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
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
许家烨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德育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凸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支撑,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既要从作用、内容、形态等角度充分理解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内涵,也要明确所有课程都内含德育元素,要深刻把握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促进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有效挖掘,走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教学规律为依循、以古今资源为依托、以教师队伍为主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 德育元素 内涵式发展
德育元素的挖掘事关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这是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中做好德育元素挖掘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需要我们对挖掘德育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中内含的德育元素形成全面的把握,还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规律为依循、以古今资源为依托、以教师队伍为主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一、德育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渠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育人理念和实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以实现润物无声育新人之效。推进课程思政,进一步强化德育元素对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入,必须聚焦德育元素的挖掘这一关键环节。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是凸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支撑,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深化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德育元素的挖掘是凸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了高校课程的价值在于培育具有正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关键是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这就需要对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如果缺乏必要的德育元素,课程教学便会失去灵魂,就会导致课程教学中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相互割裂,从而影响育人效果。然而,受教育领域工具理性论的长期影响,我国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致使许多人理所当然地将价值引领、人格培养、精神建构等划入思政课程“责任田”。为打破这一割裂局面,形成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合力,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做好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地进行价值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教育对象而言,课程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增长科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方面,还应体现在形成政治认同、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等方面,而德育元素正是有助于思维开阔、心智启迪、理性发展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彰显课程育人价值,必须通过有意识地、自觉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其功能,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2. 德育元素的挖掘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支撑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事关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需要在尊重专业课程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把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只有将内含在课程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开掘出来,才能赋予专业课程必要的人文色彩,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从系统论视角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是由特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考核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科学构建必须以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为指向,优化各种课程要素。因而,在每一种课程要素中融入德育元素,凸出各课程要素的德育功能是势所必然。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基于“大思政”理念,将德育元素贯穿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在课程内容上,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课程实施上,把课程方案中涉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引入课程讲授、问题探究、情景模拟、实践训练等教学环节中去;在课程管理上,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水平;在课程考核上,设置体现德育效果的指标维度,完善专业课程在思想价值引领方面的评价规定;等等。全面发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必须把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让德育元素浸润每种课程要素的生动实践,提升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意涵。
3. 德育元素的挖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铸魂育人,其建设效果如何,应以能否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为根本衡量标准。而这些需要的满足离不开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充分发挥课程的育德功能,是使每个学生的才与德相配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的关键。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学生对各方面素质获得完整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内容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学生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丰盈的智慧、复合技能,也更关注国家发展与社会现象,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明确德育的要求,拓展德育内容。另一方面,随着外部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舆论的竞相发声、逐步渗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学生极易受到干扰,因此高校必须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理性思维、坚定意志、综合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还在于对德育元素的挖掘开发,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诉求、重要关切与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德引领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以利于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必须理解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内涵,明确所有课程都内含德育元素,进而把握好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1. 全面理解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内涵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纲要》再次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无论是梳理还是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首先有必要澄清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是什么。从作用上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归根到底是为了育德育人。它不仅是用于人的内在德性培养的教育要素,更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要素。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以服务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为价值追求的。按照这一理念,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根本标准,要看最终能否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诉求。从内容上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蕴含着课程与德育元素的关系问题。并非所有德育元素都能成为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只有那些进入课程领域、与课程知识相关联的德育元素,才是现实的课程德育元素。把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可以从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两个角度出发,既要确保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与课程知识点逻辑自洽,又要确保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符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这条内容主线,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从形态上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并非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蕴藏在知识理论深处。如中医药知识彰显着文化自信;我国人工智能、超算等领域的科技成就背后承载着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这些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由不同知识点生发而来且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课程的知识点把握德育素材的分布状况,进而有的放矢地从中挖掘和提炼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德育元素。
2. 明确所有课程都内含德育元素
明确每门课程都内含德育元素,是推进课程思政的认识基础。课程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我们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实际上指的是蕴含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德育元素。知识是人类为了追寻政治、道德、美学等方面的自由,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累积起来的“思想观念与理论集群”。[2]当知识为满足社会分工需要被划入不同学科专业领域,思想、道德、美学等元素自然而然进入了不同专业知识领域。从这个角度看,所有专业课程都天然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旨在揭示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及其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学术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3]的育人使命,其必然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道德情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丰富多元的德育元素;旨在揭示自然事件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课程,除了知识性和学术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尽管“自然科学就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本身不存在价值观念的问题”,[4]但自然科学一旦成为一门课程,就必然承载着社会的价值希求,与培养担当实干的专门型人才关联起来,因此要注重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责任担当、职业伦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辩证思维、团队意识、纪律观念等德育元素。
