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nki时,能不能用别人的记忆库?
记忆库就是Anki里的笔记,相当于一门课的笔记本,可以由用户自由分享,可以导入使用。
用Anki,能不能用别人的记忆库?这恐怕是Anki使用方面最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想来这和跳伞有点像,掌握得好,你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掌握得不好,你可能就一败涂地了。
为什么会想要用别人的记忆库?
大多数人是想省时省力,换自己边学边做笔记的话,可能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对一些工作的人来说这导致很大的时间压力。
而导入别人的分享,从获取、导入,到打开,可能只要1分钟,然后就万事大吉,开始背诵了。
还有一些同学,是想透过别人的笔记窥探大神的学习方法,就跟我们考前都要去找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补笔记一样,这也是很值得推荐的做法。
今天我们来认真谈论下能不能导入别人记忆库。
Anki的本质其实还是笔记,一个记忆库就相当于一门课的笔记本,只是笔记的载体由传统的纸质变成了颇具极客范儿的电子显示屏。
所以,我们在讨论记忆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笔记。
笔记的性质,本质上是我们思考结果的及时记录。
学习骇客之前曾介绍过结合“PQ4R”的学习技术(在PQ4R读书法中使用Anki)记笔记到Anki里:第一步是预览材料,了解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大概包括什么;第二步是就预览产生的疑问,问自己一些问题;然后第三步才是阅读材料,并不断解答自己之前的提问;第四步是反思环节,整合信息本身并建立联系,将信息与自己已知信息建立联系,或者使用信息去解决联想到的问题等等。
这四步完成了,才应该把自己的思考成果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然后再复习。使用Anki复习时间久了,当前信息会进入“工作记忆”,成为你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调用的“智力”,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Anki如何提升使用者的智力?)。
不论是直接把书上的内容摘抄的本子上,还是直接导入别人的记忆库,你都会丢失很多信息。
别人可能读了2页书才得到一个体会,于是用一段话记录下来,而你如果直接去背这段话,可能获得和人家一样的理解深度吗?
读书花时间、记笔记花时间、复习也花时间,这些环节本身就是学习。
导入别人笔记,就把记笔记的时间省了。
下图是某某学院的读书项目,学员不用读书,连书摘也有人给你准备好了。
看到这,不知你作何感想?
传统笔记还有一些特点,在Anki上也同样适用。
比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样不仅逼着自己思考,以后再复习看到熟悉的话也很容易就想起来了。
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话”,这里有个可操作的小技巧,你在读完一段文字后,凭着自己的理解写一些关键词出来,然后用这些关键词串起来,就是你自己的话了。
再比如,工整记录,并标记重点。
在Anki编辑框里,把文字分条分段呈现,然后把每条里的关键词标记成红色或蓝色等。添加笔记的时候就把这些工作做了,以后再复习就省心了。
那些直接把文字粘贴或者导进去的同学,甚至还有人文字采用的是居中对齐的方式,后面再复习时每次都要在意识里反复思考:这堆文字该从哪开始呢?这堆文字讲了几个意思啊?这堆文字里关键点在哪啊?
如果在添加笔记的时候想省时间而在排版上偷懒了,这里的报应就来了,时间会成倍的还回去,而且你还很痛苦,还没办法。
出来混,总要还的。
有的同学学法律,内在的语言表述上能改的地方不多,不妨就多在外在的格式上多费费心。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按照我的知识和经验理解的话,增进我们记忆的不是那一根木条和碳做的笔芯,而是记笔记这个过程,降低了我们学习的速度,使我们的学习时间增加,这样分配给同样信息量上的单位时间就增加了,不妨看下之前的这篇文章(Anki是如何帮助我们做到专注的?)。
这么看,省时间真的是好事吗?
当然,有一些例外,是可以使用导入的笔记的,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判断标准。
一、语言表述是否因人而异?
比如我是管理学专业,听课笔记可能相差很大,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书本或老师的表述进行改写,改写难免会造成信息丢失或理解片面,甚至是曲解原意。如果你获得的记忆库是这种类型,一般不建议过多依赖,甚至还得浪费时间进行比对,不如直接丢掉。
但如果你学的是法律或医学,可能自由空间就少了很多,这样信息在传承过程中就能尽可能保证不失真,这样的笔记可以拿来参考。
二、知识单位是否对所有人都一样?
