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郭光灿院士、任希锋教授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ario Krenn教授合作,在多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合作团队在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上制备两个四光子源,并通过片上波分复用器和相位器实现了四光子产生过程的相干相长和相干相消过程。在该工作中,集成光量子芯片展示出了极高的紧凑性和相位稳定性,国际首次将两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为新型量子态制备、远程量子计量以及新的非局域多光子干涉效应观测等众多新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以“On-chip 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s of a multi-photon state”为题、于2023年1月13日发表在Optica上。2023 | 前沿进展
该工作展示的四光子干涉过程可进一步应用在非局域研究中,此时,不仅两个四光子源能够分离开很远的距离,组成四光子源的两个双光子源也可以分离开很远的距离。这种远距离分离将促进许多令人兴奋的基础实验研究,例如研究更多时间延迟的干涉效应。 此外,该工作也推动了量子技术的进展,基于该工作,更多光子的非线性干涉过程能够被构建出来。实验演示的光子对的相干产生和重叠,也将构成特殊量子计算和光量子态生成等方案的基础。集成光子技术的可扩展性优势使得成百上千个元件可以同时集成在芯片上,这也将极大地促进新的量子光学实验和量子技术的实现。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推动了集成光学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pushes forward the research field of integrated photonic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德国马普所、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希锋教授和德国马普所Mario Krenn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冯兰天为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张明助理研究员和戴道锌教授也为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支持。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