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鸿蒙”就是一简单的描述,为什么弄的那么复杂?

崔新生 CHIII汉诺威工业智造指数 2022-07-09


如果我说大概八年前,我就想做一个“鸿蒙”,肯定没人相信。但是,我确实是曾经打算这么做的。

从我开始做崔氏指数Cui Value Inedx,就想过做一个完全指数化的系统,我要开发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我下任务,所有的程序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而我就是尽可能把任务打碎,而这个开发过程,随时可以有“最终产品”但永远没有最终产品,产品永远在优化过程,根据用户体验进行产品定制——到哪一步满意了某一用户,这个产品就卖给谁。

为这个想法很是激动了好一阵子,后来被一个心疼我的小朋友冷嘲热讽了,理由是,我的价值是在做需求、做规格设计而不是做应用编程和开发,因为到了做具体开发时外包给中关村满大街的人都会——这也是我做崔氏指数研究院的重要缘起。还记得最后所说:您知道开发一个你所想象的系统需要多少钱吗?至少几千万,因为那不是系统而是一个生态!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生态”这个概念。所以,后来任正非反复说竞争力在生态时,我可以理解他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安卓、苹果等就是一生态系统,不仅仅在于功能多么完备(这是最基础的基础),而在于怎么表现优异,可以满足形形色色异想天开的开发者需求,同时与这些开发者共同形成一个让用户神往的体验响应。之所以可以与技术开发人员、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信息工程等交流无碍,就是我知道他们各自在做什么、在表达什么。

“鸿蒙”就是要做这样一个逻辑架构或者生态。为什么那么多想做安卓、ios等等系统的最后放弃,并不是安卓有什么多么高深的技术含量或者壁垒,而是在于生态、业已形成的生态,有多少人使用并形成习惯,习惯是很难改变的,除非你有非常惊艳非常优异的表现,那也需要一步一步积累应用数据,而且除非安卓等已经不再进步了。现在,鸿蒙要替代安卓,即使什么都超过安卓,也很难非常快的时间形成这样一个生态:什么是生态?要有人应用、有人依靠他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成为习惯,最重要的没有应用就谈不上功能完备,因为你没有应用也不在需要完备什么功能,那样就是闭门造车。

所以,现在华为和任正非为什么再三表示,所谓替代安卓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一旦安卓让使用,当然要首选安卓,这是非常理性的态度:安卓技术早无障碍,放弃使用非常不划算(喂养一个这样的“生态”要花多少钱,那是无底洞),而且再做一个“安卓”就等于“产能过剩”,明智的企业是根本不会去动这一念头的。

现在媒体每天散步鸿蒙如何打败安卓,这根本不是打败不打败的问题,所谓生态,你能强迫多少人一夜间放弃使用安卓吗?特别是多少已经形成“安卓思维”的顶级开发者或小公司,是他们不断地优化而成就了安卓生态——到现在,安卓已经不属于安卓公司,而属于不计其数的应用者,他们在安卓上开发自己的创意、竞技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通过优化而维护安卓这一个“生态”:在就是我开始的那个愿望,让所有的开发者在我的系统上不断地优化优化而没有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只是用户的阶段性个性定制。安卓的壁垒,早已经不是什么专利或者核心技术,而是它适配于各种专利或者核心技术有用武之地。

这些,岂是鸿蒙一夜间可以“打败”或替代的?!

这就是说,安卓是一个逻辑不断优化、挑战的闭环。假如你硬要“打败”他,就只能比他更开放、更强大,但这些都需要吸引更多的应用或使用者一起形成生态,否则,干嘛要“打败”他?!

当然,人傻钱多的事儿肯定有人愿意做、而且每天都有这样做。只是,我不希望华为和任正非也属于这一类。



近文闲阅:

CHIII案例:大族激光欧洲“智造劫”

哥廷根学派200年兴衰史:世界数学中心缘何从德国迁移到美国

华为官宣:安卓仍是首选 鸿蒙为物联网开发

人类天生为奴才

蒋子龙:口无遮拦是真凶——回忆五台山车祸

206块骨骼:人类物质生命指数系统部署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