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致法学院女生:为自己挣一片似锦繁花

光石法学苑 光石法学苑
2024-12-08

编者按

2020年10月23日晚,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作客光石(网络)法学院“法学第一课”系列讲座,主题为“大学生活与职业选择:理想与现实之间”,其中关于女性成长的部分尤为精彩,我们特摘录成文推送。时隔近两年,今天我们再次推送,以飨广大读者。


相关阅读:

劳东燕教授:大学生活与职业选择——理想与现实之间(讲座全文)



各位同学,由于法学院的学生2/3都是女生,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下女性的成长。


平衡家庭与事业不只是女性的事情


我们传统的女性角色就是贤妻良母,一个女性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某人的妻子或者某人的母亲。除此之外,不要求有独立的个体。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依然有这样的对于女性几千年来的要求。比如说,一般的家庭,夫妻双方工作忙,在抚育孩子上面肯定有一方要做出牺牲,在中国基本上90%都是女性做出牺牲去管家里。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像贤妻良母这样的要求,对女性仍然是社会的一种期待、家庭的一种期待。但同时,现代的女性又认为自己应该独立,自己应该养活自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我们理想中的现代女性的角色,应该是努力地挣自己的事业,挣自己的爱情。


但是,理想中的现代女性和现实中的女性往往有比较大的差距。


眼下,对于女性的要求是:一方面,你能努力地挣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你又是贤妻良母。但如果女性努力地挣自己的事业,为什么非要完全顾及另外一种角色?永远都会有人问职业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但基本上很少有人会去问男性这样的问题。


这是平衡不了的。在事业上投入多了,在家庭上自然就投入少了。如果两个都兼顾,就会疲惫不堪。毕竟我们也不是铁人。我感觉中国的女性像花一样的阶段特别短,包括我周围的很多女性,差不多20来岁之后迅速就枯萎了。我觉得这是由于对于女性过高的期待和压力。


女性当一个全职主妇,在家庭中往往就不太有地位,而且在社会评价中,大家也会觉得女性没有工作,靠丈夫养着。但如果既希望女性有事业,又希望女性把家庭经营得也很出色,大部分女性都很难做到。其实男性也一样,在事业上投入多了,在家庭上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我觉得事业和家庭之间没有办法平衡,在家庭中,夫妻双方之间都需要做一点让步或者有一些博弈,也就是在某个阶段某一方投入多一些。但是我们的社会往往要求女性在这方面投入更多。


婚姻中,不要做菟丝花


年轻的时候找的伴侣都是相见两欢,为什么婚姻走着走着后面就会相看两厌?女方在婚姻家庭中投入很多,就会觉得对方不够好,然后就会心生哀怨。但男方觉得他在外面这么辛苦,本来是希望回到家里就有温暖,结果女方总是一副黄脸婆的姿态,而且家里的钱主要是他挣的或者全部是他挣的,这样,慢慢就会走到相看两厌。


我记得美剧《傲骨贤妻》讲的是一位学法律的女性,在结婚之后一直做贤妻良母,她丈夫是州领导,但是后来她丈夫出轨了,两人就离婚了,后来这位女性走上了职业道路。我们国内有人在看美剧的时候写了一个影评,这个影评我很喜欢,而且我觉得他点出了一个事实: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婚姻拯救一个没有进步的你。


很多人都认为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对于女性而言,婚姻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指望婚姻来拯救你,指望婚姻实现你个人的价值,让你的人生圆满,基本上99%都是会落空的。所以,婚姻的最大意义不是忠诚,而是成人之间伟大的友谊,彼此不渗透,不求证,不表忠心,以专业收获尊重,以人格取得信任。伟大的友谊不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对方的生活,而是在惺惺相惜中保持和而不同。


因为是夫妻关系,很多人往往希望事无巨细地卷入到对方的生活中,尤其是女方。在我看来,比较理想的婚姻中,夫妻之间应该是两棵树的关系。但是现实中的婚姻往往走着走着,一颗变成树,另外一颗就成了菟丝花。这颗菟丝花的生命力就靠树来滋养。


中年的时候如果离婚,通常就会觉得女性比较惨,为什么?因为女性在人生过程中变成一个菟丝花了,长在对方的枝干上。所以一旦对方离开,女性的整个人生就垮了。所以,如果自己没有成长、没有进步,是根本不能指望婚姻来拯救的,婚姻没有办法拯救一个人。婚姻家庭关系的实质就是这样的。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关于父母和子女关系,尤其是中国,往往母亲这一方在有孩子之后,觉得丈夫是可以放弃的,但孩子是绝对不能放弃的,认为孩子就是生命的全部或者至少是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旦孩子不需要母亲了之后,母亲的人生往往就找不到目标了。


