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眼中的“春卷”,是台州人心里的宴席
“明天呒事,搞麦饼筒恰伐?”疫情停学了一个半月,这是老林第六次向我发问。
老林,一个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中年男人。和大多数该年龄层的人一样,他对糯米类食物情有独钟。分析原因,一是老林生于南方稻米产区,爱来自骨髓;二是成长年代的特殊。
台州的早餐点,大多以早餐都是稻米制作
*搜狐
计划经济食物简单,也就过大节才有米面吃,所以即便生活条件好了,也依旧对这类食物充满向往。
我家在台州温岭,最不缺的就是吃早餐的店。各类面馆、肉包、虎山早点,还有其他大小摊铺,少说也有几十家。但在他眼里,这些都是旁门左道。哪怕是本地青团糕坯,他也不以为然。
但在老林心里,真正上得了台面的就俩:平日的嵌糕和逢年过节大日子才吃的麦饼筒。
早上六点,天还没大亮,老林习惯性早起。
洗漱刮胡吹发,揣上包还没撕开塑料封的黑利群(香烟),骑上充了一夜电的电瓶车,就往县前街冲。那里没有公园,没有菜场,只有一家叫县前街53号的早餐店。
而且这里只卖两样东西:嵌糕和豆腐生。
上世纪90年代初,郑敏方夫妇在温岭县政府前开了这家手工年糕店。几张小桌,几个煤球炉子,便是所有的家当。档口前是一个大玻璃罩子,下面七八个铁盘:萝卜、咸菜面、洋葱、油条、辣包菜…,等量有序的排列在案台上。
尽头必是煮肉的锅,锅底被火照的红彤彤,锅里咕噜咕噜冒着热气。这是每家嵌糕的灵魂:卤肉藏在油花下,瘦肥未知,神秘兮兮。当然现在其他店还有卤猪皮,卤香肠,卤肥肠,但在老林这种老温岭人看来是对嵌糕的不敬。
“脱离了传统,没魂!” 老林说。
六点四十分,街上还没有什么人,大多数人还在做第二个美梦,老林已经到店,和他一起的还有几个年龄差不多的阿叔。
找到常坐的位置坐下,走轮烟,冲老板来句“老样子,糕多一点”,无须下句,老板便能get到他们今天所有的需求。糕到手,自觉站起身,打一碗如自己意的咸豆腐汤,加勺肉汁。
*温岭包子微生活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老林吃完从来不忘给他的儿子我也带上一份。
但我从来都是半推半拒绝的 —— 我对嵌糕无感情,倒不是味道差,就是这种简陋的制作环境实在让人不放心。
*温岭日报
老林假装不知道,他觉得这是年轻人矫情,总在尝试改变我的想法,而且一定要我吃最地道的。比如尽管他知道我不喜欢咸菜面,但传统应该有,我就必须有吃。
这件事上我不愿意和他多费口舌,反正我吃不完的最后他都统统消灭,就随他吧。
但一旦他性子来了,要在家自制麦饼筒,我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要知道,他这一兴起,就要花费我一天的时间陪他在厨房打转,什么其他的也做不了。
麦饼筒不同于嵌糕,后者只需蒸好米粉,用机器或大石头锤子打成年糕。而麦饼筒,需要挑选鼠麹草的嫩芽,煮后和面粉糯米粉按比例和好、擀成饼再烙。
一套繁复的过程下来,使得外面的早餐店都不愿意做,能做的水平也大多不尽人意。
因此吃麦饼筒,就成了本地人家里的一种请客宴,毕竟外面吃不到嘛。但和面,洗菜,烙饼,要照顾全家几十张嘴,累的腰酸背痛不说,还特没成就感 —— 不就是炒几个菜么!
但老林不这么认为。在过去,做好麦饼筒是一家最有面子的事情。老林记得他小时候,他母亲我奶奶做的麦饼又大又薄,端午节前十几天,近到隔壁几个村,远到太平县的要跑来请教取经。
那时的他就知道这是份荣光,于是努力学了大半辈子,终于掌握了母亲的制作秘诀。他必须把这份荣光传下去。
停学的这一个半月,他已经问了我六次了。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可拒绝的余地,只能被迫同意。
买菜、买粉、和七大姑八大姨打好招呼 —— 啥买几斤,啥又备几两,该准备什么他早就打好了腹稿。第二天一大早,和面、烙饼就要开始。
老林由于腰间盘的问题,早就不能亲自上阵,站在一边跟个呱噪的老阿姨一样指指点点。一会催两个姑姑揉面要注意干湿,一会叮嘱我烙饼火候控制一下。
总之我们只要一做麦饼筒,就没有啥是他能看顺眼的。站一旁挺着个中年人标准的啤酒肚,撸着袖子时刻准备上手纠正。
好不容易烙好了饼,接下来的活就是炒菜。
卤肉、墨鱼、咸菜面不可少,老式高压锅“咻咻”的喘着大气。猪肉切大块和豆干一起压熟,豆干要压到出现蜂窝孔,才可罢休。其他配菜一一下锅,先素后荤。
最先的咸菜面老林觉得必须他来,一锅好几斤面干,别人不能驯服他们,炒不好就坨了焦了,唯有他有能力控制场面。一手筷子一手铲,边夹边抖,面要根根散开,而锅底不能糊。
待一切准备结束,剩下的就是犒劳所有人一天的辛苦。
一人一饼,八仙桌不大,老林要站在一边,排兵布阵,揭饼切肉,谁先谁后,都有讲究,不听他的,一顿臭骂。这是他心中吃麦饼筒的仪式,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母亲在的时候,规矩是这样,现在母亲不在了,规矩不能没了。
*搜狐
等到所有人包好,忙碌了一天的老林,才坐下来。锤了锤腰,拿起筷子咸菜面打底,肉要肥瘦搭配,蛋丝和洋葱均匀铺开,虾米萝卜零星点缀,其他菜都是现代化智慧,他觉得大可不必。一头兜底,卷住配菜,浇上一勺肉汤,这味道是对的。
老林从来是最后一个吃的。
他没有坐着吃的习惯。站起身拿着麦饼筒走到门口,身体一斜靠在了门框上,吃的时候还不忘招呼来往街坊,晚上没吃都可以进来来一筒。
老林说和我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靠着门框吃饭,但他记得清楚母亲以前就是这样的,有好吃的从不关门自享,路过的不管谁,都欢迎来尝尝,他习惯了。
排版:风味君
头图: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