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垃圾,一座城市的“照妖镜” | lol创斯坦电台

lol创斯坦编辑部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2021-09-05








 编辑话 


编辑


郑圆
北京ONE·艺术共创项目运营主管1+27研究院 研究员
 
       自2019年7月1日,号称中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至今,从上海到北京,“垃圾分类”陆续在国内多个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个仿佛自上而下、扑面而来的政策关切到了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
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垃圾成为了一个“紧急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仍难以感同身受?“垃圾分类”真的是空降政策吗?从法律条例到普通人的新日常,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谁在关心?谁在推动?谁在参与?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刚刚策划出版了新书《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的澎湃新闻首席编辑冯婧,以及在上海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超过8年的马晓璐,从上海和全球的经验出发,一起就“垃圾”和“垃圾分类”的话题展开讨论。
讨论中,我们发现我们不仅仅是在谈论“垃圾分类”本身,更是从“垃圾”这个“能动之物”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理解人与环境、人与物彼此建构的关系。同时,我们意识到,经过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垃圾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形成了挑战,有意思的是,不同城市的应对策略反映出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样貌。此次“垃圾分类”的广泛推行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来说,更是难得一遇的“照妖镜”和试验场。它让社会组织、社区、政府和每个普通人都参与进来,发现自身固有的问题,也探索如何彼此互动、彼此磨合,最终推动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进的变革。

无疑,“垃圾”是个聊不完的话题,此次我们将用接下来的两期节目来呈现我们的讨论。



🥳本期嘉宾阵容

INNOVA-STEIN RADIO


嘉宾

冯婧
澎湃新闻首席编辑 《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一书的幕后操刀手

嘉宾

马晓璐
爱芬环保资深讲师和项目顾问2012年起至今在上海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超过8年,协助推出广盛公寓、包运大厦等上海市区级明星分类小区。热衷用社会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寻找突破



本期聊了什么

(摘录)

INNOVA-STEIN RADIO

为了解更多年轻人对垃圾问题的看法和对垃圾分类的真实态度,这期节目我们也派出了创斯坦电台的大学生小记者,采访了他所在的北京一所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垃圾分类有必要且是个好事,但很少会主动关心这件事,普遍是被迫接受的态度,认为真正行动起来太过麻烦。



 PART 01 

她们为什么关心垃圾问题?
她们做了什么?



园:从2019年开始在上海强制执行垃圾分类之后,我觉得身边的年轻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小部分特别关心的,一类就是大部分人,态度基本上就是Ok, it happens. 我好奇你们两位为什么会关心?做了什么呢?

:我有一些个人的体验在里面。大学期间有个组织带我们学生去参观北京的一个填埋场,进去以后特别震撼,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不去这样的地方,你真的很难把自己跟垃圾做一个连接。那是09年的时候,垃圾处理设施没有现在这么好,基本还是以填埋为主,然后你就看到那个地方真的全都是垃圾,真的会有味道,还蛮重的,那个里面的工程师,他非常努力地给你讲,他们希望可以怎么更好的处理垃圾。确实有很多人在为这个事情付出……我们是不是可以少产生一些垃圾??你就会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个人因素,那个时候我刚大学毕业,住在我们大学旁边的一个城中村,叫八家。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多北京的拾荒者,他们会去到城市里面,用三轮车把各种的纸木板这些全都收回来。我就住在城中村对面的一个小区,我每天从楼上往下看,拾荒者在一个院子里整理他们收回来的东西,那个场景特别壮观,就是木头就特别高,像一个楼一样,然后还有纸,然后他们每天把这些收回来的东西分门别类,再运到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我每天都会在楼上看到这个事情,让我对垃圾产生了兴趣。

图片来源: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920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后来我作为澎湃新闻的编辑后,我一直想着垃圾的事情,碰到有个人专门做研究的,我就会问你要不要来跟我们谈谈垃圾的问题,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书里面会有这么多素材……2019年7月1日,上海开始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正好一年以后,有一个政策是当时住建部提出未来46个城市要去做垃圾分类,我们就想其实可以把之前的素材集结起来,做一个出版……因为我做社区,发现这个社区跟垃圾分类也是密切相关的,就觉得这个事情好像只能我去做了。


璐:(我为什么会关心垃圾呢?)第一,我是贵州人嘛,贵州是一个特别山清水秀的地方,然后也是特别穷的省。我来上海念大学之后,才发现说我们很多上海的同学说没有见过萤火虫或者(觉得)土很脏什么之类的…们在贵州长大的小孩,其实一直跟自然的接触还蛮密切的。那个感觉就是你能看到非常好看的自然环境,你又能看到被破坏的过程,可能因为城市一直被拓展吧。我就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然后我们小城镇有一条河,每天能看到它不同的颜色,可能是因为排污?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选专业就很想学跟环境保护有关的专业,但所有人都笑,他们就说环境保护那不就是保洁工?

