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则
也许你未曾亲自听过陈少文的演讲或课程,但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从讲司考、做演讲,到筹建网络法学院、游学、创办少文私塾,陈少文一直在「破圈」。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刑诉法教授,陈少文更像一名“非典型学者”,而这样“不走寻常路”的基因,在他初入大学时,就已显露端倪。上大学前,陈少文的理想一直是成为一名记者。当年,央视《东方时空》有一档《东方之子》栏目,每天8分钟,采访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看着当时才20多岁的白岩松,每天能与各界人士展开交流,领悟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智慧,陈少文心中十分羡慕,“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叠加无数的生命态,我很喜欢这种生活。”不过,由于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招生名额十分有限,陈少文不敢冒险,高考后,他听从父亲的选择进入了安徽大学法学院。他劝慰自己:“未必要把爱好变成专业,中央电视台很多主持人也不是学播音主持出身的。”于是,陈少文大一便进入学校广播台,大二进入合肥市文艺广播电台,大三进入安徽人民广播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大四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中央电视台,并采访到小虎队、林清玄、刘墉等很多名人。如果不是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也许研究生毕业后,陈少文真的会成为一名记者。但这一天,当他在电视上看到这场震惊世界的灾难时,他的内心却并没有一丝悲悯,也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陈少文惊觉,自己并不具备最基本的新闻敏感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让他重新开始思考,能否成为自己认为的最好的记者。在这之后,秉持着“除了一流都是末流”的理念,陈少文将目光转回了法律领域,彻底地放弃了记者的道路。读研期间,他读了大量的法律著作,越来越认同和投入到法学理论的汪洋大海。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完硕士和博士后,陈少文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当年唯一的博士后,后来,回到母校做了一名教师。陈少文说:“回到大学教书这件事,再来一辈子,我还是会这样选择。没有比这更适合我的工作了。”尽管学校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课堂讨论的气氛不够活跃、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深度思考等等,但陈少文很感念大学老师的身份,提供了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让他有精力通过课外活动去创造和弥补课内教育的不足。2011年,陈少文成立了「日知公益学习社团」网络法学院,专门为全国的法学生以及青年律师提供免费的实务课程。彼时,类似这样的网络教育平台还寥寥无几,陈少文的初心,是希望将优秀的法律教育资源送往全国各地,尤其是送到那些偏远地区的法律人手中。「日知社」运转了五六年,影响了很多人,形成了一间小有规模的「网络法学院」,前后共举办了400多场讲座,每次都有成千上百的听众。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刑辩系列。他曾发起过一个「刑辩千人研修计划」,希望从中筛选出优秀的青年刑辩人才,消息发布仅仅两三天,陈少文的邮箱就被挤爆了,最后共收到1200余份简历。「日知社」所做的事情,让法学教育超越体制、超越时空的阻碍,成为陈少文心中一段值得怀念的回忆。然而他仍不满足,如他所言:“我不安于一种特定的人生,多年来是好奇而非能力,助推我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在法律界多年后,他渴望「破圈」,想结识更多有意思的人。于是,三年前,他下定决心,创建了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个人培训平台,叫做少文私塾,也叫软实力学院。在他看来,年轻人想要破局,就必须从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中,走进思维和认知领域,学习战略与决策的「底层逻辑」。那么,法律人如何提升软实力?如何进一步提升思维和认知结构?三年后,少文私塾效果如何?新则与陈少文聊了聊这些话题:
01
法律人如何提升软实力?
新则:您现在在做的少文私塾,是对当年「日知社」的一种延续,还是一个新的转型和方向?陈少文:我当时创办「日知社」是基于一种明确的使命感、责任感,想为年轻人做点事情,但在日后这些演化路径中,那种使命感越来越弱了。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这些事情未必非得要我来做。我是一个相对崇尚个体主义的人,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首先是追求个体的安宁和智慧,然后才是“达则兼济天下”。所以现在做的这些事,我并不是带着某种理念才做的。比如我之所以去做演讲,一是因为厌倦了讲司法考试;二是我想从法学生更多地面向成熟的法律人;三是我不想重复地讲固定的知识点,我希望每次有变化;四是我不想局限于刑诉学者的身份,我想要涉足更多领域。于是,我以最擅长的演讲作为一个新标签,通过它,我可以面向全体律师,而不仅仅是刑事律师。这是我的一个跨越。做了一阵子演讲后,我意识到它仍是一个「术」——别人只看到你伶牙俐齿,却根本不关心你背后的思维方式。于是,我又转而开始培养大家的思维方式,引导大家从底层思考,这就是少文私塾的来历,我希望通过一些认知思维的工具,来着重培养一种软实力。第一个层面,是思维和认知层面上的能力,这是其它所有课程的基础,可以分为结构思维、历史思维、论证思维、决策思维、战略思维等。第二个层面,是学习方法。我想教给大家一些真正的学习方法,比如我的读书方法——文本精读,光是《史记》的一篇《留侯世家》,我就讲了20多个小时,详细地去分析文本。