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老虎财经app

其他

​火了的哈尔滨能否“烧旺”冰雪产业?

从滑雪到看冰,东北“冰雪经济”持续火爆,热度烧到A股。而在冰雪热的背后,资本正不断加注。冰雪游的热度传导到了A股。1月8日,冰雪产业股再次领涨,长白山、大连圣亚10CM涨停。自12月底冰雪大世界开园退票开始,哈尔滨热度便持续提升,首次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27倍,旅游总收入也达到历史峰值。这个始创于1999年的经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早已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随着2019年完成混改,以及近两年冰雪概念持续升温,如今再度焕发新生机。事实上,此次元旦期间哈尔滨成功出圈只是一个冰雪经济火爆的缩影。自2021年北京冬奥会预热至今,国人对冰雪的热爱从运动到旅游,热度不断催化,为北方大地持续增添活力与新鲜话题。在这一轮的消费风潮中,有哪些资本参与其中,又有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冰雪大世界的“第二春”12月18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因游玩项目排队时间过长,现场有游客大喊“退票”。次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发文致歉,相关话题引起关注。随着这波热度,哈尔滨相关内容刷屏社交网络,摆盘冻梨、人造月亮、飞马踏冰、逃学企鹅以及最近的白狐合影、鄂伦春族上街、中央大街铺地毯等一系列“宠游客”操作频登上热搜。“南客北游”的现象更为此次旅游大潮增添了热度。携程数据显示,元旦期间,哈尔滨的异地客群占比75%,主要来自上海、深圳以及北京,3天假期旅游订单量同比大涨158%。南方游客被戏称为“南方小土豆”“马铃薯公主”等,哈尔滨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最宠“小土豆”的“尔滨”大哥。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数据测算,2024年元旦3天假期期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日均客流量约为3万人次,跨年夜入园人数达到6.4万人次,以300元左右的门票价格估算,光一天的票务收入就能达1920万元。如果天气条件允许,本季客流量预计或达
1月8日 下午 9:33
其他

巩固第一大股东地位,星展银行20亿“加仓”深圳农商行

自2021年成为深圳农商行第一大股东后,近日,星展银行再次耗资约20亿元增持该行股权,持股比例上升至16.69%。作为早在1993年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相比于同样来自新加坡的大华银行和华侨银行,星展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的过程并不顺遂,在成为深圳农商行第一大股东之前,仅持有邮储银行不足1%的股权。首次入股2年后,星展银行再耗资约20亿增持深圳农商行。12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公告,同意星展银行受让深圳华强资产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深圳农商行3.83亿股份。股权变更完成后,星展银行将持有深圳农商行股份约17.35亿股,持股比例上升至16.69%,继续维持第一大股东之位。其实,外资银行在与中资银行经历“热恋期”后,多数会选择“分手”,比如此前同样持有农商行股权的澳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均在近几年“清仓”了所持股权,而星展银行不仅没有离开反而继续增持,或说明了星展银行对深圳农商行股权的珍视。星展银行20亿“加仓”深圳农商行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公告,同意新加坡星展银行受让深圳华强资产管理集团持有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3.83亿股权,星展银行将以每股5.25人民币合计约20.11亿元的价格收购该部分股权,按此计算,此次深圳农商行估值超540亿。受让完成后,星展银行在深圳农商银行的持股占比将由13%升至16.69%,继续维持第一大股东之位,而深圳华强资产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将由6%降为2.31%,降至第六大股东。事实上,星展银行进入深圳农商行股东行列的时间并不长,2021年其才以定增方式,耗资52.86亿元“吃下”了深圳农商行13%的股权,估值407亿。那么深圳农商行究竟有何魔力引得这家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大行短时间两次大手笔增持呢?据了解,深圳农商行则成立于2005年,由原深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及其辖属18家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是全国首批由副省级以上城市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股份制农商银行。近年来,深圳农商行业绩维持增长态势,2020年至2022年,该行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7.82亿、62.05亿、65.81亿元,同比下降1.72%、同比增长29.76%、同比增长6.05%,而2023上半年净利润34.42亿元,同比增长4.6%。与此同时,在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陀螺”评价结果中,深圳农商行在所有农商行中排名第7位。随着深圳农商行业绩和总资产的持续增长,星展银行的投资收益或也有所提升,相比于2021年的定增价格,这次收购的每股价格贵了1.34元,如果以本次价格计算,星展银行此前购买的股权将升值18.11亿元,其持有的16.69%的股权价值将超过90亿元。当然,从发展战略上来看,加仓深圳农商行也暗合星展银行向大湾区“进发”的态势。作为生长于新加坡的国际大行,星展银行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深谙东方文化的精髓。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个月后,星展银行便在深圳举办了一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论坛”,表达对参与大湾区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大湾区的客户,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展中国”)也对其内部架构进行了调整,采取“同一团队”的大湾区策略,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五个地区的团队聚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响应大湾区的服务。星展银行对大湾区的重视也体现在了人事任命上,21年刚升任副行长的郑思祯,在22年就再次火速升迁为行长,当时公司公告上特意标明“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其拥有广泛的资历和丰富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一批城商行里有不少外资股东的身影,但在规模较大的农商行里,自从2017年澳新银行出售所持的上海农商行20%股权和2022年国际金融公司出售天津滨海农商行股权后,目前仅有深圳农商行还有外资股东。星展银行的中国布局中资银行纷纷引入外资银行,是为了在“引资”的基础上,达到“引制”和“引智”的目的,而外资银行牵手中资银行则意在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和网点优势,掘金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作为早在1993年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星展银行其实一直在寻找牵手中资银行的机会,2006年其曾参与著名的广发银行竞购一役,心愿未竟。后来又传出其与徽商银行洽购入股消息,最后也不了了之。直到2015年12月,邮储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时,星展银行才如愿以偿,牵手中资银行,不过持股不足1%。借着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东风,2021年,星展银行终于以第一大股东身份进入了深圳农商行。当前,星展银行在中国的布局越来越“完整”,除了深圳农商行外,星展银行还在中国设立了一家可享受“国民待遇”的子银行—星展中国,只是从该子公司财报来看,星展中国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据了解,星展中国成立于2007年,当前,星展中国在大陆共有12家分行和21家支行,员工超1900人,业务重点为企业银行以及财富管理。2018年后,星展中国营利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20年,该行实现净利润1.75亿元,较2019年大幅度下滑72.33%。虽然2021年营利状况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2018年水平。国际评级机构也对星展中国的发展有所担忧,2023年,穆迪将该行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并表示虽然星展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7%的较低水平,但因其房地产行业敞口较大,且借款人集中度较高,可能会导致该行蒙受巨大损失,预计星展中国的盈利能力将保持偏弱水平且较为波动。除了星展中国外,星展银行与上海国资委合作的星展证券也在2021年获得了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成为第一家由新加坡资本控股的券商。不过,开业第一年的业绩就不甚理想,根据中证协数据,星展证券2021年营收4885万元,亏损1.3亿元。此外,2006年,星展银行还通过收购方式获得了长盛基金33%的股权,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这十几年间,长盛基金的管理规模排名连年下降,与同期成立的富国基金、嘉实基金等差距越来越大,而在此期间星展银行一直以战略投资者自居,持股比例未曾变化。“进击”的新加坡银行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财富规模的急剧攀升,新加坡也逐渐从亚洲美元中心发展为离岸财富管理中心,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聚宝盆”,而在“聚宝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无疑是星展银行、大华银行和华侨银行这新加坡银行业的“三巨头”。当然,新加坡资本不只是被动担任“聚宝盆”角色,其还寻求用日益积攒的财富布局新兴市场,从而获得“成长红利”。伴随着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深入,新加坡银行业“三巨头”也接踵而至,除星展银行外,大华银行、华侨银行均开始着手布局中国。2006年1月,华侨银行战略性投资参股宁波银行,获得12.2%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此后经过多次增持,目前,华侨银行共持有宁波银行18.53%股份,还直接持有宁波银行控股的永赢基金28.51%的股权。此外,2014年华侨银行还以324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本土的香港永亨银行,从而全资控股了香港永亨银行在内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目前,该子公司已改名为华侨银行有限公司目前,聘有超800名员工,在上海、北京、厦门、天津、成都、广州、重庆、青岛和绍兴共设有16家分支机构。然而,相比于华侨银行,大华银行在中国的经历却略显“坎坷”。虽然早在2008年大华银行就以7.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恒丰银行15.4%的股份,但由于恒丰银行的内控原因,其在2016年拟出售所持的所有恒丰银行股权。最后,随着“汇金系”的进入,大华银行才放弃“清仓”,并转向增持,但由于股权稀释持股比例还是下降到了3%。有意思的是,相比于新加坡“三巨头”对银行股权的“执着”,一些来自亚洲之外的资本却不断从香港及中国内地的银行股东行列中“消失”。比如,曾积极参股中国内地银行股权的澳新银行,2005年该行以超1亿美元的价格投资了天津银行获得了20%的股份,成为全国首家单一外资持股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也是当时银监会设定的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2007年,澳新银行再以3.18亿澳元收购了上海农商行19.9%股权,2013年,澳新银行又斥资人民币16.5亿元增持上海农商行至20%股权。不过,在经历了十年“恋期”后,澳新银行选择了分手,2017年1月,澳新银行宣布,将其所持上海农商行20%的股权,以92亿元的价格全部转让给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和上海中波企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就在“清仓”上海农商行的前一年,2016年,澳新银行减持了天津银行约8%的股权,并将其位于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印度尼西亚的零售及私人银行业务出售给来自新加坡的星展银行。责任编辑
1月6日 下午 1:13
其他

手握四个A股IPO?深扒硬科技猎手赵丰的“控股式投资”

在投资寒冬中,接连跑出一家IPO,和三家A股过会标的,丰年资本似乎已用被投企业的业绩与实力证明了产业孵化能力,作为控股式投资的典型案例,这家VC黑马正持续狂奔。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达利凯普正式登陆创业板,开盘大涨超200%,盘中市值一度超120亿元,成为市场的焦点。然而,这家硬科技新股的控股股东却是一家投资机构——丰年资本持股高达47.26%,按照最新市值113亿元估算,相当于53亿元。而除了达利凯普,丰年资本作为重要资方的达梦数据近日已获证监会注册批复,此外还有矽电股份、佳宏新材已成功过会,IPO正纷至沓来。募资方面,成立于2014年的丰年资本则在去年5月完成了12亿元人民币的二期基金募集,几乎集齐了当下人民币主流LP,覆盖70%-80%的头部一线母基金,在一级市场寒冬中可谓强势。作为丰年资本合伙人,具备深厚财务背景的赵丰,在“控股式”打法的粗暴印象背后,还有什么秘诀值得拆解参考?孵化“隐形冠军”VC控股6年,达利凯普成为“隐形冠军”。资料显示,达利凯普成立于2011年,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家高端电子元器件企业,主要从事以射频微波MLCC为主的电容器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据介绍,射频微波MLCC主要应用于通讯基站、核磁共振医疗设备、军工等高端领域,因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而被称作“电子工业的大米”。这同样也是个“卡脖子”领域,当前国内市场的主要射频微波MLCC供应商仍以国外企业为主。而达利凯普是全球前列的稀缺本土标的。在全球MLCC市场中,达利凯普以其7.8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企业第五位、中国企业第一位。2017年5月,丰年资本就对达利凯普进行了控股式投资,并委派团队中年轻的刘溪笔下场接任董事长一职,逐步重塑了整个管理团队和体系,使公司实现业绩飞跃式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期间,达利凯普营业收入由2.16亿元稳步增长至4.77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50%。同时,净利润也由4907万元增至1.77亿元,相比收购前增长了7-8倍,年复合增速超90%。目前达利凯普海外收入占比近40%,连续多年都是美国优仪半导体、通用电气、美国安捷伦、荷兰飞利浦医疗、瑞士Comet、德国西门子医疗、日本日立、东芝等世界知名公司的供应商。此次公司将募集4.49亿资金,除了补充流动资金之外,近7成投向扩产项目,以满足未来市场对高端瓷介电容器产品的需求。另外,公司还计划投入6500万元提升信息化水平,并使用3000万元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重点城市以及四个境外国家或地区设立办事处,完善营销管理体系。而除了掌握绝对控股权的丰年资本,这位职业经理人也收获颇丰。资料显示,刘溪笔2004年上大学,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做了两年审计,2014年入职丰年资本高级投资经理。上市后,刘溪笔持有达利凯普3.59%,主要通过丰年资本员工股权激励的方式增资进入达利凯普,当前市值超3亿,如今也已实现“财富自由”。“黑马”丰年资本在科技与高端制造业领域,丰年资本以控股式投资,悄然成为VC“黑马”。根据官网介绍,丰年资本成立于2014年,管理基金规模近40亿元,是最早一批体系化研究、投资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的机构,拥有国内规模较大、体系完善、经验丰富的产业投资团队。这家专注于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机构,如今已成功培育出达梦数据库、达利凯普、矽电半导体、胜科纳米等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除了已上市的达利凯普,另外三家都已过会,成果可谓惊人。5月9日,丰年资本高端制造二期基金完成最终募集,规模12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
1月5日 下午 8:41
其他

中国神华市值反超宁德时代,旧能源的胜利?

时隔15年股价创新高的“煤炭一哥”中国神华,其市值也超越了宁德时代。这也意味着此前被资金热捧的新能源“热度”消退,与此同时以中国神华为代表的旧能源企业重获青睐。被新能源吊打多年后,以中国神华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企业开始扬眉吐气。1月5日,中国神华盘中涨超1%,市值一度突破6700亿元,超越了宁德时代。这也意味着,“新旧”能源的较量中,旧能源或实现了反超。而新旧能源一进一退的背后,是行业的供需关系转变。一方面是新能源行业的产能过剩之下,资金逐步撤离;另一方面是旧能源企业高股息、高分红对资金的吸引力。中国神华市值反超“宁王”中国神华“一鸣惊人”!截至1月5日收盘,中国神华涨0.06%,报33.45元/股,目前市值6646亿元。同期,宁德时代跌0.20%,报150.90元/股,目前市值6638亿元。中国神华市值超越宁德时代。虽单日涨幅不高,但步入2024,中国神华已经收获股价四连涨,累计涨幅达6.70%,同时,近两年公司股价一直呈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3年间,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48.53%。宁德时代的表现则是正好相反,2022年市值跌破万亿,随后更是一路走低。在新旧能源的较量中,宁德时代是新能源的代表。在新能源大行其道的这几年,稳居市场C位,相关企业更是被资金竞逐。与之相反的是,旧能源们略显落寞,自2020年以来更是被新能源压着打。如今,旧能源可谓是一扫此前阴霾。不过,市场中有不少人质疑,旧能源的这波行情能走多远。开源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动力煤价格是煤炭板块配置的基础及风向标,当前动力煤价格在900元/吨之上高位稳定运行,对煤炭股高股息配置的逻辑非常有利。叠加焦煤期现货高位,2024年一季度焦煤季度长协普遍上调,市场有望表现出煤炭板块普涨同时焦煤股更具弹性的态势。一进一退的背后中国神华与宁德时代的攻防转换实际上是当前煤炭行业与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的缩影。而传统能源之所以能取得优势,一方面煤炭股高股息、高分红的特征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信达证券认为,A股煤炭板块具备高业绩、高分红属性,叠加行业高景气、长周期、高壁垒特征,以及较低的估值水平,煤炭板块投资攻守兼备,继续建议关注煤炭板块的重要配置机遇。长江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9日收盘,大部分行业的股息率低于2%,而煤炭行业遥遥领先股息率达8%,银行为6%,保险则是3%-4%。即使是股价原地踏步的情况下,8%的股息率也能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再叠加股价上涨,高额分红,煤炭股自然也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报,38只煤炭板块成分股中有35只个股被公募基金重仓持有,持股总市值为918.97亿元。第三季度单季煤炭行业基金重仓股市值合计达269.18亿元,环比增长24.84%。另一方面,是行业供需关系的变化。众所周知,煤炭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特征,一轮上涨周期过后,将会步入漫长的调整周期。当前煤炭行业虽处于调整周期中,但价格仍处于高位。截至去年年末,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均价为970元/吨左右,同比下跌24%,但仍较2020年超约五成。信达证券研报分析称,2023年动力煤和炼焦煤价格中枢在上一年恐慌式抢购的高溢价下同比回落,但仍处于相对中高位运行。此外,经济弱复苏背景下,电煤和化工用煤需求表现突出,拉动煤炭整体消费稳定增长。与此同时,政策春风也频频吹向了该领域。近期,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4)》显示,2024年1月1日起,中国恢复煤炭进口关税,其中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关税3%,动力煤6%。而此前,为加强煤炭保障供应,2022年5月起中国煤炭进口暂定实施零进口关税。在政策的影响下,2024年中国煤炭进口成本将被抬升,市场预期进口数量或出现下降,而随着国内供暖季开启,煤炭需求上升。因此,该政策的实施或将影响市场供给水平,在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利好国内煤炭生产企业。这边煤炭行业欣欣向荣,另一边的新能源行业则是走起了下坡路。此前,由于政策支持和新能源行业高额利润的吸引,大量参与者在短短几年间涌入,导致行业产能迅速扩张,但终端需求未能同步,出现了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现象,同时,原料锂盐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挫,从50万/吨跌到了8万/吨,引起了新能源行业资金退潮。中金公司研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募对新能源行业的持仓在不断下降。截至三季度末,持仓已经降到了7%。据天相投顾统计,公募基金在三季度集中减持新能源,其中宁德时代、中兴通讯、晶澳科技、阳光电源的减持市值均超过100亿元,宁德时代被减持市值约140亿元。“中国神华们”是如何重获资金信赖的?此次能作为煤炭行业的代表“迎战”宁德时代,也显示出了中国神华行业一哥的地位,其发展历程亦是旧能源企业的缩影。据悉,中国神华的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化工六大板块。其中,煤炭生产和销售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神华煤炭板块营业收入为1136.59亿元,占总营收的67.08%。煤炭储量135.3亿吨,产能3.5亿吨。从业绩来看,2019年至2023年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515.40亿、472.65亿元、591.34亿元、816.55亿元、562.81亿元。造血能力强,在分红上也极为大方。2007年上市的中国神华已经连续16年进行现金分红,平均分红率超55%,累计分红金额达3711.94亿元。2022年,中国神华实际现金分红比例为72.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44.34%。同时,公司承诺,2034和2024年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净利润的60%。如此可观的投资回报率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机构布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中国神华被246只基金重仓持有,合计持股总量为2.29亿股,持股总市值合计为71.34亿元。其中,银华基金、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可谓是持仓大户,分别出动旗下5只、14只、9只基金重仓有上市公司,持仓市值分别为7.2亿元、6.2亿元、7亿元。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神华在市场上极为抗打,同时也在加速跑马圈地。2023年11月主要运营数据显示,煤炭方面,当月中国神华实现商品煤产量0.273亿吨,同比增长5%,累计实现商品煤产量2.97亿吨。当月煤炭销售量为0.396亿吨,同比增长8.2%,累计煤炭销售量为4.096亿吨。2023年11月,中国神华的总发电量达17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此外,去年6月,中国神华还官宣将对大雁矿业、杭锦能源进行收购,这两家公司均为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中国神华表示此举为进一步推动减少和解决同业竞争,提高标的煤矿生产运营效率和开发建设速度,增强煤炭资源接续能力,巩固集团一体化运营优势。据初步测算,本次收购后公司将新增煤炭产能规模超过2070万吨/年,可采储存量约13.3亿吨。责任编辑
1月5日 下午 8:41
其他

“唱衰”苹果的巴克莱是谁?

一则巴克莱唱空苹果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随后苹果股价大跌,一夜蒸发1000亿美元。机构下调评级屡见不鲜,市场之所以反应较为强烈,系因巴克莱作为美股排名前十的券商,是业内的风向标。在国际金融市场横行多年,对评级主体甚至有生杀予夺的重大影响力。百年大行巴克莱因唱空苹果而成为市场焦点。1月3日,受巴克莱看空影响,苹果单日蒸发7000亿元。而除了下调苹果评级之外,此前Nutrie、特斯拉、FANMAG(Facebook、亚马逊、奈飞、微软、苹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均被巴克莱下调评级,唱空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评级机构中,巴克莱低调又神秘,与之有关的讯息在市场上并不多。不过,这家并不被多数人熟知的机构有着超过300年的历史。从财务数据来看,与大摩、花旗银行等世界级一线机构共同列于前十名。从其本身来看,成立于17世纪的巴克莱百年来一路壮大且在业内屹立不倒的密钥之一就是收购兼并,因为也被戏称为“暴发户银行”。一则唱衰言论引发暴跌巴克莱唱衰苹果的余威犹在。美东时间1月3日,苹果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依旧不佳,盘中跌超1%,而在上一个交易日,苹果收跌3.58%,创下去年8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当日收盘价为185.64美元/股,单日蒸发1072美元。引发资金出逃的元凶是巴克莱的一份评级下调报告。Tim
1月4日 下午 8:38
其他

收购纳尔股份“告吹”?长鸿高科实控人陶春风的资本迷局

近日,纳尔股份公告终止公司控制权变更,这也意味着科元集团获得第二家上市公司的计划“告吹”,同时,这已是半年内陶春风第二次在收购案上铩羽而归。“嵊州富豪”陶春风收购又“折戟”。1月2日晚间,纳尔股份公告披露将终止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而这一消息官宣于12月22日晚间,纳尔股份称将通过协议转让股权、表决权委托以及定增实现公司易主,若一系列交易顺利完成,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科元控股,实控人将变更为长鸿高科实控人陶春风。化工老兵10年上市梦,终于在2020年8月完成长鸿高科A股上市。近半年来,陶春风更是脚步不停,屡屡以买方之姿高调现身资本市场,却尚无实际推进。手握一家上市三年的公司,如今却对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质感不佳的标的频繁出手,背后是否隐含其他意图?官宣半个月火速“分手”纳尔股份和陶春风的渊源还要回溯到半个月前。2023年12月22日,纳尔股份公告披露实控人游爱国与科元控股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游爱国将向科元控股转让其持有的纳尔股份2419.95万股股份,占纳尔股份总股本的7.07%。双方还签署了《表决权委托协议》,游爱国委托科元控股行使其持有的7259.87万股股份的表决权,占纳尔股份股本总额的21.22%。待交易完成及表决权委托生效后,科元控股将合计持有纳尔股份28.29%表决权,纳尔股份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科元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陶春风。同时,纳尔股份还公布了定增预案,公司拟以6.97元/股的价格向科元控股定向增发不超过3730.27万股,募资不超过2.60亿元。增发完成后,科元控股直接持有纳尔股份股权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16.21%。据了解,科元控股成立于2016年,主营业务为实业投资,陶春风持股占比90%。同时陶春风还是长鸿高科的董事长、实控人。若顺利入主,陶春风将在A股坐拥两家上市公司。此次纳尔股份官宣终止实控权变更,也打碎了陶春风拥有第二家上市公司的计划。对于终止易主的原因,纳尔股份在公告中提到,“由于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无法发行,双方无法对委托表决权的处理方案达成一致”,双方签署了关于股份转让和表决权委托的终止协议。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投资者似乎也并不看好此次交易。2023年12月18日,纳尔股份就因筹划易主宣布停牌,12月25日复牌当日,纳尔股份跌4.02%,报8.11元/股。值得一提的是,游爱国与科元控股协议转让股份的价格为11.69元/股,定增预案的发行价格则为6.97元/股,两者存在较大差距,且转让价格较纳尔股份目前股价存在溢价,定增价格则存在差价。此外,2023年前三季度纳尔股份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72亿元,同比下滑19.59%;净利润为5730.50万元,同比下滑85.19%。神秘“嵊州富豪”陶春风陶春风与资本市场的故事不止于此。出生于1967年的陶春风,是浙江绍兴嵊州人,毕业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此前他曾在化工行业工作多年,30岁时选择辞职创业,创办了宁波科元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元塑胶”),踏出了从“打工人”进化成“董事长”的第一步。2023年胡润百富榜陶春风也以62亿身价榜上有名。此前,陶春风曾几度尝试冲击资本市场,曾对是宁波科元精化有限公司(前身是科元塑胶,以下简称“科元精化”)
1月4日 下午 8:38
其他

光伏“鲶鱼”出现?“三峡系”一道新能冲击创业板

光伏企业的“内卷”价格战愈发严重,无论是老将还是新人,生存空间正越来越小。而当各方光伏巨头鏖战融资,一道新能或以黑马之姿突出重围。又一家光伏新势力,欲叩开IPO的大门。2023年12月2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深交所发审委正式受理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一道新能的融资之路颇为顺遂,成立短短五年,便已获得三峡集团多支基金投资,并吸引了招商局创投、永福股份、林洋能源、前海母基金、朗玛峰创投、华兴新经济基金等诸多知名机构入股。而这些资方的青睐,或来源于对公司创始人刘勇的信任。据悉,刘勇从中科大毕业后,便选择进入半导体行业,后转战光伏圈,先后在晶澳、隆基、中来等业内巨头工作,最终在2018年选择在衢州创立了一道新能。为了更好的发展,刘勇又将目光对准了创业板。拟募资25亿一道新能招股书显示,本次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低于5878.9573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并且本次发行全部为新股,发行人原股东在本次发行中不公开发售股份。公开资料显示,一道新能成立于2018年8月,是一家以高效光伏电池、组件研发、生产、销售为引领的多场景光伏应用生态解决方案提供商。据悉,此次拟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约为58.13亿元,拟投入募资25亿元,主要募投项目包括年产14GWN型TOPCon高效单晶电池和20GW高效单晶组件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业绩方面,一道新能涨势颇为强劲。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36亿元、18.94亿元、86.06亿元、94.54亿元;同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180.55万元、-1.47亿元、2.03亿元、5.81亿元。面对业绩波动,一道新能表示,从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光伏行业或由于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导致行业内产能阶段性过剩;或由于技术迭代期间落后产能尚未出清,导致行业内产能结构性过剩。这也意味着,若想从“内卷”严重的光伏赛道“杀”出来,一道新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光伏行业内正处于TOPCon电池替代PERC电池的阶段,而一道新能N型TOPCon高效电池技术为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12月,公司TOPCon4.0电池的开路电压再创新高,达到735mV。技术方面带来的优势也撑起了一道新能的市占率。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一道新能生产的N型TOPCon组件的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排名前三;2023年上半年N型组件中标量位居行业第二。此外,根据InfoLink
1月3日 下午 7:57
其他

时隔8年险资再次举牌银行,长城人寿为何积极“破冰”?

