇气见了一个朋友,是我一直欣赏的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因为看到他说搬家带来了不适,很少人交流,孤军奋战在新的城市里。

 

其实最近见的几个朋友,都是我很长时间不敢去见的,看到他们在做很多项目,大的触角伸到欧洲,小的也能为品牌跨界合作提供创意,忙着出差忙着赚钱。


我在伦敦跟我几个“闲人”朋友在岸上待惯了,看展、看戏、旅行、吃下午茶,认真咀嚼一个作品带来的感受,所有的活动没有目的性,也没有重要的事商榷。

 

在现代社会,对人没有价值或者无趣的人去社交算不算是一种冒犯?

 

总觉得自己约会正在水里努力游泳的朋友,是耽误人家奋起双臂赶路,耽误人家价值连城的前途。


好在这位朋友还是安慰了我,说见我没有这么焦虑了,就当是浮出水面喘息的间隙吧。


我们聊了很久,聊了过去的经历和近况,发现原来他做了那么多我一直向往却没能做的事情,他真诚地对我感慨“已经很久没有跟一个人说这些了”。


这句话对我来说可以理解成褒奖。在他身上我确信,一个人真正有创造力和巨大能量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身份完全暴露在社交媒体上的。

 

我又在另一个品牌的晚宴上遇到过去同一个集团的同事毛先生,毛先生已经是小圈子的意见领袖,穿着一身很精致的收腰正装,面无表情地走过来,我怀疑他已经不记得我是谁。


坐在我旁边后,他的经纪人立刻上来拍照,我下意识转身往后躲,他把我拉进镜头,轻柔体恤地说:“我希望旁边的人也被拍得好看。”


毕竟很久没有联系了,我作为一个无用之人也不知道能提供什么行业信息,他说:“一直希望你能约我,你要多出来跟大家见面啊。”

 

你看,朋友之间的疏远并非产生过矛盾,而是埋在心里的疑惑和不够勇敢的邀约。


也许每个人都在各自的水池中孤独着,孤独到溺水、窒息,也不肯拍打水花求救,其实我们只是隔着一场误会。 





用亲密的人作镜子,矫正和确认自己。

  

我承认自己很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这应该有一些科学依据,每个人不论是人格特征、价值观、经历还是背景、兴趣和品位,或者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偏爱与自己有很多共同点的人。


所以人们为了减少沟通成本,总是见面先问星座,水相还是土相,总觉得同相位的人八字更合。


其实就是潜意识里认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交流。

 

如果看不清自己,那就看看自己身边的人。

 

永远不要抱怨你的朋友,无论他们多么不靠谱,他们不就是你吸引来的,大写的你吗?

 

不过这些年我也尝试着把目光放在跟自己不同的人身上。


自己能做好的事情非常有限,能关注的事务也逐渐收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我警惕自己总是看着相似的人,难免视野会有局限,我对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人充满好奇心,刻意加强耐心去聆听。

 

马蜂窝里有毒刺,可也藏着蜜糖。



我有个朋友总是很挑剔,每当在她面前提起谁,她都很不屑。在她的眼里,每个成功的人都是踩了狗屎运,或者使用了见不得光的手段。


这些她看不上的人,一年年都在努力进步,不断有新的成就让她再次去评论,当然仍旧是很消极的评论。


也许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下,她在任何人身上取不到蜜糖,只能挑出一个又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她的毒刺。

 

生活、工作、友情、爱情、健康,虽然不清楚未来的走向,可是千万不要陷入“今天人生不好,明天又比今天坏,一直到整个最坏的人生”的恶性循环里。

 

不要轻易否定那些让你看得见的人,不要只听一面之辞,能让你看得见的人身上一定有许多闪光点,需要你去观察去学习,而不是听别人口中的揣摩和评价。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更加成熟了,终于学会不轻易否定,哪怕是跟自己多么不同的人,我也愿意微笑面对。

 


最近读了一本书《竞争的艺术》,喜欢这本书不是传记也不是艺术史,却能很好看到艺术家真实个性,可惜书名起得差强人意,差点以为是财经或者成功学而错过它。


我猜大概作者想强调在这本书里,在同时代里,是朋友的大艺术家们之间相互给予的压力和角逐。他写了四对艺术家的复杂意味深长的友情,马蒂斯与毕加索,马奈与德加,弗洛伊德与培根,波洛克与德·库宁。

 

他们之间也是一场误会,亲密又焦灼,崇拜又厌弃。


最亲密的时候,德加可以每日的午餐晚餐都跟马奈夫妇在一起,为他们画下难得而珍贵的夫妻肖像。


焦灼的时候,培根跟弗洛伊德彻底决裂,弗洛伊德不愿承认自己画的培根肖像是他最难以割舍的作品,做展览的时候被人偷了后,他却念念不忘,一心寻回。


虽不愿意承认彼此之间的影响和崇拜,来自马蒂斯的压力让毕加索突破风格,画出了向立体派转型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马蒂斯又在毕加索声名鹊起时反过来向他学习。

 

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多有趣,他们多汁敏感,相爱相杀,情感太过模糊让人琢磨不定,但可以确信一点,没有一个天才是孤立的,普通人更是这样,我们不得不要朝前朝后左右看,用亲密的人作镜子,不断矫正和确认自己。



在真正“太太的客厅”,创造世界的微小奇迹

为没有做错的事道歉

你是不是也觉得年关难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