再比如影视拉片,也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我主要选取了一些历史、政治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邓小平》《雍正王朝》《人民的名义》等等,通过其中的剧情片段,代入式地去分析主人公的思维方式。第三个层面,是商业和表达。在商业板块中,我会着重讲一些与产品思维、客户思维、体验经济、行业分析、商业洞察等相关的商业类课程。在表达板块中,我会讲一些演讲的底层逻辑,教大家如何去沟通、说服、辩论、谈判。第四个层面,是美学和人文,比如文学史、艺术史、电影鉴赏等等。我将这一部分与游学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到了西安,就讲秦朝崛起的制度密码,最终落脚到管理学;到了深圳,就讲党史中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中的战略决策。少文私塾(上海)·参观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
最后,最高的层面还是心灵层面,通过讲述时间哲学、存在主义这些哲学命题,来给人生奠定一个整体的认知基础。总而言之,通过我个人独特的逻辑形式,我将以上这些层面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方法论,以期在工作、生活、事业、心理四大方面找到平衡,真正达到幸福的状态。陈少文:我所理解的结构性思维其实是一种思维工具,用它可以发明任何思想体系,进一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难题。举个例子,得到上有一本书,专门讲了NASA如何进行高水准的决策,其中提到一个问题:“航空器发射到火星时,如何避免环境污染?”要想回答这个看似不可解的问题,首先需要用到转化思维,将这个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科学问题,比如“对于火星探测器中那些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元素,如何把其污染环境的概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但这个难题仍然不可操作,这时就需要用到拆分思维。第一步,拆流程,也就是说,火星探测器污染环境的步骤有哪些?NASA经过计算,将发射过程拆分成了4个流程,然后将每个流程的污染率计算出来。第二步,拆情境。每一个流程中,有哪些情境可能会释放污染物?在每一个情境之下,如何测算污染率?经过拆分,NASA发现,以发射过程为例,航空器硬着陆时所产生的灰尘释放量,其实可以通过航空公司计算的飞机硬着陆时所产生的灰尘释放量来推算,因此,4个流程中共27个情境下的数据,其实都可以通过各种模拟、实验或推算的方式取得,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篇完整的论证报告,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难题。拆分思维无外乎拆公式、拆流程、拆步骤、拆维度等,它能够让你对行业的思考变得更加精深,与之类似的还有深入思考、前提性思考、政策思考等思考模式。所以概括起来,结构性思维就是七个工具:上升维(了解事物的本质)、下拆分(将具体问题拆分成若干方案)、前推(前提思维)、后导(结果思维)、时间轴(过去轴与未来轴)、区间论(做事找区间)和反着来(颠覆性思维)。其中“时间轴”“区间论”“反着来”主要涉及的是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例如,“时间轴”强调的是在未来的时间上做决策、想方法。比如,当有人问我“如何跟律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时,我就会把它放到时间轴上解答: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个情境,怎么能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呢?只有把时间轴拉开,「先师后友」或者「先友后师」。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假如军队的作战人员不听命令,但是却促成了战役胜利,该给予他惩罚还是奖励?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二者选其一,而是先惩罚后奖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惩罚是为了维护军队的组织文化,但同时,打胜仗也是客观因素,所以日后再换一个理由奖励他,安抚人心。这七个思维工具,能够解释万事万物,每一个工具都对应着一门课程,构成了一个庞杂的、内部逻辑极为严谨的体系,很多学科都能用来重新思考一遍。
新则:您是如何理解思维训练的重要性的?如何进行这种思维训练?陈少文:很多人认为,语言表达不到位,就应该天天练习表达。但实质上,表达背后最本质的问题在于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弱者思维”和“强者思维”,前者是发自内心的自卑,而后者则是自信的表现。同样是被别人夸奖,假如有人夸我是「国内著名青年法学家」,“弱者思维”会谦虚“哪里哪里”,而“强者思维”会说“其实我是东亚著名青年法学家”,反而把它上升为一种幽默。因此,我认为学习一定要学最根本、最本质的内容。当别人都在向前跑,比速度的时候,你应该低着头,向上爬,比高度。因为思维站得越高,越不需要严厉的标准;格局站得越高,越不需要清晰的认知。每一种能力之外,都有比它更高的能力。与其在同维度上去完善自己,不如在更高维度上进行降维打击。新则:您刚才提到了“格局”这个词,什么才是真正的格局?陈少文:格局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使命感的格局。比如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使命感和目标感超越于凡人,所以才产生了极高的领导力、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吸引着大家超越利益而奋斗。第二层含义,超越思维的东西我统称之为格局。有的人通过理性分析才能找到商业趋势,但有一类人不通过理性分析,仅凭直觉就能够把握商业趋势。比如张一鸣,每一次选择都能推出爆款产品,他不通过分析,他就有天才。我始终认为,格局是能够培养的。