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
14世纪40年代,一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区的鼠疫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两千五百万欧洲人的生命。被称为“黑死病”的这场灾难不仅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支配地位,恐慌造成的歧视同时也使犹太人、穆斯林、乞丐等弱势群体深受其害,可以说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结构。今天英语里的隔离检疫(quarantine)一词源自意大利语里的“40天”。当时为了防止鼠疫传入,所有停泊意大利港口的船只需要在港口外水域隔离40天。
一周前,一辆载着三千多名游客的豪华游轮上发现了一位来自香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游轮在日本横滨港附近停泊后被迫隔离14天。2020年才刚开了个头,持续了5个月的澳洲森林大火还没有灭,人类就被又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打了个措手不及。从武汉蔓延开来的病毒,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迅速扩散到了全球24个国家。
隔离封锁、严防死守,面对未知的病毒,21世纪的人类仍然在沿用着六百多年前的无奈之举,然而全球化带来的人口流动让彻底的隔离措施成为不可能。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应对之策总是要比问题的传播扩大落后几步,怎么办?
本文作者从美国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四点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这些思路背后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采用传统的政策制定流程来先界定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再通过行政手段或者法律法规来付诸实施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今天,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社会创新者正在选择绕开这一缓慢低效的过程,尝试通过数据驱动、测试试验、集合影响力等多种工具和方法论的综合应用,来为目标人群提供直接的服务方案,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
本文提出的四个新思路单独来看未必特别新,但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一股更大的时代潮流。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解决公共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是联合每一个有志者,来为大众谋福祉。而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以人为本”是对将人视为问题的一种对抗。“人可以被帮助、被投资、被连接、被赋权、被关怀,但不能像问题一样被纠正、被解决”。
以人为本
试验先行
数据驱动
规模化设计
展望未来
作者:塔拉·道森·麦克吉尼斯(Tara Dawson McGuinness),新美国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目前在乔治城大学麦考特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关于解决公共问题的课程;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国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也是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前院长;
译者:黄伟鸿。
【深一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