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追求“科学救国”梦想——记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创始人周志宏先生
周志宏在看报(校档案馆提供)
冶金泰斗,育人师长
——别人眼中的周志宏
“周老先生在七十年的事业生涯中,秉性耿直,平易近人和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学识渊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成绩蜚然,是我国冶金界的先驱者,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翁史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在周老领导下工作,十分幸运,他竭力鼓励和提携别人,从不压制任何人……半个多世纪来,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他们精于业务,热爱祖国,都应归功于周老的言传身教。”
——徐祖耀(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学术思想看,周志宏教授是一位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可敬的老科学家;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看,周志宏教授坚持科学、严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在对待每一个课题时,总是设想了种种办法并逐一加以筛选,办法一经决定,就锲而不舍去做;从教育学生来看,周志宏教授是一位教学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不仅言教,而且身教,他爱护学生,堪称“伯乐”。
——林栋梁(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志存高远,宏才大略
——周志宏先生生平
周志宏(1896~1991),江苏扬州人,国际著名冶金学家、我国研究金属内部组织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聘请周志宏为本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校档案馆提供)
周志宏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校档案馆提供)
1917年
就读北洋大学矿冶系。
1925年秋
考入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次年获硕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半工半读,被授予冶金工程师职衔。
1928年
获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
1929年
回国。先后任兵工署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上海炼钢厂厂长和总工程师、材料试验处技正(总工程师)兼处长。
1949年
兼任交通大学教授。
1952年
创建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及热处理专业,率先开出了“金属热处理”等专业课程,组建了热处理实验室。此后,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5年
焊接专业教研室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制学生。
1957年
交通大学分设西安部分与上海部分,部分师生及实验室迁至西安。同年上海造船学院、南洋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其焊接专业及铸造专业转至交通大学。
1967年
在上钢一厂建成我国第一座氧气炼钢转炉。
1978年
创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前身——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并担任首任校长。
1979年
被选为宝钢顾问委员会副首席顾问,为宝钢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忘初心,宁怀故国土不恋他乡金
周志宏出国前在上海的留影(李自德提供)
1917年,周志宏考入北洋大学矿冶系,在大学读书期间,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因此他渴望将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为国家的钢铁工业服务。
1928年,他被哈佛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学位,此后又在美国钢铁工业从事研究工作。留美期间,他对钢中魏氏组织和马氏体组织的形成与机理研究有突出的贡献,声望日隆。周志宏回国后,美国方面还不断来信热情邀请他赴美国工作,然而都被周志宏婉言谢绝了,表现了他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周志宏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李自德提供)
周志宏博士论文(哈佛大学图书馆提供)
胸怀壮志,条件虽艰难仍炼优质钢
1929年,周志宏怀着振兴祖国钢铁事业的壮志,回到了中国。1930年被派往兵工署所属的上海炼钢厂任厂长。周志宏在上海炼钢厂工作的5年中,为我国炼钢工业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铸造第一个大型铸钢桥墩;
·第一次制造出最大的巨型转窑齿轮;
·我国第一位飞机炸弹壳体制造者;
·第一次用铸造方法制造飞机炸弹壳体;
周志宏的“宝钢长江(筑库)引水工程可行性咨询报告“荣获上海首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李自德提供)
抗战期间,为满足后方对合金钢的需要,他研制成功了钨铁、矽铁、高速钢、冲模钢、磁钢和不锈钢等,填补了我国冶金领域的一批空白,成就之多,创造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纪录。
力学笃行,倾其心和智精心育人才
周志宏执教近50年,先后担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大同大学等学校的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他领导下,创建了金属热处理专业,率先开设“金属热处理”等课程,建成具有中间生产规模的热处理试验室,积极组织热处理及工艺方面的科学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国内最好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
周志宏教授在教研室讨论教学计划-1954年(李自德提供)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冶金系,他任系主任。初期只有“七八条枪(七八位教师)”,但是起点很高。周先生亲自带研究生从事专题学术研究。周志宏十分重视团队精神,材料科学系后来“兵强马壮”,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材料系出现了“上下一条心,团结协作”的局面。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材料科学系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大同大学和在交大早期,学生们喜欢听他用英语讲课。他的讲课很精炼,概念清楚,常常是结合实际例子,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60年代,他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座谈会,与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他鼓励学生要有预见,勇于创新,常对学生们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是没有前途的……选择研究方向要有预见性。”
周志宏勉励学生为“四化”奋发学习(欧七斤提供)
大爱无疆,一生爱读书生活简而俭
周志宏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书最多。除了读书和报纸杂志,他没有别的嗜好,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冶金事业上了。
1987年,年近90的周志宏捐出自己多年来的工资积蓄两万元,设立“周志宏奖学金”,以奖励从事冶金和材料科学研究而勤奋学习的后辈。
到了耄耋之年,他还说:“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作为宝山钢铁厂的首席顾问,我要亲手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的开炉点上第一把火,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第二个愿望是为培养祖国所需的人才继续出力。”
周志宏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简朴的一生。
(摘自《老交大名师》,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稿件编辑:蔡慧娟 王雨韵
图文编辑:陈叙
责任编辑:徐亦斌 蔡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