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上本无美食荒漠,说的人多了,就有了杭州

刀刀 风味星球 2023-06-25

*《拿一座城市下酒》之杭州

前阵子有则新闻传遍朋友圈:杭州悬赏100万出点子摆脱美食荒漠。惹得杭州再次成为争议热点。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今年3月,杭州市商务局召开了“推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宣传工作专题会议”,会上特别提出,将组织制订杭帮菜菜系标准,并对主导制订完成杭帮菜国际标准的单位给予不高于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虽说跟“美食荒漠”无关,却因鬼才媒体的春秋总结,反倒激发群众关于“杭州是不是美食荒漠”的再度评议。
先说结论:杭州不是“美食荒漠”。
杭州有很多好饭:家常小馆如福缘居、好食堂;高级名店如金沙厅、解香楼、兰轩;杭派西餐潋滟、台州法餐Wild Yeast、熟成牛排殿堂沃夫冈;还有萧山的聚乐、富阳的发明、桐庐的江湾......家常菜、高级中餐、世界各地的美食、地方菜系、农家小馆,杭州好吃的地方一点也不少。
除了周末那可怕的堵车 —— 层出不穷的美食美酒,日新月异的新酒店,市中心就能看到湖光山色。如果还不在这里上班受累,杭州真如天堂一般。

*《风味人间》第一季
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杭州是美食荒漠呢?
其实不只是杭州,我们看下面这张DT财经前年整理的“十大美食荒漠城市”榜,除了众所周知的北京以外,杭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厦门、青岛......这些大城市好像受到了“无差别攻击”。

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分析一下:杭州“美食荒漠”标签背后的来龙去脉。

高新区比老城区要多的时候,有人情味的小馆不够用了

美食荒漠出现的最大原因,是过去二十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变大了。
当跟每个朋友说起自己家乡的美食,我们大多都会提到一句话:“这个东西好吃的都在老城区,我们现在住在新城区了。”

纵观今天大家熟悉的新一线和超一线城市,除了上海,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商业中心是没变过的。苏州从古城区观前街变成了园区环金鸡湖、北京从西单转移到了国贸,杭州则从武林门到了钱江新城......我到成都出差,前些年大家都在春熙路、太古里附近,现在商业中心明显搬到了高新。
单单从街边小馆来说,大概没有一个人会觉得新城区比老城区好吃。而那些好吃的小饭店,好像也没有跟上这些城市中心变迁的步伐。新城区里没有小餐厅赖以为生的亲密环境——在宽马路、大小区、高楼大厦里,小饭店没有空间。
新城区餐厅的消费群体也在变。
众所周知,挑剔的客人是一家餐厅能维持水准最重要的因素。但那些原本本地的、有消费能力的、对菜品应该是什么味道有追求的客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也陆续搬出了老城区。
倘若我是个从小生活在附近的本地人,倘若城市还是以前那么小的规模,当我知道一道炒腰花,腰花要处理得没有腥味,要厚切,要大火炒嫩应该是什么味道,我就会对这道菜有要求。当要求达不到时,我就会跟老板讲出来。而基于熟悉,老板很多时候也会认真表示为什么不行,下次怎么改进。

但过去的三十年,城市在不断地扩大,曾经主城区人口可能只有几十万,现在几乎各个都奔着数百万去了。固定的常住人口客群被稀释,很多餐厅只做游客的生意就能做得很好,少了本地客的口味要求倒逼,出品水准下降也是不稀奇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厦门。作为老牌网红,本岛本来就不大,城市体量和人口基数增长不快,导致固定客群数量就是那么点。过去二十年,随着旅客逐渐增多,厦门大部分馆子,只要把海鲜烧熟,单靠着游客来往生意就不会太差,而且不需要担心回头客生意,一次性买卖,当然很多就不太用心在烧菜上。

可要是你愿意去厦门老城区,在挤满居民区的深巷里找那种宵夜馆子,吃咖喱焖猪肉筋、白灼的带籽鱿鱼、卤大肠、酱油水丝丁鱼,喝两杯本地啤酒,滋味是决然不同的,别提有多畅快。

*《风味人间》第一季
  1. 城市越大,食材越标准化(差)?

