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望 陈思海 袁曦 吴旭东 郭宝林:河南围棋三十年的历程和经验

马望 杭州智力运动文化 2022-08-0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过查询档案和资料、采访老一辈围棋工作者等方式,收集资料、广泛取证,力求真实客观地总结河南围棋从1972年到2002年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河南围棋历史的进程中探讨河南围棋自1972年以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总结其围棋普及、围棋训练、围棋比赛中的经验,分析河南围棋在 2000 年后走向衰落的原因和教训。

关键词:河南  围棋 历程 经验



七十年代初,在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的关心下,河南组建了围棋队。刘厚、庞凤元、黄进先、罗建文、陈锡明、邵福堂先后执教河南。河南围棋培养出了刘小光、汪见虹、丰云、周鹤洋、王冠军、马石、王檄等一大批叱咤棋坛的著名国手,河南队成为中国围棋界的一支劲旅。很多著名棋手也都在河南进行过训练,如俞斌、彭荃等。河南省围棋队成为当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国家二队”。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河南围棋在 1999年以后逐步陷入低迷,大批本土棋手的离开使得河南围棋遭受重创。虽然河南围棋爱好者的基数依然很大,但河南围棋在高水平竞技的赛场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纵观新中国河南围棋历程,1972年至2002年的三十年是一段从异军突起到荣耀辉煌的高光时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然而直至今日,这段史料仍未得到整理及发掘。本文通过查询档案和资料,收集有重要价值的照片、比赛信息,走访老一辈围棋工作者等方式,力求真实客观地还原和概述这三十年的历程,并探讨其崛起与衰落的内在原因。


河南围棋的崛起之路(1972-1979)

(一)时代背景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据一半,即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座古都。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数不多的一批围棋爱好者是当时河南围棋的主要力量。如郑州的石庵荪、李国珍,开封的王丙寅、曹学忠、张文祥,洛阳的陈岱、马铁良等。

解放后在河南的革命老同志中,也有不少围棋爱好者。如在豫东战役中进驻开封的陈毅元帅,建国前夕接管开封和郑州工作的邓子恢、金明,以及后来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刘建勋。这些品格正直的老同志热心开展围棋活动、关心围棋事业并且注重发掘具有围棋天赋的好苗子。

刘厚是河南省围棋队的建队元老之一,原本在开封工作,由于热衷棋道,在这些老同志的支持下调到省里开展围棋活动。值得一提是,1961年开封市就开展了三棋进校园活动,地点是开封市县街小学,而执教围棋的老师就是刘厚。在当时的学员中有位学生叫武和平,九十年代武和平担任开封市公安局局长并领导破获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开封文物盗窃案,后来武和平出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此外,天津名手庞凤元,在一些老同志的支持及刘厚的盛情邀请下来到河南,并长期负责围棋和象棋的教学工作。

当时的河南虽然有一定的围棋基础,但与国内一些围棋强省比较,无论是围棋水平还是普及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差距。自国家围棋集训队成立至解散的9年间(1961年——1969年),只有两名河南棋手获得参与集训的资格(陈岱 庞凤元),而且仅在队内训练了数月;在国内的各项重要赛事中(全运会 全国棋类比赛等),河南棋手也很难取得名次。据《河南省体工大队志》记载,1972年以前,河南围棋在全国赛事上取得的最佳名次是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个人第七名(陈岱),这是河南棋手唯一一次进入全国比赛前八名。

陈岱,1911年生于北京,受父亲影响学习围棋。1959年获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围棋赛第七名,并从1959年开始连续4次获得河南省围棋冠军。1964年调入洛阳市体委业余体校,开始了围棋教学生涯。

六十年代末,国家围棋集训队因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被迫解散,队员如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罗建文、黄进先、华以刚、沈果孙等或被遣返家乡、或参与劳动改造。随后,围棋项目被撤销,全国各地的围棋活动也被勒令停止,我国的围棋事业面临严重挫折。形势之严峻,正如著名国手陈祖德在其自传《超越自我》中的记载——“自1966年开始,我已有五年多没好好下一局棋了,再如此下去,至少我个人要废了,祖国的围棋事业也将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我的生命已和围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我的最大痛苦莫过于不能在围棋的疆场上厮杀。”

