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学基础|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中)

圣严法师 云林志工团 2020-09-09

四、婆罗门教

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时代。后来,恒河流域产生了耆那教,特别是佛教等新宗教,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发生了革新运动,故到近世以来,称之为印度教。但在本质上说,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意味,并无差别。所谓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们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


若从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来,婆罗门教的根源并非产生于印度,而是印度欧罗巴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与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为提婆,恶神为阿斯罗(到佛教之中称为阿修罗);在波斯的祅教中,善神为阿诃罗,恶神为阿劣曼。印度教祭火,火神为阿耆尼;祅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脱尔。同时,这两个宗教均用一种叫苏摩的草制成的酒,当做祭神的圣物;也均用动物作为供祭的牺牲。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祅教和印度的婆罗门教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即古代的希腊、罗马和日耳曼人的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个起源,后来被基督教征服之后,欧洲各民族才和他们原有的宗教告别。

五、阶级制度

婆罗门教的主要特色,就是以圣职为中心的阶级制度,以及圣典之神圣的特点。这个阶级制度是世袭的,永无变更之可能。这是由于由西北方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依赖宗教来解决问题占了极大的比重。凡事均不敢不考虑到和诸神的关系,奉献供物,祈求诸神息怒,并且给予恩宠。因此终日以祀神为务的祭师们,在智慧上能够理解宗教的神秘,尤其熟悉祭神的仪礼,无形之中,即在人民心中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权威和崇高的地位。他们在印度住定以后,大概没有多久,这个以婆罗门为最高阶级的观念即已形成。第二阶级为从事治安及保卫人民的武士,称为刹帝利。第三阶级为从事农工商业的一般庶民,称为吠舍。第四即是最低阶级的奴隶或贱民,这是以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原住民为主的,称为首陀罗。



这种阶级种姓制度,当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佛教之所以能在婆罗门教的国土中得到发展的机会,原因当然很多,反对阶级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乃是主要因素之一。可惜,当佛教被伊斯兰教消灭之后,印度教再度抬头,阶级制度依然存在。而此阶级制度的规定,即载于他们圣典《吠陀》中,所以相互为因,根本无法废除。


六、《吠陀》

婆罗门教的第二大特色是把他们来自天启的圣典视为绝对的真理之所在,共有四类,总名为《吠陀》(意为知识),即是他们的四大根本教典。


(一)

《梨俱吠陀》

这部书不但是印度最古的文献,也是全体欧罗巴民族中最古的文献,总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赞歌,在其中可以看到雅利安人到了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方,率直地吐露了他们对于宗教的感情,对于种种神明的奉祀与祈祷,其中关于苏摩酒的供养之处很多。这些赞歌由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代代相传,且为以口传口,不以文字记载,被视为无上的神圣。

(二、三)

《莎摩吠陀与夜柔吠陀》

在内容方面,此二《吠陀》不出《梨俱吠陀》的范围,乃是为了使用于各种不同的祭典编集而成。


(四)

《阿闼婆吠陀》

大致也和《梨俱吠陀》类似,所不同者,其中有着很多用于各种场合的咒术及魔术,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所以近代学者之中,有人以为《阿闼婆吠陀》或许是反映出雅利安人受到印度土著民族的民间信仰之影响,才有这样的圣典出现的。


除了以上四种被称为《吠陀》“本集”或《吠陀》文献之外,尚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种,也应包含于吠陀文献之内,而被视为《天启书》以别于后世产生的《圣传书》。其中特别是《奥义书》,宣说了非常高深的形而上学,故为研究印度哲学的学者们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到了公元纪元之后,婆罗门教的内部也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学派。不过,凡是属于婆罗门教的任何派别,无不将《天启书》视为绝对的神圣。

总之,婆罗门教虽可因为时地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但对于婆罗门阶级的特权和《吠陀》神圣的信念,乃是永远不变的。当伊斯兰教侵入印度之后,用武力压迫印度人民改奉伊斯兰教,自属事实;然在下层的贱民社会,取得许多人的真心信仰,苦于宗教的阶级制度,亦未尝不是原因之一,这是可想而知的事。

精彩回顾

招募|云林志工艺术团招募通启

法讯|灵隐寺己亥年农历二月十九皈依法会通启

佛学基础|《三宝歌广释》合集

志工招募|在福田中种下善的种子

灵隐寺周边有哪些山峰?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