3. 充分把握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一般而言,课程中蕴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元素,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一是要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把握规律、探寻真理的科学思想武器,其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的矛盾运动、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及唯物辩证法,适用于一切学科指导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要坚持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辩证思维等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形成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二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成长发展的精神向导。教育过程中既要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人文精神等滋润人心,引导学生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过程中,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又要以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公德操守等沁人心田,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还要以爱国情怀、爱岗敬业、诚信素养、奉献精神等内容,讲好人物故事、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价值准则。三是要把握社会规范性要求。社会规范是以法律、道德、文明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规范体系,是维护国家正常运行、促进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价值共识。要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法治素养、道德规范、社会伦理、担当精神等德育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
三、课程思政建设中德育元素的有效挖掘
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德育元素的挖掘力度、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推进的深度、发展的高度。切实有效地做好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工作,要坚持以教学规律为依循、以古今资源为依托、以教师队伍为主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1. 以教学规律为依循
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实际上是对专业课程的再度开发,而科学有效的课程开发必须以遵循课程自身建设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重要前提。一是要匹配课程的性质定位。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要求,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有的放矢地发掘。譬如,对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挖掘德育元素时尤其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既要把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职业素养而开设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爱国情怀、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强健意志等综合多样的元素挖掘出来,也要坚持促进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梯度提升,在德育元素挖掘的角度、程度方面多下功夫。又如,对于实践类课程,就是要围绕增长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目标,确保求实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直面问题、责任担当等元素引导学生成长。二是要契合课程的知识体系。《纲要》指出,挖掘德育元素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刻把握专业课程的内在规律、基本特点及涉及的价值性问题,必须以深入的课程知识体系研究作为前提。只有对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课程中每个主题模块、核心要点都有系统全面的认知和解读,才能从整体性高度联想、分析、筛选、确定与课程专业知识高度契合的德育元素。三是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挖掘出来的德育元素是直接服务于学生德性成长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德育元素挖掘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遵循学生内在成长发展规律。因而,教师在挖掘德育元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之需、心理发展和思维特点,精心挖掘和提炼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学生的德育元素。
2. 以古今资源为依托
把德育元素从课程中挖掘出来需要经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步骤。要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锁定开展价值引领的重点内容,并发掘与这些知识内容相关联的德育素材和资源,再从这些未经加工的素材资源中挖掘、提炼出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德育元素。因而,不断丰富与扩充德育素材资源库,有助于挖掘、提炼出更优质、更合需求的德育元素。一是要以历史的眼光发掘传统德育资源。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历史文化财富,至今仍有许多被尘封深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每一段经典历史、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个人物故事,以及流传下来的中华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名言警句等都是鲜活生动的德育素材,要充分把握并从中挖掘思想道德元素,向学生展示内蕴丰厚的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美学、伦理等思想。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掘当代德育资源。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从当今国情社情民情中去捕捉真善美,结合当下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学术尖端前沿、日常生活实际寻找并提炼德育元素,启发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社会责任、使命担当。三是要以融贯古今的视角把传统与当代德育资源结合起来。要对传统道德资源做好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将丰富的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和当代德育资源转化为教材中的故事、课堂中的案例、教师的人格魅力。
3. 以教师队伍为主力
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教师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自然也是发掘德育元素的关键力量。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对促进德育元素挖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形成教师人人都是立德树人“主力军”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这是对每一位教师为人、为师、为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既要做“经师”,专学精深奥妙、教授课业学问,更要做“人师”,立德传道解惑、引导精神品格。要让教学和育人“同步走”,不能先教书后育人,更不能只教书而把育人育德看作是“专人专课”之事,要自觉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德育元素挖掘的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做好德育元素挖掘工作,仅有开展课程育人的热情和主动精神是不够的,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欲立人德者先立己德,教师想要通过挖掘利用德育元素对学生“德”的生长施以影响,必须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只有把扎实的理论素养内化为清醒坚定的政治信仰、思想信念、价值追求,才能明晰所要挖掘和所育之“德”指向何处,才能保证德育元素挖掘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三是要提升教师挖掘德育元素的能力。现阶段关于如何有效挖掘德育元素,有经验可参照但尚无范式可遵循,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好教师的能动作用,既要注重集体性攻关,集体备课、研讨、梳理,把准德育元素在课程中的含量分布以及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角度,也要开展个性化探索,立足本学科、本专业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学术思维等,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反思琢磨德育元素挖掘之“道”,并锤炼挖掘德育素材的敏锐度。
4.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推动德育元素挖掘工作在高校的常态化开展,有赖于相关机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制度建设为德育元素的有效挖掘保驾护航,应紧紧围绕强化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动力而展开。一是要落实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各高校要积极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育人大格局,实现从学校党委“大脑”、“中枢”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神经末梢”的有效联动,加强对德育元素挖掘这一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工作的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行。要善于根据学校育人方向和理念,以及区域、学科、专业优势,打造特色育人品牌以及全国范围可共享共用的德育元素示范库,并持续推进、扩大合作。二是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既要以教师个人自学、先进领学、集中研学、在线学习、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形式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培训制度,也要通过定期开展德育元素挖掘经验分享、备课观摩、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典型示范课、集中教学研讨等完善教师育德能力培训制度,还要规范和健全教师竞赛培训制度,引导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创新大赛、公开课竞赛等备课、赛课环节挖掘利用好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三是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为进一步激发教师挖掘德育元素的内生动力,有必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特别是在德育元素挖掘中的表现,以德育元素挖掘度、德育元素受学生接纳度、德育元素重复利用度等量化指标的形式,纳入教师评价考核、聘任晋升、奖励评优、选拔考察环节之中,引导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3,161.
[2]委华,张俊宗.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20(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4]杨耕.社会科学的特殊性[N].光明日报,2017-04-24.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