虽然时局动荡,但是长年在棋盘上拼杀而锻炼出坚强意志的围棋国手们并未放弃救亡图存的希望。自从国家围棋集训队解散的那日起,集训队的成员们不停地在给中央和地方上的领导同志写信,希望为围棋事业的恢复尽到自己的责任,然而却是石沉大海,因为这些领导同志自身也在遭受冲击,无法为围棋发声。

时间一天天过去,恢复围棋事业的希望也愈发渺茫。遭受到身体与心灵双重折磨的国家围棋集训队队员们不免开始意志消沉。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河南的回信令棋手们重新振奋起来——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希望邀请一些棋手去河南开展围棋活动,为围棋事业的传承保留一丝火种。

(二)发展机遇—为中国围棋留种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围棋项目已经被撤销、围棋甚至被划入四旧范畴,不少棋手和围棋爱好者都因此受到迫害。此时围棋事业的目标,已然不是五十年代末由陈毅元帅提出的“10年后要打败日本,全国要有一千万人下围棋”,而是周总理在严峻的局势下再三强调的“要为中国围棋留种”。这一点,唯有河南做到了。

在刘建勋书记的支持下,受河南省体委的邀请,1972年,陈锡明、黄进先、邵福堂、罗建文等四名国家队成员先后来到河南。其中,湖北的邵福堂和福建的罗建文在几年后全国形势好转之后回归原籍,而广西的黄进先和江苏的陈锡明一直留在河南,为河南省的围棋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四名国家队棋手的到来对河南围棋犹如一支强效的强心剂,以他们为核心河南重新组建了省围棋队。在多方努力之下,下放的老棋手刘厚和庞凤元也被调回郑州,负责省棋队的日常训练和事务性工作。这一决定在国内围棋项目被撤销、围棋被划入四旧范畴的当时,可谓是承受了重大压力,显得极为可贵。对此,著名国手陈祖德九段评价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说的围棋不能绝种这句话只有在河南才算得到贯彻。”

更加可贵的是,在1973年围棋项目恢复后,河南省率先举办了“十省市围棋邀请赛”,比赛地点在郑州。据著名国手王汝南回忆,这次邀请赛办的非常圆满成功,恢复了中断八年的全国围棋赛事,也重新燃起了广大棋手和棋迷爱好者心中的希望之光。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的围棋事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其他各省的围棋队都被取消了,专业人才的训练培养和群众性的普及推广,基本都处于瘫痪、断代的状态。只有河南坚决执行了周总理“要为中国围棋保留种子”的指示,使得围棋能够在中原大地逆风而行,快速发展。这对全国围棋事业的复苏中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效应。

持之以火种者,必获之以光明。河南付出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1973年于郑州举办的十省市围棋邀请赛上,河南队队员罗建文取得成年组第一名;在1975年于上海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上,河南队战胜强敌上海队取得团体赛第一名;在1976年于合肥举行的全国围棋比赛中,河南队再次勇夺团体第一。至此,河南省围棋队从数年前的默默无闻大跨步成长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强队。但是理智的看来,这样的成绩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第一,河南队罗建文、黄进先、陈锡明、邵福堂四名棋手原本就是国家队队员,具有全国一流的水平。第二,河南队独一无二的训练环境——在那段特殊时期里,除了河南队拥有相对安稳的训练条件之外,全国其他省市的围棋活动全部终止,棋手已经多年不下棋。拥有以上两大优势,河南队在初期能够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应当之事,如何保持住成绩才是重点和困难所在。

河南队此时也面临两个重大挑战:第一,1973年围棋项目恢复后,各省市陆续重组棋队并召回棋手恢复训练,河南队的训练环境不再是全国独一;第二,河南队教练和主力队员邵福堂、罗建文分别受到湖北体委和福建体委的邀请,希望能够返回故土支持家乡的围棋工作。当时,河南队棋手刘厚、庞凤元已有五十余岁,如若放走罗建文和邵福堂,河南队后继乏力的局面可以预见。

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河南围棋的崛起必将只是昙花一现,河南对中国围棋的贡献也仅仅是保护了四位围棋国手,而非后来河南围棋的崛起。

