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的氛围越来越浓了。我开始蠢蠢欲动地想念家乡年集上的年糕、爆米花和欢喜团儿了。
我的家乡在鲁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村。父亲是人民教师,像普通农家的父亲一样,他教我下象棋,不厌其烦地跟我重复“车不落险地,马不落角隅”;用他年轻时摸着书本学到的简谱,教我弹琴;他会在夏夜的屋顶对着浩瀚银河引吭高歌,也会在寒冬腊月摆下笔墨纸砚为乡邻书写春联。
和普通农家孩子一样,每到写春联的时节,我就盼着赶年集,熙熙攘攘的热闹里,能吃到那些年节才有的小零食。
八九十年代山东农村的年集,人头攒动,渐渐富起来的人们争先恐后的购买年货,生怕自家的年夜饭落后于乡邻。
小孩子才不在乎人挤人,手里紧紧揣着零花钱直奔主题。我非常记得“欢喜团”--彩色挺秆芯儿(高粱穗杆儿)点缀的米团儿穿成了串,被挂在枣树婀娜的枝条上,像彩色灯笼在寒风中摇曳,又像西方圣诞树上挂满的礼物,我踮着脚尖,却总是够不着。卖欢喜团的老人会一直逗孩子:“吃个欢喜团儿,过个熨气(熨帖)年儿!”,这个时候聪明的小孩就懂得在树旁停留观望,等一旁的大人笑着看穿孩子的心思,毫不犹豫给买上一串。味道我记不太清了,我记得更清楚是拿在手上的时候总不舍得吃,捻在手里细细品察,花花绿绿的秸秆芯感官上就觉得喜庆。在大人催促下咬上一口,是清脆酥香,谷物膨胀后的清香味混合着糖稀的甘甜在稚嫩的味蕾上像鞭炮一样炸开。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正如其名,让人欢喜。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甜蜜这样熟悉
如果不是《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中提到了千穗谷欢喜团儿,我可能就要忘掉它们了。一直以为小时候吃的欢喜团儿是小米做的,从来没有探究过它的底细,渐渐的市集上的欢喜团儿被大米爆花所替代,我童年眼馋的食物又有了新的名字,叫糖米。而千穗谷,那个陌生的名字,在我的记忆里不太确定地若隐若现。唯一能肯定的,是欢喜团儿要带着年味儿诞生的。曾一度风靡物资短缺的时代。它象征花好月圆、喜气盈门、团团圆圆。“团圆”一向是父母挂在嘴边的情感寄托,是我从小骨子里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即使偏僻的山东的农村老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比过年就是要“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更重要。但走出家门了才知道,原来老爷爷手上的那串欢喜团儿,不是山东的独家记忆。它,还是大江南北过年的味道!湖广地域也有欢喜团儿,尽管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麻球,又名煎堆;以糯米粉搓成圆球,裹满芝麻,入油锅煎炸,外皮酥香内芯软糯,风靡大江南北及各种宴席,是欢喜团儿中的网红。
湖广区域的欢喜团,是空心软糯的。* 图 |CcD陈
而川渝一带人们也有称呼为欢喜团的圆团团,是蒸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糯米团在红糖芝麻里打个滚儿,香甜软糯。大部分我知道的中原地区欢喜团,还是以膨化的大米为原料,又名糖米。它们用最常见食材制作,价格亲民又耐储存,从众多欢喜团儿中脱颖而出,在北方地区秒杀一众零食,占据重要地位。千穗谷制作的欢喜团儿的确是个特别的存在,在各地的欢喜团儿四处攻城略地之时,它却因手艺繁复,费时费力,生生让自己活成了艺术品,在山东滨州的少数地区,只有在电视台的非遗节目,和县城里的年节大集上才能一睹其芳容。鲁菜的经典就是把食物做的赏心悦目,山东人对待谷物也丝毫不懈怠,哪怕它卑微到尘埃里,千穗谷的卑微在于它的微小,每一千粒谷子重量不到1克,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制作成欢喜团儿只能手工完成,这是独一无二的手艺。所以,每一个欢喜团儿制作者都是带着艺术家气质的。用千穗谷制作欢喜团儿工艺十分复杂,因其谷粒极小,炒制千穗谷爆花需要高超的技艺,火候不足膨化不完全无法绽开,稍有延迟火候过大就会糊化,只有拿捏的恰到好处,才能激发谷物特有的清香。
我也是看完纪录片才知道欢喜团要用当季胡萝卜熬制的糖稀均匀搅拌,得趁热用特制的模具制成圆球,制作好的欢喜团儿,用甜蜜牢牢粘粘起细细碎碎的小小酥脆,用最艳丽的彩线串联。但我知道得两个一串或五串一挂的买,才算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应了年景。
铁锅里不是煮胡萝卜,而是在熬欢喜团用的胡萝卜糖稀
小时候以为欢喜很大
长大才知道欢喜很小
我跟女儿讲起逐渐式微的千穗谷,说又名西粘谷,籽粒苋,富含蛋白质,赖氨酸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有机会倒是可以买些回家尝尝。她反手跟我科普,千穗谷虽营养丰富,但缺乏推广,且只能手工种植、收获,无法大面积机械作业,渐渐沦为动物饲料甚至被农人遗弃。我们的欢喜已经不能互通了吗?与琳琅满目的新式点心相比,千穗谷欢喜团儿没有包装,但它还是耀眼的。千穗谷的谷粒如此小,它只能用手工去炒制,这么一种费时费力的手艺活正在逐渐消失。有些技艺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它的价值微乎其微,在快节奏的时代它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社会更迭,能够留存且愿意坚持的少之又少。在自然规律下,它可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新陈代谢,与它一起流逝的是那个时代岁月的沉淀和一点一滴的慢时光,也许若干年后,重逢已是回忆。然而,即便是千穗谷在这场谷物战争中败下阵来,也丝毫阻挡不了谷物带给山东人的欢喜。山东人以“大”为美,但对待食物的感情却真挚细腻。夏日黄昏,老树斑驳的光阴里,妈妈一根一根摘好了韭菜,切成晶莹剔透的薄片,为我包一顿美味的水饺,亦或是寒冬腊月的凌冽寒风中,转动的石磨一圈一圈轮回里,磨碎了黄豆挤出香浓的豆浆,点一点卤水神奇般的生出美味豆脑来。他们的爱不动声色,在悠长的岁月里,细细的,慢慢的,他们愿意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坚持一些看上去没有宏大意义,只为搏身边人一笑的事情上。在鲁东南因为紧邻苏北,过年既有北方吃饺子的风俗又有南方吃汤圆的习俗,我们的鞭炮声中,饺子和汤圆是一齐下的。到了正月初五,家家户户要煎蚂蚁爪子,其实是用糯米做的糖饼,热油煎熟,外皮香脆,内心软糯,一口下去,融化的红糖汁水火热香甜,令人欲罢不能。还有小朋友爱吃的香甜的大米欢喜团儿,黍米包裹红枣做的微苦中,带有回甘的粘团儿,先苦后甜,久了不吃就会惦念。千穗谷欢喜团儿渐行渐远,但我老家的山东兄弟姐妹寄食物表达温暖的情感始终没有变,这种温暖本身就是一种相通的欢喜。浓浓的年味里,总会有人高举着那谷物制成的诱人甜食,在孩子眼前晃动。代代欢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点击图片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