自2015年人保财险举牌华夏银行后,时隔8年,A股市场上再次出现了险资举牌上市银行,本次举牌的主角正是2023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较为抢眼的长城人寿,据统计,仅2023年该公司就在资本市场上3次举牌A股上市公司,俨然成为险资举牌冰封期的“破冰者”。12月28日晚,无锡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无锡监管分局关于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批复》,同意长城人寿自批复之日起六个月内增持本公司股票。自2022年年末进入无锡银行前十大股东之列后,长城人寿多次“加仓”,截至三季度末,其持股比例已达4.54%,距离举牌仅一步之遥。本次获得监管核准或意味着长城人寿将成为8年前人保财险举牌华夏银行后首家举牌上市银行的险资。经历了两年险资举牌“冰封期”,2023年在险资入市政策利好不断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频频举牌A股上市公司,而其中长城人寿俨然成为重要的“破冰者”。为何举牌无锡银行?近日,无锡银行发布公告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无锡监管分局同意长城人寿自批复之日起六个月内增持无锡银行股票,这意味这长城人寿获得了举牌无锡银行的“通行证”。从“加仓”无锡银行股权的历程上来看,长城人寿的交易呈现了“时间短、规模大”的特征。自从2022年12月20日进入无锡银行前十大股东之列后,年前10个交易日增持近2000万股,2023年一季度、二季度继续增持近5000万股。仅不到一年时间里,长城人寿的持股比例就从2022年12月20日的1.51%,一步步增持至今4.54%的高位,累计持有无锡银行9765万股股份,位居无锡银行第四大股东。短时间内大规模增持或说明无锡银行资产质地较为吸引长城人寿。作为第二家上市的农商行,自2016年登陆A股以来,无锡银行业绩表现较为稳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无锡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由25.2亿元、8.93亿元增长至44.8亿元、20.01亿元。其中,2021年和2022年,无锡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0.47%、26.65%。2023前三季度该行继续实现营利双增,其中净利润达到16.76亿元,同比增长16.14%。在资产质量方面,无锡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尽管较2022年末下降了5.35个百分点,但仍高达547.39%。在营利双增的同时,无锡银行的股价却一直处于低位,当前,公司的动态市盈率仅为4.76,市净率不足0.59,加上高股息率这一特点,在估值处于历史谷底阶段“加仓”或符合长城人寿的投资策略。当然,加仓银行股也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撑,“偿二代二期”中特别指出对于保险公司投资的银行类长期股权投资,若股息率等满足一定条件,可豁免减值要求,允许保险公司以其账面价值作为认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险资“举牌”银行或有利于银保渠道的构建。根植于无锡本地多年的无锡银行当前共设有1家直属营业部,3家分行,52家支行,59家分理处,并发起设立了江苏铜山锡州村镇银行和泰州姜堰锡州村镇银行。而长城保险也非常“倚重”,据了解,长城人寿银保渠道销售目前能占到50%,2022年保费收入前五名的保险产品中长城嘉峪关养老年金保险和长城金禧两全保险(分红型)的销售渠道正是银保渠道。频频举牌上市公司无锡银行并不是长城人寿2023年内唯一一家举牌的上市公司。6月份,中原高速、浙江交科同步披露称,长城人寿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在二级市场增持了公司部分股票,持股比例已达到5%以上。据了解,两家上市公司均涉及基建类业务,浙江交科是浙江国资旗下从事基建工程业务的企业,中原高速实控人为河南省政府主营业务为经营性收费公路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两家公司的市净率、市盈率均较低,而股利支付率均超20%。对于举牌原因,根据权益变动报告书,长城人寿表示,增持行为是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配置需求以及上市公司配置价值考虑的长期投资。此后继续对这两家公司增持,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的持股比例分别达到了8%、7.3%,从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来看,除了中原高速、浙江交科、无锡银行,长城人寿还持有粤水电4.23%和金融街5.63%的股权。“热衷”于投资的长城人寿不仅大举加仓A股上市公司,近年来,还以LP身份参与股权领域投资,先后投资了达晨财智、启明创投、国科投资等多支知名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涉及双碳、新能源、半导体、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等多个方向。从自有资金规模来看,长城人寿确实有大手笔投资的“底气”,2022年末,长城人寿的货币资金相较于2021年的9.17亿元增加至18.71亿元,增幅超100%。此外,长城人寿还正在“谋划”增资,2023年12月20日,公司的增资事项正式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复,意味着长城人寿或将补充超10亿元的增量资金。不过,“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的长城人寿其业绩和资产质量却陷入了低迷处境。尽管2023年前三季度,长城人寿投资收益率达到了2.61%,但同期长城人寿营业利润却亏损达4.12亿元,净利润亏损也达到了2.58亿元。与此同时,长城人寿的偿付能力也不容乐观。随着“偿二代二期”的落地,长城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从2017年的213.25%下降至2022年的151.3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17年的207.89%下滑至2022年的85.72%,其中,2022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达39.16个百分点。截至2023三季度末,长城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略有回升,但仍位于86.66%的历史低位,风险综合评级也降至BB级。险资“新动作”在险资入市政策利好不断的情况下,长城人寿在权益市场频频出手仅是险资“出手”的一个缩影。在经历长达两年的举牌冰封期后,2023年,险资在举牌数量上出现回暖,险资举牌次数共达到9次。相比之下,2022年,险资举牌次数为7次,但其中有两次为被动举牌,即前海人寿被动举牌宝新置地、泰康人寿被动举牌京新药业,而2021年,险资举牌次数仅为1次,即国寿集团通过QDII账户出资方式参与中国华融非公开发行H股股份。并且相比于此前热衷购买港股,青睐地产板块不同,2023年险资的投资对象更加多元,被举牌企业包括万达信息、首程控股、光大环境、浙江交科、中原高速、天图投资等,行业涉及环保、基建、信息等。中国平安减持碧桂园正是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转向的缩影。2015年4月,中国平安入股碧桂园,其子公司平安人寿斥资62.95亿港元战略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2023年年中,中国平安最后一次出现在碧桂园股东名单中,其时的持股比例为5.37%,而第三季度,中国平安已不在碧桂园股东名单之列。此外,从近几年险资举牌银行股的特点看,险资举牌的对象多集中于港股的国有大行,鲜少涉及A股。近几年举牌A股上市银行的案例只有一个,即2015年12月底,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举牌华夏银行,所以若长城人寿后续举牌无锡银行,将是自2015年以来第二家举牌A股上市银行的险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市险企自2023年1月起开始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权益类资产大量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头部险企开始通过布局私募基金的方式来平滑利润表波动,去年11月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出资500亿元成立的保险业第一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说明未来险资进入A股市场的渠道或有所改变。单看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变动,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运行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参与调研的保险公司股权投资资产规模1.86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7.84%。股权投资资产配置比重排在利率债、信用债和银行存款之后,已超过股票成为第四大资产配置类别。责任编辑
1月3日 下午 7:57
其他

新华保险携手中金资本出资100亿元“砸向”不动产,为何险资热衷于做房东?

不动产成为险资眼中的香饽饽。财大气粗的新华保险携手中金资本共同设立规模约100亿元的基金,投向不动产领域。事实上,过去一年间,不少头部险企都选择了投资不动产,其中头部险企业的动作尤为明显。2024年第一个交易日,新华保险欲掏出百亿元来押注不动产。1月1日晚,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拟与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下称“中金资本”)共同设立一家规模达100亿元的基金。新华保险表示,该基金投资策略是以股权及适用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主要投向持有型不动产项目资产的被投资企业,为合伙人实现投资回报。不过,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似乎对新华保险此次的“动作”反响平平,1月2日,新华保险A股盘中一度飘绿,截至收盘微涨0.22%。港股跌2.23%,报14.88元/股。事实上,过去一年间,不少险资都选择了加码不动产。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太保寿险等多家险企先后共发布42份关于大额不动产投资的信息披露公告。信达证券研报指出,不动产投资“长期持续回报”属性较为契合险企资金长期属性,在宏观经济修复的预期下,相关不动产投资项目有望为险企带来较好的长期投资收益。新华保险携手中金资本成立基金据新华保险披露,本次成立的基金规模为人民币100亿元,其中新华保险作为有限合伙人拟认购99.99亿元,中金资本作为普通合伙人拟认购100万元。中金资本负责基金的投资、管理及运营。投资期限为8年,若投资期结束,上述基金即进入退出期。对于基金设立原因,新华保险表示,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基金,主要借助专业机构投资优势,通过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拓展投资渠道,挖掘投资机会,多元化管理资产,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及股东利益。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新华保险的伙伴中金资本大有来头。据了解,中金资本是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5100亿元。整体来看,新华保险在近半年尤为活跃。在2023年12月下旬,维梧资本旗下最新一支百亿基金维梧(苏州)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完成终关,LP方就包括新华保险。此外,一个月前,新华保险刚与中国人寿同时官宣称,拟共同设立一家注册资本达500亿元的“鸿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两家公司分别出资250亿元。不过,彼时的公告显示,鸿鹄基金拟投资公司治理良好、经营运作稳健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也就是说,该基金的资金或流向A股市场。本次新华保险与中金资本合伙设立的基金则是直接或间接地主要投向持有型不动产项目资产的被投资企业。险资进击不动产事实上,不只是新华保险,过去一年以来,险资似乎都格外“偏爱”不动产。据中国保险业协会披露的数据不完全统计,在2023年,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太保寿险、建信人寿、海保人寿等多家险企先后共发布42份关于大额不动产投资的信息披露公告。从具体项目来看,投资地点包括武汉、宁波、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主要投资项目涉及商业办公、养老社区、产业园区等,投资方式包括物权投资、股权投资、债券计划等多种方式,有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出资阶段。其中,中国平安延续了“大地主”的投资风格。2023年一月份再度投资了包括东方万国项目、弘源科创项目、弘源国际项目、弘源新时代项目在内的四个产业园区不动产项目,总投资金额预计不超过73.33亿元。而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官网披露,中国平安还有上海来福士广场等六个商业办公不动产项目,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E-06地块不动产项目,北京丽泽商务区D-03、D-04不动产项目及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第E-01、E-05地块C2商业金融项目四个不动产项目在手。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对五个不动产项目累计出资总额超500亿元。中国平安三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其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094.82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4.5%。该类投资以物权投资为主,在不动产投资中占比76.1%,主要投向商业办公、物流地产、产业园、长租公寓等收租型物业。同年1月,友邦人寿披露了1份大额不动产投资公告,拟合计出资约51.81亿元拿下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89街坊项目,并将该项目命名为“友邦金融中心”;随后友邦人寿又收购了上海金创大厦4栋物业组合,总投资金额逾32亿元。泰康人寿也在1月份公告披露,将出资1200万元投资北京燕园养老社区项目。此后在2023年5月,太保寿险公告,出资1.72亿元投资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123、124、132街坊地块。险资为什么频频加码不动产投资?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国内利率大环境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一线城市的不动产投资无论是出于抗低利率风险还是长期投资规律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信达证券研报指出,优质不动产项目不仅有望为险企贡献稳定的租金收入现金流,同时项目本身或拥有一定的增值潜力。在房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险企所投优质不动产项目估值或有望逐步回升,同时也有望为险企贡献稳定的现金流,或有助于险企增强资产负债匹配,提高长期资金回报率。业内预测以2021年为基期,未来10年投资性不动产整体投资收益率有望逐步恢复攀升至8%以上。虽然看起来险企们都在心照不宣的加码不动产,不过整体的配置比例并不高。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2023年8月在该公司业绩发布会上介绍,成熟的商业地产有稳定的现金流,能够跨越周期实现保值增值,同时抵御通胀、抵御波动,与其他品种相关性较低,是保险等长期资金的重要配置品种,在组合中配置一定的不动产实物资产有利于保险资金长期获得稳健回报。国外保险公司对于不动产配置一般在10%左右,国内保险公司目前对于商业不动产等实物资产的配置比例仍比较低。“掉队”的新华保险在A股、不动产领域豪掷数百亿的新华保险回归自身上,却并不令人满意。成立于1996年的新华保险在2008年业因保费收入超过千亿而被业内瞩目。彼时在行业排名中“坐三望二”,位居行业第一梯队。随后,新华保险还成为了中国第一家A+H股同步上市的保险公司。不过,随着转型失利,公司保费增长停滞,再加上原董事长“万峰”事件,以及“后万峰时代”的人事地震,新华保险出现“掉队”迹象。具体来看,新华保险在万峰之后,先后经历刘浩凌、徐志斌、李全、杨玉成四任董事长。目前,新华保险的掌舵人是70后“券商系”大佬杨玉成,作为券商老将,杨玉成曾在申万宏源集团供职长达15年。2023年前三季度,新华保险业绩不如人意,营收利润双降,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188.55亿元,同比下降18.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42亿元,同比下降15.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29.12亿元,同比下降47.6%;归母净利润亏损4.36亿元,同比下滑120.7%。12月11日,新华保险最新发布的保费收入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前11个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597.38亿元,同比增长1.91%。而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前11月保费收入分别为7383.78亿元、6132.26亿元、3987.34亿元、6146亿元,增速分别为4.5%、7.3%、7.5%和3.9%。和同行相比,新华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与增速明显稍逊一筹。此外,新华保险目前还面临着新业务价值下滑的难题,据了解,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可以理解为寿险新保单的利润,反映了一家寿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业务拓展销售水平,代表着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在2021年下降34.9%至59.8亿元,2022年继续缩减至24.23亿元,2023年上半年虽同比上升17.1%至24.74亿元,但仍与2020年上半年的52.21亿元有较大差距。偿付能力方面,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新华保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46.10%、239.52%。责任编辑
1月2日 下午 9:00
其他

百亿解禁市值“砸崩”佰维存储?

百亿元的解禁引发佰维存储股价闪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也让一众投资者苦不堪言。一次性解禁巨额股份,佰维存储似乎有些“顶不住”了。2024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佰维存储跌停,报50.13元,股价创9个月新低。而引发股价山崩的元凶或是一则解禁公告。根据这家佰维存储此前的公告,1月2日有2.12亿股限售股份解禁上市,占公司总股本49.3%。值得注意的是,或因此前佰维存储在二级市场上强劲的表现,不少基金选择持仓。此番公司股价大幅下挫,其股票持有者首当其冲。据悉,冯明远、荣膺等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在佰维存储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占据一席。百亿解禁引发暴跌一则解禁公告引发佰维存储资金出逃。1月2日,佰维存储盘中20cm跌停,成交近8亿元。龙虎榜数据显示,游资“徐留胜”为买一席位,买入4945.97万元;“欢乐海岸”为卖一席位,卖出1.14亿元。上榜席位全天成交5.63亿元,占总成交额的51.5%,其中,买入1.56亿元,卖出4.07亿元,合计净卖出2.51亿元。引发资金撤离的元凶为该公司解禁大批量股份。根据此前公告,佰维存储于1月2日将有2.12亿股限售股份解禁上市,为公司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战略配售股份,共有43家解禁股东,占公司总股本49.3%。倘若以今日该公司收盘价50.13元/股来计算,其解禁市值约106亿元。其中,深圳市达晨创通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解禁份额达1818.18万股,解禁市值达9.11亿元,为解禁份额最多的股东。此外,解禁股份超过或等于1000万股的股东还有上海超越摩尔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船感知海科(山东)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吴奕盛、周正贤、深圳市国科瑞华三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国通兆芯(宁波)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倘若以佰维存储上市时的发行价13.99元/股为基准,上述机构处于浮盈中。资方“买单”?百亿市值解禁也殃及了一众机构。上市于2022年年末的佰维存储,在二级市场表现亮眼,在去年5月份股价冲至116.66元。凭借着在二级市场上的良好表现,佰维存储颇受机构的喜爱。截至2023年9月30日,佰维存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新增了7家公司,均是基金。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比如千亿基金基金荣膺、“顶流”冯明远。具体来看,荣膺与其他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在今年第三季度以84.69万股新进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三大流通股东。嘉实基金的百亿基金经理管理的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亦是以47.12万股新进成为上市公司的第六大流通股东。此外,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新能源股票、金鹰基金林龙军管理的金鹰元丰债券A以及金鹰民安回报定开A分别为28.35万股、24.00万股、34.00万股新进成为佰维存储第八、九、七大流通股东之列。此外,瑞信致远私募同样也是在第三季度进入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之列,截至去年9月末的持股数量为20.10万股。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7月至9月末,佰维存储股价处于高位,最低价为57.87元/股,最高价为102.77元/股。倘若上述公私募基金在去年9月末至今未进行减仓,那么上述资金可谓是损失惨重。佰维存储的业绩隐忧事实上,上市以后佰维存储的业绩表现一直不甚理想。公开资料显示,佰维存储主要从事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介质应用研发、封装测试、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嵌入式存储、消费级存储、工业级存储及先进封测服务。在2022年年末登陆A股。佰维存储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正在由盈利转型亏损。具体来看,公司第三季度、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9.74亿元、21.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1%、下滑2.88%;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8亿元、-4.8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807.25%、下滑736.50%;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86亿元、-4.87亿元,同比分别下滑697.00%、下滑739.28%。此外,佰维存储今年以来的单季亏损也在不断扩大。公司前三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1.70亿元、-1.88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1.73亿元、-1.86亿元。事实上,佰维存储已经连续四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值。从2019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依次为-1.18亿元、-2.72亿元、-4.88亿元、-6.93亿元、-18.29亿元。现金流量净额长期为负,意味着公司的运营资金将承压。对此,佰维存储在三季报中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降幅较大主要系公司战略备货导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佰维存储净利润最高的一年是2021年,净利润额约为1.17亿元。2022年公司营收同样不俗,为29.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4%;归母净利润则较上年同期下降37.24%,为7316.26万元。随着业绩持续下滑,净利润也由盈利转为亏损,佰维存储的股价随着下跌。近一年,公司股价先从15、6元/股涨至最高点为116元/股,又从其业绩下滑严重后开始回调,截至目前已然腰斩。目前,存储器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加速,佰维存储能否把握这一机遇,是其下一个“看点”,同样也是对孙成思的“大考”。责任编辑
1月2日 下午 9:00
其他

从数据中寻找A股投资脉络之三:A股持股市值最高的10位自然人

在A股市场中,有一批自然人,凭借着独到的眼光、杀伐果决的商业智慧,占据着A股个人持股市值最高前十的位置。A股持股市值最高的10位富豪所谓
1月1日 下午 12:27
其他

从数据中寻找A股投资脉络之二:2023天价合同拿到“手软”的上市公司

股价与业绩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重要指标。一单动辄百亿的合同,往往又被市场解读为利好,而在过去的2023年这样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2023天价合同拿到“手软”的上市公司尽管2023年整个二级市场经历了“时间较长、且复杂的调整”,但行业中仍有不少“龙头”企业的合同(订单)拿到了“手软”。这些订单的多寡又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后者更为资本所关注,今天就来为大家盘点下,2023年合同(订单)拿到“手软”的上市公司。所谓拿到“手软”,是指上市公司披露新签重大合同或在手订单数量的信息。从宏观方面看,合同、订单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行业景气程度。同时,在微观面上合同越多,越能说明该企业在未来一年有稳定的产能及可观的净利润,对于业绩也算是明显的利好。因今年四季度数据尚未完全披露,我们将时间范围限定在2022年的四季度至2023年三季度。看究竟数据显示,2023年上市公司合同总金额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以下十家企业:大全能源、中国电建、双良节能、深水规院、中国化学、南玻A、山东路桥、弘元绿能、卓然股份以及亚玛顿。接下来将对这些企业和其所涉及的合同(订单)基本情况做个大致的介绍。作为“榜首”的大全能源,可谓是去年至今沪深两市名副其实的当红“炸子鸡”。2022年大全能源一口气拿下九个硅料长协订单,其中有六个合同分别是从2023年1月、2023年5月开始的长协订单。经过梳理名单发现,这些客户中包括了TCL中环、隆基绿能等。按各订单按照PV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中原农险注册资本增至40亿,河南投资集团“上位”第一大股东

作为河南省第一家保险法人机构,11月8日,中原农业保险增资事项迎来批复,公司正式引入两家河南国资股东。11月8日,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原农险”)发布公告称,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中原农险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批准公司注册资本由21.0898亿元人民币变更为40亿元人民币。公司后续将及时办理工商变更等相关手续。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中原农险就召开2022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增加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议案》。根据彼时的方案,中原农险将增发18.91亿股,并将注册资本由21.0898亿元变更为40亿元。增资方案具体为: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以30.126%的持股比例上位中原农险第一大股东;河南农开产业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7.15%,为第二大股东;原有的第一大股东河南农综开发持股比例从此前的29.872%下降至15.75%,为第三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新进的两家股东与中原农险原有股东也有关联,如河南投资集团为中原农险现有股东漯河市郾城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95.9253%;河南农开产业基金为中原农险股东河南农综开发全资子公司。由于中原农险原有股东河南农综开发与新投资人河南农开产业基金的股权关系,双方可形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达到32.9%,高于河南投资集团与一致行动人的30.876%。此外,增资前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原高速”)持股25.862%,为第二大股东。不过在4月份中原农险宣布增资事项时,中原高速便表示,“放弃参与此次增资,有利于聚焦主责主业,释放融资压力。”。因此,中原高速本次未参与增资扩股,股权上,增资后,中原高速持股比例将降至13.636%,成为中原农险的第四大股东。针对增资事项,中原农险表示,此次增资后,公司引进了两家国有资本战略投资者、股东增至20家,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本实力显著提高。据了解,中原农险成立于2015年5月,是唯一一家总部设在河南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由河南省内17家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成立时注册资本11亿元。2019年11月,该公司完成第一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21.0898亿元,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业务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原农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3.75亿元,净利润1.23亿元。截至9月末,中原农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15.26%,最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分别为AAA类、A类。责任编辑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龙头掀化工股整合潮!万华化学60亿“斩获“两上市公司

无惧短债争议,万华化学拟以增资等方式“吞并”两家上市公司,在A股化工板块的整合加速进行。而在中东资本进入后,筹码结构的调整,或也能为这家沉寂已久的两千亿化工巨头注入新活力。化工龙头开启“A吃A”。11月7日,万华化学、六国化工、安纳达同步公告披露了股权收购事项。前者将主导铜化集团重组,从而成为六国化工、安纳达的控股股东,两家公司实控人相应变更为烟台国资,交易上限不超过60亿元。这起化工领域的重磅整合,使两家收购标的次日迅速涨停,而万华化学却一度大跌超6%,走出分化行情,或反映市场对其资金状况的担忧。事实上,在2021年高点之后,万华化学的股价就在长期低迷中震荡徘徊,市场对其观点博弈激烈。在2022年,大宗化工品的价格出现宽幅震荡,主要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而在今年的原料跌价后,抗住了去年压力的行业龙头,盈利水平似乎正逐步回暖。但企业端短债长投的情况又被诟病。市场观点认为,通过此次向上游供应商的收购,万华化学未来或能降低财务成本,为电池材料业务添一把火。而对于这家两千亿市值的化工巨头,化工板块的加速整合,以及中东资本进入后筹码结构的调整,或也能为其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注入新活力。60亿完成“A吃A”万华化学接手铜化集团重组。据11月7日晚间公告,万华化学将购置铜化集团现有股东部分股权,而后铜化集团实施公司分立,将化工业务关联公司继续保留在现有公司。此外,铜化集团还将非化工业务关联公司剥离成立单独公司。对于分立后的铜化集团,万华化学方面可选择以增资、购买股权、换股或其他方式,最终实现持有其51%的持股比例,并享有控制权。若本次交易顺利实施完成,万华化学将入主铜化集团,成为其控股股东。而铜化集团为六国化工和安纳达两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其分别持有六国化工25.49%股份和安纳达30%股份。也就是说,六国化工和安纳达也将归于万华化学旗下。针对非化工公司,万华化学同样可采取上述方式,最终实现持有其34%的股权比例,为非控股股东,享有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公告显示,本次交易上限不超过60亿元。作为收购标的,公开资料显示,铜化集团是1991年11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组建的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化工企业集团,原实控人为铜陵市国资委。2019年,铜化集团完成国资混改,引入投资方安徽创谷。由此,安徽创谷通过直接持有铜化集团32.34%的股权以及与安徽鹤源之间签订的《一致行动协议》,共计控制铜化集团55.41%的表决权比例,成为铜化集团的控股股东。但由于安徽创谷无实际控制人,导致铜化集团无实际控制人,六国化工、安纳达亦无实际控制人。交易结束后,铜化集团的控制权将交接给万华化学背后的烟台市国资委,六国化工和安纳达同样如此。这也意味着,兜兜转转4年,铜化集团的控制权将再度回归到国资手中。不过上述安排尚停留在原则性框架性协议阶段,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各方表示,一致同意力争在2023年12月31前完成相关股权的交割或变更。化工板块大整合从业务角度,此次收购将能产生协同作用。据介绍,铜化集团是一家以化学矿山采选、硫磷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地产开发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集团型企业,是国内重要的硫磷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颜料产业基地,主导产品高效磷复肥、钛白粉、苯酐、硫铁矿、电池材料磷酸铁等产销量均位居国内同行前列。2023年前三季度,铜化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42.1亿元,净利润达2.59亿元。万华化学表示,本次重组后,万华化学将进一步完善上游原料供应链,增强电池业务核心竞争力。铜化集团钛白粉在行业处于前十名,该业务与万华化学现有涂料业务具有互补及协同效应。而对铜化集团矿业板块的参股,将能进一步保障磷矿资源,为公司未来的磷资源需求解决瓶颈问题,提升产品竞争力。万华化学依托成熟的煤化工运行经验和技术优势,将优化铜化集团煤气化装置,进一步提升铜化集团现有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过,上述两家市值不足30亿的化工企业,近年业绩均出现明显衰退,甚至录得亏损,将给万华化学收购后的经营带来一定挑战。具体来看,六国化工的业绩从2022年便开始衰退。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六国化工营收分别为75.49亿元、5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5%、-13.99%;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1141.66万元,同比均出现下滑,为-18.67%、-105.80%,2023年前三个季度甚至出现了亏损。安纳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2年公司营收为27.14亿元,同比增长32.60%;净利润为2.68亿元,同比增长44.76%。然而,今年公司的情况却急转直下,2023年前三季度,安纳达实现营业收入16.37亿元,同比下滑17.70%;净利润9009.07万元,同比下滑55.22%。完成控股后,六国化工和安纳达当前业绩的全面下滑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到万华化学身上,无疑是对其接手后的一大考验。上述担忧也体现在了市场表现上,三家上市公司在收购消息下走出分化行情。由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11月6日六国化工与安纳达均紧急停牌,今日复牌,两家公司开盘迅速拉升涨停,六国化工报5.71元/股,安纳达报12.22元/股。万华化学股价则开盘走低,截至收盘跌4.38%,报83.38元/股。中东资本“抄底”在这两年化工主要产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这家两千亿化工龙头,日子却不那么好过。由于原材料价格高企,以及上下游需求不振,2022年万华化学的业绩开始下滑。报告期内,万华化学实现营业收入1655.65亿元,同比增长13.76%;归母净利润162.34亿元,同比下降34.14%;扣非归母净利润157.97亿元,同比下降35.14%。进入2023年以来,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调,使万华化学的化工原料成本下降。然而,受到下游需求仍未恢复的影响,主营产品价格也出现下调,导致万华化学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仍然下滑。于是,业绩波动剧烈的化工股,股价持续回调。作为龙头的万华化学,截止2023年11月8日股价录得83.38元,较2021年高点的144.78元,已跌去超40%。如今随着化工行业整合加速,市场预期周期拐点将来,资金层面或已有回暖信号。最新财报显示,万华化学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25.54亿元,同比增长1.64%;归母净利润为127.03亿元,同比下降6.65%;扣非归母净利润124.28亿元,同比下降7.2%。业绩第三季度同比有所改善,但是环比依然出现下滑。2023年第三季度,万华化学实现营业收入449.28亿元,同比增长8.8%,环比下降1.7%;归母净利润41.35亿元,同比增长28.2%,环比下降8.4%;扣非归母净利润41.18亿元,同比增长30.0%,环比下降4.7%行动上,公司逆周期布局脚步并未暂停。除了上述收购,在主业投资方面,万华化学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项目投资金额为451.1亿元,其中在电池材料项目计划投资33.4亿元,同比大增173.8%。不过,作为争议点的“短债长投”现象仍在。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万华化学货币资金为401.43亿元,而公司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达到了783.02亿元。资金面来看,中东明星资本今年三季度新进,成为其前十大股东。万华化学三季报显示,阿布扎比投资局持股数量为1934.77万股,持股比例为0.62%,成为其新晋前十大股东。由此,万华化学也一跃成为阿布扎比投资局三季度在A股的第二大持仓股。资料显示,阿布扎比投资局成立于1976年,主要从事股票、债券、房地产投资,是一家全球性投资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其使命是将阿联酋国有资产进行谨慎投资,创造长期价值,维护和保持阿布扎比酋长国当前和未来的繁荣。2022年,阿布扎比投资局以7900亿美元的规模,排名全球前10大主权财富基金第3位。市场观点认为,此前化工股跌幅较大,如今估值已具备一定配资价值,故引起中东资本建仓。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业绩尚未回暖,中东资本的入局,与其“偏爱”能源化工股票也有一定关联。今年3月,沙特阿美全资子公司AOC作价246亿元,即溢价九成收购民营炼化巨头的荣盛石化10%股权;9月,宣布收购另一民营炼化巨头东方盛虹旗下子公司盛虹石化的10%战略股权;10月又与山东能源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或收购裕龙石化10%战略股权。另外,科威特政府投资局在今年三季度现身卫星化学前十大股东。卫星化学三季报显示,科威特投资局持股数量为2018.74万股,持股比例为0.60%。截至三季度末,卫星化学为其第六大重仓股。在国内公募仍保持谨慎,而外资已入局抄底的情况下,筹码结构已然改变。展望未来,万华化学何时能实现业绩和股价的双重回升,有待进一步观察。责任编辑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短剧爽文”复活了中文在线?

