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伏中场战事:1300亿再融资与巨头的“零和博弈”

盛佳荦 环球老虎财经app 2023-10-03

随着光伏退补“断奶”,市场化融资成为唯一选择。比起一时盈利,以扩产占领技术产品“主流”,并向上下游渗透,逐步掌握全产业链议价权,来自既有巨头的零和博弈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融资扩产仍疯狂。


今年以来,二十余家光伏企业获IPO受理。以大央企华电新能为例。首次公开发行拟募集300亿元。其中,约210亿元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约9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再融资市场则更为火热,截至今年7月,82家光伏概念股中,已有33家光伏行业发布相关公告,涉及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300亿元,对比去年与前年同期,规模翻了10倍。


其中,拟通过定向增发融资企业有18家,通过可转债融资有13家,另有2家企业通过一般公司债券进行融资,1家通过GDR发行进行再融资,形式上也有了更多拓展。


产业链技术迭代带来配套产能扩张,差异化竞争带来细分产业环节优势,在新一轮洗牌中,资力雄厚的光伏一体化龙头与跨界巨头成为主要买家,正加速跑马圈地。


回归“第一性”原理,光电转化效率不断被挑战、被颠覆,巨头攻守战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愈加激烈——要么输,要么赢。


再融资赛马

A股光伏再融资中,一体化巨头占到半壁江山。五家巨头中的三家,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纷纷抛出百亿再融资,合计金额高达619亿元,占融资总规模的45.2%。


通威股份名列行业第一。其通过定增拟募资160亿元,通过一般公司债融资方式(包含发行超短期融资债券50亿元,信用债100亿元),拟募资310亿元,成为今年再融资金额最多的企业。隆基绿能则拟通过GDR募资199.96亿元。天合光能拟通过定增募资109亿元。


不过,截至目前,大部分光伏企业的再融资计划多数停留在董事会决议和股东大会阶段,能否实行仍具较大不确定性。隆基绿能的GDR计划已通过证监会批准,进展相对较快。


募资用途来看,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大多用作主营业务扩产;其次是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一体化程度——无论是组件、电池片、硅片、硅料哪个环节的头部企业,以自产、并购、锁单等形式掌握产业链议价权,已成行业共识。


兵马已至,风雨欲来。光伏行业正进入新一轮“内卷焦虑”。


统计显示,整体供应链在2023年都将处于产能过剩的情形。硅料产能较去年底接近翻番,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2023年底的总产能都可能超过800GW,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长超过至少五成。


从多晶硅“腰斩”开始,价格战已向下传导。据InfoLink数据,光伏产业链各产品价格今年6月底较去年年底的降幅分别为:多晶硅料单价下降73%,单晶182规格硅片单价下降43%,P型单晶182电池片单价下降26%,单面单玻单晶182组件单价下降26%,相关企业。


2023年SNEC大会前,隆基董事长钟宝申表示:“今天(SNEC)这样一个大party,在接下来三四年恐怕都难以被超越”。会议期间,振国总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产能过剩:“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国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从企业定增计划与募资项目的“中途变更”,也能侧面看出产业链博弈之激烈。


据锦浪科技9月23日公告,在保持募集资金继续投向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前提下,拟调整各实施地点的预计装机容量。“本次调整是公司根据各实施地点建设进度差异和光伏组件价格阶段性下降等实际情况,在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出的审慎决定,符合公司长期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度。”


9月26日,通威则叫停了160亿定增。公告显示,基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价值存在明显低估,在确保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与云南通威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正常推进前提下,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


新旧路线之争

作为光伏行业资金实力最雄厚的巨头,隆基宣布“All in”新路线。


9月20日,隆基绿能发布对外投资公告,将在铜川建设年产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将采用公司研发的HPBC pro高效电池技术,总投资39.15亿元。项目预计2024年11月开始逐步投产,2025年11月达产。


这是隆基绿能首个HPBC pro高效电池项目。董事长钟宝申表示,“目前隆基已投建年产30GW的HPBC电池产能中,年底除少数车间,会全面达产,预计月产能2.2GW,即每年25GW”。


