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如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与公卫应急体系?“两会”精英建议...
公卫应急体系短板需加速补齐
5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举办、恒瑞医药公益支持的“两会精英汇”座谈活动,邀请卫生健康领域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与公卫应急体系”主题,展开了有深度、有锐度的探讨和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
为新时期公卫体系培养人才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该“平战结合”:“平时”要能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维护保障人民健康;“战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应对。这就要求公共卫生体系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分工清晰、衔接有效、运转顺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多维发力。
结合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我们总结了3方面重点工作: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临床救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广东取得一些成效,最根本的经验是落实了“四早”,特别是早发现、早隔离。“四早”的落实有赖于信息化建设。疫情发生之前,广东省加大了投入,加强了省疾控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抗疫中,实现了多部门联动,在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哨点监测等环节,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无论是临床观察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还是无症状感染者,最终还是要靠实验室诊断。在这方面,广东省建设起步较早,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了省级实验室。深圳市疾控中心也有检测确诊能力。这使得疫情防控中的早发现、早诊断能够较好实现。
临床医生也要有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要将临床救治跟疾控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广东省在临床救治方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村卫生室、社区和综合医院的医生有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
需要强调的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更加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根本的是靠人才。比如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水平高的队伍运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能尽快摸清患者行动路线,查找到密切接触者和潜在密切接触者。
因此,我们要培养知识面更广的人才,使其不但有扎实的医学基础,也要具备信息化应用、检验检测能力等。广东省是中医药强省,中医药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还要注意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人才培养。
此外,还要重视对基层医生的培养,建成系统、规范、全面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才能建设“平战结合”的新时期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
“硬核”举措筑牢中原防线
这次疫情防控中,河南省全面落实“四早”措施,快速反应、跟踪监测、及时布防、全力救治,以“硬核”举措筑牢中原防线,力保疫情不向京津冀和周边省份扩散。
河南省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完善四大体系、健全四项机制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设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作为省委、省政府专门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卫生健康部门,确保能够随时启动、高效运转,提升重大疫情响应能力,健全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开展演练、细化重大突发公卫事件分级响应标准及应急措施,做到常备不懈。
二是完善疾病防控体系。
全面提升检测能力,全省各县(市)疾控中心依托一家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都要建立P2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加强疾控队伍建设,明确按照每万人口1.75人的比例核定疾控机构的编制,健全完善薪酬制度、职称评定等政策,实现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管理,尽快制定服务收费标准,允许疾控机构开展社会化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织牢基层网底,全面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承担疾病防控等公卫服务职能,实现医中有防、医防结合。
三是完善医疗救治体系。
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级建设4个基地;依托一家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各省辖市建设和管理传染病医院,各县建立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打造四级医疗中心,省级打造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省医学中心,省辖市设置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105个县各建一个县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规划设置70所县域三级综合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5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健康教育体系,把健康融入各类各级教育。同时健全法治保障机制、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医保和救助保障机制、信息化保障机制等。
全国政协委员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杨洋:
传染病救治与疾控体系“双提升”
作为接壤3个国家的省份,云南省传染病境外输入压力非常大,但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疾控体系却相对薄弱。云南省16个州市,只有5所传染病医院,县级传染科的能力更是有限。疾控体系的设备达标率、检测能力达标率都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2月6日,云南省启动“双提升”工程,强化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疾控体系建设。16个州市都要建一所传染病医院,床位设置100张~300张。同时,在县级综合医院设传染科,床位在20张~40张,并配备2间~4间负压病房和重症病房。为了保证这些医院能正常运转,省里提出,除了省级两家传染病医院独立设置外,其他都依托于综合医院,作为综合医院的传染病区或者传染病科室来建设。在疾控体系建设方面,云南省在16个州市建了9个省级的P3实验室,还有6个区域性的疾控中心。省委、省政府看准了方向,行动迅速,措施果断,2月底启动了80亿元的重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尽快补短板,为当前的防陆路输入疫情提供坚强的保障。
4月1日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云南省坚决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往来,把边民从原来每天6万人的出入量减到目前的7000多人,且绝大部分是货运司机。现在,对必须要进来的人全部隔离14天,进行两次核酸检测。我们还提出,给全省的公共卫生系统增加4272个编制,已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准。全省原来的公卫系统只有6000多个编制。
基于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提出几项建议。
1
第一,陆地接壤陆地边境的省份,特别是云南和广西,需要国家层面更多支持,特别是要和周边国家形成重大疾病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把机制建立起来,关口前移,就能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有效防范疫情输入。
2
第二,建议建设区域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在物资储备、指挥调度、紧急救援、培训演练各个方面带动一片区域来做,可最大化节约资源,发挥效益,实战效果更好。
3
第三,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疾控体系改革。非常高兴听到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疾控体系的改革,我们期盼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4
第四,加快基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建设,特别是要提升县级地区的检测能力,保障生物安全等。我们期盼能够建立起更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以适应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内防反弹,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同时能够立足长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
建立特派员制度任命国家检疫官
经过2003年的SARS疫情,我国的公共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大大地向前进了一步。否则,我国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更加被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已至臻至善,相反,疫情的检验让我们真切看到了需要改善的地方。全面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必须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突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中的话语权;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要赋予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一定的决策权。在目前的组织架构和决策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多的是扮演建议者的角色,没有决策权。在一些发达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具有法律赋予的决策权,可以提高在疫情应对时的决策效率。