不过短短十个交易日,此前颇为低迷的中文在线已然翻身成为二级市场中最亮的“崽”。而股价涨超100%的秘诀或与最近被市场冠以“新风口”的短剧+游戏相关。在《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火速占领男性市场之际,不少公司跃跃欲试布局“短剧+游戏”欲分得一杯羹,中文在线亦是其中一员。不过,该模式真的能走通吗?在短剧概念股愈演愈烈之际,A股不少公司按捺不住纷纷扬言已在短剧+游戏领域有所布局,欲复刻《完蛋!》的成功!11月8日,中文在线再度收获一个涨停板,其近10个交易日来看,股价涨幅已涨超100%,一扫此前颓靡之态。重回资金视野的功臣为中文在线蹭上了近期的热门概念股。随着《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持续或火爆,短剧概念股成为资金关注的标的。声称已在该领域布局的中文在线、掌阅科技等股价亦是扶摇直上。有券商对短剧+游戏给出了300亿元的市场规模。不过该模式并不难复刻,门槛并不高且内核单一,这就意味着谁能掌握优质的内容,同时拥有强大的渠道资源,谁或能脱颖而出。而当前的中文在线背靠腾讯、百度,这一点已经令诸多同行望其项背。中文在线为何遭资金接力爆炒11月8日,中文在线盘中再度20CM涨停,报27.26元/股,创下自2017年以来的新高。将时间线拉长来看,自10月24至11月8日中文在线股价变动幅度为122.81%。其中分别在11月6日,11月8日登上龙虎榜单。具体来看,6日,方新侠(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朱雀大街证券营业部)净卖出1944.23万元。8日,宁波桑田路(国盛证券宁波桑田路证券营业部)买入1.24亿元。其被资金关注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近期一款真人模拟恋爱互动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火爆全网。该游戏在上个月18日上线,好评率达92.51%,24小时内在线巅峰65435名玩家,连日登顶稳占Steam国区畅销榜首。据测算,目前该游戏的销量已经达到83.2万。倘若以42元的售价来算,Steam83.2万份的销量涉及的金额为3494.4万元。招商证券认为,受益于今年AI技术的推广,新的商业模式,类“短剧+游戏”的模式会越来越普遍,游戏制作效率提高、制作难度下降,更多优质的应用作品或将问世,IP的变现能力增强。《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的爆火,连带其所处的互动影游赛道成了多家机构聚焦焦点。而不少公司紧随其后吃上了这波红利,百纳千成、紫天科技,中文在线称已在真人互动游戏领域有所布局。其中,中文在线在日前在投资者平台称海外公司CMS已推出互动式游戏Chapters和真人短剧产品ReelShort。ReelShort为真人短剧APP,在出海短剧市场表现强劲,有多种题材短剧上线热播获得欧美市场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机构也给出了颇为可观的规模预测。中信建投在研报中表示,短剧行业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明年有望延续高增长。短剧的内核是“免费小说”,题材多为都市情感、悬疑探险、古装仙侠等,节奏快,爽点多;目标受众通常为下沉市场用户、小镇青年;短剧平均80-90集,通常前5-10集免费,在关键剧情需解锁付费,用户常在不知不觉中看完全集,单部剧需几十元至百元。短剧+游戏模式真的能走通吗?《完蛋》在男性用户中出圈的同时,游戏+短剧的模式也引起市场的广泛谈论,短剧+游戏到底能走多远?归根究底,《完蛋!》走红是因为集结了游戏、爽文与短剧三大元素。该游戏主角通常是小人物,比如保安、外卖员;在剧情上较为狗血剧情,比如最强赘婿,在小人物+逆袭的双重BUFF下,这款游戏吸引力十足,这也是一次内容模式上的胜利。广发证券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旷实表示,这类真人互动游戏相比传统AVG游戏玩法,通过真人拍摄的方式,视听体验更真实,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相比传统影视作品,玩家、观众拥有剧情走向的选择权,并且能够体验不同选择下的不同结局,能够满足不同玩家、观众的情节偏好。一方有利,八方抢食。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剃头挑子一头热地宣布在该领域有所布局。然而,短剧+游戏到底能走多远还要打上一个问号。首先是,进入门槛并不高,目前短剧剧本多为网文+演员以网红、小明星为主,比起专业剧集单片投资很低(一般而言,普通短剧成本约10万-50万,拍摄时间1-2周)。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产品良莠不齐。其次,短剧+游戏的内核始终如一,“爽文”属性贯穿全部,易审美疲劳。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个爆款,该游戏本身的单机属性、内容局限、制作水平等,都很容易变成一次性消费品,玩家新鲜感过去后,就不会再热闹。最后,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真人影视互动类产品盈利较为困难。据悉,2019年的《隐形守护者》之后大部分此类产品都未回本。除了客观因素之外,短剧+游戏也就意味着优质的剧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证券研报认为,短剧市场蓬勃发展中,看好制作能力较强或有IP储备的公司;当前微短剧需求较旺盛,但供给也在迅速增加,加之短剧本身比较短平快,市场或很快白热化,届时能制作出头部内容的公司更易盈利。IP储备之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产品的成功与否将很大程度依赖是否有“IP加持”和“足够的渠道曝光”,具有“IP资源”和“分发渠道”优势的厂商将最先受益。中文在线或依赖腾讯、百度脱颖而出蹭上短剧概念股,让中文在线股价翻身同时,或让此前大手笔入股的腾讯、百度也松了一口气。2021年的中文在线着实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当年其营收突破10亿至11.89亿元。也正是在当年,中文在线拉来了百度、腾讯。2021年1月25日,中文在线发布公告称,拟引入上海阅文、深圳利通及百度七猫成为重要股东,此次股份转让金额共计约9亿元,转出中文在线15%的股权,这也意味着,百度和腾讯同时入股了中文在线。百度和腾讯同时加码中文在线,一方面是扩充腾讯系+百度在网络文学领域的队伍,另一方面中文在线背后有大量的优质版权内容。随着版权保护措施的落地,网络文学在IP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版权的IP运营是重要的砝码。而对于中文在线来说,也需要强大的靠山,其可以依托两大巨头的超级平台,实现“导流变现”。与二者在股权上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后,中文在线与腾讯、百度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比如,2021年与企鹅影视联合出品、原力动画制作的动画《修罗武神》将于腾讯视频独家播出;2022年中文在线旗下四月天小说网同名小说改编的民国爱情悬疑剧《招惹》在腾讯视频开播;该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打造的《花琉璃轶闻》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与百度的合作上亦是较为紧密。比如,根据中文在线的年报,在合作渠道覆盖了手机百度、七猫小说等。业务之外,腾讯百度还与中文在线有着诸多关联交易。比如,根据中文在线2022年年报,腾讯与该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为约为61万元;与百度的关联交易金额约为940万元。而在此后元宇宙如火如荼,腾讯与百度也在推着中文在线进军该领域。去年5月份,中文在线在相关平台表示,公司与腾讯、百度在元宇宙业务进行探索合作,公司基于腾讯平台的至信链开展数字商品销售服务,双方就文体领域数字商品制作、交易(不含二次交易)、转移等场景进行合作。基于百度的希壤元宇宙平台,百度为公司提供虚拟会场服务。眼下,云宇宙已成为昨日黄花,短视频+游戏成为新的风口,且进入门槛并不高。优质版权之外,腾讯以及百度的渠道或能让中文在线脱颖而出。责任编辑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亨通系”迎85后二代接班,上市资本版图加速扩容

坐拥4家上市公司的亨通集团,在二级市场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如今这家千亿江苏民企再一次内外变化挑战,85后“二代”接班人能否延续父辈传奇,带领集团走出盈利瓶颈?千亿江苏民企完成接班。11月1日,光纤龙头亨通光电晚间公告,实际控制人之子、上市公司董事长崔巍出手增资控股股东。交易完成后,父子成为上市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而前一日公告显示,控股股东亨通集团注册资本由23亿元增加至50亿元,亨通光电创始人崔根良之子崔巍以27亿元的对价认缴。增资完成后,崔巍将持有亨通集团73%股权,大幅超过其父控制权益。很长时间内,亨通光电都是亨通集团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超350亿元。2022年,“光线大亨”崔根良家族以总排名641位、财富总值245亿元,位居苏州富豪榜亚军。自五年前进入集团决策层,崔巍陆续在亨通系旗下多家上市公司任职,正有序接手这艘巨舰的经营管理工作。期间,亨通集团资本运作显著加速,已多措并举,完成4家上市公司的布局。另一方面,近年光缆主营业务正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局,集团负债压力也日益提升。新帅上任,以及在二级市场的拓展是否能为其解忧?27亿增资“换帅”据亨通光电10月31日公告,已收到控股股东亨通集团增资的股东会决议通知,即亨通集团注册资本由23亿元增加至50亿元;本次增资全部由其股东崔巍以27亿元的对价认缴。具体来看,本次增资前,崔根良、崔巍分别持有亨通集团58.7%、41.3%的股权,穿透后,崔巍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权益比例约为9.82%,但不控制上市公司。增资完成后,崔根良、崔巍分别持有亨通集团27%、73%的股权。穿透后,崔巍间接持有上市公司权益比例约为17.35%,亨通集团直接持有23.77%股权。由于崔根良将所持上市公司3.86%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亨通集团行使,因此崔巍与崔根良通过亨通集团共同控制上市公司27.63%的权益,合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数量及比例未发生变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崔巍被增加认定为亨通光电实际控制人之一。尽管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但崔巍单独所拥有控制权益将反超其父崔根良。亨通光电表示,亨通集团将就本次增资的申请材料提交至苏州市吴江区行政审批局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上述权益变动事项不会对公司经营生产、公司治理等产生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仍担任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外,崔根良目前未在亨通系旗下其他公司任职,意味着崔巍或已完成经营层面的接手。这位86年出生的二代,学历是工商管理硕士,结束学业后,崔巍曾在中国人寿海外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2014年10月,其进入亨通系开启试炼——担任亨鑫科技非执行董事,2015年12月担任董事会主席。32岁左右,崔巍正式进入集团决策层。2017年12月,其担任亨通集团董事、以及旗下主要上市公司亨通光电的董事;2018年5月,担任亨通集团董事;2019年,担任亨通集团副总裁;2021年出任亨通光电董事长;2022年担任瀚叶股份董事长。江苏巨富“亨通系”作为亨通系创始人,崔根良的经历颇为传奇。其1958年5月出生于江苏吴江。初中辍学后,曾学做木匠,也曾做过空军雷达通讯兵。1982年退伍后,崔根良到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工作。五年后临危受命,带领厂子扭亏为盈。1991年,崔根良看到了新行业的机会,将企业更名为吴江七都通信电缆厂,开始合作生产光缆。1994年组建江苏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次年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光纤光缆跻身业界前三。1996年入选国家电信干线工程、广电干线工程;1999年,亨通投入乡镇企业改制浪潮。二十余年创业中,崔根良多次主动“借力”,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在建厂之初,崔根良就与江苏省通信电缆厂合作,使对方参股和技术支持的方式“分担风险”。次年与武汉邮电科学院合资建厂,扩大产能。1993年,崔根良与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引进先进生产流水线和监测仪器,并打开出口渠道。1996年,其出资500多万美元收购了马来西亚在华独资企业中邮国浩。此后接连收购南非、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老牌线缆企业,并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建立海外研发制造基地。通过合作和引进技术,亨通集团很快成为全球光纤通信领域的重要企业,崔根良也被称为“光线大亨”。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200亿注资云南白药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掌舵的5万亿资管“帝国”股权投资脉络被“曝光”

中国人寿不仅是保险业的“一哥”,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近日,中国人寿旗下控股子公司国寿资管再投110亿给云南国有股权公司的动作,让其5万亿资本版图随之浮现。11月3日晚间,云南白药披露,公司第一大股东云南省国有股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再获战投,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10亿元为其增资。本次增资后,共出资200亿元的中国人寿将会获得云南国有股权公司的42.55%的股权,间接获得云南白药约10.65%的股权以及持股平台云投资本11.48%的股权。具体实施本次股权投资计划的国寿资管,是中国人寿专业化资金运用的核心投资平台,拥有资产管理领域“全牌照”资格。据了解,近年来,国寿资产坚持“优质核心资产+主动风险管理”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长不大”的中意财险,遭中油资本清仓51%股权

金融领域的”猎手“中油资本选择与中意财产“分手”。如若中油资本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迎来新东家,意味着这家财险公司将失去国资身份。而这对本就对中油资本极为依赖的中意财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油资本欲与中意财险分道扬镳!11月3日,中油资本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官宣将其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进行转让。如若迎来买家,中油资本将清仓中意财险。中意财险作为中石油与外资合资成立的第一家财险公司,被市场寄予厚望。此后,几经转手,中石油旗下的中油资本成为中意财险的控股股东。作为中油资本旗下一员,过去几年也被其不遗余力的扶持,不过即便是股东频频出力,中意财险依旧不温不火,2022年净利润才跨过千万门槛,其保费规模也处于近4年处于最高。作为被中石油委以重任的资管平台,中油资本肩负着其金融梦。除了中意财险之外,其还控股、参股12家金融公司。去年年末,中油资本还欲以超3.2亿元的价格从中石油集团将银河基金12.50%的股权收至麾下。中油资本拟清仓中意财险11月3日,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拟将其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进行转让。预披露日期为11月3日至11月30日,委托会员为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若这部分股权迎来新买家,则意味着中意财险将失去国资背景,而中油资本也不再持有这家财险公司的股份。朔源二者的交集,要到2007年。彼时的保险行业可谓是百花齐开,国寿与平安登陆A股市场。同一年,中意财险含着金汤匙出生,其股东有两位,即中油财务与意大利忠利保险,二者持股各50%。由此,中意财险亦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财险公司。次年,中方股东中油财务将所持有的中意财险50%的股权转让给中石油集团。2009年,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年,外资公司忠利保险将1%股权转让中石油。由此中石油的持股比例升51%,成为中意财险的控股股东。到2014年,保险行业迎来一波增资潮。成立八载的中意财险也迎来增资,其注册资本金由5亿元增加到13亿元,中石油集团和忠利保险分别出资4.08亿元和3.92亿元,完成增资后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两年后,中石油全牌照金融业务平台中油资本被批复成立。因此,中意财险也顺理成章的被挪腾至中油资本旗下。“长不大”的中意财险背靠两棵大树,中意财险成立十六载依旧不温不火。中油资本背后是中石油,其实力雄厚;而忠利保险的实力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数据,在欧洲市场中,安盛2022年总保费为994.15亿欧元,处于榜首的位置;其次为安联,总保费为941.9亿欧元;忠利位列第三,总保费为758.25亿欧元。也就是说,即便有海外保险巨头以及“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为其保驾护航,也没能让中意财险在同行中驻足。从具体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2年,中意财险的营收分别为6.4亿元、6.75亿元、7.98亿元、9.19亿元;同期应对的净利润为604.3万元、987.5万元、954.8万元、2816万元。上述阶段,中意财险的保费规模分别为8.72亿元、9.41亿元、10.6亿元、11.86亿元。从偿付能力来看,2023年3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2.35%。可以看出,无论是营收、净利润以及保费规模,中意财险的体量均较小,在同行中不显眼。数据显示,在2022年84家财险公司保费排名榜中,中意财险处于53名。而同一年成立的阳光财险则以404.09亿元的保费高居第七位。值得一提的是,差强人意的财务数据还是控股股东大力扶持的结果。根据梳理,2019年至2021年,中意财险从中石油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拿到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77亿元、2.77亿元、2.4亿元。此外,中意人寿作为中油资本与忠利保险同时持有50%股权的保险公司,也与中意财险往来密切。在上述阶段中,中意财险从中意人寿获得的保费收入分别为74.5万元、81.9万元、78万元。2022年,根据中意财险年报,保险业务和其他类关联交易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共享办公“鼻祖”WeWork申请破产,投资狂人孙正义巨亏百亿美元

国际共享办公巨头WeWork,被传将申请破产,作为市值一度达到3400亿人民币的“独角兽”,却一度被孙正义称为愚蠢的投资,现在这笔“愚蠢的投资”也即将划上句号。孙正义口中的下一个阿里巴巴,还是倒下了。11月3日,市场传出消息,国际共享办公巨头WeWork正考虑在美国新泽西州根据《破产法》第十一章申请破产,时间最早为11月6日至12日。据悉,早在今年6月,WeWork手上的现金就仅有2亿余美元,难以支撑其运营。根据路透社的数据,WeWork还背负净长期债务29亿美元,长期租赁负债超过130亿美元。此外,从2028年开始,还将有150亿美元租赁债务到期。受WeWork破产最大的无疑是孙正义和其背后的软银,其共在WeWork身上亏了近200亿美元,甚至令孙正义不得不亲自为这笔投资道歉。在WeWork存在的十余年时间里,其估值一度达到470亿美元,约3400亿元人民币,作为共享办公的鼻祖,WeWork的落幕无疑是共享办公企业的缩影。在经历多轮洗牌后,WeWork也将迎来自己的终章。走向破产的共享办公“鼻祖”WeWork截至11月3日,WeWork总市值仅剩4449万美元,相比上市初期90亿美元的市值,已经蒸发超过99%,烧完资金的WeWork最终只得计划破产。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WeWork就在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中发出破产预警,称公司面临持续亏损和办公空间会员不断取消租约,严重怀疑公司能否持续经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WeWork的收入为8.44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4%,净亏损仍将近4亿美元,同比增长60%。2022年,WeWork的收入约6.6亿美元,净亏损更是达到了5.07亿美元。巨额的亏损耗尽了公司的信心,WeWork曾对监管部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担忧其无法继续进行运营。而由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共享办公空间需求下滑,公司亏损高达数十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WeWork包括首席执行官在内的多位高管均已在今年离职。据悉,WeWork成立于2010年,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拥有超过150个城市有850多家门店,工位数超过100万个,会员数量超45万,营收超过32亿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租赁写字楼进行翻新,然后将其分开转租给其它公司,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二房东”,创始人是以色列的诺伊曼,WeWork也被成为共享办公的鼻祖。早在2014年,WeWork就已累计融资4亿多美元,估值破百亿,成为当时仅次于Uber和Airbnb的独角兽企业。此后,WeWork又借助孙正义的投资,将估值推到了470亿美元。2019年,WeWork曾试图以47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IPO,失败后,公司于2021年10月21日,以SPAC的方式在纽交所挂牌,发行价为10.38美元每股,开盘价为11.28美元每股,较发行价上涨8.7%,但公司的市值仅有90亿美元。然而,目前公司市值仅剩数千万美元,即便相比上市初期的90亿美元市值,也已蒸发超99%。事实上,当WeWork发布招股书后,其“二房东”的本质边已被揭露,其之所以能坚持如此之久,离不开资本的扶持,其中,最大的金主便是孙正义和其旗下的愿景基金。据悉,愿景基金是人类商业史上规模最大的风投基金,而WeWork又是当时全球估值最高“独角兽”之一,二者展开合作颇为合理。值得一提的是,WeWork中国早已与WeWork脱钩,早在2020年末,WeWork由于连续亏损,为了削减开支收缩业务,将其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出售给老股东挚信资本。据悉,挚信资本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注于投资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由原盛大CFO李曙君创建,但主要资金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大学基金会、国际著名投资机构及一些极具影响力的私人投资者。孙正义百亿美元“打水漂”2017年9月,孙正义仅用45分钟,便为软银集团新基金赢来了450亿美元沙特副王储的融资,平均每分钟融资10亿美元。彼时梦想成为科技界巴菲特的孙正义,迫切的想要再次缔造神话,复刻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奇迹,为此,他借助沙特副王储的巨额投资,打造了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旨在投资全球科技独角兽,重塑全球科技版图。于是想要将WeWork做大做强的诺伊曼,和急于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的孙正义,一拍即合。据外媒报道,诺伊曼仅与孙正义交谈了12分钟,便为WeWork赢来了软银高达4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WeWork的估值也借此突破至200亿美元。正当孙正义憧憬着WeWork成为下一个万亿巨头,自己再次创造神话时,作为其合作对象的诺伊曼却给了他一记重拳。诺伊曼不仅疯狂用软银的钱购置豪宅、跑车、私人飞机等奢侈品,还不顾公司连年亏损的现状,大肆扩张。然而,诺伊曼依旧凭借着惊人的口才,说服了孙正义,并在2018、2019年,获得软银旗下愿景基金价值110亿美元的投资,WeWork的估值一举被抬升到了470亿美元。凭借着巨额的资金支持,WeWork将工位从20万增长至60万,共享办公室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三十余个。令孙正义没想到的是,这头独角兽是只进不出的吞金兽。WeWork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WeWork的资产负债已达60多亿美元。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的亏损额分别为4.3亿美元、9.3亿美元和-19.2亿美元,不难发现亏损幅度逐渐扩大。似乎是发现来自孙正义和软银的巨额投资依旧不够自己花,2018年,诺伊曼决定IPO上市来公开募股集资,这次他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由于WeWork的财务状况被公开以及IPO失败的问题,WeWork的估值从470亿美元暴跌至不足80亿美元,软银也决定将诺伊曼清洗出去,并为此付给诺伊曼17亿美元,这也意味着,软银在WeWork投入了近200亿美元。然而这回孙正义的运气并不好,正巧赶上了疫情,创业浪潮渐熄,共享办公概念遭遇重创。2020年、2021年、2022年,WeWork的亏损分别为32亿美元、46亿美元、23亿美元,不难发现,公司依旧深陷亏损泥潭。今年上半年,WeWork仍亏损6亿美元,至此公司债务总额高达213亿美元。孙正义也为了这笔失败的投资,在2019年鞠躬致歉。投资狂人跌落神坛1995年,孙正义向雅虎注资1亿美元,以此获得了雅虎三分之一的股份,此后,雅虎市值一度高达千亿美元,这让孙正义一战成名。此后,孙正义又在2000年押宝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最终换取近750亿美元的战绩封神,两笔无比成功的投资助长了孙正义的野心。在获得沙特副王储的支持后,孙正义开始了大买特买。除了WeWork,作为彼时共享巨头的Uber也深得孙正义的青睐,有着大量资本支持的Uber也一路顺风顺水,公司接连进行15轮融资,累计金额150亿美元,估值一度超过1200亿美元。然而不遂人愿的是Uber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报收41美元每股,较高峰时的45美元下跌了7.6%。上市首日市值519亿美元,惨遭腰斩。Uber和WeWork这两个大项目的接连失败,无疑令软银损失惨重。值得一提的是,受此影响,第二期的愿景基金在初始募资活动中仅集资20亿美元,远低于募资千亿美元的第一期。此外,孙正义投资的OneWeb也于2020年3月申请破产。据悉,OneWeb致力于在2021年底,打造一个由650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络,实现全球覆盖并开始商用,提供全球互联网宽带服务。凭借着出色的故事,OneWeb深深吸引住了孙正义。据悉,公司累计获得融资超34亿美元,其中,2016年,OneWeb完成了一笔12亿美元融资,由孙正义的软银集团领投10亿美元;2017年,软银再次向其追投5亿美元;2019年,OneWeb再次获得12.5亿美元融资。短短三年三年时间里,软银集团累计向OneWeb投资20亿美元。最终这笔投资同样失败,软银不得不出售阿里巴巴的股份来“还债”。责任编辑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天龙股份8连板,提前“精准”埋伏的瑞银成最大“赢家”