       第二个点就是我对垃圾一直有情怀,小时候我跟奶奶住在一起,奶奶那一辈的人跟我每天有个持续的冲突,就是我会把东西给丢掉,但是老年人会把它捡出来……我那时候就会觉得说其实这些东西它不是垃圾……就记得我看到英国有一个小镇,他们做那事就是我梦想当中特别想做的…就是他们有个博物馆,但博物馆里面东西都是每家里的一个很普通的东西。这是个特别棒和重要的事情,因为特别是在中国我们的这种技术发展,以前的邻居的情感、任何的情感随着时间都有个断层,但是有些看似是垃圾的物品其实就是一个延续。

图片|英国一个社区艺术社群Seething策划的展览,每样物品都来自社区居民,大家都提供一个“最想放到社区中展览的物品” 
图片来源https://blogs.ucl.ac.uk/ethnography-collections/2015/02/09/the-story-of-seething-the-tale-of-things/


       第三点,就是我加入了爱芬环保爱芬环保最早一批创始人都是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些(企业/单位)中高层,他们非常关注公民社会的一些事情……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一些环保倡导的活动,但做了五六年之后,他们发现好像所谓的环保活动做得再热闹,结束之后好像大家又回到如常的生活当中,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那时候中国的垃圾的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了一阵子了,他们当时想,为什么国内不会像日本等一些国家垃圾分类做那么好,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找一个小区特别深入的去做这件事儿,去做一些真正的改变?

       同年,这些创始人和上海闸北区宝山路街道一些政府伙伴探讨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找一个小区去做垃圾分类,以此作为一个起点?结果是他们做了半年的时间,就是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就实现了小区90%的居民自主分类,分了13类。那个小区不是很大,一百多户的一个小区。做出来之后,新华社还有上海很多媒体做了报道,所有人特别是业内的人都觉得很惊讶,为什么在上海可以有一个小区的居民可以真的去参与分类?公众参与分类这件事情,政府也很悲观。专家会说这个小区是不可复制的特别个案。

       后来因为这个小区叫杨波大厦,所以政府称之为杨波模式。后来爱芬环保的伙伴就想把杨波模式复制到上海的更多小区。所以在2012年的时候,他们就决定说我们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垃圾分类的机构,而爱芬环保也成为了官方认知的上海第一家专业做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我差不多是在2012年4月份的时候加入他们团队的。

图片|居民自主除袋分类湿垃圾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76AYyiL035d5Nqqg_Lww


      从那之后,爱芬专注探索城市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就是说我们有政策,我们有社会问题,那在社区这一层应该怎么去落地?这个背后我们关注整个链条是否是通畅的。分类教育、分类设施、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社会组织的力量,一个是说整合资源,第二个是促进大家对话。因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它必须要一个多元对话,多利益相关方去共同讨论的,所以这个也是爱芬在社会组织的角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团队的几个前辈,他们当时那个观点是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个也是他们探索公民社会的一个态度,我特别认同。

园:其实让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创新的案例是如何发生,我觉得(爱芬环保做的事)是蛮“典型”的一种社会创新了。我自己觉得社会创新很关键的一点是发现一个社会问题固有的解决办法不奏效了,或者不那么可持续,不那么公平,不那么好的时候,提出来一种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你刚才提到的环境保护问题,你们发现短期的倡导做了很多没什么用,也就是固有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不ok,那么爱芬几个人,开始去找到一个小区攻破,试图找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个社会创新可能比较普遍的是要创造一定影响力,它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解决的是一个群体的或者社会性的问题,比如爱芬环保,从一个小区的扬波模式,看到这个希望说它可以复制,可以扩大进而产生影响力。

       还有一点就是你刚才说的全链条,你们发现社会问题是复杂的,它涉及到社会的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人,那么你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全局的观念,想要把整个链条全部突破掉,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有如何跟居民的互动上,也有跟各个相关的单位沟通等等,然后给出一个链条的解决方案。


 PART 02 

垃圾分类不是突然出现的!



