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虎:每个城市都是平等而独特的,没有一二三四线

GASA 高山书院 2022-06-17



「高山夜话」是高山大学特别打造的闭门邀请制课程,以“敢说话、说真话”著称。
企业家、科学家、学员之间进行内部交流分享,内容涉及科学、商业、人文等多个领域。


*以下根据李虎2020年5月8日在高山大学的“高山夜话”分享整理而成,文章内容仅为现场内容十分之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文2775字 | 5分钟阅读※作者 | 李虎※整理 | 邱施运※编辑 | 朱珍

授课老师:李虎国际知名先锋建筑师、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李虎





一个公共建筑真正的意义,在于给予人们所需要的关怀。 一个伟大而富于城市精神的建筑,是面向全部市民的,绽放着公共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欢迎每一个人在里面发现和使用。
我曾经想过,如果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在三公里之内,可以解决所有居住、生活、娱乐、休闲等事情,城市或许可以由一系列半径为三公里的圆组成,彼此之间靠公共交通相连。
后来我偶然发现,蜜蜂每一趟飞行,极限也是三公里。所以,城市里的人们和大自然的蜜蜂也有些相似性。
潜意识里,我在建筑构想上一直试着往这方面努力。前几年我们出了一本书,叫《应力》,把过去10多年来做的建筑集合起来,建构自己理想的乌托邦城市。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我们把废弃的储油罐,改造成有别于一般高高在上的美术馆的艺术展示空间。
今天大部分的文化建筑,普遍继承着18、19世纪西方审美下的既定框架,但人们的生活、城市的样貌早已时过境迁。
所以油罐换一个多元的新姿态,让人在这里野餐、踢球、参观等,将美术馆和公园的边界模糊化,不经意间把人们慢慢带进美术馆的氛围里,激活更多的可能性。
不同的群体都一块儿融入艺术空间,曾经是里斯本美术馆震撼我的场景,如今能在油罐艺术中心上演,令人欣慰。

深圳坪山大剧院

 过去,国内建了很多歌剧院,但都存在一个通病——演出成本极高,而能出演的国内歌剧团很少,需要政府巨额的财政补贴。
擅长盖房子,但不擅搞文化,有歌剧院而没有歌剧,有美术馆而缺乏艺术,这可以说是中国的基本现状。
这次在坪山,我们植入了餐厅和咖啡厅,一方面因为很多剧院基本没有中场休息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为演出补贴费用。

另外,我们对公众开放了音乐体验场所,如音乐学校、音乐夏令营等,尽管现阶段还没运营起来,但未来可期。
一些边角空间,与其放着浪费,我们也都转化为舞蹈教室之类的教育空间。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里能对市民表达关怀。因为深圳热,所以屋檐悬挑出让市民遮阳的地儿,同时做了很多水景,能够把温度降下来。

更有意义的是,干脆盖了一座对外开放的公园。从街道开始,沿着楼梯走上去,经过一个供市民演出的室外剧场,一路上景观不断变化,再到达屋顶的剧院。 

UCCA沙丘美术馆

 

在一段自然形成的海岸沙丘带,我们选择让美术馆谦逊地待在沙丘下面。
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沙丘的保护。由于沙丘没有保护法,所以这事实上已经是河北昌黎仅存的沙丘。
沙丘作为维护海岸生态与地貌重要的天然构造,美术馆的存在,会默默保护它永不被人推平。


沙丘美术馆,是一个难以言喻的体验,有机会你们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去阿那亚度假,安静地感受这里空间、光线与声音的变化。
  

火星舱


对我而言,火星舱的真正意义,或者说人真正的归宿,还是要回到地球上。相对于寄希望于移民火星,我更相信要去守卫地球,学习怎么谦逊地生活在如今的地球上。
建造这个火星舱的初衷,除了说好玩,更多是以它进行公共教育。
我们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生活舱,12平米,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解决生活基本需求的方体空间,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庞大电器,包括厨房、卫浴设施。当产品多与复杂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了一个家,就像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一样。
另一部分相当于起居室,是球形的几何舱体,可以充气打开。
在火星舱中,我们也考量了水、空气等物质无限循环的体系,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极端状态下,可持续性是首要问题。
在生活中,这是一个极有潜力实现的产品,类似于拖着走的房车,能走进自然,与自然共生。 

Q&A


 

