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被画上美国邮票的中国名厨 | 中餐出海记·贰
上周一,我们推送了一篇纪念美国中餐女王之一江孙芸(⬅️️戳)的文章,很多读者在文末留言,感觉还没看够,应该还有其他故事。
“中餐出海”这个话题,的确拥有异常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故事,毕竟每次中餐从出现,到本土化,到回归正统,背后都是一代代中国人在海外生存、扎根和弘扬的结果。
我们想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一个系列,起名“中餐出海记”。不见得每周一连载(毕竟整理需要时间),但希望细水长流,慢慢给大家拼出一幅中国人在海外用味蕾创造的世界。
今天推送第二弹。除了上周在西海岸传播正统中餐文化的江孙芸,还有这位第一个登上美国“永久”邮票的中餐厨师廖阿姨,也应该拥有姓名。
“您好,that means how are you(意思是您好),我真高兴我们能又在一起,that means how are you (意思是我真高兴我们能又在一起)。”
打开1967年4月3日的美国PBS(公共广播电视公司)电视台,你会看到一个中国女性,在黑白电视里优雅的讲解着基础中文。
等等,难道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场我们不知晓的“学中文热潮”?以至于还是“奢侈品”的电视台,都会专门拿出宝贵时间进行电视教学?
哦不对,得接着看。
继续往下看,你会发现这实际是一档烹饪节目。
主持人拥有典型中国北方阿姨的和蔼面容,口中蹦出的却是流利的英语。她说今天要教大家制作饺子,“可什么是饺子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意大利的ravioli(意大利饺),但诞生于中国北京。”
紧接着,她带着大家和面、拌馅儿,“在中国我们会用料酒,但这里没有,所以你可以用家里的雪莉酒”,她的教学里有着非常便于美国人操作的替换和简化步骤。
“在这个馅里我们会加入一种特别芳香的油,是用炒熟的芝麻碾压出的成品。我非常建议你们试一试,叫芝麻油。但是如果你没有,也没关系,家里的食用油也可以用。” 也是这集节目里,波士顿地区的美国人第一次知道了芝麻油的存在。
那天晚上,她教会了波士顿观众两种饺子的烹调方法,一种水煮,一种锅贴。节目结束时她说,“这就是饺子,来自北京的ravioli(意大利饺)。我一直觉得,马可波罗一定是把饺子从北京带回了意大利,意大利才有了饺子。”
这个阿姨名叫廖家艾,北京人。
拍摄这集的那年,她同时在波士顿经营着一家中餐厅,专卖中国北方小吃,其中最火的就是这个“北京意大利饺”。那集播出后,美国的家庭主妇掀起了学习做中国饺子的风潮,来她餐厅吃饺子的人也排起长队。
这个烹饪节目一共持续了26集,是第一个全美同步播出的,由非白人主持的烹饪节目。
廖家艾因为这档节目,成为了美国烹饪界的名人。她生前先后开了五家中餐厅,都在波士顿地区,并在最后发展出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餐烹调产品线,至今都在持续传播中餐的滋味和文化。
2014年,在她逝世的20周年纪念日,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印有她头像的邮票,她成了第一个登上美国邮票的中国名厨。
跟上周的江孙芸(点击👈可看上周文章哦)一样,廖家艾凭借一己之力,掀起了美国另一边——包括纽约波士顿在内的东北片区——对于正宗中餐文化的接受。
廖家艾只比江孙芸大三岁,几乎是同龄人。她俩来美国之前的经历也出奇的相似。
廖家艾出生于北京,父亲也是清末民初铁路部门的高管,家里也住在北京的大宅里,也有专门的厨师烹饪日常三餐。因为从小喜欢看家里大厨做菜,她也获得了一身烹饪知识和味蕾经验,尤其是传统北方菜。
与江孙芸不同的是,廖家艾并没有大学毕业,来美国前也几乎不会英语。
她出国前从事着一份类似于保险销售员的职业,并通过家里的安排嫁给了一个在往返中美售卖艺术品的陈姓男子,改名陈家艾。1949年4月,她跟丈夫和三岁的长女搭船来到波士顿,开始了美国的新生活。
生活在波士顿的居民以白人为主,中餐是完全陌生的物种。
初来乍到的廖家艾一边手忙脚乱的学英语带孩子,一边学习自制小点心参与主妇的周末聚会。她必须想办法让美国人好奇中餐,才能更好的融入环境。也是从那时起,她意识到中餐的推广需要本土化。
她把春卷的馅儿改成了美国人熟悉的汉堡馅肉;把饺子叫做“北京的意大利饺”,在主妇圈一炮成名。
没过多久,剑桥成人大学找上门来,请廖家艾去教课。廖家艾觉得是个机会,自己也不愿意真的只当家庭主妇,便答应了。也正因为这个机会,她才累计到后来有效推广中餐给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的方法。
1958年,在朋友和丈夫的共同劝说下,她在波士顿剑桥开了一家名叫“大中园”的中餐厅,专卖中国北方菜(此处北方是指广东以北的北方菜)。菜单上有“锅贴”、“春卷”、“酸辣汤”、“锅巴汤”等唐人街完全看不见,美国人也没听说过的菜肴。
但仔细看英文注解,你便会发现菜单里面的秘密。
“热腾腾的鸡汤里煨上法国蘑菇和蔬菜,搭配由大米制作的香酥脆片,能给您带来一种味觉上的滋滋盛宴” ,是她对于锅巴汤的详细解释。
廖家艾的菜谱
这样的本土化,加上足够新奇的滋味,廖家艾的“大中园”在剑桥一炮走红。
四年后,记录这些美味的《家艾食谱》悄悄出版,还没印刷,6000多册就被预定一空。
又过了五年,彼时已离婚,名字改回廖家艾的她受邀成了PBS电台旗下的第一批电视名厨,与茱莉亚·查尔德和詹姆士·彼尔德一起,开启了新一代美国人在家做饭的新热潮。
虽说只持续了一季,但在那个看电视还属于新潮和时髦的年代,仅仅一季的电视时光,也足够让美国人看见:哦,原来遥远的东方饮食是这个模样。
站在今天,回看中餐在美国的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黄金时期。
1958年,廖家艾的“大中园”在波士顿开门;1962年,江孙芸的“福禄寿”在旧金山营业。两个出身成长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的女性,都在阴差阳错的际遇下,一东一西,成为了中餐厅的老板。
她们都拥有良好的身世教育和英文水平,也都没选择迎合美国人的口味。如一盘磁带的AB两面,她们精巧的平衡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找到了一个坚定而温柔的切入点。
十年积淀,等来的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一时间,中国成为美国电视和报纸上无处不在的话题,密集程度不亚于懂王前阵子的曝光频率。
作为最没接触门槛的“中国文化”经营者,廖家艾和江孙芸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与美国中餐的历史从此交融。
但埋没在她俩名字背后,在海外为中餐正名的人还有很多。这里面不乏第二代华人,甚至白人。下周我们将介绍的那本书和她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
下周一见。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ARK Republic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点击图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