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荻 罗 杰:“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
曾 荻 罗 杰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应该明确建设的新背景,这个新背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建设的新视角,这个新视角主要体现在时空视角的现实性、学科视角的综合性和人才视角的实践性上;聚焦建设的新任务,主要包括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组织建设研究、执政能力建设及执政规律研究和全面从严治党研究;形成建设的新模式,其基本思路是结合“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现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与各级党委(组织、宣传、统战)相关部门在工作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联系,形成互联互动的学科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 学科建设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作出加强“党的建设”的学科建设的最新部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正在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相对于早已存在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党的建设和党的历史”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应该有新的理念、规划与举措,这里作一些思考。
一、明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新背景
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的新背景,是建设好“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基础。在我国现有的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党的建设”是本已存在的学科、专业。在目前执行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中,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有“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2014年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原有的“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继续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存在,更名为“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史学学科特色,主要集中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研究,着眼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实践来研究党的建设,在“南湖红船”党的成立时期、“革命摇篮”井冈山时期、苏维埃红色政权“红都瑞金”时期、艰苦卓绝的红军“万里长征”时期、“革命圣地”延安时期、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科学的党的建设理论。
相对于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二级学科,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党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进行全新研究的新的学科。这个新背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即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为一个伟大飞跃和两个根本转变。
第一,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第二,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看,实现了从无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转变。这个根本转变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取得的政治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为基础的。这个根本转变意味着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任务是要通过“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这些新时代的新特征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自觉地全面地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承担起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重担,自觉地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国理政的伟大斗争。
第三,从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现实关系看,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正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正在实现从世界舞台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
上述三个历史特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任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怎么来挑起这个重任,怎么来完成这个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开辟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新的学科视角。
二、形成“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新视角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应立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党的建设的新任务、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形成新的建设视角。这个新视角主要体现为时空视角的现实性、学科视角的综合性和人才视角的实践性。
第一,“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现实性视角。如果说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二级学科具有鲜明的历史研究特征,与之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则具有鲜明的现实关照特征。从学科建设的关注领域来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应具有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的现实视角,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实视角,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现实视角。从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历史使命,要求“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3]反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政绩。在新时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一大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情怀的从事党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专业人才。“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设立,可以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需要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更有效地服务于党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第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综合性视角。如果说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二级学科具有鲜明的史学学科特色,与之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则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相交融的综合学科特色。这是因为“党的建设”学科关注的是在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政党执政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广袤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在学科布局上,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干,以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为支撑的学科布局。只有这样的综合性学科布局,才能为具体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相关问题的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厚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支撑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支撑。在这样的综合性的学科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础性问题,以致力于阐释好“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核心命题,建设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主要学科方向,构建新时代“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
第三,“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实践性视角。如果说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二级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研究特征,与之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则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是因为“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关注的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相关的党的建设问题, 培养的专门人才是党建专门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既要“顶天”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更要“立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要特别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党的建设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相互关系研究;要特别联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研究,要始终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最前沿,从“一带一路”的谋篇布局到“精准扶贫”的落地开花,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落实落地到开创民主法治新局面,都体现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实践性。
三、聚焦“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新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党的建设”指出了基本的建设方向和总体的顶层设计。就“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任务而言,既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基本纲领,又要着力学科建设的具体落实。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任务可具体化为两大类问题:其一是科学研究问题。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要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任务,研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其二是人才培养问题。本学科专业要培养的专门人才是专职的党的建设专门人才和治国理政的国家公务人员。这两大类问题(任务)综合起来,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关于政治建设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4]这表明党的政治建设具有丰富内涵,包含党的政治思想建设,党的政治作风、政治纪律建设,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三个层面的建设内容,为此,“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就有三个基本方面的研究课题:其一是党的政治思想建设研究;其二是党的政治作风、政治纪律建设研究;其三是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研究。三个基本方面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从政治思想到政治行为的逻辑发展,从政治行为的正向规范到反面约束的全面塑就。
第二,党的组织建设研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一定要从“人民性” (即 “以人民为中心”)、“先进性”、“执政性”等基本属性出发,加强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例如,党的组织建设要服务于党的“执政需要”,着眼于党员队伍建设;要以把好政治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繁荣发展为出发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把党的组织建设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帮助非公有制经济树立企业精神,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在企业经营和社会组织运作过程中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第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规律研究。“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特别是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为此,“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应加强相关执政本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加强“领导思维能力”、 “依法治国”、“全球化背景下的治国理政”、“互联网背景下的治国理政”等课题的研究。与执政能力研究相关的还有执政规律问题的研究,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研究。我们不仅要做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总结好中国规律,这里面就包括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总结和阐发。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介绍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在论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在陈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中,在论述党的建设的专题中,都讲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增加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了“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内容,新党章在“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中专门增加了一条,即:“第五,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6]“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中,要抓住夺取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特点,即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党的十九大重申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还作出了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这一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要在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构建“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新模式
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的新模式,其基本思路是结合“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建设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与各级党委(组织、宣传、统战)相关部门在工作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形成互联互动的学科建设新模式。
第一,明确“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要根据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专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的沟通协作与工作联动,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实际,立足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联系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以校地合作的模式联合拟定“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方向,不断探索既立意高远、又直面现实,既充分反映地区特色、部门特色、行业特色的党的建设特色,又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
第二,联合实施“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校内外科学研究的相关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沟通协作与工作联动,各自发挥自身长处,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理论研究。“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学科系统全面的理论优势,在基础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创新上占领理论前沿;地方党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学术研究机构则可以在社会问题调研、基层实际材料的提供、党建理论创新的社会实践上提供科学研究资源,联合开展研究,共同形成研究成果。
第三,联合培养“党的建设”学科专业人才。在“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探索新的学科专业招生、培养方式,创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招生上,可以“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课题为招生参照,即以“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课题公开招标,将课题中标与招生录取结合起来,并加大对从事实际党务工作的在职人员的招录比例(如在职人员的比重可以超过普通脱产人员),课题中标者同时可以是该专业招生录取者,充分体现“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学科研究新视野,服务党的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试行与党政职能部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方式。在“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上,可以打通学科的界限,加强党建理论研究与党建实践运行的密切联系,形成充分体现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夯实综合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各二级学科人才培养的共有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还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课程,包括传统党建专业的主要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经典文献导读”;更要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法学、管理学的基础课程,如 “领导思维能力研究”等。科学研究的训练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可参照专业学位的学术要求,鼓励研究生结合党建工作实际、党的治国理政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应加强“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专业实践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活动,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让研究生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挂职锻炼,在具体的党建实践中学活知识、深化研究、凝结成果、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2][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5.
[6]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