近期的天龙股份赚足了眼球,截至目前其已收获了8个涨停板。而在股价狂飙之下,该公司追随者可谓是最大的赢家,其中瑞银在今年第三季度精准“埋伏”天龙股份。11月3日,天龙股份强势一字板,从10月25日以来,已实现8连板,从龙虎榜情况来看,多名顶级游资现身天龙股份,此外还不乏量化基金的身影。有意思的是,天龙股份连续8个涨停中的第一个涨停,和圣龙股份最后一个涨停是同一天,且两家公司均来自宁波且均为汽车零配件行业,可谓是相似处多多。而在股价被资金接连炒作之下,在今年三季度新进成为天龙股份第六大流通股东无疑是躺赢。接棒圣龙股份两市再现“妖股”,截至11月3日,天龙股份已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自2023年9月28日以来,天龙股份的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66.90%,短期涨幅较大,市值突破70亿元,不断创历史新高。从龙虎榜情况来看,多名顶级游资现身天龙股份,此外还不乏量化基金的身影。11月1日,天龙股份因价格振幅达到15%的证券而登上龙虎榜。上榜席位全天买入6883.45万元,卖出1.93亿元,合计净卖出1.24亿元。据了解,当天买一席位为华泰证券总部,显示为量化基金席位,而在天龙股份10月16日的龙虎榜中,华泰证券总部分别居买一和卖一席位,顶级游资“章盟主”常用的席位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证券位列买三席位。此外,广发证券上海东方路、甬兴证券宁波和源路等知名游资榜上有名,广发证券上海东方路更是卖出1.46亿元。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股价“狂飙”近10倍的背后,百通能源负重前行

甫一上市,百通能源(N百通)便在盘中飙涨近10倍,然而这家颇受市场喜爱的公司,却有着“难言之隐”,对赌失利、债务违约曾令张春龙兄弟颇为头痛。又一只新股引爆市场。11月3日,百通能源上市,发行价为4.56元,集合竞价阶段一度上涨超过800%,最终以38元/股、大涨733%开盘。开盘之后,百通能源虽一度回调至30元左右,但在10点左右,百通能源直线拉升30%,触及临时停牌。股价更是一度高达49.4元,较4.56元的发行价,上涨幅度达983.33%,接近10倍。透视公司发展历程,“对赌”频繁出现在百通能源的发展“字典”里,而张春龙、张春泉两兄弟是多次对赌中绕不开的人,但这对兄弟的“赌运”却称不上好。事实上,百通能源对赌频繁,甚至质押股权,主要是为了缓解公司颇为沉重的资金压力。其也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项目子公司生产项目建设投资金额较大,公司新增了较大规模的债权融资。此次百通能源首战便告捷,不过是否能够借此为公司注入充足的资金,从而焕发新的活力,仍需市场的检验。负债压力凸显11月3日,百通能源登录深交所主板,截至当日收盘,百通能源报38.90元/股,涨幅达753.07%,总市值179.29亿元,成交额13.90亿元,换手率84.29%。以百通能源4.56元的发行价计算,中一签500股需要缴款2280元,这意味着,如果开盘就卖出,中一签便可获利1.67万,而在第一次临停卖出,更是能够一签大赚2.24万。百通能源什么来头?公开资料显示,其成立于2010年5月,控股股东为百通环保,实际控制人为张春龙,其兄弟张春泉、饶俊铭、饶清泉,以及其姐姐张春娇均在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主营业务来看百通能源主要从事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企业提供集中供热服务,所属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公司通过建设热电联产装置和供热锅炉,以煤炭为主要燃料,为供热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提供蒸汽供应,蒸汽联产品电力直接出售给国家电网;从收入结构上看,百通能源的蒸汽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成以上,其他为电力收入。此次募集的资金也均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其中7000万元用于连云港百通热电联产项目,5500万元用于曹县百通热电联产二期项目,剩余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此外,百通能源狂飙的股价也少不了业绩层面的支持。2020至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4.79亿元、7.9亿元和10.8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71亿元、0.65亿元和1.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84亿元,同比增0.99%;净利润约1亿元,同比增加23.18%。然而百通能源的负债压力并不小。2023年三季报显示,百通能源短期借款2.93亿元、应付票据2925.09万元、应付账款8969.05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763.73万元,流动负债合计5.30亿元。事实上,根据百通能源招股书的数据,这几年公司的偿债能力长期不足。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看,2020、2021、2022以及2023年上半年,百通能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0.44倍、0.68倍、0.74倍、0.68倍;0.21倍、0.40倍、0.58倍、0.50倍。整体来看,百通股份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但依旧远低于正常值,这也意味着公司的偿债能力不佳。虽然随着百通能源的上市,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前些年,百通能源的日子却过的“紧巴巴”,为了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张春龙不得不多次对赌,甚至为了借款质押股权。对赌和股权质押早在2017年底,张春龙就曾与新增的股东韩菁、华安证券、赛英特、德韬中盈签订了对赌协议,对赌的重点便是业绩承诺和上市承诺:百通能源2018年度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2019年度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元;百通能源需在2019年12月31日前将IPO相关材料报送证监会。然而结果对百通能源并不友好,上述两项约定均未能完成。公司2018年和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531.43万元、6844.33万元,均未达标;公司上市申报稿也是直到2021年9月才正式获证监会受理。为此,华安证券子公司将所持200万股股份以6.9元/股的价格通过全国股转系统大宗交易方式卖出给自然人余名旺;韩菁、赛英特、德韬中盈等投资者则选择与公司终止了对赌协议。2021年1月,张春龙又与乾霨投资、隆华汇投资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之补充协议》,约定若百通能源未能实现于2023年12月31日前在上交所或深交所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或合格重组上市,则两者有权要求百通环保和实控人根据约定回购其所持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份。目前来看,百通能源卡着时间完成了上市。为了拿到更多的资金,张春龙又开始质押股权。2018年10月22日,公司向其股东金开资本借款1.3亿元,借款期限为三年,从2018年11月5日至2021年11月4日,借款年利率高达8%,公司及其实控人张春龙以质押手中百通能源股份为此借款做担保。然而,截至借款到期日(2021年11月4日),百通能源却未能将该笔借款及利息全部还清,之后双方又约定上述借款中的借款本金9000万元延期两年至2023年11月4日归还。百通能源招股书显示,公司已分别于2022年6月22日和2022年7月26日,以自有资金提前偿还金开资本借款本金共计4000万元,并于2022年6月27日和2022年9月5日完成了股权质押解除手续。2023年3月10日公司又以自有资金,提前偿还金开资本借款本金5000万元,至此发行人向金开资本的借款已清偿完毕。低价新股的胜利事实上,近年来低价新股炒作成为常态,其中,若以首日最大涨幅统计,近期上市的盟固利以近37倍的涨幅位居第一,不久之前北交所新股阿为特也曾涨超10倍。对比百通能源和盟固利,百通能源上市发行价仅为4.56元,总市值也只有21.65亿,流通市值更是仅有2亿;盟固利发行上市不足25亿,股价还在5.32元,流通市值3亿。二者均是低价股、低市值,还有着超低的流通盘。不同的是,百通能源还是以煤炭为主要燃料,为供热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提供蒸汽供应,以此盈利,而盟固利则是一家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新能源概念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公开资料显示,百通能源本次公开发行4609万股,发行价4.56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0.99倍,略低于21.55倍的行业市盈率。目前来看,百通能源究竟能够走到哪一步尚未可知,但作为张春龙和其背后的家族确实受益匪浅。招股书显示,张春龙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18072.07万股股份,占全部股权比例为43.57%。其中,张春龙直接持有公司5400万股股份,占全部股权比例为13.02%;通过百通环保和北京衡宇间接控制公司12672.07万股股份,占全部股权比例为30.55%。作为张春龙兄弟的张春泉、饶俊铭、饶清泉与其姐姐张春娇合计持有公司6185.30万股,占比为14.91%,此外其亲朋好友十余人均多多少少持有部分公司股份。值得注意的是,仅持股1.8%的股东芜湖隆华汇二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不可小觑,其最大的出资人为华芳集团,而华芳集团的实控人为秦大乾,也是安孚科技的股东。同时,上市公司新力金融的第三大流通股东张敬红亦是该合伙企业的出资人之一。责任编辑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真人互动游戏“引爆”百纳千成股价,美的少东家何剑锋终“翻身”

2018年花费18亿元成为百纳千成的实控人后,何剑锋此后继续加码,其后的两年内,通过定增及二级市场买入,何剑锋持股百纳千成超30%的股权,合计花费超24亿元,成为百纳千成的第一大股东。而即便是长袖善舞的何剑锋,也未能改变百纳千成的命运,股价频繁在“水下”,何剑锋也一直处于亏损当中。如今,受真人互动游戏刺激,百纳千成股价在短短4个交易日实现超50%的涨幅,市值也水涨船高,何剑锋似乎也“打了”一个翻身仗。随着真人互动游戏的爆火,百纳千成股价也被“引爆”。11月2日,百纳千成股价再度“20cm”涨停,4天累计涨幅超50%。而百纳千成股价的飙升也引起了市场对这家“低调”公司的关注。作为首个登陆A股央企背景影视传媒集团,百纳千成业务经历了多次转型,市值也一度从500多亿降至不足30亿元,实控人也由央企变为了美的集团创始人独子何剑峰。伴随着百纳千成股价的暴涨,美的集团少东家的这笔投资或将“回本”。4天涨幅超50%最近,一款名为《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的游戏意外走红,据SteamDB统计,该游戏近几日的在线玩家峰值均在6万以上,目前该游戏的销量已经达到83.2万,以42元的实际售价计算,该游戏创造了超3400万元的收入。火爆的数据也引起多家券商研究团队发文分析该游戏及其所处的互动影游赛道。招商证券表示,受益于今年AI技术的推广,新的商业模式,这种类似“短剧+游戏”的模式会越来越普遍,游戏制作效率提高、制作难度下降,更多优质的应用作品或将问世,IP的变现能力增强。虽然这款游戏的开发公司intiny并没有登陆二级市场,但并不妨碍市场对有相关布局公司的追捧。10月31日,百纳千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称,公司与大鱼快游、bilibili游戏联合出品的全视频真人互动影游《隐藏真探》正在推进中,预计将于年内正式上线。此外,紫天科技表示,公司旗下河马游戏将与奇树有鱼全面展开互动影视游戏领域的合作,而奇树有鱼宣布将与《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总制片人韩超的团队建立合作,推出多部模拟恋爱互动影视游戏。从市场表现来看,百纳千成是当之无愧的“龙头”,11月2日,百纳千成开盘半小时后“20cm”涨停,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约1.7亿元,实现了4天2板,在4个交易日中涨幅超50%,总市值达到77.33亿元。然而,在股价狂飙的背后,却不得不注意百纳千成暗藏的“隐忧”。2023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百纳千成实现营收1.84亿元,同比下降13.37%,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实现扣非净利润-0.49亿元,同比亏损幅度加大,与收入下降相反的是,公司三费占比明显上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9800.86万元,三费占营收比53.35%,同比增37.06%。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几日百纳千成市值快速上升至77.33亿元,但与曾一度超过500亿元的巅峰仍有差距。何剑锋24亿“入主”资料显示,百纳千成成立于2002年,原本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作为首个央企背景影视传媒集团身份登陆A股,彼时公司的电视剧业务收入比重超90%,业务涉猎虽窄但稳,上市后,公司市值及业绩也开始稳步增长。不过,这种情况在2014年发生了改变,受当时综艺制作市场火热的影响,百纳千成没有抑制住业绩大增的“诱惑”,以溢价650%支付25亿元全资收购综艺制作公司蓝色火焰,同时宣布将主营业务改成电视剧+综艺+体育的“三驾马车”。在最开始的三年内,广东蓝火制作出《跨界歌王》《旋风孝子》《女神的新衣》等高收视率综艺节目,累计实现7.65亿元净利润,带动华录百纳营收从2013年3.78亿元增至2016年25.75亿元,净利润从1.25亿元增至3.85亿元,市值也一举超过500亿元。然而,这种趋势在2017年急转直下。从2017年开始,综艺节目行业整体进入整顿期,受此影响,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降低12.09%,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71.35%。在业绩“泡沫”破碎后,广东蓝火这家曾带来业绩增长的子公司也变成了最大的“烂账”,形成了约20亿元的巨额商誉,直到2018年,百纳千成将广东蓝火旗下的喀什蓝火和北京蓝火以410万元卖掉,这笔交易最终给百纳千成计提了约15亿元资产减值损失。2018年初,随着前股东华录文化的离场,陷入“巨坑”的百纳千成迎来了新的“救世主”。2018年3月21日晚,百纳千成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将由华录文化变为盈峰投资,实际控制人将由央企华录集团变更为何剑锋。入股百纳千成后,何剑锋很舍得掏钱。在合计支付18亿元,拿下了华录文化持有的17.55%。2020年,盈峰集团参与百纳千成的定增,以4亿元拿下1.02亿股,增持比例达11.05%,此后盈锋集团还陆续有过增减持。单独盈峰集团的投入就已超22亿,而何剑锋早在2019年便持有百纳千成5%的股权,这部分股权花费2.3亿元,两者合计花费超24亿元。以当前已经涨幅超50%的百纳千成市值估算,何剑锋与盈峰集团合计持有的31.1%公司股权市值约在24亿元左右,与其投入资金量大体相当。有意思的是,在何剑锋入主后,百纳千成又开始了新一轮业务转型,此前,由影视、综艺、体育、营销构成的主营业务,在2020年后逐渐变成影视、营销、动漫,显然公司目前依然在赶行业顺风车。此外,为快速完成业务转型,百纳千成又开始了对外扩张,在成立专门的电影公司东方美之影业的同时,公司收购了北京精彩。据了解,北京精彩掌舵人为“华语电影百亿制片人和发行人”张苗,曾供职于北京文化,参与运作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电影。当前,随着真人互动游戏市场的逐渐发展,百纳千成是否会将其作为业务转型的下一个“着力点”还不得而知。美的少东家的资本版图除了是百纳千成的实际控制人外,何剑锋还有另一个著名身份,即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独子。出生于1967年的何剑锋在发展路径上的选择与其他子承父业的“企二代”不同,何剑锋的商业扩张路径大多独立于美的,围绕盈峰集团打造了一个低调的“盈峰系”。相比何享健主投实业,何剑锋更擅长资本运作,盈峰集团更像是一个“八爪鱼”,横跨实业和金融,产业更加庞杂,且相互之间,并无太多关联。目前,盈峰集团业务版图,涉及文化、环境、消费、投资以及科技领域。消费业务包括拍卖、母婴、童装;环境业务以盈峰环境,文化业务以百纳千成两家上市公司为桥头堡;科技产业囊括机器人、金融科技,以及粉末冶金零部件。而何剑锋除了投资实业外,还青睐投资金融企业。在股权投资领域,盈峰投资累计投资项目超过45个,估值大幅提升项目近二十家,溢价退出已有十余家。盈峰集团战略投资中心总经理何清曾透露,2021年,盈峰投资了云鲸、派特纳、智米科技等17个项目,投资金额约9亿元,超过10个项目实现全部或部分退出,退出金额约6亿元。除了在私募股权领域的盈峰资本及盈峰投资外,盈峰集团还是广东省民营企业联合投资平台粤民投发起人之一。当然,盈峰集团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当属易方达基金,2007年3月,何剑锋以1.65亿元从美的处收购了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5%股权,为易方达并列第一大股东。而2005年前后美的获得易方达这部分股权总共花了近1.2亿。责任编辑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茅台再度提价 化债去通缩?

时隔近6年,茅台再次提价,引起市场哗然。作为稳坐白酒业头把交椅的巨头,茅台此时提价,实为化债去通缩?“沉寂”许久的贵州茅台,突然提价。10月31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公告,自2023年11月1日起上调本公司53%vol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受此利好影响,11月1日,贵州茅台竞价高开9.82%,股价一度达到1850元,随后回落,最终收涨5.72%。不少白酒股跟涨,其中,五粮液、泸州老窖涨超2%、泸州老窖涨超3%。由于供不应求,飞天茅台的价格长期“双轨”,产品市场价远高于建议零售价。此次茅台的出厂价虽有提升,公司特地指出,此次调整不涉及产品的市场指导价格。此前,贵州茅台已在二级市场上低迷许久——2021年春节后,贵州茅台的股价一路走低,每股股价较高点已跌去近千元。业绩增速放缓侧面反映经营压力,在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若不能及时做出价格调整,公司利润将被不断摊薄。如今涨价预期终于落地,A股“股王”能否成功抵抗通胀,带领消费板块的业绩与股价再开启想象空间?时隔六年的提价2023年10月最后一夜,贵州茅台抛出重磅“炸弹”,表示产品将提价20%。具体来看,此次调价涉及产品主要包括五星53%vol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中葡股份爬出业绩泥潭? 牛散孙伟增持至10%

18年的时间亏损17年,中葡股份也因难堪的业绩屡次“戴帽”,然而正是这样一家险些被迫退市的企业,背后却隐现牛散孙伟的身影。业绩出现反弹迹象后,中葡股份获得了牛散的进一步认可。中葡股份10月23日晚发出的公告显示,知名牛散孙伟举牌中葡股份。在2022年6月24日-2023年10月23日期间,孙伟通过二级市场合计增持中葡股份5618.6308万股股份,其所持公司股份比例累计变动达到5%;本次权益变动后,孙伟持有公司股份共计11237.2608万股,占公告披露日公司总股本的10%。据悉,此前三个交易日,中葡股份连续大跌,孙伟或借此机会大幅加仓,直至举牌。在放出消息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中葡股份的股价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不久,中葡股份才完成破产重整。而从近些年中葡股份的业绩来看,公司的表现一直不如人意,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出现一定的反弹。孙伟也在权益变动报告书中表示,看好中葡股份未来前景;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和葡萄酒的发展;上市公司新开发的白酒天方夜谭的前景;控股股东司法重整带来的未来预期。频频披星戴帽近日,中葡股份正式举行更名揭牌仪式,其全称由“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信尼雅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由“中葡股份”变更为“中信尼雅”。对此,中葡股份表示,这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宣传和影响力,同时直接展示公司“尼雅”品牌,发挥企业名称、产品品牌的聚合效应,强化消费者对公司及产品的认知,助力企业宣传、品牌推广。这颇有一种改名,和过去说再见的意味。回顾中葡股份往年的业绩,也确实不佳,甚至频频“戴帽”,一度濒临退市。公开信息显示,26年前,中葡股份的核心品牌尼雅诞生于新疆,据考证尼雅古国葡萄酒酿造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尼雅也成为国产葡萄酒知名品牌之一。2005年,尼雅葡萄酒更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然而获得大奖的喜悦却未能绵延至公司的业绩层面,从这一年开始,公司逐渐深陷业绩泥潭。choice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中葡股份的扣非净利润便连年亏损,至2022年的18年中,中葡股份扣非净利润17年亏损,其中不少年份亏损金额达数亿元,仅2019年盈利了848万,公司营收也从2005年的13.56亿下滑至2022年的1.46亿。而中葡股份的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彼时其名为新天国际(中葡股份曾用名)的中葡股份受商业银行银根收缩政策的影响,旗下贸易、酒业、房产三大板块遭到重创,导致公司业绩亏损。受此影响,新天国际在次年停止了国际贸易业务,同时公司的地产业务也逐步收缩,将葡萄酒板块放在首位。直至2008年,中信国安入主新天国际后,将其改名为中葡股份,从而进一步确定了葡萄酒板块的核心地位。为了实现业绩的逆转,中葡股份做过不少尝试。先是分别在2009年和2014年,募资19.78亿元和14.71亿元,并将其中不少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和银行贷款。此外,中葡股份还曾在2017年欲以27.08亿元,购买国安锂业100%股权,借此发展碳酸锂板块,实现公司多元化。然而,次年6月中葡股份却宣布收购事项终止。为了避免退市窘境,中葡股份不得不变卖资产,再配合着政府的一些补助,才艰难支撑下来。即便这样,2017年度、2018年度因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公司于2019年4月26日起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直到2019年,经审计中葡股份净利润扭亏为盈,才在2020年5月11日摘帽。但直到今年在完成破产重整后,上半年公司业绩才出现反弹。牛散再增持此前,中信集团共计投入120亿元,采取“出售式重整”模式,对中信国安进行破产重整。并通过设立全新子公司吸纳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中信国安集团)旗下优质资产,从而实现剥离,中葡股份就是其中之一。这次重组效果不俗,中葡股份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22亿元,同比增长27.17%;归母净利达621.40万元,同比增长2066.20%;扣非净利润更是扭亏为盈,为790.96万元。公司层面的重整,加之业绩层面的正向反馈,使得牛散孙伟信心倍增,进而举牌。事实上,孙伟在中葡股份“潜伏”良久,根据公司2019年中报,截至当年年底孙伟就已经新进成为中葡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到2022年6月份,孙伟持有公司股份超5600万股,达到了5.00%的举牌线。孙伟并未就此打住,反而持续增持。2022年8月2日~2022年12月6日,孙伟共增持了1123.73万股中葡股份的股票,其持股比例变为6%。2023年3月1日,中葡股份又发出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孙伟先生自2022年12月16日-2023年2月27日期间,通过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增持公司112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其持股比例增至7%。2023年3月2日至4月11日,孙伟继续对中葡股份给予增仓,增仓比重同样达1%,其持股比例增至8%。直到近日,孙伟已累计增持中葡股份至总股本的10%。梳理孙伟增持中葡股份后公司的股价表现可知,公司的股价已从2元出头,上涨至最高8.52元/股。截至10月25日收盘,中葡股份的股价为7.54元/股,孙伟在此期间博取了不小的利润。“长情”的孙伟事实上,根据Choice数据,目前孙伟跻身ST沪科、广联航空、华锡有色、新亚强的前十大流通股东。据悉,孙伟与ST沪科的缘分,同样起于2019年。2019年中报时,孙伟就已经是ST沪科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在2022中报时,孙伟对其加码,持股占比达到了4.99%,2022年三季报又反手减仓,将持股占比降至4.91%。2022年年报时,孙伟再度加码,将持股占比提升至4.99%。今年一季度,孙伟锁仓持股,持股占比同为4.99%。然而,孙伟并未在这只股票上吃到什么肉,自其增持开始,ST沪科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调。值得一提的是,孙伟在大量购买ST沪科的股票,却长期不举牌的行为并不少见。对于这些牛散来说,不断买入自己看好的公司,却在举牌线之前停止加仓,可以规避举牌之后6个月的限售,以此保证自己调仓的灵活性。事实上,孙伟颇为钟爱重组题材的ST股,除了中葡股份、ST沪科外,天下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13年年报孙伟出现在天下秀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并持仓近10年,期间天下秀经历过多次资产重组。2014年,天下秀拟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后虽终止,但公司股价却一度暴涨。2014年7月29日天下秀在复牌之后,便连续收获7个一字涨停;2018年,天下秀实控人发生转变,意欲借壳上市,受此影响,天下秀在这一年的12月3日至2018年12月17日连续收出11个涨停板。不难发现,孙伟在ST沪科或是天下秀的操作手法,都和中葡股份颇为相似。虽然是否与中葡股份是同一人暂不可知,但对于孙维来说,如何伴随公司的成长获利,才是重点。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玛莎拉蒂母公司百亿“入主”零跑,前大华股份CTO朱江明彻底“单飞”

背靠浙江民企诞生,成长于国资支持,如今获跨国外资车企“雪中送炭”成大股东,零跑汽车的未来走向如何,市场仍保持关注与期待。终于完成港股上市的零跑汽车,抱上了“新大腿”。10月26日早间,零跑汽车发出公告,Stellantis集团计划以约15亿欧元(约合115亿人民币)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这意味着Stellantis集团将成为零跑汽车的最大单一股东。由“安防巨头”大华股份创始人孵化的零跑汽车,成立8年来获得7轮超百亿融资,并在去年9月完成港股上市。但即便如此,公司目前还处于研发投入与巨额亏损期,资金需求仍强烈。对于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朱江明,公司是否立刻盈利并不是关键,零跑汽车一向以自研作为卖点,对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远超其他新势力车企,这也或许是被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看中的原因。通过引入杭州国资以及市场化机构,大华股份不断稀释在零跑汽车的股权,如今,零跑汽车完成港股上市,大华股份也借外资股东之手顺势“清仓”。另一方面,朱江明卸任大华股份相关职务,彻底allin汽车。踏上独立发展之路的零跑,近期刚实现毛利转正,何时能真正盈利,又是否能借外资股东之力走向全球,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牵手欧洲豪门随着Stellantis集团收购零跑汽车一事的落定,零跑汽车成为了除小鹏汽车外,又一家获得跨国车企战略投资的公司,Stellantis集团也将获得零跑汽车2个董事会席位。此外,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还计划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由Stellantis集团委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公司可独家拥有向全球其它所有市场进行出口、销售以及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双方在全球范围内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是行业首创。大手笔投资零跑汽车,Stellantis集团到底什么来头?公开资料显示,Stellantis集团成立于2021年年初,由标致雪铁龙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合并而来,这两家汽车集团均有着超过百年历史。集团旗下拥有包括玛莎拉蒂、雪铁龙、标致在内的,14个标志性汽车品牌,可谓是家大业大。值得注意的是,Stellantis集团收购了大华股份所有的零跑股份。公告显示,Stellantis集团c此次向零跑汽车投资的15亿欧元中,拟有34.92亿港元将用于收购大华股份所持全部7.88%零跑股份,共9000万股,交易完成后,大华股份将不再持有零跑汽车股份。此外,Stellantis集团还将认购零跑汽车增发的1.94亿新股。2015年12月,在朱江明的牵头下,大华股份参与零跑设立,并且实缴注册资本人民币3300万元,出资价格为1元/股。此后零跑因造车大笔烧钱,逐渐难以为继,于是大华股份又在2017年5月,又以1元/股的价格向零跑增资5700万元,前述两次出资价格均为。最终,零跑于2022年9月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经大华股份财务部门初步测算,本次交易完成后,预计将增加公司当期利润约为45.48亿人民币(税前),相较于总共9000万元的投资成本,此次交易,大华股份获益近50倍。对于高达15亿欧元增量资金的用途,朱江明表示,其将在智能驾驶、未来潜在的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同时在国内的网络拓展、全球化市场拓展上也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击的价格屠夫对于零跑汽车来说,本来即将用尽的“弹药”重新填满。对于由Stellantis集团来说,主要看中的则是零跑汽车的自研技术。据悉,零跑汽车LEAP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南钢争夺战落幕,复星拟27亿“回收”万盛股份30%股权

