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0亿增量资金驰援?险资借道ETF“抄底”A、H股

张博燃 环球老虎财经app 2023-09-23

在二级市场较为跳脱的背景下,ETF成为险资争相竞逐的对象。根据上半年数据,上半年抄底“抄底”ETF的买家中,险资是加仓的重要力量,部分头部保险公司的动作格外显眼,“抄底”港股ETF的力度显著。


“大跌大买”已经成为险资购入ETF产品的特征之一。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为保险资金注入“强心剂”。


据券商研究,《通知》的颁布,将为市场带来2000亿左右的增量资金,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保险资金将入市。


从今年险企的动作来看,ETF产品成为险资的新宠。据了解,今年以来,险资不断通过ETF产品“抄底”A、H股,其中,险资重仓持有的ETF份额更是直接翻倍,达到1282.79亿份。


大手笔抄底ETF


今年以来,受小盘市场风格盛行,行业轮动加快,市场整体偏冷的影响下,ETF已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时的重点对象,各路机构纷纷通过ETF“抄底”A股,其中,险资是加仓的重要力量。


在目前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中,有相当比例资金通过ETF直接持有权益资产,主要是因为ETF重于行业趋势上的长期判断而非短期择券交易,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的特点。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ETF产品前十大持有人中,险资身影共出现952次,较2022年末增加375次;同时,险资重仓持有的ETF份额更是直接翻倍,达到1282.79亿份,较2022年末增加757.05亿份。


从头部保险公司持有ETF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港股ETF以及先进制造业ETF获险资大幅加仓。


截至上半年末,中国平安人寿新进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持有的份额为33.27亿份。与此同时,中国平安还出动了旗下两只产品成为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的前十大持有人,持有份额合计为26.61亿份。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50ETF也得到了中国平安人寿的增持,持有份额增至19亿份。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及自有资金出现在321只股票型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对应的持有份额合计达651.46亿份。


平安人寿之外,国寿也是持有ETF产品的大户。


从具体的产品来看,上半年中国人寿极其偏爱医疗ETF产品。据悉,截至6月末,其新进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的前十大持有人,持有份额达到9.99亿份。此外,还分别增持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华安创业板50ETF,5.20亿份、4.39亿份和3.46亿份。


新华人寿也大举买入ETF产品。据悉,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华夏恒生科技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都是其看中的猎物,截至6月末的持有份额均超过5亿份。


此外,太平洋人寿、前海保险、友邦等亦是大手笔购入ETF产品。


而随着近期监管部门强调要推动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投资力度,保险资金权益资产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在政策支持下保险资金通过ETF等工具开展权益投资的规模或将持续上升。


险资的A股“掘金图”


除了通过ETF“抄底”外,险资还是A股市场重要的直接参与者,其投资动向也颇受投资者关注。


随着2023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财报的陆续公布,险资最新持股情况也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及产品共持有501家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合计持有流通市值1.25万亿元。


从险资的持仓来看,一直以来,银行股都是险资重仓持有的板块,今年上半年,这样的“偏爱”依旧在。


具体来看,剔除险资为控股股东的情况外,险资持仓前10的个股中,银行股就占了7个席位,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另外3个席位分属于长江电力、金地集团和中国联通。


除了目前重仓的银行板块,险资的资产配置正逐步转向同样具有高股息特点的能源、基建板块和具备长期成长潜力且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先进制造业板块。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险资共新增持股为135只,其中有97只归属于制造业。如中自科技、朗特智能、中旗新材、康力电梯等,分属于化学制品、电子设备制造、其他建材、楼宇设备等行业。


从大幅的持仓变动来看,中国人寿二季度新进中国电信7.83亿股;同时新进成为招商蛇口的十大流通股东之位,持股数量为7071.77万股。国华人寿以5084.78万股新进成为广汇汽车的第九大流通股东,长城人寿增持浙江交科1.09亿股。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则被险资大幅减持超8亿股,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减持量也均在3亿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险资持有A股比例自2019年起持续下滑,剔除险资控股的企业外,二季度末,保险资金实际投资性持股市值仅4460亿元,占A股流通总市值的0.63%。


持股比例的不断下滑侧面反映了险资直接持股的投资收益不及预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保险公司中净投资收益仅中国太保同比实现了正增长。


不过,随着监管部门把保险机构权益类资产的风险因子调低,保险资金投资于权益市场的成本将会降低,有利于提升保险机构直接投资A股的热情。


险资投资空间进一步释放


为贯彻“活跃资本市场”的基调,近期,减半征收印花税、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规范上市公司减持行为、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一系列政策齐出,宏观政策积极信号不断释放。


其中,保险资金作为市场重要的中长期资金来源,推行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要求尤为突出。


在此关键时刻,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为保险资金注入最直接的“强心剂”。


根据该通知,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对于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


所谓风险因子,是指保险公司投资和经营业务的资本占用,而风险因子的下调意味着资本占用将更少,政策优化后保险公司可运用于投资的资金运用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此外,《通知》还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


通过西部证券测算,本轮风险因子权重下调有望为市场带来约2300亿元增量资金。假设因下调沪深300指数风险因子所提升的权益投资额度将全部用于继续投资沪深300成分股则沪深300成分股有望流入2200亿元资金,科创板有望流入138亿元。


与此同时,其认为,考虑到本次新规其他部分如下调部分保险公司最低资产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计算比例,实际险资入市空间或更大。


虽然《通知》有利于扩大保险公司的股权类资产配置,但相比于境外保险公司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水平,我国保险资金仍以安全、稳健的固收类资产为主。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88万亿元,其中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3.55万亿元,占比为13.21%,而根据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最高可占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仍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


在保险机构的长期资金有望积极入市的背景下,以蓝筹股为代表的沪深300指数产品和相关量化增强产品的配置价值或将日渐凸显。


责任编辑 | 李明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