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咏流传: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1828i53yu

木兰花令 ·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讲李商隐、讲李后主、讲李清照、讲纳兰容若,这其实都是“情诗”、“情词”系列中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担心一讲纳兰就会生病,果不其然,一讲纳兰就感冒了,又况且正在录“诗词大会”,整个人都感觉像淹没在水塘中一样。可是有些情感就是这样,愈挣扎愈纯粹,愈能望见那唯美的终极归宿与那最好的情感原点—“人生若只能初见”!好吧,我们今天就来品读一下纳兰的那首千古名作《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词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木兰花令》几乎可以算是纳兰《饮水词》中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了,尤其是首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几乎一语说尽了情爱人生中的万千感慨。可是这首《木兰花》其实也还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地方,一个就是全词除了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后面所有的句子几乎全用典,几乎无一句无出处。在这用典上,甚至是超过了李商隐。我们知道诗词一用典,尤其用典一多、用典一深,就往往是别有怀抱,可能就未必是简单得你看到了表面那样。第二个奇特之处就是它的题目,——“拟古决绝词柬友”,这七个字到底有什么别样的内涵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词作本身,来看看这首词八句话中的七句话到底用了哪些典,到底想要说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简直就是一句白话,但又是如此唯美的白话,真的就像王国维先生评纳兰时所说, “只有纳兰容若能以自然之眼观物,能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所以才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就是称赞他能做最贴切的自然之语,而又能切中肯綮(切中肯綮,典出《庄子·养生主》。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 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形容这位 庖丁的技艺高超。后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王国维先生说这是因为满汉文化刚开始交融,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至于是什么样的风气,其实大家可以想见,汉族知识分子,固然有很多文化上的优点,精神上的追求,但确实所谓文人相轻,卖弄才学,各种矫揉造作有时真的是另外一种大鄙陋。而纳兰正因为其纯粹、其自然,所以出语往往仿佛如随口道来,却能真切如此,在这一点上,王国维先生盛赞纳兰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最典型的表现,其实就像这样的句子——“人生若只如初见”,简单至极却又真切至极呀!

可是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纳兰在才学上、在对文史典故的掌握与转化上,其实并不逊于汉族知识分子,甚至远有过之。“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个就用的是班婕妤与团扇的典故。班婕妤,其实是后来班固和班超的祖姑啦,她曾是汉成帝宠幸的后妃,也是著名的西汉女辞赋家,史称她“擅诗赋、好美德”,因此后代往往称班婕妤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之一。顾恺之在他的名作《女史箴图》里头就描绘了班婕妤与汉成帝同乘驾舆的情景,把班婕妤的端庄娴静以及她成为天下美好妇德化身的那种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赵飞燕入宫之前,其实汉成帝对班婕妤最为宠信,而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也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汉成帝为了能够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意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和班婕妤同车出游,可是面对如此宠幸,班婕妤却婉言拒绝。她说,行君之侧,必有名臣,而三代末主,也就是夏商周三代的这个昏君夏桀、商纣、周幽王,他们身边才会有嬖幸(嬖幸:宠爱,宠幸。《列女传.殷纣妲己》:“妲己者,殷纣之妃也,嬖幸于纣。”《魏书.谷浑传》:“太后嬖幸郑俨。”)的妃子,在辇车之旁。当时的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汉成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逢人便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春秋时代楚庄公的夫人,樊姬很贤惠,曾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太后的赏识,使得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中更加突出了,而她的妇德、妇容、妇才、妇工各方面的修养,其实很有可能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有道明君。

可惜汉成帝本人本质上却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甚至本性上是荒淫无耻的,所以这样的男人也就注定了班婕妤的悲剧命运。随着赵飞燕、赵合德﹝赵合德,女,汉族,公元前45年出生,汉成帝刘骜宠妃,与姐姐赵飞燕(汉成帝第二任皇后)同侍皇帝,专宠后宫,享尽荣华富贵十余年,公元前7年逝世。赵合德与赵飞燕姐妹二人是中国历史上传奇和神话般的美女,评价大多为负面,史书记载她们是红颜祸水。正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合德名字出自于赵飞燕外传。﹞姐妹入宫,与汉成帝过起声色犬马、荒淫无道的生活。而班婕妤和曾经一起被宠爱的许皇后都受到了冷落,但是班婕妤和许皇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许皇后心生妒意,在孤灯寒食的寝宫中设置神坛,诅咒赵氏姐妹。事情败露之后,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昭台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位于西汉长安城的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今已无存。)中,在建章宫的正南方,大名鼎鼎的阿房宫(已烧毁)正北方。面积较大,大抵相当于建章宫的1/5。是西汉时期的冷宫。孝宣皇后霍成君,孝成许皇后(现大都称之为许娥)曾经被废后囚禁在这里。)。而当赵氏姐妹欲对班婕妤也加以陷害的时候,班婕妤却能从容不迫地对汉成帝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意?妾不但不敢为,亦不屑为。”班婕妤的一番话使得汉成帝与赵氏姐妹都自惭形秽。

