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闹,事儿多,烦死了!”摊上一个高需求宝宝怎么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常青藤爸爸 Author 常爸
家有同款高需求宝宝,你应该这么做……
本文授权转载自“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诉苦,对自己4岁半的儿子皮皮,实在是忍不了了!
当年刚出生时他就没少让家里人操心,吃奶不耐烦,动不动吐出奶头向后仰;睡觉怕光怕吵怕动,总是一惊一乍的。一点刺激就声嘶力竭地哭,谁哄都没用。一家人吓得不知道怎么办,去儿研所、儿童医院都查不出来原因,又担心忐忑又熬夜焦虑,六个大人轮番被他折磨得憔悴不堪。
后来长大了,皮皮还是经常哭闹。而且会说话后,便开始提各种要求。
“妈妈,你帮我从菜里挑一个花椒玩吧。我要不开口的。”
“妈妈,幼儿园的水有味儿,你给我带家里的水吧。”
“妈妈,枣皮扎嗓子,你帮我给枣削削皮吧。”
妈妈出差,他能哭一个通宵,3岁开始上幼儿园,哭了整整1个月,过个假期回来,一夜又回到解放前。
坐车就听《纸短情长》,画画必须指定用笔,玩玩具时背景灯调亮调暗一点马上知道…………
他老妈简直哭笑不得,那么多花椒开口,你偏偏看上不开口的。其他小朋友在幼儿园都一大杯一大杯地喝水,没人嫌过不好喝。还有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吃颗枣还要削皮的。这孩子的想法都是怎么冒出来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现在老二出生后,跟皮皮截然不同。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宝宝,除了吃就是睡,随便给个玩具自己玩半天,看见人就笑。添辅食自己抱住碗仰脖就往嘴里送,胡萝卜西蓝花吃得都很欢。妈妈天天能吃饱睡足,幸福感爆棚。
那天闲聊,说起俩人的区别,妈妈就问我:“常爸,你说皮皮这么难伺候,只是因为我那时候没经验把他惯坏了吗?我总觉得他是天生的事儿多,当妈的虽不应该这么说,但很多时候我真是被他烦死了。”
其实妈妈说对了一半,皮皮这样的孩子还真可能是天生的,属于高需求宝宝,我们会觉得他事儿多,矫情。不过,高需求宝宝也不是总惹人烦,若引导得当,将来就是个细心的暖娃呢~
高需求宝宝长什么样?
首先需要指出,“高需求婴儿”一词并非医学诊断。这个术语是著名的儿科医生Dr.Sears在比较自己3个天使宝宝和最后一个“戏精”宝宝的行为方式后,创造出来的一个名词。
高需求婴儿的特点(槽点)挺多:
超级敏感。睡觉掉根针都听得见,有脚步声都能受到惊吓,换个人抱就烦躁不安。
经常醒来。什么都要得比别人多,唯独睡觉比别人少。不分白天黑夜,频繁醒,难入睡。
不会自我安慰。只有妈妈的胳膊才是摇篮,乳房才是安抚奶嘴,对奶瓶、安抚奶嘴、毛绒玩具激烈拒绝。
严重分离焦虑。安静地在床上躺一会儿?不可能!蹬被子晃胳膊,时时刻刻要妈妈抱着。
没法预料。你今天用铃铛逗TA笑,没准明天看见铃铛就哭,得变着法儿哄。
精力充沛。笑得大声,哭得也大声,如果饿了没有吃到奶,立马海豚音走你。
整天想吃奶。没有固定用餐时间,正常孩子3小时喂奶,TA隔30分钟就要。通常断奶也很晚很困难。
两个字总结:超级超级难哄!
像皮皮小时候,就是碎片化睡眠,碎片化吃奶。睡觉的时候,必须妈妈拉着小手,或者抱着拍着哄着,否则稍微有点动静就会突然张开手,长出一口气,或者惊醒大哭。吃奶时间短次数多,习惯了母乳还很难切换到奶粉。那段时间皮皮妈可累坏了,“几乎网上说的每一个养育问题皮皮都有!”
高需求宝宝是怎么来的?