城市大了,食材的供给就跟不上,这就造成了第二个原因:小店能负担得起的食材变差了。

在物流冷链不发达的过去,每个城市的食材基本上都以本地供应为主,最多有些国家集中调配的冰冻海鲜。那时候,大部分地方都能满足我们现在对于一家好餐厅的最高标准——“鸡有鸡味、鱼有鱼味”。

*《风味人间》第二季
那时候的鸡,都是散养的土鸡;那时候的猪,都是农家自己喂的土猪;那时候的鱼,全是无污染的天然河海鱼。用这样的鱼鸡猪直接清蒸,那肉是真能吃出甜味的。
可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延续那个时候的标准养食材,今天绝大多数家庭可能吃顿肉都费劲。吃饭是要“先吃饱,再吃好”的,要满足吃饱,就需要跟得上供给。但当城市变大,自我供给跟不上,集中饲养的鸡、快速出栏的猪、以勤劳山东人民为主供给全国的大棚蔬菜就开始一一现身……再后来,为了避免传染病,城市里不能宰杀活禽,食材连鲜活都无法保障。
一道白斩鸡,用的是快速出栏、提前宰杀的冷冻鸡,怎么可能好吃?
大概5年前去成都小餐厅吃饭,还能明显感受到同样作为大城市,成都食材的优越。棒棒鸡用的是6、7斤的大公鸡、葱姜蒜都比江浙的味浓、火锅食材非常新鲜,唯一的缺点就是米饭不好吃——这恰恰说明了成都还是以本地米为主。
可最近去成都,明显感觉到了食材品质的下降。没办法,小饭馆但凡要保持大家熟悉的人均消费,就只能选择更廉价的养殖食材了。
  1. 老杭州口味,或许对外地人并不太友好

刚刚说到这些城市从几十万人口增长成几百万人口,那多出来的这些人,除了本地人生小孩以外,就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了。

多了外来人口,口味的差异化也就出来了。
以杭州、厦门、青岛这些城市为例:本地烹饪方式本来就相对清淡,以突出食材为主。当食材变化之后,味道本身就会实打实变差。当城市的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速,新生口味和这座城市自身的口味产生差异,很多评价就不可控了起来。
以我个人为例。我是苏州人,我们从小的菜都是甜口的,当我第一次在杭州吃到发面的、咸口的小笼,我第一反应就是吃不惯。吃不惯换句话要怎么说呢?——不好吃。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风格也不是杭州的小笼包,而是嵊州的小笼包。

所以为什么杭州会让人觉得是美食荒漠?
因为杭州是浙江的省会,移民人口最多,城市扩张面积最快。当对标是周边宁波、台州、温州的新鲜海鲜;湖州、绍兴、嘉兴等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都更好的猪肉时蔬食材时,首先本省人自己就会开始处处吐槽杭州。

杭州的新增人口群体,也以互联网人为主。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新移民,不仅口味与杭州本地天然不同,也更愿意在网上发声,所以他们也吐槽杭州

众多的吐槽汇聚成一个信息,就是:杭州是美食荒漠。

有好的心态,就有好的饭菜

我相信很多人选择到北京、到杭州、到深圳工作,大多目的还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享受吃喝:

工作在产业园区,工作时间是福报996,好不容易放个假度个周末,进市中心还要堵车,刷手机找家网红店,吃饭还要排队,排队还吃不到好东西,一结账价格还不便宜。

可不得觉得是美食荒漠嘛?
我当然不会否认城市底子的原因——广州小店的竹升面、成都街边的小炒店的确美味。而北京小吃中的卤煮、杭帮菜的招牌西湖醋鱼,的确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可如果大家好好挑选一下,愿意抱着一颗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一下,会有很多惊喜。

去杭州的福缘居吃个双臭鳜鱼,臭豆腐烧臭鳜鱼,鲜味十足;甲鱼捞饭,一整个红烧甲鱼汁黏到嘴巴都粘住;去聚乐吃清蒸的钩子鳗、大白条,原汁原味;甚至找家靠谱点的衢州菜,味道足,开化螺蛳、炒黄鳝、炒猪肝、土鸡汤,怎么可能不好吃。
更明显的例子是深圳,深圳有一个好东西,就是城中村,城中村在市中心,房租低,以外来人口为主,外来人口还是烧菜很好吃的香港人(皇岗、水围、罗湖)、潮汕人(福田、华强北、白石洲)、湖南人(遍布深圳各地)
不谈现在新崛起的那些高端餐饮,在皇岗吃个疍(蜑)家菜,烧鹅和手臂大的濑尿虾都能一次把人吃爽;福田村里吃薄壳米、白石洲吃龙趸皮花蟹煮海鲜粥、各种新鲜直送牛肉的打边炉;到宝安吃小炒肉、小炒黄牛肉、擂辣椒皮蛋......
从菜系丰富度来说,北京也不是美食荒漠——这是聚集着全国的菜系,淮扬的包子、广东的鸡煲、温州的炒米粉、四川的肥肠,只要你愿意找。

今日杭州不同往昔,充满了世界移民
还是心态,你真的愿意花点功夫去找,不可能没有好吃的。

作者:刀刀

编辑: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第四季





来这里找我们




▲点击图片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