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性教育」纳入中学课程,我们必须告诉孩子这些……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何时开始性教育?现在就开始!
一是要确立性教育的课程地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育人特点做出明确的课时安排。 二是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设置性健康教育教师岗位。 三是制定全国性的性教育课程标准或指南,支持开展性教育的研究、资源开发以及教师培训等工作。 四是建立性教育评估监督机制,将性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中,监测性教育教学效果。
可关注归关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还是羞于和孩子谈“性”。
甚至,老师在课堂上教孩子怀孕知识,还被家长斥责为“我女儿还小,希望您做老师的不要教给她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回顾:10岁左右被猥亵时,我以为在玩游戏……)
对比2017年,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强奸、强制猥亵、猥亵儿童三类犯罪人数占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比例由22.34%上升到30.72%。 这三年期间,检察机关共起诉强奸、强制猥亵、猥亵儿童犯罪案件4.34万人。
性教育,从中学开始?从现在开始!
第一步:给孩子的生殖器“起个名”
“桃子”、“小花”、“你那里”、“尿尿的地方”——这都是坊间用来描述女童隐私部位的名词。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随机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儿童对隐私部位概念认识不清。包括不清楚“隐私部位”是指哪些部位,不知道怎么称呼……
不清不楚,如何保护?
因此,在进行性教育启蒙时,首先要清晰地告诉孩子,身体每一个部位的正确命名,包括生殖器。
“不知道怎么说”的父母们,可以读读性教育绘本。阅读时,不要刻意回避、语焉不详地跳过生殖器介绍。这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东西不能讲”。最后导致:性教育无效!勾起孩子的好奇心,产生误导!
很多父母头疼,女儿问,为什么男生有小鸡鸡,我没有?(或男孩问,为什么小姑凉没有小鸡鸡?)
这些疑问,你会在绘本中,找到合适的说法。
国内可以买到的部分性教育绘本
■ 请记住:当孩子开始提出和生殖器相关的疑惑,或对父母中异性一方的生殖器感兴趣时,说明他们开始萌生性意识。此时,性教育必须跟上。
英国有一份流传甚广的《儿童十大宣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儿童安全指南”,通俗、易懂、好记。每个父母都应该和孩子一起,背诵下来: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不与陌生人说话;
✔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坏人可以骗。
第二步:如厕、洗澡,都是性启蒙的好时机
孩子与同性父母一起上厕所,尤其是一起洗澡,是非常好的性教育场景。此时,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在性方面,表现出好奇,给孩子时间去关注、探索、交流对性的疑惑。
妈妈与女儿、爸爸与儿子一起沐浴时,可以告诉孩子不同性别身体的特点,展示给孩子看成熟的身体。这是一个性别认同的过程,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
图片取自《小鸡鸡的故事》
“我家老公忙,儿子一直都是由我看护、洗澡的。怎么办?”一定会有妈妈这么说。
“隐形的父亲”是中国式育儿的普遍现象。我们很理解爸爸们为了这个家,工作工作工作,牺牲了太多的健康和亲情。然,儿子是你的。
如果爸爸实在顾不上,对于四五岁的男孩而言,和妈妈一起洗澡,未必是“坏事”。妈妈也可以借由这个机会,展现男女的不同。你可以告诉儿子,以后会找到一个女孩,身体结构和妈妈一样。
当孩子进入学龄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会逐渐萌发性冲突和性意识。异性父母需要懂得在此时,和孩子“保持距离”。
第三步:提前演习,鼓励孩子“拒绝”
如果小编说,孩子被侵犯,是父母惹的祸。
你们信不信?
大家回忆一下:你听到孩子说,“我不要爸爸/妈妈抱我,亲我”时,你是尊重TA的意见,就此住手,还是强迫地一把抱住,又亲又搂——还觉得,这挺好玩的呀!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一意孤行,会让孩子错以为:即使我不喜欢,也必须接受大人的触摸,反正我也躲不开。
如果你不想孩子受到伤害,那请你别伤害孩子!不要让孩子无条件地顺服、无条件地尊重成人。成人未必都是对的。
所以,要教孩子“尊重和守住身体界限”,首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当孩子挣扎着要摆脱你的拥抱时,立刻停下!
并借此机会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我碰你,好的,妈妈/爸爸不碰!”
然后,强调:“如果别人要抱你、亲你,你不喜欢,大声说出来。如果对方不听你的拒绝,要喊救命!”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练习新技能,最终内化为本能。
为了让孩子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父母要制造“冲突”,让孩子有“实战机会”,并陪着TA多练习。直到TA能大声、果断、快速地拒绝为止。
要知道,大多数的性侵案都是熟人所为。如果孩子严辞拒绝,对方停止的概率,很大。
第四步:如果发生,不要沉默
“性侵是家丑,说出去丢人”——在这个时代,这么low的认知仍然存在,还害了很多人。
2017年,台湾 26 岁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杀身亡。其父母发表声明坦言,女儿是因多年前被补习班老师性侵,引发忧郁症,最终发生不幸。
截至目前,没有搜索到任何这对父母对有关部门提出控诉的消息。没有立案,那个悲剧始作俑者,就不会被法律制裁。
不上诉和“耻感”有没有关系?不敢细想。
其实,林奕含对自己的遭遇,也是“耻感”的。她在书里写道:李国华屡屡在学生身上得手后,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
我国的羞耻文化呀!
对孩子来说,发生什么并非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周围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是一句坚定的“这不是你的错!”
请不要在孩子告诉你被侵害的事实时,置若罔闻、忍气吞声,甚至指责嘲讽“你怎么不喊救命”、“你怎么不逃”……这会毁了他对世界的最后一点希望。
这个时代,父母比孩子软弱。闲人比恶人凶残。
最后推荐大家看两部电影:
韩国的《素媛》——它很残酷,但它也告诉我们:人难免会受到伤害。别让受伤的孩子,独自疗愈。
印度的《父与子的X教尬聊》——还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坦诚谈“性”?看看这对父子的交流吧!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整理:火锅
责任编辑:李小荣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