完成南钢出售后,海南矿业与万盛股份,或将替代前者在复星集团中的战略地位,成为新能源未来布局的重要抓手。南钢易主中信,复星“回收”万盛股份。10月22日,南钢股份披露子公司万盛股份处置情况,复星将以26.50亿元的价格,收购南钢持有的全部万盛股份,占后者总股本的29.56%,较二级市场股价溢价超四成。据悉,该标的为“全球磷系阻燃剂龙头“,2014年在A股上市,2021年被南钢股份收购,此后并入复星集团体系。根据当时约定,复星在2025年4月前不得转让控股权。该交易的推动,不仅意味着南钢交易中的各方达成协议,股权交割正加速进行;也意味着复星在剥离了钢铁制造业务的同时,仍顺利保留新材料业务火种。当前,复星集团在A股仍控股7家上市公司。一鲸落,万物生,在传统制造产业收缩的同时,新能源上游布局正加速展开。26.5亿收购万盛股份10月22日晚间,南钢股份披露公告,为了推动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钢联”)控制权转让交易,董事会同意公司就拟出售万盛股份事项,与复星高科签订补充协议。公告显示,复星高科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购买南钢股份所持有的万盛股份1.74亿股股份(约占其总股本的29.5645%)以及衍生的所有权益,转让价款为26.50亿元。付款方式上,在补充协议生效后3个工作日内,复星高科向南钢股份支付首笔转让价款10亿元;复星高科应在股份转让过户登记之日起的12个月内,向公司支付剩余转让价款16.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交易中,复星方溢价颇多。双方交易价格折合每股15.23元。而万盛股份在上一个交易日(10月20日)的收盘价为10.38元/股,溢价率约达46.7%。交易完成后,南钢股份将不再持有万盛股份的股权,而复星高科将继承南钢股份此前作出的承诺,即自2022年4月7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万盛股份的股份。最早在今年3月14日,南钢股份公告,间接控股股东复星高科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出售南京钢联60%股权,意味着复星系将清仓退出。同时,上市公司也宣布了万盛股份的出售计划。根据南钢股份入主万盛股份时的约定,自2022年4月7日起的36个月内,其不得转让所持万盛股份股份。而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同一实际控股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转让公司股份不受该限制。复星高科与南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均为郭广昌,故将万盛股份剥离至复星高科,是推进南京钢联股权转让的前置条件。新材料“火种”作为本次交易标的,万盛股份是一家典型的浙江家族企业。资料显示,万盛股份2000年成立于浙江临海,2014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主营业务为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是全球最主要的磷系阻燃剂供应商,可用于电池支架及充电站部件。由于2019年的行业周期性低迷,万盛股份一度想跨界进军半导体行业,拟以30.07亿收购匠芯知本(上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不过最后未能成行。其60岁高龄的原董事长也因此深陷财务纠纷。据万盛股份2020年5月13日公告,万盛股份大股东临海市万盛投资有限公司质押率达到70.23%,万盛股份法人高献国的质押率达到76.63%。就在这一年,其最大竞争对手雅克科技以并购完成半导体跨界转型,阴差阳错使万盛股份成为“全球磷系阻燃剂龙头“,占全球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起底比亚迪的“VC帝国”

不过短短三载,比亚迪已然建立了庞大的投资帝国。浙企碳一新能源集团有了新的股东,比亚迪成为其持股5.97%股东,而这只是其投资版图的一隅。自2020年比亚迪腾飞之际,也将目光转向了股权投资领域,开始大肆开疆拓土。据悉,截至目前其投资项目超过50个,所涉领域包括整车、模具、零部件及配件、电池、轨道交通设备。另外,比亚迪在稀土、光伏、铜锂矿及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甚至汽车保险业都有布局。这让比亚迪在VC领域声名鹊起的同时,也反哺了业绩。“汽车界的华为”比亚迪在股权投资领域持续攻城拔寨。10月24日,天眼查显示,浙企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比亚迪成为其股东之一,持股比例为5.97%。事实上,碳一新能源只是比亚迪投资版图的一个缩影。梳理发现,自2020年开始,比亚迪就在股权投资领域大肆扫货。彼时,比亚迪自研DMi超级混动技术,净利润更是暴涨超过160%。财务数据可圈可点之际,比亚迪开始腾出手做投资。当年,比亚迪共计投资了三家公司,且出手极为大方。比如,在对腾势新能源的投资上花了3.5亿元;对湖南裕能,则是与宁德时代合计拿出了8.98亿元。此后,比亚迪更是不遗余力地扩大投资版图。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比亚迪投资项目已超过50个,涉及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及战略投资等。从投资领域来看,其对半导体尤为偏爱,与之相关的企业已超过20家。而在投资版图愈发庞大之际,其创始人王传福却陆续辞任旗下相关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似有隐退之意。此外,比亚迪的其他两大创始人吕向阳和夏佐全也逐渐转向幕后,做起了职业风险投资人。投资界“新贵”比亚迪正成为产业资本在创投市场“扫货”的新贵。近日,由贝特瑞前总经理岳敏创立的碳一新能源公司完成了A轮融资,作为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销商,其投资者可谓非常“豪华”,其中包括深创投、红杉中国、深投控以及睿德信等著名投资机构。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也通过A轮投资了碳一新能源,并且成为了除实控人外股权占比最高的外部投资者,约占5.97%股权。提起比亚迪,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身份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近几年比亚迪在创投市场上悄然崛起,并且是一家出手阔绰的VC“新贵”。纵观比亚迪建立“VC帝国”的时间轴,在2021年之前,比亚迪对外投资数量较少,多数是针对旗下控股子公司、联营公司,包括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汽车金融等。不过,这一情况在2020年开始有所改变。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转机,比亚迪转型成功,全年实现净利润42.34亿元,同比增长162%。“腰包”的厚实也让比亚迪的对外投资阔绰起来,同年,比亚迪做了三笔大额投资,3.5亿元投资腾势新能源,入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湖南裕能,另外还投资了一家北斗导航芯片公司华大北斗。此后,2021年、2022年,比亚迪的业绩开始飞速增长。尤其2022年,比亚迪实现总营收达4240亿元、净利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收入节节攀升给了比亚迪扩大投资版图的底气。据比亚迪年报显示,2021年,集团长期股权投资期末金额达到79.05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达44.65%,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达到了154.9亿元,相较2021年的79.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96%。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比亚迪对外共发起了13企投资事件,2022年,比亚迪共发起24起对外投资事件。2023年,截至目前,比亚迪共发生12起对外投资事件。数据来源:企查查与此同时,比亚迪也逐渐在对外投资中获得收益,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投资收益转正,实现净收益5.97亿元,这一数据自2019年以来便一直为负。其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其对上游供应商湖南裕能的投资。数据显示,比亚迪对湖南裕能初始投资为1亿元,而截至6月底,该笔投资期末账面余额达到11.51亿元,浮盈10倍有余。另外,比亚迪对光伏巨头阿特斯投资也可谓成功。其初始投资成本仅为1980万元,而至今年年中,这一投资的期末账面余额已经达到1.04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25.25%。“VC帝国”渐显作为投资界“新贵”,从投资风格来看,比亚迪的投资风格越来越偏向“VC”。从比亚迪投资轮次来看,天使轮、Pre—A轮以及A轮融资的占比逐渐提升。比如,今年由昔日“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办的智元机器人在今年8月份正式开始了A++轮融资,比亚迪在这一轮对其进行了押注,持股约3.75%。虽然更多的资源投入了非上市公司,不过,初创企业上市后,比亚迪将会“收获”更多的上市公司股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投资的公司中有3家正在冲刺上市。其中比亚迪持有明皜传感2.48%股权、尚水智能7.69%股权、长步道4.08%股权,如果被投资公司成功上市,比亚迪也将共享上市成果。纵观比亚迪的投资版图,其看似庞杂的业务背后可窥见一条清晰的投资逻辑: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个核心,涵盖整车制造、电池制造、芯片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布局汽车产业链是比亚迪做投资的开篇,也是比亚迪做投资一直保持的初心。在比亚迪在2022年年报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中列出的28家被投企业,其中有一半都是围绕比亚迪的整车业务的,涉及汽车的设计、生产、运营、销售等环节。图片来源:2022年年报比如,今年冲刺科创板上市的尚水智能,该公司的产品能够大幅提升锂电池制浆的效率,提升锂电池浆料及材料的性能,是锂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核心装备,而在其冲刺上市之前,比亚迪就通过受让老股和增资扩股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尚水智能股东,持股比例超过了5%。此外,今年获得比亚迪两次投资的中贝能源也是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对汽车电流过载的保护。随着汽车向“新四化”发展,汽车芯片单车需求量和价值量将大幅提升,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与半导体的联系更为紧密,其所需的芯片数量远高于燃油车。作为早早涉猎半导体领域的比亚迪,除了设立比亚迪半导体加快发展自身半导体业务外,也将半导体视为重点投资方向之一。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对外投资中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项目有7起,电子制造6起,新材料领域5起,均和半导体领域相关,覆盖导航、功率、光电、汽车、物联网、自动驾驶等不同类型的芯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投,比亚迪也做起了“甩手掌柜”。2021年11月,比亚迪出资1亿元,以有限合伙人之一的身份参与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2021年9月,比亚迪控股子公司GoldenLink签署了关于认购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汇金,宽基ETF背后的最大“金主”

时隔8年,中央汇金再次“高调”宣布增持ETF。此番汇金增持的主要是沪深300ETF、上证50ETF等宽基指数,而这些宽基指数的最大“金主”其实早已是汇金,像华安上证180ETF,汇金持有市值约177.72亿元,份额达到了92.74%。在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之际,被认为是“国家队”的中央汇金公司终于再次出手。10月23日晚间,中央汇金公告称,公司已于近期在二级市场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并将继续相关市场操作。据了解,汇金公司曾于2015年增持国有四大银行股票,此次汇金公开出手加仓ETF时间相较上次有8年之长。如今,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又充当市场“守护天使”的角色。抽丝剥茧,多家宽基ETF背后的第一大“金主”便是汇金。而除了汇金之外,险资和券商同样是ETF的主要持有人。汇金“抄底”ETF在经历连续几天下跌后,上证指数已经从3083.50下跌到了2939.29,一度触及2923.51,距离前低仅一步之遥。就在指数欲破前低之际,10月23日,中央汇金公告称,公司今日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数据显示,10月23日规模指数ETF基金份额总额增量超过40亿份,净流入近50亿元,其中,有10只产品单日基金份额增量超1亿份。从市场表现来看,收盘前多只沪深300ETF出现异动,其中价格变动最大的为易方达沪深300ETF,自14时30分至15时收盘,其成交量迅速放大,最后30分钟成交6.88亿,全天成交11.4亿元,截至收盘,易方达沪深300ETF出现约为1.13%的溢价。其次,市场上第一只千亿级股型ETF也出现了异动,数据显示,10月23日收盘前,大量资金涌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尾盘半小时成交额达到56亿,截至收盘,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交金额为95.9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33.58亿元。对于本次汇金增持ETF,中金研究报告显示,汇金的“入场”增持释放积极信号,市场积极因素正在逐步累积。这一动作或也有效的反应在了市场上,10月24日,上证指数、中小板指、创业板指纷纷收涨。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央汇金第一次通过ETF“抄底”A股。从历史上看,汇金公司共两次公开宣布购买指数ETF,分别为2013年6月20日金融业“钱荒”和2015年7月5日两市“股灾”之际,且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市场预期。具体来看,在2015年股市大跌的时候,2015年7月5日,中央汇金公告已于近期在二级市场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并将继续相关市场操作。次日,上证综指早盘高开7.8%,最终冲高回落,涨幅收窄至2.41%。紧接着,2015年7月8日,中央汇金再度公告,坚决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在股市异常波动期间,承诺不减持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并要求控股机构不减持所持有的控股上市公司股票,支持控股机构择机增持。中央汇金公司近期已在二级市场买入了ETF,并将继续买入操作。次日,上证综指收涨5.76%。随着基金年报披露,中央汇金在2015年布局的一些ETF被“曝光”,据统计,中央汇金出现在5只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之列,多为所有ETF的第一大持有人,合计持有规模已经超过450亿元。其中,持有份额较多的是华夏上证50ETF和华安上证180ETF,持有67.4569亿份、52.3157亿份,占上市总份额的比例为54.12%、87.16%,而在去年中报中,汇金持有比例仅7.5891%、41.7281%,显然进行了大幅增持。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汇金不仅出现在“抄底”时期,还是大盘ETF基金的最大持有人。多只“巨无霸”ETF的第一大持有人从2023年中报来看,在增持ETF之前,汇金就已经出现在多只ETF的十大持有人名单之上。数据显示,市值达百亿以上的21只股票型ETF中,中央汇金出现在其中7家的前十大持有人上,分别为华安上证18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南方中证500ETF、华夏上证5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具体来看,在资产规模达到百亿以上的股票型ETF中,中央汇金持有市值最多的为华夏上证50ETF,持有市值约178.75亿元,虽然持有份额相比于上季度下降了0.90%,但其还持有总份额的29.73%。其次,汇金持有市值最多的为华安上证180ETF,持有市值约177.72亿元,并且汇金持有的华安上证180ETF份额达到了92.74%,为资产规模达到百亿的股票型ETF中持仓占比最大的基金。中央汇金持有市值超过100亿元的还包括资产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汇金作为第一大持有人,持有市值约152.84亿元,相比于上季度占比增加0.78%,此外,中央汇金也是南方中证500TF的第一大持有人,持有市值约125.19亿元,持仓占比为24.91%,上涨5.60%。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盘蓝筹型ETF基金中,前十大持有人还出现了中央汇金下属的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身影。据了解,作为中央汇金的全资子公司,汇金资管是其重要的投资平台,2018年底,汇金资管开始出现在部分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进入2023年以来,汇金资管继续加仓,截至今年6月底,南方中证5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宝中证医疗ETF均有汇金资管的身影。除了“抄底”ETF外,中央汇金也直接投资于A股市场。截至2023年上半年,汇金持有156家A股,这156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2.08万亿元。与一季度相比,总市值增长10.8%。从行业来看,金融股成为汇金持仓重点,持有银行股市值1.82万亿元,持有非银金融股票市值1524.9亿元。此外,汇金持有食品饮料个股市值276亿元,持仓市值超50亿元的还包括建筑装饰、房地产、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等行业。ETF,资金的“新宠”今年ETF市场持续扩容,公募基金也依靠ETF规模大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有823只非货币ETF,规模合计1.77万亿元,比去年底增长近4300亿元,规模增幅达到32%。从基金公司来看,华夏基金旗下非货币ETF总规模为3789亿元,高居榜首;易方达、华泰柏瑞位列第二、第三名,非货币ETF规模分别为2364亿元、1824亿元;国泰、南方也突破1100亿元大关。从资金流入方向看,科创50ETF最受青睐,前三季度净流入超过500亿元,位居全行业首位;沪深300ETF居次席,同期净流入485亿元,该产品规模跃升至1200亿元,是我国首只规模破千亿的股票ETF产品。今年表现低迷的创业板ETF也是被资金“越跌越买”,前三季度净流入资金246亿元,位居第三名。此外,科创板50ETF、沪深300ETF易方达等宽基指数都有百亿以上资金净流入。资金的长期流入以及ETF规模的持续扩大,也证明了随着产品数量和品种丰富度的提升,ETF已经被机构视为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逐渐成为险资、券商资金配置的选择。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ETF产品前十大持有人中,险资身影共出现952次,较2022年末增加375次;同时,险资重仓持有的ETF份额更是直接翻倍,达到1282.79亿份,较2022年末增加757.05亿份。除了主流机构的配置外,近几年,私募基金、外资机构也逐渐重视宽基指数ETF的配置作用。2023年公募基金中报数据显示,13家合格境外投资者进入百余只权益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具体来看,新加坡政府投资、日兴资产管理公司等,已连续多期进入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华安上证18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之列。与此同时,前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旗下的运舟成长精选1号、运舟顺势2号也分别在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出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央汇金外,国内大型国企、央企等在部分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亮相”。比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分别为嘉实中证高端装备细分50ETF、嘉实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之一。本次汇金借道ETF“抄底”,不仅给了投资者信心,同时凸显了大盘蓝筹型ETF在市场整体提振时期的配置价值。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银河证券原董事长陈亮成新掌舵人,中金公司换帅意在发力财富管理?

银河证券前掌门人成为中金公司新帅。22日,中金公司称陈亮将成为新董事长,就在同一日,银河证券也称董事长陈亮因工作安排而离任。在投行领域强势的中金公司,经纪业务却是短板,而陈亮在经纪业务上颇有建树。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同属于汇金旗下公司,此前,中金公司的投行老将王晟从该公司离任后,空降至银河证券任总裁一职。由此来看,二者的人员上的双向流动或是为了在业务上形成优势互补。原银河证券董事长陈亮成中金公司新的掌舵人,这或让后者走出经纪业务“偏科”的窘境。10月22日,中金公司沈如军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长一职,与此同时,刚从银河证券离职的陈亮走马上任,从沈如军手中接棒董事长一职。沈如军掌舵的三年中,中金公司营收不稳,同时经纪业务亦是平平无奇,而陈亮在经纪业务上极为擅长。作为汇金旗下的两家公司,两家券商人员互换也并非首次。在去年3月份,银河证券还引入了中金投行一把手王晟成为新总裁。老牌券商银河证券的优势业务是经纪业务,而投行业务较为普通。因此,有业内人士称,两家券商具有共同的大股东汇金、人员调动便利以外,其主要原因或为实现中金公司和银河证券的业务互补。“汇金系”券商高管互调“投行贵族”中金公司将迎新帅。10月22日,中金公司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陈亮为执行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议案》,该议案指出同意选举陈亮为公司执行董事的议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的前提下,选举陈亮担任中金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主席及提名与治理委员会成员。据悉,在被任职董事长职位之前,陈亮已被任命为中金公司党委书记。此次中金公司新董事长来自于银河证券。而就在中金公司官宣迎新帅的同时,银河证券也公告,因工作安排,陈亮辞去董事及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执行委员会主任及其他相关职务。同时,银河证券的总裁王晟将代行董事长等多个职务。值得一提的是,王晟此前属于中金公司。资料显示,在去年7月中旬,银河证券公告称选举王晟担任总裁。王晟此前则是中金公司分管投行的管委会成员,在投行领域极为擅长,其带领下的中金公司投行业务呈现出扶摇直上的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中金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59.56亿元、70.36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40.22%、18.14%,分别占据总营收的25%、23%。与之相对的是,银河证券在投行领域的存在感不强。中金公司此前的董事长沈如军则是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长一职。其在2019年8月成为中金公司董事长。任职期间,中金公司的业绩不算稳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金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36.60亿元、301.31亿元、260.87亿元、124.21亿元,同期应对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07亿元、107.78亿元、75.98亿元、35.61亿元。业务互补此番从银河证券调任董事长至中金公司,汇金的意图或是要矫正后者旗下业务“偏科”现象。从银河证券本身来看,业绩极为亮眼。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营收从170.41亿元暴涨至336.4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亦是从52.28亿元涨至2021年的104.30亿元,2022年即便净利润降至77.61亿,也在诸多券商中处于前列。财务数据势头强劲的功臣就是经纪业务。根据银河证券业务2019年至2022年业绩报,这个阶段内其经纪业务收入分别为77.38亿元、107.47亿元、125.09亿元、101.19亿元。而上述阶段,在券商界名声极为响亮的陈亮是银河证券的董事长。从其履历来看,银河证券之前,其在申万宏源集团任职总经理,参与了申万宏源的改组和合并,并对经纪业务颇有研究。相比较银河证券在经纪业务上的高歌猛进,同为汇金之子的中金公司则是要逊色的多。2019年至2022年,中金公司的营收势头猛,但是证券经纪业务相比较同门银河证券的百亿元显然不够看。在该阶段,中金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分别为29.49亿元、58.83亿元、78.71亿元、64.34亿元。有业内人士也表示,除两家券商具有共同的大股东汇金、人员调动便利以外,其主要原因或为实现中金公司和银河证券的业务互补。财富管理或成中金公司“新发力点”在中金公司补短板的同时,其引以为傲的投行业务也逐渐显颓。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金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59.56亿、70.36亿、70.06亿、19.92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40.22%、18.14%、-0.43%、-25.71%,可以看出增速在逐步下滑。在IPO收紧的当下,中金公司更显得步履艰难。数据显示,2022年,中金公司在A股市场上作为主承销商完成了IPO项目32单,主承销金额528.63亿元,排名市场第三,比2021年的市场第二名滑落一个名次;今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则是更为吃力,上半年作为主承销商完成了A股IPO项目9单,主承销金额为202.1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5单和下降9.03%。与此同时,券商在投行领域极为内卷,价格战屡屡发生。比如去年,在投行IPO价格战厮杀中,龙头券商开出承销费率0.77%。而在投行业务式微之下,中金公司将目光瞄上了财富管理领域。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近日表示,我国大财富管理行业总规模大约在136万亿元。实际上,2021年,中金公司就在发力财富管理领域。在2021年7月份,中金公司称要将境内财富管理业务转移给全资子公司中金财富。而这也意味着在财富管理领域按下加速键。根据中金公司年报,该项整合也在2021年完成,彼时中金公司将财富管理业务的20家营业部整合至中金财富。从中金财富的业绩来看,确实为中金公司增了不少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金财富实现营业收入59.42亿元,净利润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赛力斯的华为“故事”

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第一家合作伙伴,赛力斯博取了市场颇多关注。然而这场故事的开头是如何书写的,赛力斯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仍牵动人心。华为在“茫茫人海”中,相中了赛力斯。2021年4月,赛力斯与华为正式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智慧出行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汽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至此,赛力斯搭上了华为这艘“大船”。事实上,自从和华为展开合作,赛力斯的股价便坐上了过山车,如何讲好华为故事也成为了赛力斯的重点课题。经历低谷后的赛力斯,凭借着问界新M7的大爆,再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赛力斯的股价从31.76元/股,一度狂飙至88.80元/股,截止10月23日,赛力斯报收85.26元/股,涨幅达160%。对于赛力斯来说,宁愿“喝汤”,也要跟着华为干,并不是一时兴起;同样,华为也是在经过多层考量、尝试后,选择牵手赛力斯。赛力斯的胜利对于是否造车,华为内部一直存在两种声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多次表示:“华为不造车”,以此避免与车企发生正面竞争,以至于无法为其提供汽车相关的配套服务。然而,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浪潮不可逆转,汽车正逐渐演变成不可替代的移动终端,恰好华为拥有顶级的硬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团队,具备充足的造车基础,加之华为的品牌号召力,使得公司造车门槛“变低”。望着“唾手可得”的巨大市场与利益,华为中不少大佬蠢蠢欲动,余承东便是其中之一。二者角力的结果便是,以余承东为代表的大佬,自己去找深度合作方,甚至于在造车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方案由华为团队决定。同时,对于造车派来说,对合作方的选择必须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奠定了华为在合作中的强势地位。因此对于华为来说,和大厂合作的难度便被加大。对于大厂牌来说,多年来的深耕,使其在造车方面的底子雄厚,加之老厂牌家大业大,若无法奠定自身品牌优势且博取足够的利润,就无法令其点头。此外,老厂牌作为上一代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即便迈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也不可能甘愿“绿叶”。更关键的是二者在利益分配上很难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大厂牌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无论是吉利收购魅族,还是蔚来造手机,或皆是出于这一目的。二者核心利益无法达成一致,便失去了“深度”合作的基础。正如上汽董事长陈虹所言,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方案,这样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体”,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有灵魂。对于很多大厂牌来说,过于强势的华为,会令自己丧失主导权。当与大车企的合作达不到华为想要的“深度”时,退而求其次,赛力斯们便出现在了华为的选项中。据悉,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西南算力王”华鲲振宇曲线上市,拟作价30亿“卖身”高新发展

继3亿并购切入IGBT,上市公司再瞄向估值30亿的西南算力巨头。借由成都高投旗下上市平台,年仅3岁的华鲲振宇是否会成为国资孵化科创企业的上市新模版,进一步打开融资渠道,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成都高新区又有新动作!10月20日,高新发展再迎涨停,截至收盘报19.76元。昨日复牌竞价即一字涨停,封单金额近120亿元。消息面上,市值不到60亿的高新发展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西南算力巨头”华鲲振宇合计70%的股权,后者100%股权预估值不超过30亿元,将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就在去年,高新发展才并入两家半导体初创公司——森未科技和芯未半导体。意图从利润微薄的建筑施工业转型。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个标的都为成都高投旗下企业。作为成都高新区旗下唯一上市公司,高新发展的资本运作似乎正加速推进。再掀“蛇吞象”?根据10月19日凌晨公告,高新发展披露《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并于当日复牌。经初步预估,华鲲振宇100%股权预估值不超过30亿元,对应静态市盈率为69.11,较标的公司截至2023年9月底净资产增值1354.05%,即增值13倍。而7月一份预披露公告显示,截至去年末,华鲲振宇资产总额为37.76亿元,净资产为1.57亿元。对比来看,这一营收规模已是高新发展去年营收规模的一半。交易方式上,高新发展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高投电子集团持有的华鲲振宇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45亿卖掉代工蔚来的工厂后,江淮汽车还剩什么

七年前,不具备自主造车能力蔚来和欲布局新能源车的江淮,一拍即合。一起历经多年风雨后,江淮选择卖掉合作工厂,在二者合作的时间里,江淮已然觅得了一条转型之路。携手共度七年后,江淮汽车挂牌转让与蔚来的合作工厂。10月19日晚间,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部分资产,涉及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房屋建筑物以及土地使用权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构筑物和设备资产,拟挂牌价为44.98亿元,增值额为2.86亿元,增值率为6.79%。作为一家老牌的车企,江淮汽车在汽车赛道深耕多年。为了积累更多的转型经验,2016年,江淮汽车牵手蔚来汽车,为蔚来“代工”。双方合作期间,联系逐渐密切,江淮汽车甚至在自身业绩不佳的情况下,花17亿收购蔚来部分项目资产,以达到为其输血的目的。与此同时,江淮汽车并未忘记自己转型的初衷,在和蔚来展开合作的同时,也大众、华为等品牌接触,以图多层次实现公司的突围。45亿售卖代工蔚来的工厂据悉,此次江淮汽车计划转让的资产,是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和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这是江淮与蔚来合作的工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蔚来能够借此机会拿下这两个合作工厂,就意味着蔚来逐渐不再需要依附其他主机厂,从而进一步谋求自身独立生产的资质。值得一提的是,“蔚小理”中只有蔚来不具备独立的生产资质。事实上,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此前就曾表示,除ES车型之外,蔚来或不再使用江淮代工,蔚来ET系列轿车将寻求新的代工伙伴,或与其它合作者共建工厂进行生产。若能拿下这两块工厂,对于蔚来来说,也将解其燃眉之急。对于江淮汽车来说,确实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据公开资料显示,江淮汽车创建于1964年,1998年开始底盘设计研发业务,2009年开始汽油机生产业务,是国内一家老牌的汽车生产厂商。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存在感低的车企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在此情况下,江淮汽车未能像上汽、广汽那样成功打造爆款,转型成为了公司的迫切需求。但因为试错成本过大,江淮汽车选择从中高端车的代生产做起。为了满足蔚来汽车的生产要求,江淮汽车甚至愿意花数十亿元改造工厂,但是随着蔚来汽车车型的增加,江淮工厂的产能无疑会受到限制。目前,江淮和蔚来已携手走过七年多的时间。七年风雨2016年4月,江淮汽车和蔚来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认江淮代工一期产能5万辆的计划,由此双方的合作正式展开。位于合肥经济开发区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于2016年10月开始动工,投产当年交付量就直接破万。二者能走到一起的原因也很简单,彼时的蔚来,虽定位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但却不具备自主造车能力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江淮汽车也恰巧因为如何转型而焦头烂额。此后,二者合作愈发紧密。2017年,江淮汽车就开始为蔚来第一款车型ES8提供代工服务,下半年,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正式投用。2021年3月,双方合作再次深化,江淮汽车和蔚来合资成立了江来制造,该公司主营汽车生产管理和运营,进一步加深双方在制造与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江淮汽车“代工厂”的尴尬处境开始转变。同年5月,江淮汽车、蔚来以及江来制造续签了联合制造生产协议,江淮汽车将继续制造ES8、ES6、EC6等蔚来车型,直至2024年5月。蔚来汽车年报显示,2018到2022年蔚来汽车合计向江淮汽车支付费用金额分别为2.23亿元、4.41亿元、5.32亿元、7.15亿元、11.27亿元。江淮汽车对这位关系日益密切的“小弟”也颇有义气。过去几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内卷,以及开放成本的高昂,蔚来汽车的资金池越来越浅,虽有资方的不断注资,但也显得捉襟见肘。2022年12月22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将以17亿收购蔚来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持有的在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相关项目资产。事实上,江淮汽车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自2017年后,江淮汽车业绩出现转折,2018年更是巨亏14.21亿元,之后虽然好转,但也不温不火。梳理其业绩后可发现,2017年到2022年的六年时间里,江淮汽车扣非净利润合计亏损超90亿。此外,蔚来在2019年亏损超百亿,销量不过每月几千台,备用资金即将枯竭,得益于与江淮的合作,蔚来将总部落户合肥,从而获得了政府百亿元资金支持。然而,江淮汽车和蔚来的紧密合作,并不代表其一条腿走路。江淮的“新路”在与蔚来正式展开合作的第二年,江淮汽车又与大众汽车签署合资企业协议。2017年12月,江淮汽车和大众汽车合资成立江淮大众汽车,这也是继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之后,又一家与大众合资开企业的公司。江淮汽车虽然在这一合作中收益不多,但对于公司来说,获得的技术支持可能更为重要。2019年,江淮与华为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双方不仅重点合作研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还将在5G、AI、云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展开合作。今年4月17日,江淮又放出消息,公司与华为合作的智选车,将定位超高端豪华纯电市场,价位区间约在80万-100万元。这也代表着,继赛力斯、奇瑞、北汽之后,江淮同样将选择以“智选模式”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对于江淮汽车来说,无论帮蔚来代工,还是与大众、华为的合作,均是因为公司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受阻。据悉,江淮曾推出数款新能源车,均未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跑出成绩。选择代工中高端车型,积累的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制造经验,为后续江淮汽车切入新能源车赛道做准备,才是其目的。目前,江淮汽车在新能源车的投入和回报上不成正比,公司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不久的未来站稳脚跟,实现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为与车企合作的两个模式中,车企“缺什么补什么”的HI模式已逐渐边缘化,包圆下游营销和销售渠道的智选模式更吃香,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抽成。因此,对于江淮汽车来说,能否得见曙光,还要看其是否能够顶住资金不足的巨大压力。目前来看,江淮汽车虽曾一度沦为“代工厂”,但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制造技术和经验。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10天10板,谁在“炒作”华为汽车概念股圣龙股份?