所以,古代才貌双全的女子并不少见,而红颜薄命者也不在少数。但班婕妤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她的美丽容颜,也不在于她的才华,而是她对生活的超然姿态。她得宠的时候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重;失宠之后呢,又能做到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并无妒意、心如止水。在复杂险恶的宫闱之争中,在春花秋月的后宫劫难里,她始终保持着一枝独秀,像一朵莲、一朵菊,静静地开在深宫别院的污浊里。班婕妤后来急流勇退,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她聪明地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所以后来当汉成帝时死于温柔乡,赵飞燕、赵合德化为烟花般销尽之后,班婕妤却能在平淡里安静地度过晚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吧?

所以后人都十分佩服班婕妤的高超智慧与完美人格,但是这并不代表她的人生就没有遗憾,尤其是她的情感、她的爱情。她也曾经和汉成帝琴瑟相合,仿佛美好的爱情在握。后来坎坷的命运,也把班婕妤造就成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辞赋家。班婕妤失宠之后,并不是在哀怨中虚度余生,而是创造出了不少辞赋作品,成为千古吟咏的佳作,尤其是她的《团扇诗》,又称《怨歌行》,以“团扇”喻情,深为后人所称赞。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月。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以团扇自比,以“秋扇见捐”喻“见弃之况”,可谓优美贴切之至。

班婕妤以秀弱清丽的笔触托物兴寄,在某种意义上她的《团扇诗》,不只是班婕妤自身的写照,她已经超越了她个人遭际的具体事实,深刻地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普遍心理和悲剧命运。所以后世对班婕妤《团扇》诗称颂不已。骆宾王说:“班婕妤霜雪之句,发越清迥。”而钟嵘著名的《诗品》,则将其列为上品,以为 “班婕妤是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而后人诗词中,也屡屡引用班婕妤的团扇典故。像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就说:“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还有像王建的:“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管昭阳路断。”(王建《宫中调笑·团扇》)当然,用班婕妤团扇之典,用得最有名的,除了王昌龄、除了王建,那就是纳兰的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秋风悲画扇” 中的团扇典故一眼皆明,但接下来这一句,就觉得仿佛举重若轻了,“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句貌似在说一句抱怨的白话,但其实却又不无来处。“等闲变却故人心”,就是指的情爱中的变心之态,而“却道故人心易变”, “却道”其实是强辩之词,是变心的人辩解称感情的事本来就是善变的。但这一句又有版本作“却道故心人易变”,是因为这两句看似白话的表达其实也有用典,出处是李白所推崇的谢朓的《同王主簿怨情》中的后两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相逢咏荼蘼,辞宠悲团扇;花丛乱数蝶,风帘人双燕;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后世的纳兰词刻本在刻印的时候,将“故心人”误刻成了“故人心”,所以现在通行的本子便成了“却道故人心易变”。其实在谢朓的原句里,“故人心”,前为“故人心”,后为“故心人”,这倒确实非常能体现出语言的机巧,也确实应该如此。但纳兰活用之后,其实在“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还是“却道故心人易变”,这里的区别不大。因为他摹画的就是在那个情爱里反复的、变心男子的情态。所以这样仿佛如白话的怨词,其实在纳兰的词中也别有来处。这当然既能看出纳兰的才学功底,又能看出他举重若轻的运化能力。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下阕的用典则比较集中,也比较清晰了。“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是用四句二十八个字,写尽了一部《长恨歌》。“骊山语罢清宵半”说的就是《长恨歌》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两个相爱的人,一个叫三郎,一个叫玉环,他们在半夜盟誓。可是到了“泪雨霖铃终不怨”,三郎就变成了唐明皇,玉环就变成了被一根白绫赐死的杨贵妃。