冯:19年爱芬环保突然走红了

璐:这么多年,你就觉得你是小众中的小众。2019年7月1号之后,我觉得整个世界就是改朝换代了…全世界都在讨论垃圾分类,你走在路上前面两个人在说垃圾分类桶怎么的,然后你在商店买东西,年轻的夫妇说我要买分类垃圾袋什么之类的,你知道吗?我当时就觉得太神奇了!

:2000年的时候,中央当时就选了8个城市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相当于20年前的时候,所以对于基层社区的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政府的街道层面来说,垃圾分类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工作。

      整个世界讨论这个议题还要更早,比如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欧美物质一下非常充裕,大家可以购买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产生比以前的时代更多的垃圾,政府就很大压力……那个时候联合国在全球看了一遍,发现中国是个没有垃圾的国家,因为我们那时候物质很匮乏,父母那一辈小时候说的是物尽其用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可以循环的。

其实五十年代的时候,像上海北京这种地方,专门有国营公司回收各种生活用品,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多塑料,塑料也应该是五六十年代才出现的一个新的东西……我妈也说她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垃圾的……这个其实是一个工业化发展以后才出现了这样一个东西,可能最早是发达国家有,然后他们为了解决垃圾问题,才慢慢有了后端处理设施,比如焚烧厂什么这些东西才出来的。前工业时代是没有这些东西,可能更多的是污水或者是粪便这样子的东西叫垃圾,我们现在这些垃圾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感觉垃圾的演变史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想到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们在北京社区里居民调研工作坊,有一个阿姨就跟说,你知道吗?之前橘子皮都有人专门收回来当药材使用,你就想他收有多细。还有一件事,我在看的“废品生活”这本书里提到,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废品大院里面,最常见的被改建成这个堆废品的地方就是猪圈,我觉得特别神奇,它原本是一个可以自然消化的东西,然后你把它演绎掉了,现在要重新来用一种人为的方式构建起来这个循环体系……


 PART 03 

垃圾的问题已经火烧眉毛了?
为什么很多人仍难以感知到?


冯:全球现在垃圾问题是非常严峻了……我记得我看世界银行那个报告很触动,其实现在全世界有1/3的垃圾是没有被妥善处理的。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焚烧厂或者是其他的再利用的途径,更多的是发达国家,还有像中国现在正在建设。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像菲律宾的巨大的垃圾堆,就那么堆几十年……

实际上这件事情不是空降的,它是其实有点火烧眉毛了!

:但大家不会把它和自己联系。你在家把垃圾放在一个小垃圾袋里,然后把它扔在社区,你不知道整个上海有多少个社区,每天会有多少垃圾,你是无法体会到的。

园:大家现在为什么不关心?我想是因为城市里的生存环境与自然已经割裂开来了。个人生活越来越具有封闭性。每个人就是过每天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看到大自然说“大自然真美好,我竟然在破坏它?”,就是一个城市化的结果,城市不断地在拓展,然后不断地再去造成这种割裂。

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经济腾飞,电视上面广告就说我们现在有塑料这种东西它多么的神奇,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某个高科技产品有这种感觉,大家都觉得我什么都要用塑料,广告的感觉是塑料用完它就自己消失了……

:我看那个是天猫还是淘宝的广告,宣传的是“我就要用新的!”

园:不管是因为消费主义还是城市化,还是整个社会的过于快速的发展,让我们好像更善于去接受新的东西,不那么擅长去处理旧的东西,整个垃圾分类也好,或者说我们今天提倡循环利用,之所以让公众来关心这件事有点难,是因为让大家对丢掉的东西负责,让我们所有人在一个圆圈里面去看,就是说你不能一直往前走,你走到一定程度,势必要回头。

璐:但你会感觉到整个时代浪潮莫名把你往前推的……

对,总有一天比如说你填埋的地方旁边居民会反抗,因为已经臭的没办法,他没法在这生活,然后他就会倒逼你我们书里的东京垃圾战争就是这样子……我们其实一直在为我们之前做的事情买单。这个事情越往后拖,付出的代价会越大。

1973年5月  东京江东清洁工厂工地前  
图片来源:https://mainichi.jp/graphs/20171012/hpj/00m/040/001000g/1



 PART 04 

从法规条例到生活日常,
谁在推动?谁要参与?
不同城市的策略是什么?