比如A是跨考心理学研究生,在学习“认知偏差”时,遇到很多个概念,这些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都不简单,所以都要拆成小知识点才能学的进去。
而B虽然也考心理学研究生,但是人家本科就是心理学,对“认知偏差”这个类别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在做笔记的时候就都放到一块了。
试想,如果这两个人的笔记交换一下会怎么样?
A会学的很吃力,可能中间就会对自己考研的决定产生怀疑;而B会觉得那么简单的概念还要一个个学,太浪费时间了。
三、资料来源是否可查?
同样是考研,同样是考管理学这门课,可能南京大学要求的是周三多的《管理学》,而复旦大学要求的可能是罗宾斯的《管理学》。
教材确定就万无一失了吗?我见过很多跨考的新手做笔记,喜欢把感兴趣的或者很多不重要的内容都加进去,用这样的笔记甚至会加重你的学习负担。
千万不要因为记忆库名称一样,就直接拿去用。
四、考查方式是否相像?
大部分备考的同学都还没关注到这个层次,但是真题的考查方式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复习末期拿来检验一下自己,那时候发现走偏了就已经为时晚矣了。
我是建议同学们早早的把真题拿出来放在手边,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按照科目、章节分布整理好,并且研究知识点的考查方式,这会影响复习时的思考方式。
举两个极端点的例子,以前的南师大心理学考试大部分都是选择题,所以考生复习时完全不需要去记论述题或者大块大块的知识点,浙大心理学考试甚至考过统计学的公式证明,华东师范的心理学考试就有一大半都是简答题和论述题。同样一门课,即使是同样的复习资料,准备的角度也是不同的,这些都应该体现在笔记上。
如果笔记的制作人对真题有研究,一定会在整理笔记时有所偏好,如果这种偏好和你的考试要求不符,你可能会拿着A学校第一名的笔记考B学校的最后一名。
不得不提的一条是英语单词,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去网上找别人制作好的考研单词,一些大神甚至利用技术手段从词典里面提取词条、释义,把一张单词卡做的跟维基页面一样,不仅违背了SuperMemo(SuperMemo给Anki使用者的有效学习建议)和Anki官方给出的学习建议,也与考研对词汇的要求南辕北辙。
五、学习进度是否可控?
有的同学在整理经济法笔记时,把整本书的知识点都放在一个叫“经济法”的记忆库里了,这很好,也是Leo鼓励的方式。但是如果这样的记忆库导出给你,你在看第五章第二节的时候怎么找到记忆库里第五章第二节的卡片呢?
可能会有人想到按章节划分记忆库,这样不就能对应复习了吗?但是一本书可能有上百个节,不仅Anki会变得很卡,时间久了你也会抓狂。
有的老学员可能想到用书名号字段管理,比如“第五章-第二节”,这样在一个记忆库里筛选关键词就能把不同章节的信息找出来了?可你不觉得烦吗?而且谁能保证笔记都是这么做的。这些自己用时的好习惯,在导出记忆库后,也不能完全拯救伸手党。
如果不能做到“书学到哪,Anki笔记就做到哪,Anki就复习到哪”,那Anki对你来说可能就不是神助攻了,可能就是一个负担。
以上五条,供大家在选择别人记忆库的时候参考。
消除对外来记忆库的绝对依赖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别人的记忆库,我们该怎么用?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牛顿曾经也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可以拿别人的记忆库来参考。
看看学霸是怎么做笔记的,然后自己应该如何改进。
或者把别人的记忆库放到另外一个账户里,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搜索。
又或者一些标准化复习资料,可以直接拿来用,按计划推进。比如Leo之前分享的中高级口译词汇、词源大挪移、国学名句等等(分享精心制作的Anki记忆库)。
由于学习过程的不可逆性,你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将你引向不同的方向。
只有不断完善,才能走好每一步,确保最后到达的终点是当初自己想要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学习方法:
1.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分类专题页面,集中阅读暗记教程、学习科学等文章。
2. 遇到疑问,可以使用公众号菜单栏“搜索”按钮,可以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例如搜“手机”“英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