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江湖与浆糊

2018-03-08 wentommy 嘉陵客



新京报社长戴自更先生离任,有人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又有人说如果没有了这谁谁就没有了那新啥啥。

大陆报馆社长,没几个名字能为公众熟知,戴算得一个,这一离任,大陆硕果仅存的知名社长,恐怕就剩人民日报甘肃分社林治波先生了。

时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可以每天结束一个时代,那谁谁说那谁谁的像只要还挂在那啥啥地方,“我们都是一个时代的人”,似乎也有道理。

新京报的横空出世,不是要恢复而是要区别于老“京报”的时代;戴自更先生的离任,也不过是一位正局级干部的换岗。

传媒没有百家姓,偶有另类是胡说。

如果有一天胡锡进老师离开环球时报了,恐怕才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内媒告别式——与环球时代。

全大陆像新京报这样有情怀的报馆不多,全大陆像戴社长那样长发飘飘的正局级干部更少(我的老同事老上级西门不暗老师尽管也长发飘飘,可惜非正局级),但这改变不了一个钦定的现实——媒体老总是国家干部,媒体公信力是国家财产。

南方报业、新京报、财新等机构在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方面走在了陆媒的第一方阵,有诸多我欣赏尊敬的同行。但得罪人还是得说, 征用你去平事洗地时,内部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抵抗。

2013年1月的南周事件,全大陆的“新闻纸”都被要求转环球那篇扭来拧去的社论,甚至有官员在印厂督战,敢开天窗,社领导就地免职,记者编辑当场下岗。

这些年,类似的官派任务只多不少,我是哀其不幸,但做不到怒其不争,因为这些机构本身就是体制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享有这样的权力(所谓第四)。

印厂督战的场面看似悲壮,其实反映出了媒体行业和媒体人的卑微,甚至猥琐。

害怕公开表达哪怕一丝丝的抗争态度,最终连体面地死去的机会都不会有。

尊严如残血般流逝。

但愿还有个体或机构,不再温顺地走入无边无际的良夜,用最后的力气,怒斥这光明的消逝。

偷生不得,站死可乎?

南方周末文人式的浪漫情怀,以及外界寄托在报社身上的虚假希望(报馆甚至能背叛出卖民间支持者) ,互为安慰和麻醉。

当然很多在岗的同行们是听不进甚至非常反感我这样的刻薄。大家都是犬儒,只是我酸腐味儿更重,原谅我,无法在一个接一个这样的耻辱的时刻为“悲壮”感动。

至少得知耻吧?我愿意一起分担承受这份行业耻辱,当然如果觉得顺奸成自然,那我只好自话自说。

话又说回来。

作为旁观者,如何讥讽一些享有盛誉的媒体在权力意志、机构(个人)意志占上风时对所谓专业主义的背叛,都没太大问题,但要求供职于这些机构的朋友也公开承认这些,有些强人所难。

连彭博社都会在压力之下,放弃integrity呢。

那就改说南方报业, 破鼓万人锤,不多我这一下。

南周事件后的南方系,有些惨不忍睹。

这条大船进水进得快把桅杆淹掉,还是有不少忠实读者自带水桶面盆来营救,一把鼻涕一把泪滴说“想当年……”

至少南方报业的高层们,根本没工夫听这些,他们正忙着凿船呢。

我是基本放弃等待南方报业的底 44 33832 44 14985 0 0 2925 0 0:00:11 0:00:05 0:00:06 2925线了,现在是等待它的笑点。

借用南方某前同事的点评:未能抗日死,留做今日羞。

重大事件官方危机公关的承办,新华、人日、央视等主攻,新京、澎湃等被征用了公信力的市场化媒体打援,海外除大公文汇这样的固定渠道,也会时不时委托南华甚至明报来漏气放风。

最尴尬的大概是南方报业。

几经整肃,终做了心理和生理的彻底切割,驰奔京城。

“请回吧,超龄了您咧,”敬事房总管还以长揖。

转身锁上了宫门。

2018年春节前,独自看完了《The Post》。

几度泣不成声,悲哀自己的记者生涯。

大洋彼岸传来的这几句话如刀,字字戳心。


The only way to asser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Freedom of speech. Free to publish.


以何种价值观和报道手法对待新闻这碗职业饭,电影 The Post 和 Spotlight 就是最好的教材。



饶是贵族出身,亦与顶级权贵私交甚笃,在捍卫公众知情权时,能赌上身家与整个国家机器对抗。



住在shithole公寓里的地方报调查记者,也能钻破教会铁壁,打破世俗禁忌,贡献出世界级的报道。



当然,看完电影依然觉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最吼的,大有人在。

毕竟鄙国新闻圈儿,无论学界业界还是政界,更多的是郑保卫、林治波这样的励志楷模。

眼见着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转行,我所在的好些个前同事前同行群,基本成了公关公司的员工俱乐部。

所谓的新闻理想,在各种禁令和打压下,早已支离破碎。

我的一个同学群,全是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专业的,总有几位“资深”记者在群里提醒同学们,不要学外媒,应该考虑国情,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还建议群里不要讨论敏感的新闻事件。

我在群里建议:咱们尽量别谈新闻,说生活,说生活。

新闻学院的不少校友还就真认为这才是媒体人的自我修养:

在中国大陆做记者,最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如何选择性闭嘴。

鄙人刻薄大陆传媒,到底还是因为无趣。

当代所谓识人,至少在新闻界,十之九点九的视野格局还不如晚清初民的前辈。

很多人骂我犬儒(旅居纽约的北风先生甚至还加了一个形容词:精致),痛快承认。

不过这犬儒的骂名,我最多忍到90岁。

推荐阅读

『知无知』前传

老蛮子的微博人生

闲话未未


别了,石光荣


随笔

 

移民与爱国


雷锋与西点


闲话竞技体育


请酌情停止称呼新华社为“国社”


正能量人物


刀笔书生李北方


文章千古事 最慎数小平


庆东教授二三事


西部英雄林社长


纪南事变


左翼文人之“金莲”情结


鲍迪克钓鱼简史『上』


鲍氏钓鱼简史『续』


关键词阅读:戴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