“安史之乱”里唐明皇入蜀途中为求自保,于马嵬驿赐死杨贵妃。《太真外传》说,杨贵妃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后来杨贵妃香消玉殒后,唐明皇入蜀途中,见暮雨萧瑟,闻銮铃悲切,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我们在柳永的《雨霖铃》里曾经讲过,当时梨园弟子“唯张野狐一人,擅觱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来历,当然后来是柳永将其发扬光大。从三郎与玉环的山盟海誓,到玄宗与贵妃的生离死别,命运的变迁、情感的跌宕,让人何其感叹!

所以纳兰接下来说:“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又化用了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句意。“薄幸”便是薄情,“薄幸锦衣郎”便是指的在马嵬驿狠心赐死杨玉环以求自保的唐玄宗。那时决绝狠心的他,甚至后来在《雨霖铃》中悲哀思念的他,又何如当年七月七日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盟愿的三郎呢?当时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是仿佛最美好的初相遇,真是仿佛天长地久都有时尽,唯有那一刻的此爱绵绵无绝期。可是后来,因为有后来,“此爱绵绵无绝期”就变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终究要回到第一句,回到可以看见初心时的、沉重的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好了,我们现在要面对这个问题了,为什么纳兰的这首传世名作《木兰花》里,真正属于纳兰的感慨其实只有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总共八句,除了这句纳兰自然真切的感慨之外,剩下七句,其实都是一种典故的运用。当然纳兰的运用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用典之妙确实运转自如,毫无斧凿痕。但是除却技巧不论,这种一句感慨加七句用典,这种创作本身实在是太过独特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和第二个疑问有关了,就和它的题目《木兰花令》……“木兰花令”是词牌名,我们在讲欧阳修的《玉楼春》的时候曾经讲过,最初的“木兰花”与“玉楼春”是有区别的。当然到了宋代以后,大家已经把它混用,当然音韵上,后来的“玉楼春”和“木兰花”在平仄上还有些、稍有些不同。但是后人基本上把它们混用的程度已经很深了。

“木兰花”与“木兰花令”,只是词牌。这首词的副题非常关键。我们讲过,词牌名,一般的词就是词牌名加首句,如果词人刻意写一个题目的话,这个题目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所在。但是因为词本来就是“诗余”,所以大多数诗人在创作词的时候,不是刻意的话,一般是不会另外加一个题目。一旦你要加一个题目,这就很重要了,这就说明诗人有一种特意的主旨,有一种特意的表达要在其中。纳兰的这首《木兰花》就有一个副题,很明确叫“拟古决绝词柬友”。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柬友”、一是“拟古决绝词”。“柬”这个字,《说文解字》说“柬者,分别择之也”,原来是“挑拣”的“拣”的本字,当然后来它的延伸义是它最主要的用法,是邀请被挑选者的那种帖子,就是柬贴、请柬。“柬”其实就是“信”、“信札”的意思,那么“柬友”就是很明确的是写给一个好朋友的一封信,说明是在写给一个友人的信中,纳兰开始创作了这首《木兰花令》。所以,这就和纳兰的其他作品不一样了。

纳兰的悼亡词我们熟悉,那就是直抒胸臆、直抒深情、直抒对发妻卢氏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些情绪,诗人只需自己写下来,曲径通幽之处,甚至不足为外人所道,也不必为外人所道。但纳兰此词既然是要写给友人看,那说明他所要表达的,除了首先是他自身情感的认识,其次它还同时应该是一种自身情感的宣布、个人情感的宣布、宣告。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只是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喟与感慨吗?比“柬友”更值得注意的那个信息就是前面的“拟古决绝词”。我们刚刚提到纳兰的悼亡词史最为有名,“悼亡词”和“决绝词”放在一起看最有意思。虽然悼亡说的是对死去的爱人的怀念,但是在古代的所有的悼亡作品中,一般谈到“悼亡”,一定是男子对死去的、亡故的女子的怀念。同样,如果是女子的话,对故去的丈夫就不会有悼亡词、悼亡诗。这一类题材就决定了“悼亡”只能是男子对女子所作的悼亡。反过来与它对应的就是“决绝词”,决绝词呢,现在也可以男孩子对女孩子决绝的分别,但是“决绝词”的创作一定是女子对负心男子的决绝词。也就是说,悼亡诗、悼亡词,一定是男人写给女人的,而决绝词,一定是女人写给男人的。从卓文君的《白头吟》,到元稹《拟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历来决绝词的口吻,创作口吻都是女子口吻。