圣龙股份这次在华为汽车概念的“神奇魔力”下取得10连板,成为近期以来市场最牛个股。而股价的暴涨也让牛散和公募基金获益颇多,其中信达澳亚冯明远管理的一只产品位列第六大流通股东。或因搭上华为汽车概念顺风车,圣龙股份获得10天10板。10月19日,圣龙股份盘中触及涨停,录得10连板,成功晋级十连板,为今年以来市场最高连板。虽然圣龙股份被列为华为汽车概念股,但从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圣龙股份的“含华量”并不是很高,上半年仅仅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50%。在市场热烈追捧下,圣龙股份的“含金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含华量”,那么究竟是谁“精准”的埋伏在圣龙股份背后呢?10个交易日涨160%自9月28日起,圣龙股份一路涨停。期间,上市公司多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和风险提示公告,但股价始终强势。10月19日,圣龙股份再度盘中涨停,截至今日,已连收10个涨停板,连续涨停期间,该股累计上涨159.67%,累计换手率为102.46%,最新A股总市值达67.28亿元。股价的暴涨也引来了公司“担忧”,10月18日晚间,圣龙股份再度发布股价严重异常波动公告,强调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也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告提醒,10月18日,公司股票市盈率(TTM)为82.29,同期申万汽车零部件市盈率(TTM)为30.69,高于同期行业市盈率。公司股票换手率为10.14%,鉴于公司股票价格短期涨幅较大,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从盘后龙虎榜的数据来看,圣龙股份共7次上榜,其中浮现国泰君安河源越王大道证券营业部、东方财富证券拉萨金融城南环路证券营业部和知名游资方新侠常用的中信证券西安朱雀大街证券营业部席位。具体来看,知名游资方新侠常用的中信证券西安朱雀大街证券营业部在10月13日、10月16日、10月17日买入约1895.35万元,并在10月17日2345.1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圣龙股份第一次被炒作,立足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圣龙股份在2017年上市后,圣龙股份的股价多次被“炒”高。虽然圣龙股份股价多次暴涨,但持续时间均较短,暴涨后马上进入下跌通道,股价逐渐趋近于暴涨前的均价。搭上华为汽车概念圣龙股份股价异动或与“华为汽车概念”有关。消息面上,近日,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问界M7新款上市定单大增超预期,10月15日,AITO汽车在微博发布消息称,问界新M7上市首月累计大定突破60000辆。火爆的大定数据彻底引爆了以赛力斯为“中军”的华为汽车产业链,当然其中最“靓”的非圣龙股份莫属。当前圣龙股份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油泵、自动变速器油泵、凸轮轴、铝压铸件,产品所配套的客户均为国内外知名主机厂商,公司的传统重点客户包括长安福特、上汽通用、长城汽车、江铃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整车制造商。在加强上述传统客户的合作以外,圣龙股份于2022年上半年引进了专业从事新能源电驱动的技术团队,并成立了合资公司。目前,公司已经进入新能源头部客户比亚迪、理想、合众、零跑、小康、青山工业、赛力斯、吉利等客户。事实上,圣龙股份与赛力斯的合作并不深厚,公告显示,2022年度和2023年半年度,公司给赛力斯配套油泵等产品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15.10万元和1022.88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29%和1.50%,占比较小。与此同时,股价大涨却难掩公司的业绩颓势。2022年,公司营收净利双降,分别实现14.81亿元、8910万元,同比分别降低1.1%、13.5%。2023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继续承压,实现净利润2725万元,同比减少35.18%。谁吃到了“暴涨”果实从股权结构来看,圣龙股份属于典型的家族持股,实际控制人罗玉龙、陈雅卿、罗力成共占公司股权65.99%,而在外流通股份较少,一定程度有利于游资“炒作”股价。此外,自圣龙股份上市后,罗玉龙家族没有减持公司股份的动作。那么除了罗玉龙家族“身价”暴涨外,谁还吃到了10天10板的“果实”呢?公开资料显示,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还有何小春、王治星两位自然人,均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之列的,并且两人均在今年第二季度对圣龙股份进行了加仓操作。截至当前,王治星共持有圣龙股份160万股,约占总股本的0.68%,何小春共持有圣龙股份152.81万股,约占总股本的0.65%,倘若当前仍未卖出,保守估计两人在圣龙股份上的获益或将超过100%。资料显示,何小春、王治星两人并不在圣龙股份任职,且并无其他具体信息,不过,在其他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也出现了何小春、王治星两人的名字。王治星这个名字还出现在ST天顺和文一科技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分别持有两家公司0.90%、0.39%股权。有意思的是,文一科技近期股价也经历了一轮暴涨,最近三天连续涨停。何小春这个名字则出现在京能置业和大东方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持仓市值在5000万以上。而何小春、王治星是否与圣龙股份是同一人暂未可知。除了自然人外,当前持有圣龙股份的股票最多的基金为信达澳亚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执掌的信澳新能源产业基金,其共持有169.96万股圣龙股份股票,当前持仓市值约4837万元。虽然冯明远这次“精准”的踩点了圣龙股份,但相较于信澳新能源产业基金9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而言,圣龙股份的股价狂飙对其基金业绩影响有限。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随着华为汽车概念的崛起而得到了市场追逐,不过这个势头是否能持续尚不明确,而作为这轮上涨最耀眼的公司,10天10板的圣龙股份是否会像前几次一样快速的冲高回落还有待观察。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东方雨虹豪掷40亿,“买单”董事长李卫国的地产执念

房产市场低迷的现状,使得与其联系紧密的东方雨虹股价受挫,公司董秘甚至在朋友圈大倒苦水。然而口袋并不富裕的东方雨虹,却豪砸40亿拿地,更是让市场难解公司的目的。连续6轮竞拍无果后,东方雨虹终于得偿所愿。10月18日,北京两宗宅地开启竞拍,其中一宗为丰台南苑棚改一期A地块东区,被东方雨虹拿下。据悉,该地块被拍至地价上限40.135亿元,溢价15%,东方雨虹则是通过摇号才拿下这块地。事实上,东方雨虹的日子并不阔绰,因为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触底回升,实现了营收净利的双增长,但高企的应收账款依旧严重影响着公司的现金流,此番拿出40亿去买住宅用地,无疑会增加公司的资金压力。此外,业绩的扭转,并未扭转东方雨虹在二级市场上的颓势。作为深受地产行业影响的企业之一,东方雨虹的股价长期震荡下行,甚至走出年内新低。面对如此低迷的股价,东方雨虹的董秘先坐不住了,在朋友圈连发12个问题,表示自己“看不懂”,引发市场热议。东方雨虹40亿拿地作为防水大佬的东方雨虹,对拿地执念颇深。据悉,仅今年6月份,东方雨虹便参与了北京5宗地的竞拍,7月份东方雨虹再次参拍地块,均铩羽而归。具体来看,东方雨虹6月份先后参与了顺义新城两宗地块,与海门海泰联合竞拍海淀双新村棚户区两宗地块、经开区X47R1地块的拍卖,7月份又独立参拍了昌平沙河高教园地块。耗巨资拿地的东方雨虹,其实是做防水材料的。公开资料显示,东方雨虹致力于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防水工程施工业务领域,目前已形成以主营防水业务为核心,民用建材、砂浆粉料、建筑涂料、节能保温、胶粘剂、管业、建筑修缮、非织造布、特种薄膜、乳液等多元业务为延伸的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如此迫切拿地的防水大佬,不禁让投资者对其目的产生疑问。5月份就曾有投资人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向东方雨虹提问,积极参拍北京地块,是否是想涉足房地产开发。东方雨虹则明确表示“公司不涉及房地产开发业务”。值得注意的是,东方雨虹参拍北京顺义地块时,市场曾流出消息,表示东方雨虹是为了建设研发基地。然而公司此次耗资40亿拿下的丰台南苑地块,为住宅用地。事实上,东方雨虹在房地产领域仅仅只开发了一个项目。2021年4月,东方雨虹曾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广州东方雨虹置业以约1.12亿元的价格拿下过广州花都区的一宗商住地块。并计划总投资3个亿,将该地块建设为集甲级写字楼、高端居住、金融服务、科研、休闲和餐饮等多功能生态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该项目已在今年6月7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值得一提的是,东方雨虹是溢价15%拿下丰台南苑地块的,对于一家专注于防水材料的企业来说,花费如此巨额的资金拿地意欲何为又是否值得是一个问题。捉襟见肘的现金流更令投资者不解的是,如此豪爽的东方雨虹兜里其实并不富裕。数据显示,东方雨虹上半年的业绩已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改善,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都有着不错的增长。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8.52亿元,同比增长10.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3.34亿元,同比增长38.07%。然而这并未能改善东方雨虹的现金流困局,相反,公司更缺钱了。东方雨虹2023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东方雨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仍均为负值,货币资金和短期借款情况也不容乐观。具体来看,上半年,东方雨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9.4亿;公司的货币资金仅有54.8亿,较2022年末腰斩;短期借款更是达到55.9亿。导致东方雨虹现金流紧张的最大原因就是,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高达136.8亿元。据悉,东方雨虹总资产为492.7亿元,这意味着东方雨虹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达27.76%,占到营收比例更是超过8成,创近年来新高。事实上,近几年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不断叠高。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61.01亿、87.64亿、108.79亿,均是较为危险的数字。值得注意的是,东方雨虹也深知越滚越大的应收账款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公司在半年报中声称,将实施“对到期应收账款实行零容忍”,出台相应的应收账款管控策略,强力推行应收款全员全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全员收款积极性。应收的钱收不上来,但东方雨虹却愿意溢价15%买地块,更令投资者不解。因为房地产属于重资产,如果东方雨虹是为了打造新的盈利点尚可以理解,但这却可能意味着东方雨虹存在转型需求。而目前来看,这位防水一哥,似乎还没必要把筷子伸到别的碗里。总的来看,现金流为负的东方雨虹本身业务就存在大量的应收款和短期借款,自身货币资金又不多,而无论是拿地还是开发都需要占用大量现金,这无疑会让公司的资金更加承压。员工持股计划还扛得住吗?现金流不足,应收账款高企,加之与其关联密切的房地产板块低迷,导致投资者对东方雨虹颇为警惕。反映在二级市场上便是公司股价的跌跌不休。截止2023年10月19日,东方雨虹报收24.00元/股,跌幅为1.56%,总市值604亿元,较年初高点跌去近4成。面对如此低迷的股市表现,东方雨虹的董秘张蓓先坐不住了。10月17日,东方雨虹的董秘张蓓在朋友圈发出了12个“灵魂拷问”,以此表达自己对公司基本面向上,而股价却持续向下的不解。并表示,“股票这样一个跌法,已经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收入利润均实现双增的前提下,股价已经跌得快接近去年10月底的低点了!公司的基本面早已触底回升,股价居然还在坑里待着!看不懂,看不懂,实在看不懂了!”事实上,面对公司股价不断下跌的情况,若真的自觉股价被“低估”,那么主要股东应该去增持和回购,为公司托底,但公司股东们却纷纷选择跑路。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6月份,东方雨虹副董事长许利民等五名管理层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东方雨虹,其中许利民减持1000万股;今年1月,公司董事张宏涛以每股35.35元的价格,减持20.1万股。机构同样选择减持,在今年二季度“高盛国际-自有资金”选择减持,退出了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摩根大通也减持超87.2万股;UBS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赣商曾智斌联手央企中电集团“买壳”,溢价18%拿下如通股份第一大股东之位

赣商曾智斌联手央企中电集团溢价18%收购如通股份11.52%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资本老手“买壳”的背后有何盘算?董高监齐转让股权,如通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易主。10月18日,一直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如通股份宣布,曹彩红、包银亮等13位股东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合计2373.13万股,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1.52%,转让给江西汉谊科技有限公司。汉谊科技将会代替当前的公司董事长曹彩红成为第一大股东,不过仍无实际控制权。从收购方的股权结构来看,汉谊科技背后主要有两大“派系”,其中联创光电董事长实际控制的汉谊投资占据60%股权,而另一股东上海熙诗,如通则表示其由央企中国电子产业集团实际控制。那么如通股份究竟有何魅力,引得汉谊科技高溢价收购呢?赣商曾智斌联手央企中电集团溢价收购赣商曾智斌联手央企中电集团溢价18%收购如通股份的消息刺激了二级市场的股价。10月16日,如通股份在当日复牌后即涨停,最终以上涨10.04%收盘。据了解,如果本次交易顺利完成,公司第一大股东将变更为汉谊科技,而原第一大股东曹彩红将以持股10.95%成为第二大股东,不过公司仍将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此外,资料显示,本次转让价格13.8元/股,较本次交易停牌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8.45%,转让总对价3.27亿元。从交易双方来看,本次参与转让股份的多位股东是如通股份的董监高。具体来看,曹彩红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董事长;周晓峰、许波兵均为公司董事,后者任公司总经理;张友付为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朱建华为公司监事会主席。而作为本次愿意高溢价受让大笔股权成为如通股份第一大股东的汉谊科技又有何背景呢?根据披露,汉谊科技是由江西汉谊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熙诗供应链科技中心合资成立的主体,其成立于2023年5月23日或是为了本次交易而设立的主体。具体来看汉谊科技的两位股东,其中,汉谊投资持股60%,而汉谊投资的两位股东曾智斌和伍锐,分别为上市公司联创光电的董事长和总裁,曾智斌持有汉谊投资51%股权,为汉谊投资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也为汉谊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另一位持有汉谊科技40%股权的上海熙诗背景更加“神秘”。据如通股份公告披露,上海熙诗是一家合伙企业,由央企中国电子产业集团实际控制,主要负责为中电集团旗下相关园区寻找合适产业主体,开展产业投资及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主要有限合伙人为中电集团园区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伙伴。信息显示,上海熙诗股东背后带有“中电”字样的两家机构分别是中电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后者持有中电基金72.01%的股权。据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中国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分别是知名港资开发商卓越置业集团和另一家注册在香港的中电光谷联合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其中,中电光谷的第一大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如通股份是“壳资源”?公司官网披露,如通股份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主要从事油气钻采井口装备和工具的生产和销售,2016年12月9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目前已跻身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50强,在国内“三吊一卡”井口设备和工具细分领域位于前列。据了解,设立汉谊科技的初衷,是计划汇聚各方在新能源及高端装备领域的经验及资源。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如通股份的营业收入从2.13亿元增长至3.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28%;归母净利润从0.66亿元增长至0.8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47%。今年上半年,如通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8.58%,实现归母净利润0.35亿元,同比增长16.68%。此外,汉谊科技收购如通股份的原因或有将其当做“壳资源”的考量,毕竟如通股份的市值一直在20亿左右徘徊,再叠加当下监管收紧IPO,如通股份成为众多资本看中的“壳”也不意外。8月27日,为活跃资本市场,财政部、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联合推出系列政策,印花税减半、IPO与再融资收紧、规范减持、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政策相继出台。自此,IPO节奏阶段性收紧,沪深两市新股发行节奏放缓,截至当前,年内已有超200家企业终止IPO。在2023年新股发行放缓,IPO市场整体节奏收紧的情况下,借壳上市的“热情”或将重新点燃。曾智斌的赣商“朋友圈”愿意自己拿出1亿元入股如通股份的曾智斌究竟是何许人也?公开资料显示,49岁的曾智斌,历任江西省对外联络办公室干部,江西省鄱湖低碳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银行董事、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江西省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现任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厦门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方联创通信有限公司董事,并在2016年2月至今任联创光电董事长。从其过往履历来看,曾智斌与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关系不浅,除了曾担任该公司董事外,当前担任董事长的联创光电也是由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收购而来。2010年11月5日,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时任董事长邓凯元以9.8亿元价格从江西省国资委手中获得江西省电子集团100%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联创光电20.41%的股权,成为联创光电的实际控制人。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股权变更,联创光电的实际控制人变更成了现任总裁伍锐,值得一提的是,伍锐也曾担任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一职。据了解,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多家在外发展的赣籍企业家联合投资组成的公司实体,以“重振江右商帮昔日辉煌”为目标,旗下产业涉及房地产开发、金融、农业、矿业、贸易等多个方面。据企查查资料显示,上海均瑶国际广场有限公司还持有赣商联合股份有限公司11%的股权,其实际控制人王均豪也曾任该公司董事。那么作为联创光电董事长,这次以汉谊科技实际控制人的身份收购如通股份是否会对联创光电产生影响呢?对此联创光电表示,联创光电未持有江西汉谊投资有限公司及江西汉谊科技有限公司股权,且和该两家公司不存在日常经营性业务往来关系,董事长曾智斌先生个人的投资不涉及联创光电未来产业布局方向调整,不会对联创光电日常生产经营、财务情况产生任何影响。此外,在董事长曾智斌在外收购股权之时,联创光电当前却正在加速剥离传统业务子公司,2021年,联创光电先后出清了江西联凯塑业、江西联创特微两家子公司的股权。2022年,联创光电公告,公司与中基恒光签署了《股权转让之意向协议》,拟将间接持有的致光科技控股股权转让给中基恒光。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金地集团“股债双杀”,为何富德生命人寿最受伤?

潮汕富豪张峻旗下的富德生命人寿被金地集团祸延。后者掌舵人凌克宣布离职,导致该公司股价大跌。因此,其股票持有者首当其冲。据悉,富德生命人寿2013年就成为金地集团的股东之一,可谓是忠实的跟随者。截至今年6月末,其当前持股数量为13.47亿股,持仓市值为95亿元。除了金地集团之外,富德生命人寿还持有浦发银行、重庆银行在内的4家公司的股票,合计持仓超过400亿元。而在二级市场大手笔押注的富德生命人寿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金地集团股价暴跌之下,殃及了陪伴其10年之久的富德生命人寿。10月18日,金地集团股价延续了17日的颓势,收跌2.17%,两个交易日已经跌去11.91%。引发股价大跌的元凶或是掌舵金地集团25年之久的凌克宣布因身体原因离职。资金疯狂出逃之下,富德生命人寿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富德生命人寿持有金地集团13.47亿股,持仓市值超过95亿元。而除了金地集团之外,富德生命人寿还是重庆银行、浦发银行、农产品、北京文化的股东,5家公司合计的持仓超过500亿。在股权投资领域重金押注的富德生命人寿回归自身业务却是每况愈下。近几年其合规问题频发、净利较为波动、保费逐年下滑、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而以重金拿下富德生命人寿的张峻也不复往日的高调。金地集团股债“双杀”殃及富德生命人寿掌舵25年之后,凌克选择离开金地集团。10月18日,金地集团股价依旧颓靡,而在上个交易日因创始人凌克离职,引发资金出逃,金地集团盘中一度跌停,5.41元/股也创下了年内新低。股价一泻千里之下,金地集团股票持有者无疑“躺枪”,对地产极为青睐的富德生命人寿首当其冲。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富德生命人寿旗下的3只产品在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占据3席,持股数量合计为13.47亿股,持仓市值为超过95.4亿元。资料显示,被称为“产业地产深化之年”的2014年,富德生命人寿成为金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根据后者2014年的年报,金地集团并无实控人,富德生命人寿是处于第一大股东之位,持股比例为29.99%。彼时的富德生命人寿高调且粗暴,“摧枯拉朽式地频繁举牌”是富德生命人寿最为显眼的标签,其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上位成为金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这亦是让富德生命人寿一战成名。两年狙击后离控制权仅一步之遥之际,该保险公司表示对金地仅是财务投资。十年弹指一挥间,此后房地产行业逐渐式微,潮汕富豪张骏此前大手笔押注的金地集团也在时代潮流下走向衰败。从二级市场来看,从2020年年初至今,金地集团股价处于腰斩。2015年,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生命人寿也在转型,不会消耗很大的精力去涉及地产行业的投资。转型的方向主要是完善金融板块,今年在银行、信托等方面的收购将会有一点动作。也正是在同一年,浦发银行成为生命人寿狙击的对象。资料显示,当年9月份浦发银行公告,富德生命人寿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购买公司股份已达1,865,347,198股,持股比例为10%。而在此前,生命人寿的持股比例为5.0097%。此后浦发银行多次的公积金转增股本,生命人寿旗下3款产品截至今年6月末的持股数量为58.12亿股,截至今年6月末的持仓市值为402亿元。浦发银行之外,生命人寿还在重庆银行中占据重要席位。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持有重庆银行2.18亿股,持仓市值为16.34亿元。金融机构之外,生命人寿还是农产品、北京文化的股东。截至今年6月末,生命人寿旗下的3款产品占据农产品十大流通股东中的前三席,合计的持股数量为5.1亿股,持仓市值为30.5亿元。同时该保险公司旗下产品还持有北京文化1.12亿股,持仓市值为9.4亿元。成败皆万能险在股权投资领域飞速攻城拔寨的生命人寿,回归自身业务却是一言难尽。在2008年,潮汕富商张峻前后耗资110亿元将生命人寿收入囊中,由此,该保险公司也成了富德集团的核心,而张峻的资本扩张之路亦是从生命人寿开始。从自身业务来看,其营收增速在业内处于一骑绝尘的状态。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15年,其营收为161亿元、257.9亿元、297.9亿元、302亿元、532.7亿元、1117亿元;保费收入分别为145.27亿元、233.65亿元、244.9亿元、224亿元、372亿元、799.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839万元、1.5亿元、10.86亿元、53.56亿元、25.52亿元、102亿元。不过就在2016年,由于万能险受到监管部门重点规范,各种调研组、工作组相继进驻富德生命人寿,张峻被协助调查。据悉,彼时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就先后停止与富德生命人寿的合作;一些比较重要的投融资业务也被迫暂停或退出……此后的生命人寿陷入动荡之中,逐渐沉寂,从相关数据来看净利较为波动,保费逐年下降。根据梳理,2016年至2020年,其营收分别为1304亿元、1066.6亿元、970亿元、775.82亿元、795亿元;保费收入分别为1039.99亿元、824.9亿元、740.8亿元、537.87亿元、63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8亿元、5.17亿元、1.85亿元、2.09亿元、11亿元。根据2021年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富德生命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807.5亿元,净利润-6.84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3%,综合偿付能力指标已逼近监管“红线”。当下,富德生命人寿已经连续两年没有披露年报了。此外,据媒体报道,富德生命人寿监管工作组去年底已经撤出,目前富德生命人寿也在内部调整高层岗位,监管背景的高管陆续离开。比如富德生命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田鸿榛已担任复星保德信临时负责人。跟随张峻多年的老将、富德生命人寿总经理张汉平也去职,由徐文渊暂代,后续或还会有高管变动。从地产巨贾到保险大王如今的张峻早已没有往日的张扬,在今年4月份其低调回归富德生命人寿,也对旗下公司有了一些人事布局。保险大王之外,张峻鲜为人知的另一层身份其在千禧年为业内知名的地产大佬。将时间倒回1992年,彼时留学归国的张峻涉及电子加工和房地产生意,同年成立了成立新亚洲实业,该公司当时主营业务为电子加工。4年后,新亚洲实业谋划转型,在取得“在深圳市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及物业管理业务”的资格后,其正式进军地产。2001年,新亚洲实业推出了新亚洲花园、新亚洲广场、新世界广场等数个楼盘。同时,第一电子商业街“华强北”的新亚洲电子城也亦是张峻的资产。在地产领域风生水起的张峻开始将目光转向金融领域。2008年,张峻涉猎险业,据媒体统计为了拿下富德生命人寿其前后耗资110亿元,而其筹措资金的方式则是通过不断质押生命人寿股权的方式,循环往复,以实现短期内对生命人寿的密集增资。其看重的标的富德生命人寿实际上并不如人意。其成立于2002年,此后由于股权多次变更、管理层频繁变动,该保险公司开业前几年业绩上表现并不佳。成为张峻的囊中之物后,如上文所述其也一度成为可比肩头部险企的存在。从“富德系”版图来看,已涉足保险、银行、信托。不过如今的张峻早已不复往日的张扬,逐步低调。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剑指全牌照!中原证券拿下中原期货超40%股权