(三) 发展关键——河南围棋的人才培养

面对全国其他省市的竞争,以及邵福堂、罗建文两位棋手的离队,河南围棋界给出的答案是培养自己的生力军。

据黄进先老师回忆:棋队重建之后,他们在日常训练之余经常去郑州市内各个单位以及洛阳、开封、安阳、平顶山等省内各个地市下棋交流,对其中水平较高的围棋爱好者悉心指导,也十分注重发掘和培养青少年棋手。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河南省围棋队和各地市的围棋爱好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围棋爱好者又在当地教导更多的人学习围棋。在那个年代里,除了洛阳的陈岱、郑州的陈炳文等少数几位在体育系统任职的围棋工作者之外,并没有专职从事围棋教学工作的棋手,可以说河南围棋早期的普及和宣传工作都是各地的棋迷凭借对围棋的热爱无偿的进行的。老一辈围棋工作者这种对围棋真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值得所有人铭记。

1974年河南省围棋队招收了建队之后的第一批队员:刘小光、周宗仁、朱泽斌和陈少明。其中,周宗仁和陈少明是郑州的围棋爱好者,朱泽斌是来自平顶山的青年棋迷,而年仅14岁的刘小光则是由开封围棋爱好者赵先慕推荐过来的好苗子。1977年河南省围棋队再次招收了一批队员,其中有汪见虹、丰云、王冠军、李亚春、康占斌、李海、于梅玲、庄玫嫔等;1979年,河南省围棋队招收了第三批队员,其中著名的有马石、王海钧、王洪军、赵余宏、袁曦、丘陵等。这些队员基本都是在地市经过当地棋手的培养之后送往河南省围棋队进行职业训练。如丰云在进入省围棋队之前师从安阳棋手郑怡钧,王冠军、王海钧、马石师从洛阳的陈岱老师,于梅玲师从洛阳棋手余兆昌,康占斌、李海在入队前跟随洛阳有色金属设计院的几位围棋爱好者学棋。

河南围棋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是一种省队和地方联合培养的模式,在那个围棋普及程度不高、围棋教学还未成规模的年代,地方上的围棋爱好者自觉承担起了发掘和培养围棋后备人才的重任。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单位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公务员,也有工人、手工业者。正是由于这些热心棋迷的存在,河南省围棋队才能网罗一大批极具天赋的好苗子,通培养成长为叱咤棋坛的职业棋手(详见表2)。


河南围棋的鼎盛辉煌(1980-1998)

(一)在各重大赛事上的辉煌战绩

自1972年省围棋队建立之后,经历了8年的培养和发展,河南围棋进入八十年代后终于结出累累硕果。1980年来自开封的河南本土棋手刘小光获得全国围棋个人赛甲级组冠军,吹响了河南棋手在全国赛上斩金夺银的冲锋号。1983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围棋个人赛中河南安阳籍棋手丰云获女子组冠军。1985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上洛阳籍棋手汪见虹勇夺桂冠。同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围棋名手邀请赛中洛阳籍棋手王冠军获得个人冠军。1986年刘小光获第六届国手战冠军,1987年丰云获海峡杯全国围棋邀请赛冠军。团体赛上1981年河南队获全国第3名,1984年获团体第2名,1986年男子团体第3名,1989年男子团体第2名,基本上男子团体稳定在前三名。女子团体成绩更加耀眼,1990年丰云、梁雅娣、王蕊代表河南获全国围棋团体赛女子冠军,并在1991年和1992年连续夺冠,河南女子围棋队实现了全国女子围棋团体赛三连冠!

表3统计了河南省围棋队自1980年至1998年在全国重大围棋赛事上取得的成绩。在建队之初四位外省国手尤其是黄进先、陈锡明两位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大批河南本土职业棋手群体性崛起,使成为当时全国围棋界的一支劲旅,与上海、浙江并列为当时全国围棋的第一梯队。

二)国家队之外的围棋训练基地—“国家二队”

根据著名职业棋手黄希文回忆:“八九十年代,河南成为一个仅次于国家队的围棋训练基地,散落在全国各省的围棋专业棋手纷纷自发的到郑州集中训练。因为一般各省的专业棋手人太少,总在一起下棋训练既枯燥又乏味,而河南本身就有众多的专业队员,各省又去一些,既热闹又有益提高棋力,所以大家都往那跑。不过我只76年跟聂老一起去过。”(出自黄希文《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江湖四十年》第三章)“吃住安排好后,我们就与河南队一起开始了训练。我们住的这座"棋楼"有一大间专门的训练室,非常宽敞明亮,可以搞小型的比赛,训练条件之好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聂老主要与罗建文、黄进先、陈锡明几位老师及刘小光下棋,我有时与这几位老师下让子棋,有时与当时还在省体校围棋班的王冠军等人下下棋,那时他们比我强很多,几位老师下完棋复盘时我也经常观看。”(出自《一个围棋职业棋手的江湖四十年》第四章)