其次,建议借鉴财政系统的专项资金监管特派员、审计系统的审计特派员制度,在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疾控系统特派员制度。在华北、华南、东北等国内各大区,设立疾控特派员办事处,并在各大区办事处任命国家检疫官。这样,在出现疫情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更快速的区域内响应和处置,将疫情波及地区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国家检疫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两项:一是负责督察落实各大区的传染病相关数据上报工作,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二是负责指导本大区平时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督促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各项国家政策的落实到位。
再次,尽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自身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科研创新、卫生应急、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真正发挥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作用。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人才流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只有让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平时能够留住人,在突发重大疫情出现时才能有人可用。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应急管理与救治都要防控治一体化
全国抗疫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反思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其中确实还有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补强。根据我国现行防控机制,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乙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时,首先要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经疾控部门组织专家组确诊后,通过传染病直报系统上报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同样如此。
建议构建防、控、治一体的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医疗机构“防”的能力。传染病患者首先接触的必然是医疗机构,突发传染病疫情来袭,经疾控部门复核确诊后上报,可能会给疫情上报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贻误启动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机。因此,建议给予相应级别医疗机构不经复核确诊上报的权限,可以通过资质认定的形式进行管理,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垂直管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和长效机制。如果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发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线索,特别是怀疑出现新发传染病时,可以通过直报系统立即上报、直达国家级响应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对医疗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工作开展质控。
建议构建防、控、治一体的高效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SARS疫情过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传染病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要看到,各地传染病医院平时以收治艾滋病患者、结核病患者等为主,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方面的不足就凸显出来。疫情期间,泸州市传染病医院交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管理,集中全市专家资源展开患者救治,这是四川省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应对以传染病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需求,各地应将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机构,依托于当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实现整合式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平战结合,在重大疫情出现时很快投入实战。
此外,建议考虑分区域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综合临床中心,明确一定的建设标准、满足一定的传染病救治需求,同区域医疗中心一样,由国家布点、地方配套,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临床资源。如果未来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区域公共卫生应急临床中心可以在患者收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于金明: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培养
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重大民生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全国医疗救治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取得了伟大的阶段性胜利,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要强化。
首先,要强化基层医疗,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除了我国,国际社会中相对成功的是韩国经验。韩国所有的流调、核酸检测、防控都是在社区完成,原因在于他们的社区医疗水平很高,社区全科医生的水平很高。我国的分级诊疗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
其次,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是薄弱的,要加强和重视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培养。数据显示,中国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如美日等发达国家,除去一些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做到了积极预防,早期筛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匮乏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要加快流行病学调查人才体系建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重在培养,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评价人才不能只讲SCI,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进人才不能光靠钱,更要提供平台和环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短期行为为长期行为。
再者,加强平台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水平都还不强,不能形成体系。但也不能重复建设,如P4实验室的建设,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真正用在实处。省级只要P3实验室就足够了。
需要强调的是,在防控工作成为新常态之后,更要讲究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准确性、经济性和时效性,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各级各单位领导要敢于担当、统筹兼顾。肿瘤病人因免疫力下降,经常出现发热症状。我们针对发热的肿瘤病人,成立了综合会诊中心。在严密、精细的防控之下,山东省肿瘤医院实现了病人、职工、职工家属“零感染”。在全方位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收治肿瘤患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传染病防疫中,加强医防结合服务能力是医疗机构面对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控“四早”意识,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传染病医院综合能力、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能力建设。
第三,要加强传染病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第四,要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等建设,缓解大医院压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表示,这次疫情让全社会认识到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艰巨。全社会应给予疾控系统更多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调动疾控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大家都在看...
关注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健委主任段宇飞:常态防控下的“广东节奏”
关注 | 习近平: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来源 :健康报
编辑:依婷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点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