继中原证券进军公募基金领域有了新进展后,其又收购了旗下控股期货子公司四成的股权,这或许意味着中原证券正在快速布局全牌照。时隔近一年时间,中原证券终拿下中原期货40.935%股权。10月13日晚间,中原证券披露,公司持有中原期货股权的比重达到了92.99%,中原证券表示此举将促进公司证券全牌照发展,提升与中原期货业务协同、决策效率和收益水平。然而,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原期货仅仅实现了577.05万元利润,那么中原证券花费不超过2.26亿元购买已经控股的子公司,其意欲何为呢?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原证券收购期货子公司股权外,自2022年开始,券商对旗下期货子公司的增资、股权收购动作不断。“跑马圈地”的中原证券近日,中原期货第一大股东中原证券收购第二大股东河南铁路建投所持有的中原期货40.935%股权的交易正式宣告完成,中原证券持有中原期货股权比例由51.357%变更为92.29%。事实上,早在一年之前,中原证券就有了提升持有中原期货股权比例的打算。2022年10月28日,中原证券董事会同意公司行使优先购买权参与河南铁建投公开挂牌出售中原期货40.935%股权事项。同年12月,双方先后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和《谅解备忘录》。据此前公告披露,此笔交易不超过2.26亿元,与中联资产评估集团出具的资产估值大体相当。据了解,本次交易的对手方为河南铁路建投,是由河南省政府控股的,其不仅持有中原期货股权,截至2023年上半年,还持有中原证券A股4723.9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02%,在前十名股东中持股比例排名第九。在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原期货股东中除了中原证券外,仅有河南省豫粮粮食集团还持有7.708%股权。对于该笔交易,中原证券认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公司证券全牌照发展,提升公司与中原期货业务协同、决策效率和收益水平,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提升期货子公司股权比例仅是一步,中原证券朝着全牌照券商进发的意向更为明确。就在不到一个月前,中原证券曾公告,将与江苏国资的江苏苏豪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原苏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拟从事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等业务。中原证券斥资1.6亿元,出资比例80%。10月16日,中原证券提交的《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审批》已被证监会接收,资料显示,相比于前几次的合作对象,苏豪投资的实力更加雄厚。作为由江苏省国资委控制的苏豪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苏豪投资目前是江苏紫金农商行等金融企业的股东,并拥有南京市苏豪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直接融资平台。苏豪投资集团管理和参与发起设立了十几家创业投资基金。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中原证券董事会秘书朱启本曾表示,公司将整合业务资源,加快做市、期货、另类投资和香港子公司等业务聚焦主责主业,推进同类业务单元集中统筹运营,提升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水平。由此看来,中原证券未来或将有更多剑指证券全牌照的新动作展露。上半年中原期货仅实现577万净利润不可否认,常年占营业收入比例10%以上的期货业务一直是中原证券的主要业务之一。而中原证券通过中原期货开展相关业务。其中在2020年,中原期货对中原证券营收的贡献率极为明显。资料显示,尤其是2020年中原期货新增客户2233户,服务客户总量达2.86万户,客户成交额同比增长43.08%,机构客户交割量同比增长154%。当年,中原证券的期货业务对营收贡献超过了四成,且净利润增长接近100%。不过,从2022年开始中原期货的业绩却持续承压。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度,中原证券旗下的期货业务收入为2.12亿元,较上年减少了14.09亿元,同比下降86.93%,主要为本期子公司豫新投资大宗商品销售收入减少。今年上半年情况仍没有好转,报告期内中原期货仅实现577.05万元净利润,并且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至5.38%。事实上,不仅期货业务业绩下降,中原证券也陷入发展“困局”。2022年,中原证券多项数据垫底,虽然今年上半年中原证券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还是与2021年水平有较大差距。具体来看,2022年度中原证券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为2.62亿元,较2021年减少3.57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疯狂买买买!安踏的并购之路还能走多远

30年时间,安踏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如今位居世界前列的体育用品巨头。为谋求进一步发展,安踏近些年接连并购国际知名运动品牌,以图通过细分赛道打开新局面,然而疯狂地“买买买”,也令公司暗流涌动。丁世忠的商业版图再次拓展。近日,安踏体育在港交所公告,公司通过一家间接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在10月13日与玛伊娅服饰的若干股东分别订立若干买卖协议。玛伊娅服饰即MAIA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拟收购国联安基金49%股权,国泰君安手握3张公募牌照加码布局资管

作为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联安基金股权或将再次出现变化,原控股股东国泰君安拟接手外资安联集团的49%股权,两家公司的一进一退,不仅反映了券商持续加码公募业务,也反映了外资参与公募基金的形式逐渐从合资转向独资。时隔六年,国泰君安拟“迎回”国联安基金。10月11日晚间,证监会官网显示,关于国联安基金的股权变动材料已被接收。若本次交易顺利完成,国联安将由太保资产和国泰君安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权,并从合资公募转变为内资公募,安联集团将彻底退出国联安基金,而国泰君安也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国泰君安收购国联安基金49%股权近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关于国联安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变更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权的股东、持股不足百分之五但对公司治理有重大影响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审批》已被接收。同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公示了国泰君安收购国联安股权案,根据案件公示表,9月份,国泰君安与安联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由国泰君安收购安联集团所持有的国联安49%的股权。资料显示,国泰君安与国联安渊源颇深,作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公募基金,国联安最初由国泰君安、安联集团各自持股67%和33%。2008年,国泰君安将持有的国联安16%的股权转让给安联集团后,国泰君安持有国联安的股权比例变更为51%,安联集团持股比例提升至49%。此后,在“一参一控”的限制下,国泰君安意图出售控股子公司国联安基金股权来满足对华安基金的控股要求。于是,在2018年,国泰君安将国联安基金的51%股权以10.45亿元转让给太保资产。同年,国泰君安完成对国内公募行业“老五家”基金公司之一华安基金20%股权的受让,2022年国泰君安历时8年终于拿下华安基金控股权,成为了业内首家实现“一控一牌”的券商。随着“一参一控一牌”正式落地后,券商开展公募基金相关业务的限制逐渐放宽。目前,国泰君安可以在拥有“一牌一控”的情况下,再参股一家公募基金,所以本次收购国联安基金或是国泰君安“一参一控一牌”的最后一环。事实上,相对于华安基金,国联安基金的业绩并不突出。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国联安净利润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且基金管理规模不断缩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国联安基金管理总规模211.67亿元,较2015年二季度末的顶峰规模626.57亿元缩水66%,净利润相比于2015年更是直接“腰斩”。不过,近几年,国联安基金依托股东方在客户、渠道、业务、投研等多方面的资源协同,实现了业绩与规模的双增。据银河证券统计,截至今年二季末,国联安旗下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1028.5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公司非货资产管理规模为986.29亿元,位居公募基金行业前1/3,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20.43%。此外,国联安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绝对收益率5.73%,近一年行业排名前1/4(35/165);公司固定收益类基金近一年绝对收益率2.93%,在行业中排名前1/3(44/164)。国联安基金的资产规模及业绩持续向好叠加监管对券商公募业务的放宽,使得国联安基金对国泰君安的吸引力大增。国泰君安的“重心”向资管业务倾斜近年来,国泰君安持续完善资管业务战略布局,目前已拥有公募基金牌照并控股持有华安基金51%股权,若上述国联安股权事项交易完成,国泰君安将以49%的持股比例参股国联安基金,实现“一参一控一牌”业务布局。如此积极的加码公募基金业务或是因为国泰君安尝到了布局资管业务的“甜头”。从财报数据上来看,2023年上半年,国泰君安仅包含华安基金在内的投资管理业务和国际业务出现正增长,其他四大板块业务均同比下滑,公募基金业务为国泰君安带来明显的业绩助益。其中,投资管理业务实现营收21亿元,同比增长256%。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华安基金并表,华安基金上半年实现营收18.38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净利润5.17亿元,同比增长1.37%。不仅国泰君安在资管业务上获益,从宏观上来看,自2019年以来,资管业务就日渐成为券商日益重要的业绩来源。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上市券商分别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30.10亿元、153.29亿元,而在随后的2020年、2021年,这一数据上升至216.18亿元、268.02亿元。虽然2022年受市场震荡影响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整体仍明显高于2019年。在资管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公募基金业务也保持持续增长。中证协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占比大幅提升,单一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及占比持续下降,主动管理转型成效显著。截至上半年末,已有13家券商或旗下资管子公司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管理公募基金(含大集合)业务规模超6400亿元。目前“排队”申请牌照的资管子公司还包括广发资管、兴证资管、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对此,中金公司也表示,公募业务是券商资管业务收入的支撑,也是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盈利贡献来看,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参控股公募基金盈利贡献合计为9%,其中东方证券、广发证券旗下参控股基金公司利润贡献分别为36%、23%,兼具高‘含基率’及优质公募资产的券商更具差异化经营特色和长期投资价值。外资“谋求”独资公募牌照本次国泰君安能“重回”国联安基金同样离不开安联集团的“慷慨”转让。8月24日,证监会官方发布公告,安联投资发起设立的安联基金,已经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的批复,这家国际资本巨头即将在中国拥有独资的公募基金牌照,而安联集团独资公募牌照的获得或直接影响了国联安基金对安联的“吸引力”下降。2020年4月1日,随着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正式取消,直接激活了外资机构布局中国的热情,外资系基金公司纷纷开始筹备、审批、然后逐渐落地,在2023年实现加速落地。目前,我国的外商独资基金公司已达9家,分别为贝莱德、宏利、富达、路博迈、施罗德、联博、摩根、摩根士丹利基金、安联基金,其中有6家为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宏利、摩根、摩根士丹利基金原为中外合资公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成为外商独资基金公司。不过,从合资转变为独资,在本土略显“稚嫩”的海外巨头们能否念好“公募经”仍需时间检验。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之一的贝莱德集团在中国成立的贝莱德基金,设立之初就被国内市场投资者给予了较高的预期。并且早在设立前夕,贝莱德就从广发证券挖来汤晓东负责中国区业务,并成为后来贝莱德基金的董事长。汤晓东不但有多年的华尔街工作经验,还在2009年成为证监会从国际机构引入的职位最高人才,曾担任基金部副巡视员、国际部副主任,后来又执掌国内最大公募机构华夏基金长达4年。首家外商独资公募的光环虽然有行业大佬加持,但绝佳的起手牌非但没能带来高收益预期,反而旗下权益产品大面积亏损。而在宽基ETF的话语权被华夏、易方达统治后,贝莱德也难以在中国市场复制其在全球市场被动投资的长板优势。数据显示,贝莱德成立至今发行的全部4只权益基金,成立以来回报率全部报亏。其中发行于2021年9月、首发规模高达66.8亿元的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成立以来回报率为-34.7%,跑输同期业绩基准幅度达-17.6%。净值的跌跌不休,让贝莱德规模持续下滑,其6只产品累计91.3亿元的新发规模,截至2023年6月末仅剩53.5亿元。在同质化内卷的行业格局以及市场下行期的叠加作用下,外资独资基金要实现“弯道超车”,不仅需要用优秀的业绩和服务来证明自己,更需在“硬实力”之外做出自己特色之路。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5日
其他

收购爱空间98%股权,贝壳百亿“豪赌”家装会是一步好棋吗?

继去年4月,斥资80亿收购圣都家装后,贝壳在家装赛道再下一子——收购互联网家装“遗珠”爱空间。在地产长期缺乏增量的情况下,家装能否成为与卖房业务齐平的“第二翼”?贝壳再度向外收购。10月11日,贝壳发布最新公告,宣布与爱空间签订股权收购协议,完成后爱空间将成为贝壳全资附属公司,对价不超过约15.5亿元人民币,视交割条件完成情况,预期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印证了此前业内猜测。据悉,后者为互联网家装头部企业,主攻北京市场,目前处于亏损状态。此次收购也是贝壳自去年“高溢价”合并圣都家装后,再度出手。近两年,贝壳将家装作为与卖房并肩的第二业务大力发展,增速显著,在杭州等个别市场已实现单季度合同额突破10亿元。在宏观缺乏增量的情况下,贝壳2022年基于“政策支持+降本增效”的业绩反弹,已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放缓。如今仅为“营收零头”的家装业务,尚难提供真正助力。家装行业天然具有长周期,区域性等特点,产业链复杂冗长。对于贝壳而言,想驾驭这份比房屋“一锤子买卖”复杂得多的生意,未来也将面临更大的运营考验。收购北京市场竞对继去年合并圣都家装,在杭州市场大杀四方后,贝壳家装业务瞄向北京市场。资料显示,此次被收购的爱空间,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一站式家装服务的龙头服务商,目前覆盖全国14座城市,服务超过7.6万户家庭。自成立之初,爱空间就广受资本追捧,连获8轮融资。创始人陈炜曾在初代全屋定制品牌——北京博洛尼担任职业经理人8年。创业以来以“小米家装”起家,又借力索菲亚攻进华南,单店营收亮眼,一度传正冲击上市。贝壳与其很早结缘——链家系在2016年入局,占股1.92%。而到了2018年资本热潮退却,多数互联网家装企业现金流断裂倒闭,爱空间成为幸存下来的极少数。不过,爱空间目前也处于亏损状态。据公告,空间智慧(爱空间公司主体)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13.76亿元、13.85亿元;税后亏损分别为2500万元、9300万元。截至上半年末,空间智慧的资产总额为4.21亿元,但其资产净额却为-3.99亿元。交易前,爱空间股权较为分散。收购事项完成后,空间智慧将成为贝壳的全资附属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国美信盛达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空间智慧18.1%股权,顺为资本持股为17.7%,创始人陈炜持股为14.4%,红爱空间持股为7.11%;大自然家居(中国)有限公司持股为4.8%,上海景林景惠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为4.78%,贝壳美家持股为1.9195%。另有4位自然人,9家机构持股。操作方式上,据公告,贝壳全资附属公司贝壳美家与空间智慧,及红爱空间订立股权收购协议,贝壳美家同意购买而红爱空间同意出售空间智慧的7.1092%股权,现金对价为1267万美元。贝壳指出,于公告日期,红爱空间由陈小红女士(独立非执行董事)管理的私募股权基金全资拥有。因此,红爱空间为公司的关连人士。此次旨在收购目前并非由公司实益拥有的空间智慧的98.0805%股权,红爱空间为空间智慧的其中一名现有股东。值得一提的是,“爱空间”与贝壳自营家装业务“被窝”原是竞争对手。两者的精工、设计平台、供应链平台三条发展主线高度重合。据悉,被窝在成立之初曾“参考”过爱空间。彭永东也在内部信中写道:“爱空间是被窝的老师,陈炜兄和团队毫无保留地分享对家装行业的洞察和实践”。分析观点认为,借助贝壳的流量优势,爱空间将不需要再像其他装企一样把过多的精力资源投入到获客上,能加快在现有城市的布局发展,以及向外扩张的步伐。百亿投向家装卖房不顺,贝壳正把希望押注家装。据悉,贝壳主营业务共分为存量房业务、新房业务、家装家居业务、新兴业务及其他四部分。在行业寒冬下,前两项营收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家装家居业务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贝壳在成立2周年之际上线了自营家装品牌“被窝”。据2021年数据,该块自营家装家居的收入是1.97亿元。2021年,贝壳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从房产交易向下延伸。其中,“一体”代表贝壳房产经纪业务基本盘,“两翼”则分别为整装大家居事业群(家居装修、家具产品)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当年7月,贝壳宣布收购头部整装企业圣都装饰100%股份,并在2022年4月完成并表。根据2021年7月公告,该起收购对价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并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交割。由于该价格超过贝壳全年利润,以及在家装行业寒潮期背景下,较圣都家装去年全年业绩溢价40亿,这笔收购也曾遭市场质疑。不过目前来看,借助收购与自营加持,贝壳家装业务增长显著,尤其在北京和杭州市场。去年末圣都装饰并表后,杭州目前单季度合同额已突破5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8亿元。2月以来,贝壳整体家装业务已连续5个月实现单月合同额破10亿元。数据显示,贝壳北京市场Q2合同额达到6亿元,预计全年合同额将达到20亿元,上半年连续4个月经营利润过千万元。落地服务能力上,北京单城市已经具备单月开工、竣工均超过1000单的能力。完成爱空间收购并表后,有望进一步提升。“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向更注重质量和服务的时代转变,其中蕴含着可能,也带来了挑战,这促使着我们'翻越第二座山'。”贝壳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永东在贝壳2023年中报业绩会上对家装业务如此定义。贝壳的“大考”2023年,贝壳似乎走出了“至暗时刻”。受行业下行周期影响,贝壳营收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连续7个季度同比下降。在2022年前两个季度,营收同比跌幅分别高达39.37%和43.01%。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607亿元,同比下降24.9%;净亏损13.97亿元,同比扩大8.72亿元。总交易额同比减少32.3%至2.61万亿元。其中,存量房总成交额约1.58万亿元,同比下降23.4%;新房总交易额9405亿元,同比下降41.5%,降幅均高于行业水平。随着地产行业政策的回暖,以及降本增效(裁员、闭店)的持续推进下,贝壳2022下半年经营业绩显著转暖。三季度,公司在亏损四个季度后转盈,实现净利润7.23亿元,第四季度继续保持盈利,营收端跌幅也缩窄到个位数。2022年报电话会上,彭永东表示,过去的两年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轮市场波动是我们作为平台经历的第一次大考,我们交出了盈利能力比以往更稳定、向外延展能力更广泛的答卷”。到了2023年,贝壳业绩反弹更为显著。公司上半年实现GTV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净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51%,经调整后净利润59.3亿元。但在缺乏增量的情况下,这种基于“降本增效”的利润增长,也已开始放缓。按季度来看,一季度净收入203亿,同比增长61.6%;二季度净收入195亿,同比增加41.4%;第三季度业绩指引在155亿至160亿之间,同比下降9.1%至11.9%。成交口径上,贝壳一季度GTV为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博瑞医药董事长亲身“试药”,减肥神药再现还是蹭热点?

今年以来,不少药企都在争相布局减肥药领域,以求得在未来的减肥药市场快速抢滩,博瑞医药也不例外。不过,最近博瑞医药似乎“剑走偏锋”,公司董事长自称以身试药来宣传自家产品,这一消息点燃二级市场的同时也让人怀疑是否有炒作之嫌?在减肥药板块成为市场C位的当下,博瑞医药董事长袁建栋自称以身试药暴瘦近30斤,引得诸多资金为其“折腰”。10月13日,减肥药板块继续飙涨,其中博瑞医药20CM涨停,报37.32元/股。将时间线拉长,自9月25日以来,该上市公司在9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上涨70.41%。消息面上,在12日方正证券举行的一场路演中,博瑞医药董事长称亲身“试药”,试用公司正在研发中的多肽类降糖药BGM0504注射液后,体重从91公斤降到76公斤。虽然这一消息的真伪无法求证,但实实在在地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博瑞医药曾有过“蹭热点”前科,2020年曾因蹭上Remdesivir概念被上交所点名。此次董事长“以身试药”是为“博眼球”还是公司药物确有奇效不得而知,不过作为实控人的袁建栋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录得6连板!牵手华为后欧菲光涅槃重生?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封锁,迫使国内企业抱团取暖,随着华为Mate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威马汽车破产重组:当“融资冠军”烧光350亿之后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也意味着车企洗牌加速,近日,曾被寄予厚望的威马汽车无奈破产重组,也令这一赛道的火药味越发浓郁。2020年初,创始人沈晖表示“威马一定会是中国未来造车新势力TOP3之一”。彼时的沈晖,恐怕不会想到这场梦会醒得这么快。10月9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一天后,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威马汽车申请破产重整,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这也意味着,曾与“蔚小理”并列新势力四小龙的威马汽车,已正式宣布破产。作为国内新造车势力的先驱之一,威马汽车融资超过350亿元,将蔚来、小鹏、理想等一众同行远远甩在身后。然而烧钱并未带来对等结果。此前,威马汽车的股权就屡遭冻结。在谋求IPO,布局海外市场,对人员优化降本等一系列操作后,依旧未能,然而威马汽车却未能守住战果。威马破产重组10月10日,威马汽车一则《告知函》正式宣布申请破产,并坐实了此前威马汽车的破产重组传闻。其中透露:“近年来因受疫情影响,资本市场不景气、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及获取经营发展资金受挫等客观原因影响,威马陷入经营困境”。公司将通过预重整程序彻底审视公司的运营和经营模式,全面优化各个部门和业务板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开信息显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SHENHUI,注册资本60亿元,由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2019年起,威马汽车的资金便陷入了危机。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威马汽车净亏损分别高达41.45亿元、50.84亿元及82.06亿元,三年合计亏损174.35亿元,且亏损不断扩大。事实上,威马汽车的破产重组早有预兆。去年开始,威马汽车地门店频传关闭的消息,相关公司股权也在此前屡遭冻结。今年3月份,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40.4亿元股权被冻结;8月,威马黄冈工厂的主体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的60亿元股权被冻结。9月27日,威马汽车再次被冻结60亿元股权,被执行人为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冻结期限自2023年9月27日至2026年9月26日,执行法院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还显示,威马汽车存在20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1亿。烧光350亿融资不同于当下的窘境,威马汽车曾经的融资之路顺风顺水。公开信息显示,威马汽车是融资次数最多的新能源车企之一,融资规模累计达350亿元,投资方也是“众星云集”,包括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上海国资投资平台等。相较而言,此前同为新造车势力四小龙的蔚来、小鹏、理想均未超过200亿元,融资总额分别为150亿元、188亿元、120亿元。2020年9月,威马汽车进行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国资投资、上汽、百度、海纳亚洲等,共融资100亿人民币,创造了造车新势力的最大单笔融资纪录。2021年10月,威马汽车再次完成超3亿美元D+轮融资。威马汽车之所以被众多投资方看好,离不开其创始人沈晖的影响。据悉,沈晖在汽车行业积累深厚,曾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并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架构,一举使中国成为沃尔沃全球最大和最盈利的市场。成败萧何,沈晖丰富的传统车企工作经验,虽然为威马汽车带来了巨额融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住了公司。作为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的打法却更像传统车企,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和设计都是如此,在智能座舱、续航、性能、自动驾驶等方面并未形成自身的优势。一个佐证是,威马汽车选择将大笔热钱花在自建工厂。据悉,仅威马温州工厂一期工程规划就花去67亿元,黄冈工厂总投资更是超200亿元,收购黄海汽车又花去近12亿元,甚至购入一些眼下暂时还用不上的先进设备,均占据了威马汽车大量的资金。此外,威马汽车还不惜花费两倍甚至三倍的薪资去疯狂挖人,对于能力不行的老员工,也愿意高薪“养着”。过度依赖外包团队,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门店渠道的铺设同样费钱。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威马向合作门店分别支付了3.48亿元、7.75亿元和16.21亿元的返利和补贴,平均每家门店的补贴金额达到了数百万。大笔资金被占用,也导致威马汽车难以腾出资金持续投入到研发中。2019年至2021年,威马的研发支出分别是8.9亿元、9.9亿元、9.8亿元,远远低于同属新造车四小龙的“蔚小理”。据悉,仅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去年的研发费用就分别达到了108亿元、68亿元、52亿元。对比蔚来等车企,威马汽车不仅未将钱用在刀刃上,还未能成功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较强的消费者认可度。缺乏技术支撑的营销投入不可持续。2019年,威马曾达成了16876辆新能源车的年度销量,位列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第二,但这种优势并未持续多久。2021年,威马汽车开始掉队,本为同一梯队的“蔚小理”年交付量均过10万辆大关,威马汽车却只卖出了4.4万辆,2022年更是频频传出降薪、停产、拖欠租金等负面消息。同时,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威马汽车累计交付量不到3万辆。如今,350亿的“大金山”已消耗殆尽。多轮突围失败然而,威马汽车并未引颈受戮。正如《告知函》所述,“威马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希望通过调整企业战略,解决财务债务问题,获得投资人参与重构和发展等展开积极自救”,此前,公司确实尝试了多轮自救。2022年起,威马汽车为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不断谋求进一步融资。从科创板到港股,先后两次冲击IPO,均未能如愿。2023年初,威马汽车又想借壳APOLLO出行上市,然而9月8日晚间,Apollo出行在港交所公告称,相关各方已同意终止收购威马协议,因此收购事项及配售事项将不会进行,第三次借壳上市的尝试最终也失败了。直到今年9月,威马汽车再迎转机。9月11日,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开心汽车就曾宣布和威马签署了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计划增发一定数量的新股并购其股东持有的100%股权,成为威马的控股股东。市场还传出消息,开心汽车并购价或低于Apollo,且不会收购威马的全部资产。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并购意向书为非约束性质,所以双方的合作将存在变数,此次威马汽车破产重组或将打破二者微妙的平衡。对内,威马汽车也在不断削减支出。去年11月消息,威马汽车发布内部信,将开启全员降薪。此外,今年9月,威马汽车位于上海的总部大楼据称已经清空。威马汽车不是第一个落败的品牌,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传统燃油车正在迎来“诺基亚时刻”,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各方拼杀日趋激烈。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30%。市场的日趋成熟,吸引众多棋手纷纷下场,不仅众多传统车企纷纷插上一脚,百度、华为等大厂也纷纷下注,市场风云突变。回顾2023年已经走过的岁月,爱驰汽车、雷丁汽车等品牌已在竞争中悄然败退;丰田、本田、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品牌也纷纷加速转型电动化。连多次公开表示不造车的华为,也携手赛力斯打造问界系列,甚至还打造出了爆款问界M7。目前来看,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制造和智能化仍是趋势。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在接下来的硬仗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拓宽产品护城河,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当务之急。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汇金出手,A股“见底”的转折信号?

