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是法学院中的“院士”

光石法学苑 光石法学苑
2024-12-08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目前我国院士制度只设立于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除了自然科学是生产力以外,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领域的文科资深教授/一级教授可以说等同于“院士”。


关于人文社科领域的“院士”,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均相继实施文科资深教授/一级教授制度。


之前我们推出了“法学院里的终身教授”,本篇文章就跟着小编以“文科资深教授”为镜头,一起来认识法学院里的这几位“院士”吧。


清华大学法学院——张明楷

张明楷教授是中国著名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1月,他入选清华大学第二批文科资深教授。张明楷教授是湖北仙桃人,1982年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同年攻读本校法学硕士学位,师从曾昭琼教授、江任天教授和曾宪信教授。1985年留校任教,曾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1989年,他前往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1996年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教。这段日本研修经历,对张明楷教授的学术道路也影响深远。


1998年2月,张明楷教授调入清华大学,1999年开始任博士生导师,现在,他主要从事刑法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之所以选择刑法作为研究方向,张明楷教授曾言,“把事业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一种享受和快乐”。对于张明楷教授而言,刑法学就是他的精神乐园。四十余年来,他一直在刑法这条道路不断前行。


他始终走在重构我国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最前沿。张明楷教授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即为《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在硕士论文写作时便挑战了中国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四要件”学说,并提出“三阶层”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一定伴随着诸多批判,但张明楷教授一直积极推动着刑法学派之争。在他看来,只有学术争鸣才可以推动学术进步。


而在法学院里,广为流传的便是张明楷教授个人独著的《刑法学》。由于专著内容详实、封皮为黄颜色,被同学们都称为“太皇(黄)太后(厚)”。对于同学们而言,这也是拓展刑法学知识的必读书籍,“太皇太后”已然成为国内最畅销的刑法学教科书。如今,这本书已经修订到第六版,比第五版扩容60多万字。尽管张明楷教授学术造诣深厚,但他仍坦言,“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良心和态度,但是不要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当成真理”。对于他而言,刑法学是没有尽头的,始终怀揣刑法学研究的兴趣与初心,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

王利明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师从著名民法学者佟柔先生。自从198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民法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他便一直在人民大学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如今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并曾担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


作为法学名家,王利明教授长期参与民事立法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尤其是为《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将目光专注于民事立法活动的同时,王利明教授十分重视与实务界的交流。他认为,民法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司法实务疑难问题解决便颇为重要。他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诸多社会实务兼职。


在繁重的学术、行政事务外,王利明教授于民法总则、物权、合同、侵权、人格权等民事部门法以及法学方法论均有大部头独著。他持之以恒、极尽可能的勤奋,至今仍为晚辈学人所赞颂。于读博期间,王教授曾在寒假完成了一部重要作品,“最令他感到惬意的一天是大年初一,因为无人打扰,可以安静地写上一天”。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抒情散文、法律杂文作品,并以《守拙集》等名集结出版,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文学上颇具造诣的王利明教授。


除去学术上的论述,王教授也在教书育人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在课堂上倾囊相授以外,他也主导师门爬山走湖、打乒乓球等共同活动,还在“立德”上对弟子为人处世德行进行言传身教。他主张,学者应有君子风范,恪守君子之道,而厚道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相信他的弟子们能将他的风范在各院校发扬,为民法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王教授还捐资创办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的网站和公众号,以公益、学术和非营利为理念,为学术争鸣提供平台,推动中国司法实践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季卫东教授

季卫东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1983年,季教授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留学日本,最终获得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还曾赴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担任访问学者。1990年就任神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96年升任终身正教授。后季卫东教授辞职回国,2008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讲席教授兼院长。


