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年级下册数学微课视频及课后练习第6课、加法的运算定律

关注公众号后,每天自动接收同步资源

中小学视频版电子教材获取方法:

在公众号内回复“教材”即可免费领取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下册教学视频 | 知识点微课堂

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化学下册教学视频 | 知识点微课堂

部编人教版初中政治政治下册教学视频 | 知识点微课堂

中小学生1-9年级人教版编部版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答案提示

1. 45 68 n 75

2. 1043 771 1624 验算略

3. 63 89 a  b  c 75 68


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2、第3题。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难点: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多媒体课件。

带着问题听故事。

朝 三 暮 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猴子们太愚蠢,其实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

生:3+4=7(个)  4+3=7(个)  3+4=4+3

师: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

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生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自己尝试一下。(学生口述汇报)

生:40+56=96(千米)(教师板书)

(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

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生:56+40=96(千米)(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

师: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56+40=40+56)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做什么?

生:验证。

师: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

生: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学生举例验证)

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口述,师随即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师:在数学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可以怎样简洁地表示?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生1:▲+★=★+▲

生2:用字母来表示,如a+b=b+a。(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今天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吗?

生:“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

师:在数学归纳、推理中,经常要用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板书)这一数学方法。

师:你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吗?

生:某些数学运算定律,我们可以使用符号或者字母来表示。

师:用符号或者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56+40=96(千米)a+b=b+a(“符号化”思想)

40+56=56+40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习题

教材第19页练习五

  2.145 验算:89+56=145

655 验算:348+307=655

905 验算:480+425=905

392 验算:274+118=392

494 验算:456+38=494

2970 验算:2847+123=2970

3.

+3678135296

3672114171332

78114156213374

135171213270431

296332374431592

怎样计算略。特点:以加号所在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