表4统计了曾在河南省围棋队注册签约的职业棋手(2002年以前),总人数29人,总段位超过140段。表5统计了所有河南籍职业棋手,总人数达72人,总段位超过280段。

时的河南省围棋队除了接纳外地的职业棋手过来训练之外,也对其他省市的围棋教师、围棋工作者以及青少年进行培训。表6统计了自1976年后,来河南省围棋队进行训练的部分外省籍棋手。


(三)群众围棋的蓬勃发展

八十年代后,随着围棋爱好者基数增大、国内政策形势的改变,各地市出现了一批专职的围棋教练,其中有一部分是自七十年代起就热衷于培养年轻棋手的围棋爱好者及其学生,一部分是曾经进入过河南省体校围棋班和河南省围棋队训练并有志于从事围棋教学工作的棋手,如开封鲍国俊、刘中杰,洛阳刘霞、李太平,安阳尚志成、何德顺,焦作孟宪新,信阳丁玉州等,这些专职教练的出现令河南围棋普及事业的进程显著加速,使围棋在河南省真正成为一个大众化的智力运动项目。

1985年河南省第一次举办业余围棋段位赛,凡是获得过省级围棋比赛冠军或者两届亚军的棋手定为业余4段,并参与本次业余段位赛升5段的角逐。在这次比赛中产生了三位业余5段,分别是刘中杰、尚志成和穆宝林,这是河南省第一批业余5段;1986年第二届省业余段位赛贾宏德、鲍国俊晋升业余5段;1987年第三届省业余段位赛贺长合、李予川晋升业余5段。业余围棋段位赛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省业余围棋的发展。

群众围棋普及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但为竞技围棋提供了培养的沃土,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实力不俗的业余高手。

洛阳棋手关宏师从陈岱、李太平,1996年获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第11名,晋升为业余6段,并于96年和97年连续两次获河南省业余围棋段位赛高段组冠军。

开封棋手刘中杰在1997年的富士通杯业余围棋名手赛中获得冠军,并在与宫本直毅九段的授二子指导棋中获胜。

开封棋手李天罡1998年获全国少年集训赛亚军,2002年获中韩业余围棋对抗赛团体冠军。2004年获“美罗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晋升业余7段。2006年获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并创下了13连胜的记录。

(四)围棋产业欣欣向荣

随着围棋之风在中原大地上盛行,河南省除了涌现出一批顶尖的棋手之外,也发展出了很多优秀的棋具生产公司,如洛阳双龙棋具、双元棋具和群星棋具。这些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畅销全国,其中双龙棋具和双元棋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内众多赛事的指定棋具,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并畅销海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工业技术落后,生产的棋具质量低劣,日本棋手来华交流比赛时经常自备棋具,可见状况之差。当时所用的围棋棋具绝大部分是塑料棋子和塑料棋盘。虽然有精致美观的云子,但是价格昂贵,对于当时普通的围棋爱好者来讲是一笔难以负担的开支。至于棋盘则更是惨不忍睹,由于国内没有生产木质棋盘的厂商,想要拥有一块木质棋盘,除了自行制作之外,就只能托人从国外代购或者从家具厂定制。如此现状已经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八十年代末,洛阳双元棋具厂发明了精瓷围棋子,这种棋子不仅价格实惠、外形美观,而且结实耐摔,对于围棋的普及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期成立的双龙棋具公司开始生产1cm厚和3cm厚的木质棋盘,至此国内终于有了生产棋盘的正规厂商。90年代后,双龙棋具开始挑战6cm棋盘和实木棋墩的制作工艺,并率先采用密安材料来制作中高档的围棋子,采用玉石和玛瑙制作高档围棋子,最终大获成功,多款产品远销海外。


河南围棋走向低谷(1999-2002)

1999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创立,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创办的首个国家级围棋联赛,采用完全商业化的模式运行。在这世纪交替之际,围棋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新的时势造就新的英雄,而彼时称霸国内棋坛的“三巨头”上海、浙江和河南在围棋市场化的浪潮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河南。在经济的压力下,河南省围棋队虽然勉强组队参加了联赛,但战绩不佳,很快便于2000年降至乙级队,而后又跌入丙级队。2002年体制改革,由于围棋已经不是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竞技体育转为社会体育,河南省围棋队由省体工大队转移到省社会体育中心,部分职业围棋运动员离开了河南,河南围棋竞技水平迅速滑坡。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在三十年中培养出的优秀棋手在我国其他省市地区甚至国外,为围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汪见虹九段在北京创办汪见虹道场,培养出了陈耀烨、刘世振、赵哲伦、王浩洋等著名棋手;李亚春七段执教天津围棋队,成长出了牛雨田、李康、张东岳、张学斌等职业棋手;陈瑞五段在天津创办陈瑞围棋道场;杭天鹏、汪涛、魏子翔为杭州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河南围棋发展的历程的经验总结

