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足“工”字特色出版 重点打造知识服务生态

何思源 全国新书目
2024-09-13

近些年,知识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越来越多传统出版社也开始主动加入这股浪潮,积极探索从内容生产者到知识服务商的转型道路。对出版业而言,知识服务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出版业自身升级的契机。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关注读者核心需求,出版业在融合发展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出版业的加入,知识付费用户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而作为工会出版的唯一主阵地,中国工人出版社抓住了智慧工会发展的趋势,全面加快业态转型创新,打造知识服务特点鲜明的融合出版模式,构建起了集图书出版、书屋建设、媒体矩阵和教育培训“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为了更好地践行坚持融合发展一盘棋、转型升级同步走,致力成为工会知识服务领域的优秀技术供应商、资源合作商和服务运营商的发展理念,中国工人出版社在持续强化精品图书出版战略的同时,坚持以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拉动融合出版,在推广职工数字阅读、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和提升工会干部业务能力方面聚焦发力,围绕工会系统广泛建设服务职工场所提供数字化的智慧服务产品。在采访中,中国工人出版社副社长李瑾分享了在利用新兴数字出版技术对主题出版进行创新和升级方面中国工人出版社积累的宝贵经验,打造线上知识服务平台和智慧服务产品的开发对内容供给提出的新需求,中国工人出版社在服务变现和流量变现领域进行的积极探索,以及立足知识服务领域持续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全国新书目》:中国工人出版社是如何在立足专业分工和出版社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

李瑾:我们社是全国工会系统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出版机构,既要利用“工”字特色知识生产和服务做好差异化竞争,也要把“中工出版”这一品牌做大做响。在主题出版工作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切实提高图书生产的政治站位和格调品位,比如2021年我们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大力推进主题出版,使得这一年成为了我们社历史上重点图书进入国家榜单最多的一年。二是积极拓展“工”字特色出版,《先锋:百年工人诗歌》成为建党百年献礼图书中唯一的工人诗选,《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赵一曼》等红色经典读物也再现销售热潮,其中《把一切献给党》全年累计印刷29次,发行35万册;推出的《中国劳动研究》集刊首次成功申报全国总工会委托课题;还推出了《万物皆有光》《迷途之鸟》《四时之美》等文化精品,图书内容和装帧水平持续提升。三是全面启动大型丛书出版项目,比如历时4年精心校译的牛津版《技术史》(全译本)、“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首辑20卷、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五大出版工程”等等。

《全国新书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深入应用,催生出了新的出版业态和生态,在利用数字技术对主题出版进行创新和升级方面,中国工人出版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李瑾: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给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倒逼着各出版社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创新优化出版形态的脚步。我们的切入口与其他出版社可能不太一样,主打的是知识服务,在我们本领域的工会系统里把知识的载体从原有的纸质变成了多媒体,然后用建设知识服务平台的方式去服务以前的读者也就是今天的用户。比如,2017年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既包含思想政治建设,也包含技术技能的服务,基于此我们开通了“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以下简称“技能强国”),充分发挥自身内容资源积淀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在平台内容、用户、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使这一平台担负起全国工会职工数字技能工作重任。还有以服务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为主要定位的“学习强会——全国工会知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学习强会”),它为全国800多万专兼职工会干部量身定制了智慧工会知识服务的学习生态,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一体化知识服务模式并开始形成培训收入,发展前景看好。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大力构建阅读生态,以新理念、新技术赋能职工书屋的“智慧阅读”,继续拓展职工书屋在工会服务职工场景中的应用呈现,优化升级电子职工书屋阅读系统,运用大数据助力阅读模式和推广服务创新,以共建多元化阅读场景为抓手,将职工书屋打造成融媒体、智慧型的全国工会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全国新书目》:相对于传统出版,打造“技能强国”“学习强会”这样的线上知识服务平台和智慧服务产品的开发对内容供给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李瑾:当建设面向一个群体的线上知识服务平台的时候,对内容的需求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不是简简单单拿出几本书就能解决的。而且我们还要适用用户的学习习惯,内容的加工方式跟书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因此线上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肯定不能完全依靠出版社的图书出版。对于出版社来说,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技术转型,也包括内容转型,如今的“内容护城河”更需要的是内容的快速聚合,然后以不同的形态去生产,进而相互之间形成不停迭代的关系。比如结合“红旗杯”班组长大赛,我们立刻按需生产班组管理的相关内容和成体系的视频课程、题库,以及后续的直播讲堂,然后再把这些题整理成一套书,最终目的是服务班组长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再如“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在策划出版的过程中就向编辑提出了后续还有课程的录制,以便跟平台的内容生产同步。这些我觉得对于传统图书编辑在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上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班组长能力提升系列题库

《全国新书目》:为支持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和建设,贵社旗下的中慧智工(北京)新媒体科技公司开发了哪些自有技术和智慧服务产品?