高需求宝宝的形成,主要有两大类原因:
一是早期创伤。母亲怀孕期间的精神创伤,分娩困难,出生后家庭中有亲人死亡,搬家,遭受恐怖主义或战争,自然灾害,身体或性虐待,与母亲长期分离,或者自己做外科手术、住院。这些发生在婴儿时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虽然孩子小时候看似没有反应,长大也会不记得,但是相关记忆却沉到潜意识中,让TA很容易没有安全感。
创伤类孩子的哭闹是一种压力释放,哭够了,就不再有那么苛刻烦躁。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同为发展心理学家的Aletha Solter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当我们的神经系统因压力累积或创伤事件而超负荷工作时,治疗性哭泣就是一种重要的压力释放机制,帮助我们放松并恢复人体的生理平衡。
研究表明,良好的哭泣后孩子的血压、体温和脉搏频率降低,脑电波也更加同步,这是深度放松的生理标志。我们也有类似体验,哭久的孩子会长长地出一口气,然后沉沉地睡一大觉,原来不只是因为哭累了,也有心理放松的原因。
还有一种,就是常爸之前提到过的敏感宝宝。从生物学角度,TA的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更敏感,一点压力和刺激就会反应强烈,大约有20%的婴儿都称得上“敏感宝宝”。
这类孩子,小时候哭泣更多是因为对食物、身体接触有需求。随着长大,需求只会变化,不会减少,还会“顺理成章”衍生出给枣削皮这样各种不合常规的要求。
可是,还有一个不乐观的消息,这20%的敏感婴儿,有80%出生在一个“不敏感”的家庭,也就是说孩子的需求大人大部分意识不到,或者因为不耐烦而采取简单粗暴冷淡的对待方式。
印第安那大学的AnneStright教授曾经跟踪观察过1300多个孩子,其中,在6个月被定性成“高需求宝宝”的孩子,如果其看护人偏又属于那80%不敏感的家长,那么这些孩子到小学年龄,很容易就会成为让老师头疼,不良行为频发的“问题孩子”。
但是,如果妈妈(或其他主要看护人)温柔敏感,孩子更容易成为班级的佼佼者,因为这样的孩子多半自我要求高,合作意识强,习惯深度思考故而学术能力也会优秀。
可见,高需求本身不是坏事,关键在大人如何对待孩子的需求。
高需求宝宝怎么照顾?
高需求宝宝确实天生需求比别人多,就像吃饭有人天生胃口大一样。但是你不能嫌孩子吃得多就想办法缩小TA的胃,最好的养育原则是尽量管饱,“事儿多就多回应”,满足TA的要求。
有次,皮皮说肚子疼,缩在沙发上哭得歇斯底里,说不清有多严重。一家人吓得立刻去医院,结果下楼路过面包店的时候,皮皮突然不哭了,说,“爸爸,我吃块面包就不疼了。”
这么抓马的孩子,气得老爸当场想把他扔了!
后来,皮皮又有一次哭喊肚子疼,妈妈连哄都懒得哄,“别哭了,哪有这么严重,跟演戏似的。”瞬间皮皮哭得更加厉害。
其实,皮皮妈真误会孩子了,这是高需求宝宝的真实表现,不是表演,强行按自己标准要求孩子,忽视他的感受,只会让他情绪雪上加霜。
辨别孩子是故意找茬撒娇耍赖还是TA真正的需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孩子跟看护者之间数年的磨合。但如果是后者,那么有时家长的“宠溺、娇惯”也是必要的,虽然我们会觉得这反应过于夸张,但其实是在“按孩子饭量提供食物”。
小马君之前也对高需求宝宝做过解读,并指出:这些孩子有很强的共情能力,能敏锐捕捉别人的情感和情绪。其实,这是一种超能力。小时候捕捉到别人的情绪不知道怎么回应,但是随着长大,会理性做出回应,也就更温柔细心体贴,西尔斯博士自己的孩子也验证了这个结果。
数据来源:askdrsears
皮皮妈妈这下开心了,“老二这么没心没肺,我们俩老了生病没人操心怎么办?还是要靠细心的老大互补一下。兄弟俩这样挺好。”
我点点头。常爸并非赞同养儿防老的理念,而是深知,照顾高需求宝宝是一项更艰巨的工作,这些父母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支持。有一丝自我安慰,也增添一点照顾娃的耐心。
大家都是普通人,生活琐事那么多,不能保证每次都耐下性子倾听,温言安慰。也不是每个要求都该满足。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Aletha Solter非常推崇的“拥抱疗法”。
也就是,在孩子每次提要求时,哭闹时,先张开双臂拥抱孩子,接纳TA的情绪,然后回答TA行还是不行,再有耐心的话再倾听、解释、安慰,或去满足要求。
说一个温暖的事。常爸见到过一个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孩子很脆弱敏感,一听到拒绝批评否定之类的话,就哇哇大哭。后来,妈妈专门辞职回家带娃。
孩子似乎是个创伤型“高需求宝宝”,刚相处的时候很任性。面对孩子的各种无厘头要求,妈妈无意间用了“拥抱大法”,无论答应还是拒绝,都先把孩子抱在怀里再回答。
然后有一天,孩子说“妈妈我很困”,妈妈像哄婴儿一样抱住TA,轻轻摇晃拍着,孩子微笑着进入梦乡,这一睡,从下午17:30一动不动,一直睡到早晨7点。醒来看见妈妈还在身边,又笑了。从此,这个孩子真的像脱胎换骨一样,从内心开始活泼自信,被批评还能调皮回应。
其实每一个心理问题最终都是被爱治愈。倾听、拥抱、抚摸、陪伴,都是表达爱的方式,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填满孩子内心对爱的需求,长大TA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不好的童年花一生治愈,好的童年治愈一生。
愿你用充足的爱,给孩子人生一个温暖的底色。
2.http://www.awareparenting.com/highneedinfants.htm
3.https://www.askdrsears.com/topics/health-concerns/fussy-baby/high-need-baby/changing-personality-profile-high-need-child-grows
本文首发: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哈佛、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本文作者:常爸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