(一) 河南围棋三十年的成功经验

1.得益于促进围棋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1)省委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1961年刘建勋担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在他的支持下,原国家围棋集训队下放成员罗建文、黄进先、陈锡明、邵福堂于1972年来到河南发展围棋事业;1974年中国围棋代表团访问日本前,河南的少数派分子闹到国家体委,反对由正直实干的河南体委主任陈琪担任代表团团长,刘建勋知道后,立即打电话予以严词痛斥,坚持与有关方面交涉,绝不妥协,确保了陈琪顺利率团出访;河南本土的天才棋手刘小光在年少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无法进入省队学棋,在刘建勋的帮助下才跨过这一道门槛。刘建勋书记十分注重对河南省后备人才的培养,常到省棋队观看训练。70年代中期时,丰云和于梅玲才十岁上下,是学围棋的好苗子,但肤色稍有差异,刘建勋同志就亲切地称她们“黑姑娘”和“白姑娘”。

(2)省体委和各级部门的支持

河南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围棋的命运。五十年代末期的灾情使得中原地区的人民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在走出饥荒之后,河南人民对于体育事业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据《河南省体工大队志》记载,1960年3月河南省建立体育训练班(1983年更名为河南省体育工作大队)。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当时国内领先的体育场。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和相关政策为河南围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当时河南省围棋队的训练条件优越是出了名的,八十年代时很多地区的棋队甚至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而河南省围棋队却有一栋四层高的围棋楼,设施完备、环境优雅。棋队人数最多时曾容纳五十余人训练、住宿(包含外省棋手)而丝毫不显拥挤。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围棋书籍匮乏的年代,棋手最大的困扰是缺乏提高棋艺的途径。而河南省围棋队每年都有专门的经费订购围棋杂志和围棋书籍。据河南省围棋队总教练黄进先回忆,当时国内及日本、台湾的主流围棋杂志队内均有订阅,如国内的《围棋月刊》,日本的《围棋俱乐部》、《棋道》,台湾的《围棋》等;另外还订阅有日本围棋年鉴以及大量日本的围棋专业书籍。这里有一件趣事,河南省围棋队总教练黄进先有一次找河南省体委批款订阅书刊,申请金额为五百元。原意是五百元人民币,结果阴差阳错批下来五百美元,把队员们高兴坏了,购买了很多心仪已久的围棋书籍。

(3)团结奋进的人和精神

1972年罗建文、黄进先、陈锡明和邵福堂四名国家队员来到河南后,多次向上级申请将当时下放基层的老一辈围棋工作者刘厚和庞凤元调回棋队,在他们的努力下以及关心围棋的领导刘建勋、陈祺、马基铭等的支持下,刘厚和庞凤元得以回到郑州。四名国手与两位河南围棋元老之间互敬互助,团结协作,带动了整个围棋队的团结氛围。

当湖北和福建的围棋队恢复后,希望调回河南队的本省籍棋手邵福堂和罗建文时,河南方面展现出了高尚的风格。据罗建文的回忆文章描述,这件事促使两队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更是得到了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叶飞的交口称赞。此后两队经常有人才方面的交流,如福建棋手罗建元五段、罗云四段、张璇八段、宋丽四段等就曾经在河南省围棋队训练过较长一段时间。

在全国重要赛上,河南队重视棋手的赛场风格,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奖、比赛风格奖。例如外省有的棋手比赛输棋,不收棋子,拂袖而去。河南棋手从来没有这种现象。

(4)逐步奠定雄厚的群众基础

围棋的沃土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是竞技围棋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省围棋队的教练和各位棋手经常到各地市与爱好者交流,讲棋下指导棋,提高地方爱好者的围棋积极性,推动围棋的普及和发展。利用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有利因素,加大围棋宣传,推动围棋的普及工作,使围棋人口不断扩大。河南省业余围棋段位赛的开展,进一步调动了各地市围棋爱好者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在中国中信集团的赞助下,中信少年队在郑州创立。由王剑坤七段、庄玫嫔三段、于梅玲四段担任教练,并采取与河南省围棋队联合教学的模式,发掘培养了刘星、谢赫、彭荃等著名职业棋手。中信少年队开创了日后道场教学模式的先河。

