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最大的攻坚战 —— 很缺钱!

2017-12-22 A森 A视野

欢迎铁粉加A森粉丝群

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联系A森加群

昨天在A粉群里,偶然间和老铁们又聊到了财长的报告,也谈到了现在的财政情况。于是,今天有一位资深A粉,开小窗,要求我把这份撰文再次解读一下。因为,她认为财长全文终真正提到房地产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关于整个财政工作的想法。


Ok,A森只能说,这位A粉真的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是的!财长文章的总体目的,根本不是各大自媒体所聚焦的“房地产税”,而是为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用财长的话来说,主要内容包括:


  •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接地气的话来说,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山大,因此,要重新梳理中央和地方税收之间分配问题、严密监控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的风险(即绩效管理)、不断拓展地方政府税收新来源(即健全地方税体系)。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想办法给地方政府增收;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会那么大?


1  企业持续增加纳税的能力正在越来越弱


看我文章的很多老铁都知道,我一再强调这个事实,就是在次贷危机之前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依托廉价劳动力,通过大规模低端产品加工并出口到全球的方式实现的。(对于这个问题,有疑惑的,请参看我的文章《重磅!揭秘中国经济的吊丝逆袭之路》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呈现急剧的下滑,他们本国的消费也随之大幅缩水。那么,问题来了,你生产了那么多的廉价低端商品,比如衣服、家具等等,谁来买呢?


正如A森之前提到的现实经验就是,2009年初,国内各大工厂几乎没有收到什么来自国外的出口订单,直到奥巴马救市计划出炉,才在2009年的5月出现外贸企稳的迹象。


于是,中国在2009年到2010年,以政府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为主导,推动企业大规模加杠杆,发展经济。按照姜超的统计,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前,平均每年新增总融资仅2万亿,到了09年陡增至7万亿,2012年有上升到10万亿。至于2017年前面三个季度,就已经破10万亿了。


结果是,钱越借越多,可是效果仅仅是在2009年至2010年的短时间内,GDP增速被明显提振。但是,再后面,GDP的增速呈现出逐步放缓的迹象。


截至目前,如果把整个国家的总负债看成100%,那么,其中的64%已经是企业部门所欠的,而且大部分的债务都是国有企业加杠杆搞出来的。


相对来说,民企反而负债比率不高,其杠杆率只有约70%的比例,大概只有国企负债的一半不到,属于比较健康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这些国企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由大量存款结余变成大量负债呢?其实,这和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非常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地方财政收入要增加,主要还是要靠企业把GDP做上去。可是,民企对于风险的管控是非常严格,万一处理不当,那就是破产。因此,金融危机后,很多地方政府就大力依赖当地国企来提振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银行房贷可以极低的利息、甚至不要抵押物等。


同时,还经常以行政方式,指导大型国企实施增产,至于卖得出去还是卖不出去,另当别论。A森有个兄弟,是在轮胎行业的一家大型国企里上班。他们就经常会被要求,大力生产,然后卖不掉了就先放在仓库作为库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香烟、钢铁、水泥等等,太多了。


就这样,一边是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注入国企,另一边是不考虑销售导向的大力生产。等到债务到期要还了,才发现卖不出去,从而只能再借更多的钱来暂时解决企业的生存困难。因此,国企在金融危机后的负债率不断推高,呈现出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而且最麻烦的是,越来越高的负债都是要付利息的,在收入无法增长的前提下,高昂的利息会把企业支付更多的工资和税金的空间,不断挤压、缩小。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时候资源都是有限的。你大量的优惠政策、银行廉价资金都给了国企,那么民企能够得到的资源就必然非常少。所以,民企的生存环境也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国企的负债越来越多,民企的发展又遇到巨大的资源瓶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就不可能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2  为什么过去两年发生房地产超级牛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要继续举债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保障财政收入持续增加越来越难了。于是,2012年至2013年,银行以表外业务为主,借钱给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去上项目、搞大基建。在1年半不到的时间里,地方政府的大基建投资增速超过25%,经济又一次在短期内企稳了。


不过,如同所有基建救市的历史规律一样,短期的提振带来的往往是长期内GDP增速的进一步放缓。因为,这些基建是基于行政指令实施建造的,并不是基于当时的实际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你造了一条高速,确实很方便,不过没有人花钱去消费,那么就跟国企根据行政指令一样拼命生产一样,并不能从这项投资中产生可持续的利润,反而是增加了地方的债务压力。给大家一个数字来体会一下,截至目前,高铁总负债已经达到8万亿。


可能很多老铁未必意识到这次举债发展经济的后果有多严重。A森不得不说,影响深远啊。


从2013年年中,GDP增速不断下滑,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开始由于入不敷出而出现不少违约现象。按照官方的说法,2014年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是25万亿人民币;而按照国外专业机构的测算,实际可能达到50万亿的规模。


很不巧的是,中国的老龄化又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数已经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6%。根据目前的制度,地方政府是要负责统筹和支付养老金、医保的。


同时,随着美联储耶伦上台,她逐步实施退出QE并实施加息的货币政策,让中国的出口业务在2013年至2015年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这对于地方大型出口制造业型企业,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至于,他们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力不从心。


于是,到2014年年中的时候,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如企业利润不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财政开支,如老龄化引发的大量支出、大基建借的钱要逐步还本付息。一时间,地方财政变成了岌岌可危的事情。


在这样万般无奈的情形下,从2014年下半年起,国家逐步降息将准,并降低购房的首付比例、降低购房的门槛,同时配合大量的货币补偿形式的棚改。用这种方式把房地产牛市给引爆了,从而使得居民家庭的负债率急剧上升,从而把地方政府的部分负债压力转移到了居民家庭部门。


众所周知,房价的80%的地方政府的收入。因此,通过这个途径,全国各地的地方财政终于缓过来一口气了。


根据测算,到去年年底,全国地方财政的赤字缺口是3万亿,负债利息是2万亿,加起来就是要有5万亿的财政缺口。而同期,房地产相关的税收给地方政府大致增加了5万亿多一点的收入。也就是说,一切刚刚好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也就可以猜出下面几个问题真正原因了?


