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不该相信专业美食评论家写的餐厅推荐?| 风味世界

梅姗姗 风味星球 2022-11-08


露丝·雷克尔(Ruth Reichl)曾是《纽约时报》1993年到1999年的首席美食评论家。在那个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报业仍旧一手遮天的时代,《纽约时报》每周一篇的美食评论可以直接决定一家餐厅的生死。



于是为了生存,纽约的餐厅会不顾一切的获取首席美食评论家的信息,甚至直接把对方照片挂在餐厅后厨,确保每个人都能认出那张脸。


详细度只会让今天的人觉得头皮发麻。


然而露丝并不知道餐厅有如此举动。在前来《纽约时报》述职的飞机上,她被餐饮从业者认出,并直接被猜出来纽约的目的,她会住在哪,即将测评的第一家餐厅等。


对方由于过分激动,也不小心告知了露丝纽约餐厅对她到来做好的准备。


(配图与内容无直接关联)


露丝慌了:我还没上任呢,全纽约餐厅都把我家底掏了一遍。这意味着我去哪家餐厅都不会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了,这还咋整啊?


她想到了乔装,把自己打扮成老妇人、金发女郎、家庭主妇,并将自己在《纽约时报》6年乔装打扮测评餐厅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了这本《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




无名小卒 vs 权贵顾客


菜肴很重要,但没有人只是为了吃而去一家高档餐厅。大家是为了体验身在一流餐厅的滋味。但这就是问题了:有时你能体会得到,有时你体会不到,全看你是谁决定的

‍— 露丝·雷克尔‍

得知自己身份和长相被暴露,露丝决定乔装成一个灰色头发的淑女“茉莉”,名字是她随意取的,乔装的行头是做演员的朋友帮着策划的。

她来到当时纽约最负盛名的马戏团餐厅,前任《纽约时报》的首席美食评论家曾给它四星的评价。露丝用“茉莉”的名字做了预约,期待一场饕餮盛宴。

*纽约客


可没想到,“茉莉”受到的待遇却让人心寒

“前台接待的态度充满挑衅意味,以至于让人感觉像是闯错餐厅的入侵者… 我们要求了非吸烟区,服务员却把我们带到了吸烟区等待,并用手势表示你难道看不出我们人很多么?


(酒单刚看没多久),就被服务员拿走… 菜单写着夏季菜单,却充满了季节错位的食材,比如羊肉,土豆… 虽说味道很好,但让人有种被骗的感觉。”


“茉莉”的体验自然是让人失望的,但露丝本人的体验也会如此么?

(配图与内容无直接关联)


第二次来到马戏团餐厅,露丝没有乔装,只不过也没有预约,在饭点忙碌期与同事一同到来。

“我们到了以后,鱼贯经过所有坐在前面席位的重要人物,来到比较差的位子。座位不是很漂亮显眼,但比起茉莉前两次来这家餐厅的倒霉待遇已经好多了。” 


菜肴也比茉莉吃到的要美味很多,同事也很享受。只不过菜吃到最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仍然被认出来了。


写稿前最后一次来马戏团餐厅,露丝用了自己的真实名字提前预约,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西班牙国王此刻在酒吧里等位子,但您的桌子已经准备好了”,老板马乔尼老远就迎上来,无视一位珠光宝气的老太太等了半小时的哀声诉苦。“所有的食物都是那么美味,季节和服务完美无瑕,就连甜点上的覆盆子都比前几次的大了一圈。” 


鼎盛时期的马戏团餐厅和其创始人

*GQ

面对在马戏团餐厅的完全不同的三种体验,露丝真实地记录了不同身份遭遇的待遇。她写道:如果是茉莉,这家餐厅最多就只有一颗星;但如果是露丝,这家餐厅值得完美4颗星。

最后,马戏团餐厅这个纽约巨头从四星降为三星,纽约的餐饮界也因露丝·雷克尔的到来,开始慌了。


首席美食评论家每天都做什么?


美食评论家的工作只是评价餐厅么?一开始可能是的,但逐渐地,它会开始跟权力挂钩。

露丝·蕾切尔回访纽约时报办公室

*NYTimes


“国务卿要跟您说话,他即将落地纽约,需要一家餐厅”,“影星格力高里·派克要跟您电话,讨论牛排”,“电影导演尼古拉斯正在等待跟您电话,他想要一个素食厨师的推荐”…. 


来到纽约时报后,露丝·雷克尔发现自己每天的工作多了一项:给美国各领域顶级名流提供美食建议。

格力高里·派克私下也是个饕餮客

*Flickr


倒不是以前不做这项工作 —— 只要是热爱吃喝的人,大多都有过成为身边好友“美食餐厅顾问”的体验。但做到《纽约时报》首席餐厅评论家的身份,你顾问的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知之明,或者足够清醒的认知,这份工作很容易让人迷失。

“当每个人都跟你说你有多棒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不管你做得多好,权力并不在你的手上,而是属于这家报馆,你只不过是这报上文章的署名而已。只要你一放弃这份工作,就是会回归一个无名小卒”,在书里,露丝里借助同事的话,把这份职业的荣光和危险表达的干净清楚。

*电影《燃情主厨》


《纽约时报》从不干涉美食评论家选择什么餐厅,但在露丝·雷克尔之前,绝大多数美食评论家的首选仍是法餐和意大利菜。

这主要是因为法餐和意大利菜是最早输出到美国的高端饮食,体系完整且认知度高,加上都是拉丁语系延展出的饮食风格,没有太大的文化隔阂。

清醒的露丝却决定借用这个“权力”平台,尽可能的推广美国人对于亚洲和南美餐厅应受到的重视。

露丝90年代末在杂志里分享介绍正统中餐

*ruthreichl.com


于是从1993年开始,你会从《纽约时报》美食版里发现日本寿司的吃法介绍,唐人街粤式早茶的点菜须知,如何吃懂秘鲁的凉拌生鱼酸(ceviche)等,美国人也因为《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推荐,而打开了自己尝试新饮食文化的味蕾。

说露丝·雷克尔帮助提升了包括中餐在内,亚洲菜在美国社会的地位,一点不为过。

露丝90年代末在杂志里分享介绍正统中餐

*ruthreichl.com


在书里你也能看见露丝试图带《纽约时报》出版人吃粤菜大席,带自己同事吃生鱼片的精彩故事,还有她乔装成金发女郎带着老公跟帅哥约会的奇闻,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编辑:斯小乐
头图:《纽约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来这里找我们:




▲点击图片观看


▲点击图片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