时隔8年,中央汇金高调增持四大行。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赚钱效应较弱。而为了活跃资本市场,上层出台多个政策以提振股市。不过,资本市场的信心仍较弱。如今,中央汇金真金白银增持四大行,以实际行动表态,或成为A股见底的转折信号。股市低迷之际,中央汇金高调出手增持银行股。10月12日,A股迎来久违的沸腾,三大指数集体走高的同时,大金融板块更是一枝独秀。消息面上,中央汇金昨日果断出手增持4家国有大行,涉及金额近5亿元。中央汇金还表示,此后在半年内还将继续增持。近两年,宏观环境摩擦持续,A股也一直萎靡,为了活跃资本市场,上层推出一揽子利好政策,但奈何资本市场反向平平。此次汇金直接下场,一方面是四大行估值处于低位,另一方面是对当前资本市场有信心。时隔8年汇金再出手10月12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94%,报3107.90点;深证成指涨0.83%,报10168.49点;创业板指涨0.76%。其中银行板块一度涨至1.89%,券商概念股、保险板块也紧随其后,多只个股飘红。消息面上,汇金公司时隔8年再次出手增持四大国有行。具体来看,11日晚间,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同时公告,控股股东汇金工资进行了增持,增持数量分别为3727万股、2489万股、1838万股、2761.2万股,按照4家银行当日的收盘价来计算,涉及金额分别为1.36亿元、9383.53万元、1.16亿元、1.32亿元,合计4.77亿元。完成该次增持后,汇金公司持有上述4家银行的持股比例增至40.04%、64.03%、57.12%、34.72%。中央汇金表示,此后或将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国有四大行。从今日四大行的股价来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分别收涨0.55%、3.18%、2.68%、2.54%。增资金额虽不高,但市场反应强烈或与其表态有关。资料显示,中央汇金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其持有的股权总价值超过数千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对各金融机构的注资和增持,以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其不开展其他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根据中央汇金官网,截至去年年末,中央汇金公司控股参股机构包括国家开发很行、工行、农行等19家金融机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四大行,汇金还有可能增持这些“亲儿子”。数据显示,其持有申万宏源20.05%的股份,持有中信建投30.76%的股份、持有新华保险31.34%的股份、持有中金公司40.11%的股份,这几家公司近期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汇金在二级市场动作频率不高,不过其操作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传达给市场的更多是信心。2015年之前,中央汇金有过5次救市举动。具体来看,中央汇金分别在2008年9月、2009年10月增持银行股之后,银行指数于次日分别上涨13%、5%。而2011年至2013年之间的3次增持后,银行指数亦是在二级市场相较大盘跑出超额收益行情。李大霄认为,“汇金公司这次是继2015年之后的首次增持,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政策信号,比之前任何一个政策利好都要来得直接和有力。”汇金出手后,证金紧随其后?汇金出手后,是否还有其它“国家队”正在摩拳擦掌?从历史经验来看,不乏中央汇金、证金“联手”的例子。2015年,中央汇金成立全资子公司汇金资管,彼时关于该资管公司成立的意图官方并未有明确的说法。不过,就在当年12月末,据汇金公司、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新华保险等多家公司公告:汇金公司将其持有的部分股份转让给全资子公司汇金资管。此外,证金也曾将部分股份转让给汇金资管。而对于汇金资管的后续动作,并未被过多解读。不过,国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以“大陆版盈富基金想象空间开启”为题发布研报称,汇金资管或许是大陆版盈富基金的雏形,承接证金公司在股市调整期间买入的股票,稳定市场。根据相关资料,盈富基金是香港政府成立于1999年的ETF基金,其功能为承接香港政府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稳定市场买入的港股。此前,国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汇金资管将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大陆版盈富基金,承接证金公司在股市调整期间买入的股票,以此为基础资产设立ETF,从而实现这部分股份的逐步、间接“回售”市场。值得一提的是,汇金资管承接证金股份常持几年后,在2021年开始减持部分个股。据悉,浦发银行、保利发展、南京高科、软控股份、日出东方、盐田港、安迪苏、川投能源、陆家嘴、康缘药业、悦达投资、许继电气、宝新能源等13家上市公司在2021年被证金公司或被汇金资管减持。随着汇金资管的撤离,A股回落迹象明显。2022年一季度,上证指数变动幅度为-10.65%。不过,汇金仅是减持了少量股份,从当前汇金资管的持仓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汇金资管合计出现在152家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中。从领域来看,中央汇金的持仓主要集中在消费、科技、医药、能源板块、金融。从持仓市值来看,银行之外,贵州茅台依旧是其最爱,持仓市值为175.8亿元;美的集团、中国人寿紧随其后,截至今年6月末的持仓分别为52亿元、39亿元。“三重底”已现?在活跃资本市场政策频出的2023年,已打响多次3000保卫战,这或也意味着A股已到估值底部。从经济数据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558.2亿元,同比下降11.7%。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已经出现了逐步修复的迹象,上述数据1到8月份降幅比1—7月份收窄3.8个百分点。此外,包括PMI、通胀等均显现内生增长动能有边际修复的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9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随着政策效应不断累积,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1.7%和52%,比上月分别上升0.5、0.7和0.7个百分点。从政策层面来看,8月末,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官宣的史诗级利好,即“赌场抽水减半、不再开新桌、不准庄家下桌,另外借钱优惠”等活跃资本市场政策一波接一波,可谓是利好不断。从估值水平来看,以沪深300为例,当前PE不到12,PE百分位为25%左右;银行板块更低,当前PE不到5,PE百分位为15%左右。主要蓝筹公司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可见当下资本市场的“含金量”。中金在研报中指出,当前A股市场已计入较多偏审慎预期,同时市场调整让估值、情绪和投资者行为进一步呈现出偏底部特征。结合政策层面积极化,对于后续市场表现不必悲观,A股当前位置机会大于风险。李大霄也称,四大行估值水平相对低估,权重巨大,符合投资价值理念,增持理由充分,还对重要指数的正面影响较大,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中国股市会有非常明显的正面反应。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利好作用之下,政策底、市场底、估值底、经济底、情绪底或许已经成立。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新光控股管理人拍卖百年人寿4亿股股权,谁会接盘“烫手山芋”?

“新光系”的大溃败殃及了参股的保险公司,这对本就处于逆境的百年人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阿里拍卖平台上披露了新光控股管理人将在本月末拍卖新光控股持有百年人寿4亿股股份的信息。被摆在货架上的百年人寿近几年流年不利,掌门人一职已空缺两年,董事会成员大多为“门外汉”,而管理上的杂乱也使得这家年轻的“地产系”保险公司“摇摇欲坠”。漩涡中的百年人寿再起波澜。10月10日,新光控股管理人将在阿里拍卖平台公开拍卖新光控股持有百年人寿的4亿股,时间为本月30日10时到31日10时,起拍价近7亿元。新光控股由于无序扩张积重难返进入破产重整阶段,其参股的公司也难免被波及。值得一提的是,被新光控股连累的百年人寿近几年日子并不好过。此前其颇受青睐,不过随着地产行业的泥沙俱下,百年人寿日渐黯然。而从管理层来看,董事会成员大多为门外汉,由此“外行领导内行”已成为这家保险公司显眼的标签之一。此外,市场传闻依旧是外行的浦发银行原副行长王新浩将出任百年人寿董事长一职一事尚未有新的动态。管理层的混乱传导至百年人寿业绩层面。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1季度,百年人寿净利润分别为-27.1亿元、-10.5亿元。此外,其偿付能力也大幅下滑,风险综合评级已连续四个季度被评为C。百年人寿4亿股权被拍卖10月10日,根据阿里拍卖平台,新光控股管理人将在10月30日至31日公开拍卖新光控股持有的4亿股百年人寿股份,该次起拍价为6.92亿元,保障金为5000万元,加价幅度为一百万。据了解,新光控股共计持有百年人寿8亿股,持股比例为10.26%,与科瑞集团等8家公司位居百年人寿的二股东之位。若该部分股权被顺利接手,新光控股持有百年人寿股份也降4亿股,为该保险公司三股东。新光控股持有百年人寿的4亿股之所以被拍卖,与前者当前的困境不无关系。2019年,浙江女首富周晓光所掌舵的新光集团破产重整,与之有关联的资产皆被波及。根据百年人寿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持有的8亿股悉数处于质押中。其中4亿股质押给了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根据评估报告,在2016年10月下旬,新光控股与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综合授信额度合同》和《股权质押合同》,前者以其持有的4亿股,以获得后者4.8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提供担保。此前,新光集团作为浙江女首富旗下的运作的平台,资产规模一度超过800亿元。“大跃进”式的扩张成为其杀手锏。以走街串巷卖小商品起家的周晓光在成为女富豪后,也将目光放到了金融行业。资料显示,在2009年3月份,新光集团子公司新光饰品以发起人的身份出资参与设立了百年人寿,彼时其处于第一大股东之位。此后,百年人寿股东经过变动之后,新光控股屈居二股东之位。随着新光集团自身危机的浮现,百年人寿也成为弃子之一。管理层“巨震”被拍卖的百年人寿近几年江河日下,风雨飘摇。从股东层面来看,当前的百年人寿合计有17位股东,其中6位股东为房企。具体来看,分别为大连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一方地产有限公司、江西恒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连乾豪坤实置业有限公司、大连国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洪城大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数量分别为8亿股、8亿股、8亿股、2亿股、1.428亿股、1.32亿股。众所周知,房地产商业近两年风声鹤唳,头部房企先后暴雷,房企自身难保。根据百年人寿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6家房企股东中仅大连国泰、洪城大厦(集团)持有的股份处于正常状态,其余5家皆处于冻结/质押状态。同时,当下这家保险公司的大股东为万达集团。在2017年,万达集团陷入流动性危机,因此不得不甩卖资产,其中百年人寿亦是被拿来自救的资产之一。据悉,在2019年12月末,万达集团与联合实业签订《股份协议书》,根据协议内容前者将百年人寿9亿股转让给联合实业,联合实业向万达支付27.18亿元。不过,上述股份转让款支付后,万达无偿占用至今但始终没有将标的股份转让至联合实业公司名下,联合实业多次函询万达给出解决方案无果遂成讼。多位股东自身难保,因此,对于参股的百年人寿更无暇顾及。与此同时,百年人寿管理层也经历巨震。其10位董事中大多为门外汉,未有过险企从业经历。外行指导内行之际,百年人寿董事长、总裁也长期处于空缺中。2021年2月下旬,百年人寿前董事长何勇生宣布辞职;同年7月份,单勇辞去百年人寿总裁职务。不过在今年5月份,两个职位似乎有了新的变动。今年5月份,据北京商报报道,于卫红不再担任百年人寿临时负责人。而在此前,业内传闻浦发银行原副行长王新浩将出任百年人寿董事长一职,同时其已在今年3月份来到百年人寿。6月末,太保寿险原副总经理戴文浩已经加入百年人寿,拟任百年人寿总裁一职。从王新浩履历来看,他虽在金融机构工作过,但对于保险而言,或许依旧是“外行人”。如若传闻落地,百年人寿或依旧难以摆脱使人昭昭的局面。困局何解?“外行”领导,犹如盲人瞎马,这加速了百年人寿的颓势。晚秋之际,各大险企业二季度偿付能力早已披露完毕,而百年人寿的偿付能力报告依旧停留在1季度。数据显示,在今年1季度,百年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2.59%、64.43%。而在去年第四季度,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16.38%、77.16%。也就是说,短短一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滑13.79%、12.73%。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人身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0.9%,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9.7%。由此来看,百年人寿远未达标平均水平。同时,根据该报告,自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百年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已连续四个季度被评为C。作为保险公司的营收来源,百年人寿保费规模也不稳定。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百年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538.9亿元、568.1亿元、529.2亿元。同时,从业绩上来看,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根据2022年年报,去年百年人寿实现营收618.4亿元,净利润为-27.1亿元,同比变动-561%。今年一季度,其业绩依旧没有好转。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百年人寿的净利润为-10.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09年的百年人寿直到2015年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2.07亿元、3.51亿元、6.97亿元、2.23亿元、8.02亿元和5.88亿元,累计盈利29亿元。而2022年几乎一把亏光了其7年间挣的钱。当下的百年人寿,撇除股东方面的隐患,如何解决自身经营困境,实现自我造血才是当务之急。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与协鑫“深度联姻”的TCL中环,为何“低价”剥离合资硅料公司?

从家电到光伏,从新能源到半导体,李东生不断以资本撬动企业发展,打造了如今庞大的TCL系。如今牵手协鑫朱共山,出售硅料公司,增资半导体公司背后,有何布局意图?一手出售,一手引资,TCL再现长袖善舞。9月29日,TCL中环发布了《TCL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股价暴涨难掩业绩颓势,华为故事成赛力斯“救命稻草”?

问界新M7的大卖让其生产厂家赛力斯身家“暴涨”,9月至今涨幅已超80%。然一时风光的背后却难掩其业绩无力,恐沦为代工厂的窘境。靠着华为,赛力斯再享受了一次高光。10月10日,赛力斯开盘再度涨停,股价创一年新高,达67.42元/股,市值重新站上千亿关口。据悉,自8月29日,华为Mate60pro发布之后,赛力斯的股价便一路高涨,截止10月10日收盘,涨幅达100%。而股价大涨正是得益于问界新M7的销量刺激。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恩捷股份溢价3.7倍购买关联方资产,董事长夫人欲套现17亿“离场”

在二级市场跌跌不休的“大白马”恩捷股份再度宣布了一项收购计划,拟以26亿元购买控股子公司4.78%的股权。如果收购顺利完成,恩捷股份实际控制人李晓明的妻子Yan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智飞生物独家经销GSK疱疹疫苗,3年206亿采购额会是一张“空头支票”吗?

“A股疫苗之王”智飞生物续签默沙东后又与GSK签约,拿下带状疱疹疫苗独家代理权,这一利好消息也使智飞生物股价涨停。不过,风光背后,智飞生物业绩长期依赖代理也暗含隐忧。10月9日,智飞生物公告,公司与GSK签署了独家经销协议,GSK将向智飞生物独家供应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双方约定的协议产品预计最低年度采购金额总计为206.4亿元。消息一出,智飞生物股价应声而张,开盘涨超10%,截至收盘20cm涨停,报58.40元/股,市值1402亿。一月份刚与默沙东续约,如今又斩获一项独家代理,智飞生物可以说是一时间风光无两。不过,风光背后,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智飞生物目前手握的默沙东HPV疫苗以及新签约的带状疱疹疫苗,在国内均有上市公司已经布局,并且还有厂商正在加入,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智飞生物多年以来代理产品收入占营收均超过90%,靠代理“一条腿”走路并非长远之计。随着国内上市公司的不断研发投入,疫苗行业早已不是进口疫苗独大的局面,国产疫苗也越来越有竞争力,业绩依靠进口疫苗代理的智飞生物未来又该如何发展?3年206亿采购额,智飞生物能否完成?智飞生物收获了年内第一个涨停板。10月9日,智飞生物开盘迅速拉涨超10%,截至收盘20cm涨停,报58.40元/股。消息面上,10月9日早间,智飞生物公告,公司与GSK签署了独家经销协议,双方主要就GSK研发生产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供应、经销与联合推广达成合作。GSK将指定智飞生物为合作区域内的独家进口商和经销商。此外,协议还约定GSK将优先在合作区域内任何RSV老年人疫苗的联合开发和商业化方面成为智飞生物的独家合作伙伴。公告显示,智飞生物与GSK约定的协议产品为重组带状疱疹疫苗,2024—2026年预计最低年度采购金额分别为34.40亿元、68.80亿元和103.20亿元,总计达206.40亿元。如此高的采购金额也能看出智飞生物对未来带状疱疹疫苗市场前景的看好,但是,总计206亿的年度采购订单,智飞生物能完成吗?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国外市场,中国带状疱疹疫苗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中国带状疱疹疫苗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预计2025年中国带状疱疹疫苗市场增加至108亿元,2030年将达到281亿元。但是,带状疱疹疫苗并非GSK专利,智飞生物究竟能获得多少市场份额还是未知数。我国目前有两款带状疱疹疫苗获批上市,一款是GSK的欣安立适,另一款是国内百克生物的感维。同时,包括绿竹生物、怡道生物、迈科康生物等研发也在竞速。今年9月,绿竹生物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LZ901还官宣启动三期临床研究,上市指日可待。从GSk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销售数据来看,2020年欣安立适在我国获批上市销售,彼时的代理商上海医药在2020年年报中曾披露,欣安立适于7月2日正式开针,全年销售额为4.87亿元,智飞生物如今的年均采购金额超过当年的十倍。国产疫苗陆续上市或许能带状疱疹疫苗渗透率进一步上升、催化市场需求释放,但带状疱疹疫苗赛道是否会成为继hpv疫苗赛道后又一爆款赛道,还需要市场来检验。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赛道竞争激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智飞生物的当家产品HPV疫苗不同,带状疱疹疫苗瞄准的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就GSK和百克生物的两款带状疱疹疫苗而言,欣安立适适用人群为50岁以上,一针的价格为1600元左右,需要接种两针;感维的适用人群为40岁以上,一针的价格为1396元,仅需接种一针。相较之下,GSK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花费更高,这笔费用对中老年群体来说接受度可能不高,国产百克生物的疫苗适用人群更广,更具性价比。而疫苗行业竞争只是“外患”,智飞生物所面临的“内忧”更值得关注。靠代理“一条腿”走路今年1月智飞生物刚与默沙东续约疫苗代理业务,根据协议内容,基础采购金额合计超过1000亿元,协议期限直至2026年12月31日。默沙东对智飞生物的重要性,从收入结构中就能看出,2022年,智飞生物的代理产品营收占比高达91.40%,自主产品的营收占比仅为8.59%。今年上半年智飞生物实现营收244.45亿元,其中代理产品营收为235.83亿元,占收入比例为96.47%。代理产品份额进一步提升。业绩依赖代理产品支撑,也就意味着智飞生物“营收”掌握在他人手上。智飞生物的业务模式几乎发展为靠代理业务“一条腿”走路。在与GSK签约之前,自2021年开始,智飞生物的代理业务产品全部来自默沙东。包括四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五价轮状疫苗、23价肺炎疫苗和灭活甲肝疫苗。其中四价、九价HPV疫苗更是智飞生物的“摇钱树”,即使在疫情严重的2022年,根据年报显示,公司四价HPV疫苗批签发1403万支,同比增长59%;九价HPV疫苗1548万支,同比增长52%。去年,默沙东九价将年龄段扩大到9-45岁,扩大了接种人群,为智飞生物未来业绩带来了更大的增长空间。今年上半年,智飞生物也确实实现了业绩增长。2023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智飞生物实现营收244.45亿元,同比增长33.19%;净利润为42.60亿元,同比增长14.24%。不过,代理这条“捷径”虽然可以带动业绩高速增长,但并非长久之计。2022年,智飞生物的业绩情况就曾出现波动,公司净利润出现6年以来首次同比下滑。据其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智飞生物营收约382.64亿元,同比增长24.83%;净利润约75.39亿元,同比下降26.15%。智飞生物解释称,受客观因素影响,公司部分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销量与去年相比有明显下降。智飞生物的未来在哪?与带状疱疹疫苗未来可能的竞争不同,智飞生物的当家产品HPV疫苗目前已经遇到了国内疫苗厂商的激烈竞争,国产HPV疫苗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智飞生物的“一家独大”难以维系。目前,我国在售的进口HPV疫苗包括GSK的二价HPV疫苗、默沙东的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2019年12月,万泰生物旗下二价HPV疫苗,作为国内首个二价HPV疫苗获批上市。2022年5月,沃森生物旗下公司上海泽润的二价HPV疫苗上市。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HPV疫苗共签发322批次,同比增长79.20%,其中,GSK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汇丰加码花旗收缩,两家外资银行为何在中国财富管理业务上背道而驰?

花旗36亿美元将中国内地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出售给汇丰,花旗“退”,汇丰“进”,两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业务上的背道而驰或与其自身战略有关。汇丰的主要营收和利润来自亚洲;而花旗的主要业务在北美和欧洲,亚洲业务是其收缩的方向。花旗将个人财富管理业务以36亿美元“打包”给了汇丰。10月9日,花旗宣布将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包括个人客户持有的账户、存款和相关理财产品出售给汇丰中国,这意味着花旗正在逐步收缩其在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事实上,像花旗这样的外资银行在个人银行业务上的“收缩”并不是孤立,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均在中国内地零售业务上均未有斩获。细究外资银行“收缩”的背后,决策链条长、客户体验差、渠道建设短板等成为其发展个人银行业务的掣肘。花旗“挥别”汇丰中国与花旗中国共同达成协议,协议表示,汇丰中国将收购花旗在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覆盖花旗中国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的投资理财资产及个人存款。据了解,该笔交易定价约为36亿美元,具体条款尚未披露,预计交易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此外,对于该笔交易将会影响到的花旗约1200名员工,汇丰计划向花旗中国服务于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范围内员工发出要约加入汇丰的内地团队。事实上,市场对于花旗出售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这一决定,并不感到意外,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这家国外的“百年老字号”都在为撤出中国的零售业务做准备。早在2021年4月,花旗宣布计划退出中国个人银行业务。此后2022年12月,花旗银行就退出的具体业务安排做了相关公告,最终决定逐步关闭花旗中国个人银行业务。本次花旗把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出售给汇丰标志着花旗正式迈出关闭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第一步”。目前,花旗中国的信用卡、个人房贷及其他贷款等其余零售业务或将在后期逐步退出。当然,花旗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它将完全放弃个人银行市场。花旗表示,针对个人银行业务,公司计划在全球四个地区成立“财富中心”以继续运营零售银行与财富管理业务,这四大中心分别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阿联酋与伦敦。因此,从花旗的战略可以看出,花旗并非不看好亚洲地区财富管理业务的增长潜力,只是暂时退出了中国内地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务,而它的这一举措或和中国市场及零售银行业务对其收入贡献程度低有关。在宣布退出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业务的前一年,2020年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仅占其总营收的5.4%,而支出部分则超过30亿美元,占花旗银行总支出的7%。从花旗中国的财务数据来看,2019年-2022年,花旗银行在华净利润呈现下滑态势,分别实现净利润为20.7亿元、17.3亿元和18亿元和16.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花旗集团本次虽止步中国个人业务市场,但依然看好并将持续发力中国对公业务板块。近年来,花旗中国获得了一系列业务资格,包括本地基金托管人资格、首批“债券通”报价机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承销资格、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资格等。此外,花旗中国也是LPR报价行中两家外资行之一。花旗中国行长、首席执行官林钰华曾表示,在中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花旗将继续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和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将继续坚定在中国服务企业与机构客户,发展对公业务。汇丰36亿美元“接盘”与花旗的退出相反,汇丰中国正在加码投入中国市场并深耕财富管理。从汇丰集团的策略看,他们计划整合汇丰旗下机构在中国内地的渠道、产品、服务和技术,强化全价值链协同发展,提高中国这一全球战略性市场在汇丰亚洲财富管理业务板块的比重。在财富管理领域,今年4月,汇丰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启动“大财富管理矩阵”策略,标志着外资金融机构首次加入大财富管理赛道。对于从花旗手中收购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汇丰表示,此交易将进一步巩固汇丰中国在外资银行中的市场领先优势,并在集团在内地市场推进的“大财富管理矩阵”策略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目前,汇丰中国作为内地资产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累计获批的QDII境外投资额度在银行同业中长期保持领先,于2022年12月底,汇丰中国共有143个网点,其中包括36间分行和107间支行。同时,汇丰集团已实现对汇丰人寿的全资控股,汇丰保险经纪近期亦获批基金销售牌照,成为内地首家同时持有保险经纪和基金销售牌照的财富管理机构。汇丰集团曾透露称,为了大财富管理布局,该公司计划将在内地持续广纳贤才,加速布局财富管理业务。2022年,汇丰中国招聘了400多名员工,以支持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私人财富规划师已到岗1300人,预计2025年将增至3000人。收购花旗中国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将进一步扩大汇丰零售银行业务,数据显示,虽然汇丰中国在2022年的净利润达到60.37亿元,但汇丰在中国内地的零售银行业务盈利能力却仍不高,2022年仅仅盈利141万元。竞争态势及自身收入结构的不同或导致汇丰做出了与花旗截然相反的战略规划。一直以来,汇丰的亚洲业务在整体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利润引擎。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除税前利润175亿美元,其中137亿美元来自亚洲地区,占比78.3%,而同期欧洲地区则发生了4.15亿美元的亏损。相比欧美业务的亏损,聚焦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或是汇丰业绩持续增长的关键。当前,汇丰已完成出售美国市场零售业务,还宣布计划退出法国零售银行业务和计划出售加拿大银行业务。事实上,不仅是汇丰,近期多家外资银行都加大了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布局。近日,恒生中国在内地的首家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落地大湾区,此外,华侨永亨银行也宣布,将依托集团全资附属机构新加坡银行在亚洲以及全球私人银行服务方面的经验,在中国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败退”作为“外来和尚”,外资银行能否在中国个人银行市场念好“本土经”,仍然是市场关注的重点。虽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还属于广阔的“蓝海”市场,但外资金融机构在这场“财富战争”中仍然面临一些明显的劣势。零售银行的转型和打造属于“慢工细活”的事情,零售银行的客户分散、业务量小、风险偏高,而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市场拓展具有非常强的盈利预期,当市场无法提供盈利预期或者预期下降时,进行战略调整无疑是最有效和便利的方式。此外,本土银行对政策敏感,决策链条短,在个人业务上大量采用金融科技,提升用户的体验,让外资银行们望尘莫及。而花旗银行的版图收缩,仅仅是外资银行零售业务在华的一个缩影。具体来看,早在2013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先后关闭了在华的零售业务。2016年底,澳新集团也宣布将中国大陆的零售和私人银行业务出售予星展银行。2022年,渣打中国关闭了信用卡网上申请渠道,并于2月20日起暂停接受所有渠道信用卡申请,而南洋商业银行则关闭了青岛崂山支行,宣布终止营业并停止吸收存款。从相对规模来看,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末,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3.79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仅1.31%。不仅如此,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也相对较低。数据显示,2016年二季度,外资银行资产利润率最低到过0.25%,2021年,这一数值为0.53%,低于城商行的0.64%,并且明显低于农商行、股份制行、民营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面对个人银行业务上的“式微”,外资银行综合考虑成本投入、自身理财业务能力不足等实际情况,退出零售业务,专注于对公和投行业务或是稳定业绩的不错选择。当前,汇丰和花旗都已经开始了方向聚焦,将重心转移到盈利潜力更大的业务或地区,而汇丰和花旗在中国个人银行业务上的“一进一退”是否能够获得它们预期的效果,尚需一定时间的检验。责任编辑
202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