为什么本轮房地产牛市持续那么久?

为什么今年全国范围内,突然公布了近250项调控政策?

为什么出发布史无前例的,限售政策?


老铁们,不要臆测什么阴谋论了,什么应对美国加息、缩表等等。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地方财政刚刚好可以满足还本付息的需求,同时,还不用担心楼市从过热到过冷后瞬间垮塌的风险。


3  明年最大的攻坚战是:缺钱


2016年,地方财政好不容易做平了;按照官方的各类信息,估计2017年也能够做平。毕竟,今年上半年及年中,仍然有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呈现暴涨行情。


那么,问题来了:明年怎么办?


明年实施的金融降杠杆,势必会引发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到那个时候,企业经营会越来越困难,居民家庭加杠杆也是短期内达到了极限;而地方政府在增加税收收入困难的前提下,却要面临更大的开支压力:


  • 养老金开支 — 在持续高速增加;

  • 医保开支 — 也在不断增长;

  • 大基建 — 要实现经济增速托底,仍然要借钱搞建设;

  • 扶持企业发展 — 估计也要给到不少的财政支持。


以上这些,A森还只是举几个一目了然的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要花钱的地方更多的多。


那么,明年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最大的攻坚战,其实还不是防风险、脱贫、和治污染,而是:


缺钱!


想象一下假设你是一位市领导,退休工人的工资总要发吧,看病总要保障吧,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和福利总要发吧,搞建设的钱不能少吧…… 当那么多双手伸向你,你是什么感觉?缺钱,真的很缺钱!


那么,这个局怎么破呢?


A粉们都知道,A森是一家大型外企的高管。那么,我就先拿企业来打个比方,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当企业发生入不敷出的时候,按照程度由轻至重,一般会依次采用如下的方法来应对:


  • 砍供应商的报价,来节约成本;

  • 砍员工的福利,并下降工资增幅;

  • 变相裁员,合同期到了,员工可以自动滚蛋;

  • 实在扛不住了,请母公司注资。


如果把地方财政想象成一家大型外企,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明年地方政府有可能会有哪些策略,来应对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也无非就这么几种:


首先,“砍供应商报价”:大幅压低政府采购成本、内容和规模;


其次,“砍员工福利”:


  1. 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收入和福利,可能在明年会被大幅压缩;

  2. 养老金的增幅,很有可能很难像今年那样达到15%的增速;

  3. 医保中大量的项目将被剔除出医保范围,降低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减少昂贵医药和医用耗材的开支;

  4. 全面压缩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行政费用,包括用车、各种津贴等等;

  5. 其它还有很多。


再次,“变相裁员”:更多的人将逐步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


最后,“母公司注资”:


其实,这个就是肖捷财长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的真正用意,就是,想办法给地方政府增加税收。


比如,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可能要再看一下是否比例合理,按照他的说法,要让地方政府的财政实现“财权和税权相当”(多大责任,拿多大税收)。这个其实就是跟母公司注资是一个逻辑。


另外,通过增加新的税种、或者优化原来税收制度,来给地方政府挖掘出新的税收收入。像大家最关心的“房地产税”,就是其中的一种。


聊到这里,估计很多老铁不一定开心了,人家美国减税,我们还在加税,这个好像不合理啊?


其实,现实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侧面,而应该从整个宏观角度来看。


就像1993年开始搞的国有企业改革那样,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破天荒的听说“下岗”,感觉人生顿时一片渺茫。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回过去看,恰恰是这次破釜沉舟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在进入WTO后,有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可以形成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最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你去问问当年的下岗工人,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是不是绝大多数都远远好于15年前?!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2018年,看作是第二次改革开放的元年,即新周期。如果明年地方政府在攻克财政收支平衡这个重大问题上,表现良好,那么2019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又有机会迎来新的可持续性增长。


结语


从宏观的角度,明年地方政府要控制好财政平衡,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从微观的个人和家庭角度,那真的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按照现有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 A森就可能出台的政策,在上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推测。尽管未必全部能够推算准确,但是,无论你是机关事业单位上班,还是在外企民企上班,抑或你是创业者、投资客,明年一定是一个赚钱更难的年份。


考虑到,连广东省的财政收支平衡,貌似都已经非常困难,其它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在此,A森只能感慨一下,老铁们:


2018,要发不容易!


任何投资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涉及个人及家庭的现在和未来的。因此,请关注我(下方有二维码),给到你不一样且更全面的财经讯息和分析,帮助你实现讯息与投资完美衔接。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也可以转发给到你的小伙伴,并记得打赏啊。

转载的朋友,请理解原创的艰辛,务必在转载时与A森取得联系获取A森的同意,并标注好“本文转载自公众号A视野”

公众号二维码

赞赏码

A森个人微信号

推荐阅读

今日重磅!中央经济会议全面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2017/12/21 A森 A视野

征收房地产税之日,就是房价暴涨之时!

2017/12/20 A森 A视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