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编辑部全新推出【DOCO荐片会】板块,旨在让纪实影像的从业者从专业的角度,为读者筛选最值得观看的影片,减少繁琐的选片过程。我们希望荐片人不局限于纪录片导演,也涵盖制片人、策展人和影评人,从更多的维度为大家捕获优质影像。
内容简介:太初有道,然后有光,故事就在光的掩映下展开。女孩逃生因而诞生隐秘之地的传说,一段幽灵和宝藏的缕述,到头来仍是关于浮士德吗?不要紧,在墨西哥瓦哈卡海岸,一切叙事都有可能。浪涛、月夜、酒吧、人丛……通向前殖民世界,自然和人文的混浊漩涡中,文学与神话在现实和虚构间糅合无间,爱智的灵魂待价而沽,梅菲斯特在选择人,人可也在选择他?一个看似没完没了的符号建构计划,不留神稍一认真,精神丰收竟在眼前。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是2018年IDF的D20单元中,比较特别同时也是被忽视的一部作品——《浮士德》。它完全不像其他的入围片一样有着清晰的叙事,明确的界定,也并非是关于现实的关照,而是由七八件听起来毫无关联的奇闻逸事,以及零星的现实拍摄拼凑出来的。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导演采用一种特殊的拍摄方法:用16毫米的胶片翻拍已经由数码设备制作完成片的效果,带给人们介于胶片和数码之间的视觉感受一样。 在纪录片的实践领域,西方一直都存在一种努力——以某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切入现实进而靠近真实。而这部作品便是以一种超然的声音/旁白作为支点展开的一场看似虚无的建构,到结尾时我们居然能够通过作者呈现的有限影像信息的把握逐渐接近或者抵达那个已然先在的平行世界,而这个平行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了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战争、人道、灾难、社会不公等传统纪录纪录片的题材。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创作方式,我们也很少从国内的纪录片作品当中看到。所以,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IDF的放映和推广让更多人看到国际上更具风格的创作。 印像最为深刻的还并不是这部影片的摄影技术而带来的视觉感,而是在大量的夜间拍摄镜头中,导演用放大的环境声、声画对位、甚至重新配音等手段来填充我们的感官,最终在那些信息极少的画面中凝结出一种艰涩的诗意。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看似毫无关联的传闻轶事都很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并在一种若隐若现的自我言说中,带领我们去展开一场扑朔迷离的探寻——甚至是一场逐步指向南美洲殖民/原罪、野蛮/文明、古老/现代、欲求/宿命等一系列具有哲学意味的冒险。 这是一部很耐看的纪录片,每看一遍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在沉入影像中后,那种看似随性的叙述慢慢散发出一种神秘气质,无声动物园、拥有两个影子的女孩、被蜘蛛咬伤的女巫、两只不同焦距的眼珠以及被套偷走的月亮等等。 关于无声动物园这一段,摄影机忽然来到了纽约的自然博物馆。透过镜头我们看到陈列在玻璃橱窗里逼真的羚羊、猩猩的身体标本以及橱窗玻璃反射看到现场观众的影子,这时候我们听到的是自然世界里的风声,这种音画的对位重组给人带来一种错乱感,兴许也是另一种思绪的开始。
该片从虚构出发,由一系列传说连接,所有拍摄又都是基于当下的夜色和刺眼的沙滩,人物也是这些场域里真实的存在,又像是精心安排过的模特,他们仿佛说着准备好的台词,这一切都在打破纪录片的传统疆界,也许这个疆界本身并不存在。以往我们说从纪录到纪实,从纪实到真实;在这里是从虚构到纪录,从纪录到重建。这种重建不是那令人生厌的作者腔调,但也不失为一种主观的内在逻辑。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作品和观众是一种相对平行的关系,观众始终无法过于介入影片,在相向而行的观影过程中,它的意义最终也不难被观众发现。 和大家提及这部纪录片是因为近些年纪实影像创作的边界正在被拓宽,我们不仅需要从创作的角度去关注它,也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去理解它。从IDF角度来说,我们希望把具有创新、拓展意识,有美学探索、边界探索的影像介绍给我们的观众和相关从业者。 也希望我们的作者可以通过观看与交流,拓展自己的创作脉络、表述方式以及认知边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纪录片作者的确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思考能力,也应该在纪录片发展方向上有智性的探索和努力。 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也亲身参与了很多电影节展,总体来说各个节展都有自己的特色与性格,很多时候作为作者我会享受这种不同。 像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它的规模不大,但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我去过两次都像回家一样。它两年一届,每次都会选择一些国际上特别有前影响力的大作,也会对亚洲年轻人的创作关注有加,甚至还会有一些有争议的影片。山形在纪录片领域耕耘的很深,既有学术特色,也保持着自己新锐前沿的特点和性格,难能可贵。 巴黎法国真实电影节的辐射范围也是全世界,但更倾向于欧洲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在那里更清楚看到欧洲的创作脉络和动向。 荷兰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的包容性很强,是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节展,它不仅有电影纪录片也有电视纪录片,还有长片、短片等很多单元,还有世界最大的纪录片交易市场、帮助纪录片生产的创投单元,纪录片高峰论坛等一应俱全。第一次去感觉完全淹没在里面了,但很快就习惯了,需要自己更为主动的参与进去才能感受它的魅力。 波兰有个作者组织的看重纪录片导演互相交流的影展:每年他们会租用一个很古老的电影院放着大家的片子,基本上是作者和作者之间相互进行更专业的相互交流。 坐落于西湖边的IDF是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由我们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纪录片创作、研究的专业教师具体策划、执行的。从地域和属性上来讲IDF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东方人文特色,当然我们也是全方位开放的。 作为高等学府主办的节展,我们希望在国美的背景下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活动的操盘手。所以在前三届IDF期间,我们都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学术问题,希望参与的各方就该问题畅所欲言。最后再将这些在大会论坛上激发出来的观点集结成册,形成当年的学术成果,并带给感兴趣的相关人群。
从近些年入围和展映的作品分析,IDF一直在关注世界各地最前沿创作,无论大师作品,还是年轻人第一部,我们将这些作品融汇在一起,是希望来自各领域作者,各阶段创作的作品可以在IDF汇集出一种时代的整体样貌,也希望借助大家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去展开深入的探讨,重新再去影响创作的主体。 我从一个作者成为节展的组织者,身份的转变也让我对影像本身有了更新的认知。影展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范围内的创作,使我对自己和自己的创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界定。我也希望在时代的洪流中,可以创作出超越自我的作品。"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IDF “D20”官方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