一是要培养自己的使命感、目标感、影响力、宗教感,二是要培养这种超越思维的直觉,这也是少文私塾更高级别的教育目标,也是我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形态。陈少文:我的训练方法就是「浸润」,通过「浸润」的方式使它不经思维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比如我们会通过整理课堂文字稿而不是记课堂笔记的方式,来内化知识,我始终强调:只有进入潜意识账户才是真正的学习,一旦进入潜意识就会变成直觉,而不是将知识记在笔记本上,仅仅停留在知识账户的积累上。我自己提倡的是「陪伴式教育」,因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必须生活在一起的。少文私塾的陪伴教育不仅是对知识和方法的训练,甚至还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比如最近我带着大家一起看《再见爱人》,从中学习和了解对亲密关系的处理,很多同学都反映课后家庭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非常开心,这也使我觉得我做了正确的事情。新则:现在少文私塾大概举办了多久了?初步达成了一个怎样的效果?陈少文:少文私塾已经举办了三年,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经过不断的动态调整,现在已有250名同学,将来会慢慢沉淀下来100个能够长期坚持核心成员。在私塾的第二个阶段,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个更封闭和更开放的结合,这100名同学会相对封闭一些,我会为他们开发一些更实惠、更好玩的课程形式,和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比如10人小课、10人游学、10人针对性的咨询等等。同时,我还会留出1000个开放名额,最终形成「10-100-1000」的金字塔招生模型,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我的思想体系。此外,少文私塾的另一个发展重点在于:今年我开始面向文化界和企业界招收同学。我会选择一些能量比较大的、思维比较活跃的,同时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让他们之间也能够实现一些社交资源的互换,以及多学科的思维碰撞。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同学主要是跟我学,叫做「塾生」的话,第二阶段的同学则更像是「塾友」,我希望通过打破圈层的壁垒来弥补法律界的一些弊端。比如法律人保守,但商业界人士更加冒险一点;法律人偏重逻辑,而文化界人士偏重感性等等。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知识度假、国际游学、私教等课程模式,包括文商版的社交属性以及圈层属性,我希望进一步扩大少文私塾的影响力。
少文私塾·镰仓游学记
新则:看得出来,您这些年来一直在「破圈」。在这些年的「破圈」经历中,您自己有哪些收获?
陈少文:我这两年的确变化特别大。既然要打破圈层,而且要高效地甚至以师生的关系来打破圈层,我首先肯定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我必须不断敦促自己,要拥有更高的思维认知以及更高的格局,这种倒逼对我的改变和触动特别大。现在我讲的很多跨行业的内容,比如商业谈判等等,很多业内人士还是非常信服和认同,这同时也是对我思想进步效果的检验。事实证明,我的思维认知还是比较吻合他们的需求的,很多企业家朋友真诚地想跟我学习。我最初计划影响1万名企业家,现在刚开始就已经有1000多人了。有些人属于经验主义者,他不相信根据本性能够推断出规律,但我特别相信这点。如果你的学习能力足够强,哪怕只通过一两个素材也能体悟到超过别人工作10年的内容。而我恰恰是在模型学习能力上比较突出,就像我一直主张的是:要向造物主学习,而不是向课本学习。如果你能看懂每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蕴含着哪些道理,那么其实你只需听一场谈判就能够总结出谈判的底层逻辑。新则:您一直强调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您觉得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法律人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陈少文:首先是布局赛道的能力。我觉得任何人都应当具备这个能力,否则,就永远被眼前的案子牵着鼻子走。首先要瞄准赛道,然后长期坚持、分解步骤,学会做时间的朋友。第二,洞悉人性的能力。律师如果不能洞悉人性,将会错失很多机会,做再多的社交也没有效果,很多项目也做不深入。第三,专业精湛的能力。之所以把这个能力放在后面,是因为很多案件中专业能力只占30%,只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就一定能在某一领域中成为专家,但前两项的能力非常关键。最后,最重要的是模型化学习的能力。软实力的提升,将成为一个人长久的竞争力。认知类学习一定要占据一定的比重,通过长期的浸润和坚持,哪怕每天只花5~10分钟,但只要坚持不懈,将来一定会爆发出原子弹式的威力。新则:您基本上每年都会写一本书,最近有计划在写什么书吗?能不能推荐一些提升思维和认知格局的好书?陈少文:每年给学生上课,和他们聊天,成为我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像我最近在写的一本书《经验研究与思考艺术》,就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形成的。这本书缘起于去年疫情期间,恰巧几名学生要申读研究生,于是我就对外招募了一些硕士、博士生,包括上海交大、南开大学、早稻田大学、澳门大学等等,在线上创建了一个研修班。学生现场提问,我现场作答,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所思所想系统性地梳理成一本书稿,共分为经验观察、问题意识、假说命题、因果分析和论证反驳5个部分。今年我又针对每个环节,分别展开了两次深入研讨,预计形成一本30万字的书稿,希望明年能够出版。最后,在认知提升上,我推荐大家听听李善友的课程,他也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性原理》和《第二曲线创新》,大家可以学一学。
- End -
# 一周直播预告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