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宝说话口齿不清,需要纠正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家院联合儿保服务 Author 妇幼保健科普联体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明明学会说了,怎么过了几天又不开口了?



提问1
宝宝只会发“咿咿呀呀”无意义发音,其他不会,该如何引导发音?


答:一般来说,宝宝的前50个词汇的发育是比较缓慢的,在宝宝的“咿呀”学语期,经常发出各种各样的“音”,这个时候,家长应给予强化、鼓励和肯定;宝宝发出这些声音,是在做发音准备和训练,家长鼓励的同时,逐步引导到“可被识别的”发音。

例:
当宝宝无意识地发出“bababa……”,家长就可以顺着宝宝的发音,引导ta说“爸爸”。类似的,“mememe……”可引导到“妈妈”,“aya……”可引导到“鸭鸭”或“爷爷”等。

 

发音的引导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宝宝感兴趣的词汇、宝宝常用的词汇、宝宝容易发音的词汇。

例:
称呼——爸爸、妈妈、宝宝、娃娃
象声词——汪汪、滴滴、哒哒、嘟嘟感叹词——哎呀、咦需求——抱抱、要、好、不


提问2
宝宝口齿不清,“哥哥”说成“的的”、“大公鸡”说成“大东鸡”,他说话时,外人基本听不懂,需要纠正吗?该如何纠正?


答:一般来说,宝宝在语音发育早期,会出现构音歪曲,随着他的构音器官的发育成熟,他可以自我纠正;2岁的宝宝说话,一半能听得懂,一半是靠猜的;到了幼儿园小班(即3岁以后),宝宝的发音逐步变得清楚、外人或老师应该可以大部分听懂,小部分不懂。

如果您的宝宝在幼儿园班级里,语言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老师经常听不明白他的发音,家长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


提问3
宝宝明明学会说了,怎么过了几天又不开口了?


答:在宝宝的语言发育早期,很容易把刚学会的本领给忘了。所以,对于他刚学会的,或已经学会的,家长要经常创造机会给他练习和强化,不断在情境中重复运用,直到他的能力提高到更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所展现出的期望对宝宝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时刻让ta感受到主动开口说话的对你的重要性。

例:
如果宝宝在要求吃饼干时已经能说出“饼饼”或“糕糕”,但今天突然指着饼干只发出“嗯嗯”的声音,家长不能出于“惯性”直接拿给ta饼干,而应该及时用严肃的语气表示“你能说饼干的,妈妈知道的,我现在不开心,你都不和我说饼干”停顿一下,然后再说“现在不给你吃饼干”。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训练过程中仅是展示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期待,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是真的限制ta吃饼干,在等候一段时间后(宝宝发脾气之前),可以将饼干递给ta并鼓励宝宝下次要用语言来提出要求。


本文首发:家院联合儿保服务

责任编辑:李小荣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