很多时候母亲觉得孩子离不开你,但恰恰是母亲离不开孩子。因为孩子离不开母亲的时间特别短,比如说幼儿园和小学。基本上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孩子就不那么需要母亲了。只不过因为母亲把主要精力或者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就认为他离不开母亲。


像纪伯伦写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龙应台写的《目送》,父母和子女之间,最终父母是需要目送子女离开的,他并不是父母身上的一部分,他也没有办法承载父母的梦想。


纪伯伦在这首诗中就讲,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然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并不属于你。你作为妈妈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灵魂是属于明天的。


他用弓和箭的关系来比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我是很赞同的。作为母亲,就是弓,儿女就是从母亲那里射出的箭,如果母亲希望把这只箭射出得更远,母亲就应该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弓箭手。因为只有弓箭手有实力,才可以用尽全力把弓拉开之后,把弓箭射得又快又远。


另外,我们自己的梦想,如果让孩子去承担,这对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而且对我们自己来讲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凭什么让母亲捆绑在他们身上呢?这种捆绑、这种爱有很多时候对于丈夫、对于孩子来讲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段缘分。


无论如何,女性还是要有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丈夫还是儿女,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当然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构成人生的主体,不能没有了他们,女性的人生迅速就不知道该怎么过了。


女性要有自己的人生


从我的观察来看,女性无论如何还是需要有一份工作的,这份工作至少能够养活自己。走入婚姻之后,未来会有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作为一个全职的妻子,甚至养活不了自己,在夫妻关系中慢慢就会成为相对弱势的一方,这基本上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如果不幸离婚,甚至连孩子都要不到,因为法院会认为女性甚至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有什么能力去养活孩子或者给孩子一个好的前途。


所以,你从一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希望你不要放弃。我自己也是从女生走过来的,很多女同学一直到大学之前,父母包括社会对你的期待都是一样的,希望你成绩好、出色,这种外在期待往往会对你构成一种动力,推动你往前走。


但是,为什么在社会中,绝大部分女生在工作事业方面并不是出色,我认为社会结构有问题,社会结构的确还是不太有利于女性的。但是作为个人改变不了社会结构,而且如果你要改变社会结构,你得自己成长,你得自己慢慢有实力发挥影响力。在你对社会结构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你能够改变的就只有自己。


至少从我的观察来看,我觉得很多女性在工作事业方面做得一般的一个原因当然是社会的期待,希望你更多投入到家庭和养孩子身上,但你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是女性自己太容易放弃了。但凡有点什么事情就会迅速地放弃。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大家从小到大,女同学在某种程度上比男生投入的更多,你往往投入的更多,你才得到相同的机会。


但你在投入这么多之后,一旦结婚有家庭了,慢慢就不再投入了或者投入得很少。有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早知道这样,为什么要把小孩尤其要把小女孩从小到大的小学中学生活搞得这么悲催呢?如果只是为了让她找一个婚姻,为什么不让这个女孩的精力主要花在打扮上、美容上,那样也许更有利于找一个好的婚姻。


所以我觉得,前面你辛苦过了,但后面很容易就放弃了,这很可惜。对于女性来讲,如果希望在工作事业上能够做的不错,你最终的动力要来自于内在。因为外在期待希望你是一个顾家的妻子,是一个为孩子全情投入的妈妈,对你自己的工作事业并没有期待。但我始终认为,无论怎么样,你不应该把孩子绑在你身上,你也不应该把你自己的后半生绑在孩子身上。


记得我看到过一个母亲自己写的一件事,她为了让她的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清华,这位母亲在孩子六年的中学中,每天都是中午下班就跑回去,傍晚很快就跑回去,把所有孩子需要学的知识自己先学一遍,然后再给孩子讲。这个孩子虽然也比较努力,但最终没有考上清华北大,考上了武汉大学,当然武汉大学也挺好的。但是这个母亲后来说着说着突然就哭了,因为她觉得孩子虽然考得不错,但是和她的投入相比还是不成正比。


我看到留言中绝大部分都是为这样的母爱点赞的,但是也有个别人说“如果你把精力放在你自己的工作上,你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不知道会做得多好”。我觉得我就成为不了这样的母亲,而且我也不建议法学院的诸位女生成为那样的母亲,我觉得没有必要,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命运。如果这个孩子完全要靠母亲这样带着才能够做得还不错,我很担心他大学时候会管不住自己,连基本的学业都没有办法完成。


我们社会中,很多女性很容易成为一种讨好型的人格,觉得什么样的性格是男性喜欢的,就让自己变成男性喜欢的样子。但是为什么非要以讨好的姿态、按照另外一种要求来塑造自己,我有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自我矮化,你按照对方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做法。


有一句话写的是一个旅美的作家,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很圆满。这句话是别人评价她的,我很喜欢,也送给法学院的诸位女生。


路漫长,天微凉,因为你始终是不凑合的好姑娘,自己挣事业,挣爱情,为自己挣一片似锦繁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石法学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