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系统性变革,关键就在这三点|深一度思考
系统性变革是近一两年来《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以及西方民间部门讨论最热烈的议题之一,系统性变革的想法其实不新奇也不高深,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认为许多社会问题(例如贫穷)的解决取决于对整个系统的改革。小打小闹(例如每月发放济贫津贴)无助于贫穷人口的减少,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发现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社会结构),给予人们谋生的工具(教育)。
系统性变革的想法建立在一个基本的认识论上,即社会现象环环相扣、层层镶嵌,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仰赖大系统内其他领域的改变。然而,此种老生常谈甚至自然的想法,却因为西方过去以来在认识论上过于强调单一因果关系的模型而被轻易地忽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前对于系统性变革的讨论源自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认识论变化。
《实现系统性改革》以魔法师学习咒语作为开头,年轻的魔法师因不熟悉咒语的效力与适用范围而造成了灾难,魔法的背后是因果关系的连接与对效力的掌控。社会创新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就好比学习魔法的年轻学徒,经验与知识的不足造成了方法使用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于期望带来正面变革的社会创新者而言,如何发现有效的咒语就好比发现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作者首先提出了社会创新者通常面对此种方法与效力的两难问题,有效的方法不见得会导致希望的结果,更糟的是采用的方法有可能复杂化了原本的系统(例如加剧了社区内的资源分配),使得组织与工作者必须消耗有限的资源来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看似简单的方法不见得有效。然而,如果社会系统是彼此高度镶嵌的情况,我们又如何开展变革工作呢?
作者根据长达十年的田野追踪工作,以埃及和印度的两个社会创新组织为例,说明了两种可行的办法,这两种办法都是在面对系统复杂性的情况下,试图解决复杂性的尝试。第一种办法可以称之为另起炉灶式,简单来说,在面对造成埃及社会不平等与贫穷的复杂局面时,塞科姆的创办人阿布莱什选择从零做起,打造了一个公社式的组织,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组织能对各种项目拥有百分之百的掌控,避免与既有的环境过多互动从而导致控制的困难;
第二种办法可以称之为局部隔离,局部隔离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但最重要的在于将原本的复杂性降低,使得社会创新工作者能够更有效地评估手段与方法间的因果关系,作者以印度的“乡村发展”为例说明了空间隔离作为一种局部隔离的手段,相较于大城市、偏远的小村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乡村发展”可以更好地推行创新的计划,受到较少的阻力,而整体(村庄作为小系统)变革的速度也较更大的复杂系统来得更快。
作者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给有志于系统性变革的社会创新工作者:第一,小确幸成长而不是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对社会创新组织而言,一次小的失败往往是毁灭性的,因此作者建议组织可以由小事做起,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第二,着眼于大方向而不是对小事斤斤计较;第三,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与社群,组织与社群必须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生吞硬套既有的模式。
这篇文章对于系统性变革的解释,或许对于熟悉传统中国或东方整体思考模式的众人来说不是那么新鲜,然而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复杂性、社会实践与组织的讨论对我们仍是有所启发的。相较于致力于控制复杂性,许多国内组织的实践往往不是对于问题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缺乏理解,就是加深了待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达到组织目标就如缘木求鱼一般困难了。
点评人:韩铃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亚洲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中心研究员
"
来源:《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07期原标题:《实现系统性变革》作者:克里斯汀•西洛斯(Christian Seelos),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全球影响力实验室联合主任约翰娜•梅尔( Johanna Mair),柏林赫尔梯管理学院战略、组织和领导力教授,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全球创新影响力实验室共同负责人,《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学术编辑译者: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