据悉,目前市场上新电池投建产能的绝对主流是TOPCon电池。而BC(Back Contact)电池则是另一条路线,通过将金属电极均以叉指状排列在电池背面,为正面创造更多的吸光面积,进而提高电池片的整体光电转换效率,包括HBC、TBC、HPBC等多种技术。


9月5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隆基豪言, TOPCon电池只是过渡产品,与PERC电池产品相比,提升的转换效率仍然很低,而BC电池则是“晶硅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只是目前囿于技术和成本原因才未实现大规模应用。未来的5-6年,BC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


上述发言,一己之力打破了此前围绕异质结HJT的“未来竞品”猜想,引起一波BC电池路线的激烈讨论。市场观点指出,此前隆基一度被认为在新路线上掉队,此举或为“弯道超车”。


除了隆基,A股当前有27家公司涉及BC电池概念,包括爱旭股份、黄河水电、中来股份、帝科股份、奥特维、微导纳米、宇邦新材、广信材料等。东方日升和华晟新能源选择HJT路线,其余大部分企业均选择TOPCon路线。


其中,爱旭股份珠海6.5GW ABC(All Back Contact)电池项目已实现投产,预计至2023年末,公司将形成25GW ABC电池及组件的年产能。目前公司A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26.5%,组件量产交付效率达24%。


攻城号角吹响,“守军”的态度同样强硬。


“晶科不会做BC电池。“晶科能源CTO金浩向媒体表示,BC电池工艺步骤非常复杂,经中试线试验判断,未来两三年和TOPCon的成本差异在0.1元/W以上。


作为主流产能的坚定拥护者,晶科能源已投产N型TOPCon电池产能约55GW,规模居于行业领先。公司拟在山西综改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预计单基地就将占到全球20%的N型产能。


巨头的博弈

现有技术优势并非一劳永逸。


“晶科TOPCon电池今年量产效率目标达到25.8%,明年达到26.5%,并在2025年之后,通过设备提升和材料优化,逐渐达到27%以上的转换效率。该优势足够压制其他技术路线,成为市场主体。“金浩进一步表示,目前该进度领先行业半年左右。


据市场消息,2019年投建GW级N型试验线的晶科,目前在该TOPCon路线已积累较大技术优势,众多想要扩产TOPCon电池的企业,会以1.5倍以上的薪资挖角晶科的工程师。


而上述转换效率目标被认为已接近晶硅电池量产的理论临界点,意味着2025年之后,两大阵营都将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于是,作为被看好的新技术发展方向,晶硅-钙钛矿叠层成为巨头并购布局的下一站。


通威股份9月12日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已实现TOPcon、HJT、背接触(BC)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技术路线研发的全面布局。其中,P型TBC研发批次效率达到25.18%,N型TBC最高研发效率达到26.11%,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1.13%。


成立于2019年的协鑫光电,称今年底组件效率将达到18%,明年将在达到20%的基础上推出26%以上的叠层,商业化再进一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认为,2023年起,钙钛矿将步入量产元年。


随着光伏巨头跑马圈地,产业链洗牌正加速进行。


据普华永道统计,2023年上半年,风电光伏产业链披露交易金额达到273亿元,交易数量59笔,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0%及13%。平均单笔交易额上涨约50%。国内新型储能项目投运约16.35GWh,储能产业链并购交易数量同比增长约150%,交易金额增长81%。


交易热度得益于风光电站装机带来的下游需求提升、新技术的迅速成熟与新老产能的更新替代。新技术路线,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片与组件环节企业,因营收与估值的提升,成重点关注标的。


整体来看,退补与平价上网后,光伏市场化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千亿融资扩产催化营收利润上涨,弹药充足的头部玩家,正主导新一轮产业链重构,谁能活到最后,尚存悬念。


当盈利成为必须,无论是钱、人还是资源与技术,最终都将流向综合实力更强的地方。

责任编辑 |  盛佳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