李瑾:“中慧智工”主要专注于知识服务系统构建与技术研发,致力于将互联网前沿科技应用于出版社的在线知识服务体系,为知识服务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有效匹配提供了技术支撑。公司组建以来,参与了社里的“技能强国”“学习强会”、电子职工书屋等多个学习平台的建设与运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有SaaS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云计算等技术,有效应对大规模高并发访问和个性化业务需求,并利用Saas平台构建和同时运行百余个专区和平台子站。

同时,针对业务场景需求,公司自主研发了关于课程学习服务、学习资源管理、数据采集及统计分析等14项软件成果并申请了软件著作权。基于这些成果,平台通过个性化配置可快速生成学习打卡活动、在线练兵比武、数据看板等业务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工会组织的大型学习和赛事等活动,有效提升了产品上线效率,降低了开发运维成本。对于资源库建设公司也十分重视,目前正在对全社的知识资源进行汇总和统一管理,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加坚实和丰富的资源基础。

《全国新书目》:在做精做强知识服务平台的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自有技术之外,中国工人出版社还尝试结合了哪些数字新技术,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瑾:首先是VR技术,除了通过VR技术搭建了“工途——中国工运历史数字展馆”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线上展厅,我们也在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VR场景。这个VR场景就不是简单的空间展示了,更多的是打造一个概念,用来承载比如创新氛围、用户之间的交流等软性内容,把平台上的平面化交流变成立体式的,大家可以看到别人工作室的情况,产生一个具象的感受,在学习或者交流分享的时候打破线上参与的距离感。其次是数字孪生技术,主要用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技能比赛,比如为焊接机器人现场编程,不仅可以同步实时判分,还能在现场的大屏上对选手成果进行滚动展示。我认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一定必须追求高精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找到更多适合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满足自己领域的新需求,能做到这样就是很有价值的探索。再次,随着AI技术的兴起,公司也在积极探索AI技术在知识服务领域的落地应用,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多元、智能的在线知识服务产品。

《全国新书目》:请问在这些线上知识服务平台的运营过程中,贵社在服务变现和流量变现方面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瑾:关于这方面,“学习强会”作为一个非常精准的垂类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了一年周期建成,周期内变现成功。以2022年为例,这个平台实现营收超过800万,是相当不错的成绩。我认为前期要明确客户是谁,以及客户的预算是被安排用来做什么的,然后我们去做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商、提供商,最后就能形成营收闭环。当线上服务迎来发展契机,能不能接住这波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并且不断探索具体模式。比如前面提到的技能大赛,受客观因素限制很多参赛者没法到场,对线上比赛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于是我们利用VR技术、全景拍摄技术、直播技术等对大会现场进行了全方位传播,用数字孪生技术解决了线上线下同题作答的问题,这些服务是有价值的,有价值那就会有费用。这个过程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次强化,有了这方面的积累之后,会有更多的客户愿意和我们合作,然后按照甲方的需求,结合具体的项目,去盘点我们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协助开展哪些活动,包括平台的建设、新技术的应用和后期运营等等,一步步地去不断拓展业务内容和范围。除了知识服务平台,我们社线上业务生态链条也在日渐延展,像“云阅读”“云课堂”“云直播”“云专区”“云比武”“云练兵”“云竞赛”等“云”字头服务产品超过了30种,直接面向基层企业和工会提供“你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知识服务,已经成为整个出版社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黄金地带”。

“学习强会”线上知识服务平台

《全国新书目》:那么在您看来,出版社需要采取哪些举措不断建强出版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呢?在引入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上中国工业出版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瑾:拓展新业务对岗位的需求肯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从单一文字内容编辑加工到需要有一定多媒体内容生产基础知识;从对纸质图书生产流程非常明确,到有线上产品概念、能够快速构建线上页面甚至具有架构逻辑。新的技能需求会对原有编辑提出挑战,而新的岗位需求像运营岗、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需要知道这个阶段社里需要什么样的岗位。线上产品的开发全流程比图书出版流程更长而且更复杂,需要的岗位能力分得也比较细。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产品经理,结果发现从需求到技术之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翻译者”,而这个岗位是控制产品不走样的人。我觉得这首先是对领导的一个挑战,知识盲点扫了、认识到了,找人就容易了。至于引入技术人才,这其实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尽管出版社和市场上的大厂相比无论是待遇还是光环都有差距,但我们也有优势,比如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优良的团队氛围、更灵活的薪酬激励制度等,把这些综合因素做好了,也是可以吸引到需要的人才的。

《全国新书目》:在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到向着工会知识服务领域优秀技术供应商、资源合作商和服务运营商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工人出版社有哪些重要的抓手?

李瑾:首先是内容为核心,其次是技术护航,再次是运营添彩,这三者在线上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出版社来说,补上相对缺乏的技术基因这一课是必然,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自己的领域里,内容护城河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工人出版社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我们要先做好本系统的工作,在服务工会工作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能力去提供资源、技术和服务。比如二十大之后的二十大学习平台,工会十八大之后的工会十八大学习平台,还有智慧工会的建设,都是着眼于服务4亿职工成长和800多万工会干部履职的责任。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出版业业态、内容、渠道、用户的重塑不可避免,我们会继续强化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紧密融合,以新理念、新技术赋能工会出版的传统出版和融合出版,实现旗下各个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互通、用户共享和技术归一,在为亿万职工和工会干部知识赋能中求发展。

关注+星标,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公众号  |  全国新书目

微博  |  @全国新书目

▼往期推荐▼

悦纳别具一格的自我


人生最好活法就是做自己


中国国家版本馆馆长刘成勇到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调研民族古籍工作


春日韵律 唤醒心灵的诗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国新书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