季卫东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社会学和比较法学。他曾以中、英、日三种语言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十余部,并主编、参编丛书多部,治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他也同样报以关注,除担任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法学与AI伦理中心主任之外,还通过《法的跨界——规范、事实以及学科的交叉》等著述,来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法律秩序原理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如今,他将目光又聚集于“元宇宙”,并前往国内多所高校进行诸如“元宇宙 改变的法与社会”等主题的专题学术报告。“元宇宙及其法律发展”是全新的学术领域,由法律对元宇宙进行外部控制。在数字化关系和法律规则中寻找虚拟社会秩序的平衡点,便是季卫东教授关注的重点所在。这是法学对元宇宙的前瞻性思考,也体现了一位法学名家与时俱进的学术创新精神。


除去学术研究,季教授也在学术的推广和国际化层面上付出心血,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和留学时代,“留学多年,日本的速度后来明显影响了我,导致我现在说话也快,走路也快。”回国多年,他一直强调并身体力行“国际化”这个发展主战略,不仅鼓励师生走出去,而且还创办LLM和SJD项目吸收国外留学生,并且加强与世界著名法学院的交流合作。他的著作,是“对西方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的法治道路而言是难得的重要贡献”。他躬体力行地,为推动中国的学术与世界的交流而奔走、努力。



浙江大学法学院——王贵国教授

王贵国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他曾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法司,并于1981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硕士学位。随后他赴美留学,于198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仅用两年,于1984年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哲学博士学位,同时,王贵国教授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取得耶鲁大学法哲学博士的中国大陆学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


在加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之前,王贵国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是第一位成为普通法系法学院院长的中国大陆学者。在任职期间,王贵国教授协调、创建了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高级法官法学硕士、博士项目,培养出多位熟悉普通法的优秀法官。他兼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并曾受邀赴赴海牙国际法学院讲学。


作为一名教师,王贵国教授总是在课堂上传播自己最新的思考成果,并鼓励同学积极提问互动,教学相长。他常常将课堂设置在校园以外,在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中启迪同学精深思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外,他还鼓励同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法律人的担当。”


王贵国教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国际法问题,建构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国际法理论体系。比如,他在海牙国际法学院的系列讲座《Radiating Impact of WTO on Its Members’ Legal System: the ChinesePerspective》中,以《道德经》为引,系统地用英文展示了他以“新理学”思想为核心构建国际法的系统逻辑。他也广泛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角,系统分析国际法治的核心内涵,发表文章、著书立说,构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国际法治理论。



吉林大学法学院——张文显教授

张文显教授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77年,张文显教授从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留校从事法学研究工作,1979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恢复,他成为吉林大学首届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访学。他还曾担任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等职。目前兼任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等职。但对于他来说,最喜欢的还是带学生、做研究。


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婉拒了导师库恩教授让他修读学位的邀请,却带回了厚厚一本的《当代西方法哲学》,甫一出版,便在国内引起轰动。“我目前正在做的两件事是,研究中国法治四十年、中国法学四十年。这四十年的历程(时间和历史节点)轨迹是什么,基本经验是什么,非常值得我们来做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


作为学者,他著作等身。他是“权利本位论”的旗帜性学者,推动了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权利本位的论文、权利与义务研究的论文,这些都被大家高度认可,与郑成良、徐显明并称为“中国法理学三剑客”。他也是《法理学》“红宝书”教材的主编,引领一届又一届学子步入法学殿堂。无论张文显教授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说:“张老师,我是读着您的书长大的。”


目前,张文显教授仍过着和年轻人一样的忙碌生活,在飞机、高铁、宾馆随时随地处理文件,改文章到凌晨一两点已是常态。通过授课、讲座,他也在为中国法学的发展培养新人。张文显教授的博士生郭栋,现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栋老师曾这样回忆张文显教授的教诲:“张老师非常强调要传承特定的学术风格,即宏大叙事、抽象理论、哲学思辨、中国特色、权利本位。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难免会感到困惑彷徨,张老师总是让我多读经典,他说,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不能急于求成。”在这样高屋建瓴却温暖人心的指点下,张老师的弟子们也同样成果斐然。



这些法学院的资深教授/一级教授凭借天赋和努力拥有着法学界最高的学术头衔,而他们的贡献不仅仅是哺育了繁星般的法学生,产出了法学圈标杆的著作,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他们还为立法司法献言献策,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向他们致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石法学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