2.重视人才,注重培养,保证了队伍的持续活力

从四位国手来河南起,河南就非常重视围棋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职业棋手能够安心训练和比赛。黄进先和陈锡明两位老师竭尽全力为队员争取优越条件,尤其是分房、上学、进国家队训练等,不遗余力的为队员争取机会。

由于棋队归属于河南省体工大队,围棋队员不仅享受运动员的餐饮和医疗保健待遇,而且拥有充足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运动条件,极大的提高了棋手的职业幸福感,并使队员们保持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因此河南棋手在赛场上往往是愈战愈勇,很少出现因为精力跟不上而导致发挥失常的情况。

生活上对队员们关心,训练上却要求非常严格。根据著名河南棋手汪见虹、王冠军、袁曦等的回忆,黄进先和陈锡明两位老师的执教风格是十分严谨认真的,他们不仅为每名队员制作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并且会亲自批改队员以及外省进修棋手的训练日志。通过查阅1980年——2000年的《河南省体工大队训练动态》,几乎每次重大赛事之后都可见黄进先和陈锡明两位教练的长文总结,细数河南队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除了对围棋训练要求严格之外,河南队还十分注重队员的文化课学习。队内除了少数水平达到相当高度的队员外,其余的队员一律要求每天在学校进行半日的文化课学习。很多队员因此拥有了不错的文化课功底并在围棋职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入大学学习,如李海五段和袁曦四段曾就读于天津体育学院,王一飞四段和王蕊三段曾就读于复旦大学,谢少博三段和姚佳慧初段曾就读于武汉体育学院。李海五段有一件趣事,在报考大学之前因为备考时间短而缺乏信心。为了测试自己的英语水平,他去参加了一家翻译社的招聘,结果竟然在数十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录用。

(二)河南围棋的走向低谷的教训

1.对围棋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认识不足。

随着围棋的市场化改革,商业化运作的围棋俱乐部、围棋教学机构对围棋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围棋甲级联赛的开办,各省运动员的省籍界限被打破,各省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成为常态,其他省份围棋队和围棋俱乐部的高新待遇无疑对体制内的队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对全新的体制和运作模式,河南围棋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随着商业化俱乐部和围棋教学机构的兴起,不少围棋机构给年轻的冲段棋手及职业棋手开出了优厚的待遇,使得河南省队失去了对年轻棋手的吸引力,最终失去了自主培养顶尖棋手的能力。

2. 后备棋手比赛机会匮乏。

围棋市场化改革前,国内高水平赛事相对较少,重要赛事主要是全国围棋团体锦标赛、个人赛和段位赛,而团体赛和个人赛的参赛名额有限。彼时的河南队高手如云,大批年轻后备棋手得不到参加比赛的机会,只能选择去其他省份发展或者转型做教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南围棋人才的流失。

3. 对围棋项目重视程度下降

由于围棋不再是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2年河南省围棋队从省体工大队转移至省社会体育中心,仅建立了河南省棋牌院的科级单位,统管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围棋队的编制和经费大幅缩减,河南围棋在竞技领域迅速滑坡。


小结与展望

1972年至2002年是一段河南围棋人难忘的历程,具有相当的史学研究价值与整理保存价值。河南围棋曾经在特殊时期面临艰难的考验,在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围棋人才,依靠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迅速异军突起,创造了一段河南围棋的辉煌;又于世纪交替之际,因为适应不了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形势,在时代浪潮的击打下走向低谷。辉煌虽然逐渐暗淡,但却为河南围棋的再次崛起留下了深厚的围棋文化基础。

2018年12月29日河南省围棋协会举行了隆重的换届大会,新一届理事会在河南省体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启动了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吹响了河南围棋再次崛起的号角。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体训班训练动态(1980年-1984年)

[2]河南省体工大队训练动态(1985年-2000年)

[3]河南省体工大队志(征求意见稿)

[4]聂卫平.围棋人生[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11

[5]刘建勋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周宪法.黑白集:围棋高手佳话录[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7]王品璋.弈林散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10



公众号说明:此文为作者投稿原文,文责由作者负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