那么在给友人的信中,以女子的口吻“拟古决绝词”,来进行这样的创作,纳兰到底要说什么?要证明什么?甚至要宣告什么?其实纳兰要说的、要证明的、要宣告的,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爱情观。不光是一种对爱情的感觉,而是一种爱情观。爱情的感觉可能不足与外人道,而爱情观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是可以拿出来去和友人探讨的。

那么纳兰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呢?首先因为它是一种爱情观,所以你看他用一句感慨,其实也就是一句观点,然后七句用典去证明它,去演绎、例证、阐释它。所以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之所以那么动人,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慨,它还是对于人生、对于爱情的一种感悟,一种总结性的认识。所以虽然语虽寻常、词境浅白,但一说出来,却仿佛是一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让千千万万年中的千千万万人都产生强烈的共鸣,都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就是一种伟大的爱情观对世人的征服。

其次说到这种爱情观的力量,它之所以能对世人,能穿越时光,对每一代人产生征服的力量,是因为它透露了爱情最纯洁、最唯美、最美丽的本质。而要表现爱情中最唯美、最纯洁、最美丽的本质,那么就要寻找到爱情中最纯洁的那部分,那部分力量、那部分代言。所以纳兰要用一个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女子的口吻说,为什么?因为曹雪芹和纳兰一样,宝玉在《红楼梦》里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儿的生命如水,是至清、至纯、至清澈的。我记得在讲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时候曾经说过,为什么杜牧要表现最美丽的年华,选择的是十三四岁这个年龄呢?我们看《红楼梦》里头,《红楼梦》地点和年龄,其实是一大谜团。好多人费劲地去考证,我觉得没有必要,其实它的年龄的措施都是为了让你感觉到在她们生命最唯美、生命之花绽放,就是在十三四岁、十四五岁这个年龄,因为这是最美的青春芳华。这个年龄的生命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就像空谷幽兰,她们是至真、至纯、至美的代言。而《红楼梦》将这些至真、至纯、至美的生命,毁灭给人世间看,那才是真正无比震撼的人间悲剧。

所以在这种超卓而伟大的认识上,纳兰容若和曹雪芹一样,他是要用至真、至纯、至美的女子决绝词的口吻,来宣布、来表达他对爱情本质最透彻,也是最清澈的认识。而这种透彻而清澈的认识,注定充满了悲剧的美感。那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所以正是因为有这样最透彻、最纯粹的爱情观,纳兰那颗深陷情爱的心灵才是唯美的,才是不为世俗所沾染的。而且因为这是一种爱情观,所以他也可以坦然在信中向友人道出。当然这个友人,按照古代的文化传统,毫无疑问肯定是男性的知识分子。既然《木兰花》的副题叫“拟古决绝词柬友”,那么说明这首词最初应该就是写于给友人的信中。当然这个友人到底是谁,如今已经不可考,那么先写于给友人的信中,后来再收入到他的《侧帽集》、《饮水集》中。所以这首词的广为流传,其实它不光是一种爱情感觉的流传,还是一种爱情感悟以及爱情观的流传。所以它才会在此后的漫长时光中受到最多数人的共鸣与推崇,这其实是一种最为广泛的认可。

当然最后也要说到,有学者认为纳兰之所以写这样的词,是因为他对他的初恋的情人充满了愧疚,他以他初恋情人的口吻在自责,来责问自己。那么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话题了,那就是纳兰——如此深情的纳兰,他的初恋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合集(诗词歌曲57首)

经典咏流传:汪国真《山高路远》
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
经典咏流传:汉乐府《 长歌行》
经典咏流传:王之涣《登鹳雀楼》
经典咏流传:周兴嗣《千字文》
经典咏流传:杜甫《春夜喜雨》
经典咏流传:杜荀鹤《小松》
经典咏流传:李商隐《夜雨寄北》
经典咏流传:《诗经·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经典咏流传:李白《古风》其九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