洪涛 

ISK,管理咨询CEO

高山大学2020级同学


您怎么看待在建筑中传递更多中国的传统元素,比如亭台楼阁的布局等等。一方面这是我们的文化,但另一方面,这些元素与这个时代越来越远离,很难呈现。

 李虎:其实,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形象,是一个我有意回避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本质,不单是表象,更是空间——可以触摸、体验的空间。
简单来讲,我更关心的文化,是可以体验、内化的文化精髓,而这种精髓不在于坡屋顶、雕刻等形式。
今天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常常过于关注形式模样,而忽略精神本质。城市不是一张明信片,城市是生活。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属性、需求和建筑方式。以今天人们的生活内容和人口密度,追求回到旧时建筑是有问题的。我们对古代的怀念与敬畏,不需要靠复制来解决。
中国很多文化的精髓是无形的,包括我们的哲学、对世界的看法。
在我看来,我们过去在西方话语权下,还没找到自己文化的自信,所以被东方主义的评价体系框架住。在今天东西方融合的时代,我们要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核。
确立建筑背后的精神或文化内核以后,每一栋建筑都会自然地呼唤出适合它的形式和语言。  
 

王泽翼 

高合资本,董事长

高山大学2020级同学


现在很多事物都处于技术旧改和混改的阶段。建筑设计这个行业也从产品主义走到用户主义。


后工业时代,你怎么看待旧改和棚改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李虎:在我看来,城市的旧改是一早应该做的事。
我曾经写过文章批评,因为我们老在开发新城、新区。好在最近回到了正轨,开始着眼解决原有城市的问题。
我一直很反对给城市划阶:一二三四线。每个城市和人一样,是平等而独特的。
城市旧改的难度之所以那么大,就在于必须挖掘每个城市的特点,尊重并保护它们原有的肌理。
城市的复杂生态,沉淀了太多历史和人文的东西,要认真研究,而不是以一种房地产开发的想法,过于简单地大刀阔斧砍掉重做,蔑视原来的肌理。  
 

段苏函

高山大学2018级同学

分享成长投资,管理合伙人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没有什么其他方式,比建设一栋建筑在宏观层次上更有助于推广城市精神?

 李虎:这也是我今天和大家做分享的原因。城市是我们的城市,国家是我们的国家。每个知识分子可以更积极发声,利用各自的平台去影响周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
每个人一起参与、号召这件事,它才有希望。
同时,尽管建筑不能彻底改变一个城市,但是建筑可以悄悄感动一个人。像我在巴西、里斯本,就被感动,并相信了它,然后一点点努力实现改变,同时试着影响、借助身边的每份力量一起做出改变。
建筑跟人之间,是一种微妙的生态关系。
今天的社会彼此越发不信任,也跟城市建筑、城市规划有关系。因为城市让我们不了解左邻右里、不敢让孩子走路上学,我们也不知不觉产生了那样的心情、成为了那样的人。  
 

陈冰 

高山大学2019级秋季班班长

Fountainhead Parters,创始合伙人


我特别支持建筑的人文气质。但我觉得关键是否不在于建筑本身,而是人心或者文化?


比如美术馆的拘谨,更源自中国人的含蓄;随着中国文化的交融和开放,这些建筑气息也会变化。


反过来,若文化和人心没跟上,建筑师再用力的表达也是无力的。像您刚才分享的SESC Pompeia(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我其实感受不到建筑本身的伟大,反而认为是人的活力为本身平淡的建筑注入灵魂。


在这方面,有时建筑师是否过于理想化?

 李虎:您说得很对。我们所看见的感人,不单来自建筑,而是来自建筑中的事,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这些光辉,很多来源于制度,以及社会集体意识。
比如把油罐扔到别的城市文化里,就不一定绽放那样的光辉,建筑和人要有一种契合。
建筑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可以推动文化
丘吉尔有句类似的话:我们塑造建筑,建筑也反过来塑造我们”。哪怕在油罐人们一开始呈现拘谨,但一旦有第一个人敢坐到草地上,并被允许这么做,就会有人效仿。
我确实是理想主义者,对未来抱着希望。虽然启蒙晚了,但我们总要启蒙,人性总要进步,变得更开放、更包容,而我希望藉由城市建筑打开这个契机。  







推荐阅读

1

李虎:今天的大部分建筑都很装

2

Zoom创始人袁征:如果员工是老油条,那他的老板也是

3

王小川:向生命学习做公司

4

高山夜话丨肖风:区块链时代,“公司”将不复存在

5

崔屹:口罩如何消毒才能反复使用?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