冯:从我们来理解的话,分一个前端分类和后端处理,后端政府你要承担起一个责任,前端的话,就是怎样让一个居民在自己家把垃圾分好……比如说我居民在家分得很好,我就可以说我都在家分好了,你们为什么后端的设施还没有建好?政府也会说我后端的设施都做好了,你们前端为什么不可以分好?这两个之间需要互相促进,需要一个互相信任,才能共同把事情做好。

园:实际上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他一定就不只是说我政府制定政策可以推动改革的一件事,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参与,或者是社会各层级在运作的一件事情。

:我举个印度的班加罗尔的案例吧。班加罗尔最有趣的一个点就是处理厨余垃圾。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以社区为单位,产生的厨余垃圾就在我们社区做堆肥,变成肥料,在整个城市的范围内去推广。在建设的过程中,它会慢慢产生一个堆肥的产业链,肥的质量如果还不错就可以卖给后面的农业,就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慢慢结合。


班加罗尔市新建的堆肥学习中心:社会组织正在对居民进行堆肥培训


不同的城市都面临垃圾的问题,但是推动时候就发现说城市的社会文化是这样的,公民的意识基础是这样子,就会制定不同的策略。然后在推动的过程中,公民或者是不同的组织又会给新的反馈,发现新的问题政府再调整,最后调整出来策略和方案就很不一样,很因地制宜。

璐:垃圾分类这个事情,整个政府的体系都是在摸索,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也不知道尺度在哪里。后来上海很多小区的垃圾厢房之所以会有洗手池,有照明,是我们在小区中听到居民的反馈,作出尝试,然后给到政府去推广。是一点点调整、一点点磨出来。我感受到的说社会进步和发展一个小的环节,不是说拍脑袋或者怎么,政府也是很谨慎地去推。

:很多东西你不做的话你是不知道的,你只有真的去做,你才会遇到问题!

✦✦✦✦✦✦ ✦✦✦✦✦✦ ✦✦✦✦✦✦ 


 澎湃新闻市政厅 

澎湃新闻下子栏目。关注城市治理与城镇化进程,以创新、社区、可持续为原则,寻求城市问题解决方案。

 爱芬环保 

全国首家垃圾分类专业机构,2012年至今致力为城市社区提供垃圾分类解决方案,2019年起针对上海以外城市推广爱芬模式,在北京、珠海、天津等地取得明显效果。


***了解更多👇***


澎湃市政厅编辑的“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专题栏目: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7982


爱芬环保官方网站:
http://www.aifen.org/index.php/Mobile/Index/index.html


爱芬模式探索出的社区垃圾分类操作指南
http://old.aifen.org/afsc/all-step.html



***本期延伸阅读***
书目:
  •   《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澎湃研究所 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胡嘉明, 张劼颖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0年

  • 《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 [美] 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4

 
相关文章:
46个重点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http://www.xinhuanet.com/fotune/201907/07/c_1124719389.htm

市政厅·场所 | 八家,一个消失的城中村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920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英国一个基于社区的艺术社群:Seething
http://www.seethingwells.org/Welcome_to_Seething_Home.html

社区案例∣扬波大厦:一个未被列入上海市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却成了垃圾分类示范的小区 
https://mp.weixin.qq.com/s/-Y76AYyiL035d5Nqqg_Lww

日本城市的垃圾战争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6710

世界银行报告:如不采取紧急措施2050年全球垃圾量将增长70%
https://www.shihang.org/zh/news/press-release/2018/09/20/global-waste-to-grow-by-70-percent-by-2050-unless-urgent-action-is-taken-world-bank-report
  
  社区堆肥|印度班加罗尔(下):大城市如何就地处理厨余
  https://mp.weixin.qq.com/s/iDhavzK3boAcn1sVNYALFg


加入更深入的

讨论和互动🖐

INNOVA-STEIN RADIO

10月7日开始
每周三
晚 21:00
准时更新!
大家可以在以下渠道收听到我们的内容!


 播客收听 


喜马拉雅


网易云



播客


小宇宙


荔枝


 留言互动区 
微博


猫弄


豆瓣
打开豆瓣,搜索“lol创斯坦”即可


 深度讨论(微信公号)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北京ONE艺术周

27院儿


同时,我们将在电台的基础上
搭建一个陪伴成长型的社群,欢迎大家
加入我们的创创社群



往期回顾




1. 我们搞了个“lol创斯坦电台”,约吗?


2. “我21岁,即将清华毕业,却对前路感到焦虑” 

3. 迷茫和焦虑是当代年轻人的底色?

4. “我们到底迷恋城市的什么?”

5. 你理解你的城市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